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伤寒论》中桂枝剂的腹诊依据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李盼飞 高星晨 +2 位作者 谭天阳 王艳 苏庆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2-685,737,共5页
从《伤寒论》的“心下悸”“脐下悸”“奔豚”“气上冲胸”等可以总结出腹主动脉搏动亢进(简称:腹动亢进)的腹诊操作。腹动亢进属于里寒证,桂枝是解决里寒证的首选药物。《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汤、桂枝加桂... 从《伤寒论》的“心下悸”“脐下悸”“奔豚”“气上冲胸”等可以总结出腹主动脉搏动亢进(简称:腹动亢进)的腹诊操作。腹动亢进属于里寒证,桂枝是解决里寒证的首选药物。《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汤、桂枝加桂汤、小建中汤明确涉及腹动亢进的腹诊操作,可知大多数桂枝剂的使用与腹动亢进密切相关。根据《伤寒论》省笔、伏笔、补笔的写作风格以及桂枝剂的组方机理分析,大多数桂枝剂都有腹动亢进的诊断,因此可以将腹动亢进作为桂枝剂的腹诊依据,为临床桂枝剂的诊断、辨证以及应用提供了客观的诊断依据。腹动亢进不仅可以指导《伤寒论》中桂枝剂的诊断应用,而且在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协调疗法中有着广泛应用,这是对《伤寒论》腹诊以及桂枝剂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奔豚 桂枝剂 动亢进 三部六病
下载PDF
西医院校中医腹诊教学的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竹 李睿萍 刘艳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5期20-22,26,共4页
中医腹诊是极具特色的中医诊疗方法,对疾病病位的辨别、鉴别疾病性质、选方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脉诊能更好理解及掌握,也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但目前西医院校中的中医腹诊教学存在较多问题,限制了这门学科的教授,对学生更好地掌握... 中医腹诊是极具特色的中医诊疗方法,对疾病病位的辨别、鉴别疾病性质、选方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脉诊能更好理解及掌握,也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但目前西医院校中的中医腹诊教学存在较多问题,限制了这门学科的教授,对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中医诊疗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腹诊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提出教学改革的方法,以期为西医院校学生学习及掌握中医腹诊提供教学思路,达到“授之以渔”和培养人才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教学 西医院校
下载PDF
刘启泉运用腹诊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经验
3
作者 石芳 刘阳 +6 位作者 郭浩林 崔长通 张春云 张娜娜 赵健森 王志坤 刘启泉(指导)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9-12,共4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难治性胃部疾病,本病病情迁延难愈,治疗周期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刘启泉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胃,病机为气机郁滞、湿浊中阻、热毒蕴结、瘀血停滞、阴液亏虚。针对以上病机,刘教授在常规四诊基础上结合...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难治性胃部疾病,本病病情迁延难愈,治疗周期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刘启泉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胃,病机为气机郁滞、湿浊中阻、热毒蕴结、瘀血停滞、阴液亏虚。针对以上病机,刘教授在常规四诊基础上结合中医腹诊,确立了气滞腹证、湿阻腹证、热结腹证、血瘀腹证、阴虚腹证五种常见腹证,在明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指导遣方用药、判断转归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附验案1则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刘启泉 名医经验
下载PDF
《腹证奇览(全)》腹诊浅析
4
作者 李敏 王小荣 +1 位作者 李凤 马秀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腹诊是重要的临床诊疗方法。《腹证奇览(全)》承袭张仲景腹诊论治学术思想,对腹诊手法、部位、各类方腹证及医案等都有详述。分析《腹证奇览(全)》并归纳得出:腹诊法起源于中国;主要有覆手按压法、抚循法和三指探按法等手法;腹证部位以... 腹诊是重要的临床诊疗方法。《腹证奇览(全)》承袭张仲景腹诊论治学术思想,对腹诊手法、部位、各类方腹证及医案等都有详述。分析《腹证奇览(全)》并归纳得出:腹诊法起源于中国;主要有覆手按压法、抚循法和三指探按法等手法;腹证部位以三焦为框架,以六经划分为基础,再细分为胸胁、腹、少腹;腹诊对确定疾病病位、病性、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亦可判断人体正气盛衰,防病于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奇览(全)》
下载PDF
日本汉方医腹诊探析
5
作者 李凤 王小荣 +2 位作者 赵哲 李敏 马秀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526-1529,共4页
腹诊是通过诊察患者胸腹部病变征象以判断内在病理变化的一种诊察方法,起源于我国,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我国的发展受到限制,后传入日本,逐渐形成日本汉方医学难经派、伤寒派、折衷派;三大腹诊流派内容丰富,其腹诊内容各具特色;纵观三派... 腹诊是通过诊察患者胸腹部病变征象以判断内在病理变化的一种诊察方法,起源于我国,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我国的发展受到限制,后传入日本,逐渐形成日本汉方医学难经派、伤寒派、折衷派;三大腹诊流派内容丰富,其腹诊内容各具特色;纵观三派腹诊,均有以常达变、切按为要,腹脉互参、整体审查的特点。基于此,本文对日本汉方医腹诊起源、内容、特色进行探析,以期进一步加深对日本汉方医腹诊的认识,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方医 难经派 伤寒派 折衷派
下载PDF
中医腹诊理论与临床意义探讨
6
作者 娄方敏 牛学恩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5期670-674,共5页
中医腹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切按胸腹部为主,结合四诊信息,综合分析,得出胸腹部病变征象即腹证,并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治疗疾病的中医特色诊疗方法。中医腹诊属于中医诊断学中特殊的诊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 中医腹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切按胸腹部为主,结合四诊信息,综合分析,得出胸腹部病变征象即腹证,并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治疗疾病的中医特色诊疗方法。中医腹诊属于中医诊断学中特殊的诊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理论基础,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其含义由狭义腹诊逐渐演变为广义腹诊,且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各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文章主要从腹诊的含义、源流发展、内容与方法、临床研究及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使腹诊得到更全面的认识,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客观直接的依据,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为诊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并使中医腹诊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中医四 辨证论治 理论探讨 临床意义
下载PDF
中医腹诊在脑病辨证中应用
7
作者 苏晓明 吴带喜 许文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4期169-171,共3页
脑病具有机制复杂、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病种,近年来中医在其辨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腹诊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整体观念,运用经络脏腑辨证,在脑系疾病的诊疗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此文使用中国知网(CN... 脑病具有机制复杂、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病种,近年来中医在其辨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腹诊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整体观念,运用经络脏腑辨证,在脑系疾病的诊疗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此文使用中国知网(CNKI)检索,归纳近10年来中医腹诊在脑病诊治中的理论依据,及其在失眠、中风、头痛、眩晕、癫痫等脑病中的特色辨证应用,以期推动中医腹诊在临床上的发展,为疾病早期干预、辨证分型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脑病 辨证 综述
下载PDF
《诸病源候论》腹诊探析
8
作者 俞丹丹 裴静波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168-1172,共5页
[目的]探析《诸病源候论》之中医腹诊的学术特色。[方法]通过筛选整理《诸病源候论》中有关腹诊条文,结合历代医家研究成果,试从历史溯源、腹诊手法、诊察要点、现代发展四方面,回顾腹诊发展过程,分析腹诊具体手法要领,探析腹诊诊察及... [目的]探析《诸病源候论》之中医腹诊的学术特色。[方法]通过筛选整理《诸病源候论》中有关腹诊条文,结合历代医家研究成果,试从历史溯源、腹诊手法、诊察要点、现代发展四方面,回顾腹诊发展过程,分析腹诊具体手法要领,探析腹诊诊察及鉴别关键,并探究《诸病源候论》腹诊的现代医学新进展。[结果]从《黄帝内经》开创到《伤寒论》辨证时期,腹诊手法长期以按、扪为主,直至隋代腹诊手法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手法方面,《诸病源候论》创新了抑按、切按、推移、揣摩、动摇、转动等腹诊手法,并详细阐述其动作要领和特点。诊察方面,《诸病源候论》描述了腹力、腹温、拘急、动悸、疼痛、包块等诊察要点,对掌握病因病机,判断虚实寒热、缓急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学者基于《诸病源候论》腹诊手法,结合临床经验,拓宽腹诊应用范围,并在疾病诊疗过程中获得可观的疗效。[结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不仅创新了腹诊手法,还详细地描述了腹诊的诊察要点,同时将腹诊延用至内外妇儿多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手法 中医断学 文献研究 理论研究 历史溯源
下载PDF
基于《伤寒杂病论》腹诊探讨腹壁张力触诊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丁正香 章薇 +5 位作者 潘江 余兆安 石文英 陈成 钟峰 李里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134-135,共2页
《伤寒杂病论》腹诊在中医诊断学的地位十分重要。本文从腹壁张力触诊在《伤寒杂病论》腹诊中的意义进行探讨,认为腹壁张力较客观反映了六经病脏腑病变规律,从腹壁张力触诊可司外揣内,从腹壁张力归经辨病位、从张力高低辨病性,依据腹壁... 《伤寒杂病论》腹诊在中医诊断学的地位十分重要。本文从腹壁张力触诊在《伤寒杂病论》腹诊中的意义进行探讨,认为腹壁张力较客观反映了六经病脏腑病变规律,从腹壁张力触诊可司外揣内,从腹壁张力归经辨病位、从张力高低辨病性,依据腹壁张力变化来源及原因采用相应治法,为中医腹诊的客观化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张力 中医断学
下载PDF
中医腹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戴宁 李峰 +2 位作者 关静 张睿 林炳岐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期217-221,共5页
腹诊是中医传统诊法之一,是"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本文腹诊的概念、腹诊的源流、腹诊内容、腹诊的应用以及腹诊的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使腹诊得到更广泛地应用,以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 中医 断学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医腹诊在胃肠病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启泉 杜艳茹 王志坤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4-225,共2页
关键词 胃肠疾病/
下载PDF
瘀血腹诊的客观化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阶 陈可冀 宋小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596-599,共4页
为了确定瘀血腹诊的定位及手法,明确实验室检查指标对瘀血腹诊的意义,本研究以中医传统理论和解剖学为基础,通过152例瘀血腹证的临床验证,重新设计确定了瘀血腹诊的定位及检查手法;采用电子计算机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瘀血腹诊进... 为了确定瘀血腹诊的定位及手法,明确实验室检查指标对瘀血腹诊的意义,本研究以中医传统理论和解剖学为基础,通过152例瘀血腹证的临床验证,重新设计确定了瘀血腹诊的定位及检查手法;采用电子计算机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瘀血腹诊进行了客观化分析,发现瘀血腹诊的本质特征与血液粘度升高、血小板聚集及粘附性增高、血栓易于形成及肌电图异常有关;上述指标作为瘀血腹诊的客观指标用于诊断,也能达到80.0%以上的符合率;肌电图的筛选分析也表明,各个指标对于瘀血腹诊的贡献率有明确的定量排列。从而为瘀血腹诊的深入研究和客观化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血 多因素分析 客观化研究
下载PDF
腹诊推拿手法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进龙 张国忠 王娟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8-599,共2页
目的:学习、研究腹诊推拿手法的临床应用。方法:搜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对命题进行探讨。结论:腹诊推拿治疗之时必须首先运用腹诊法判断其疾病性质,以中医辨证为前提,再选用不同的推拿手法来治疗疾病,是推拿手法的重要流派,疗效显著,有... 目的:学习、研究腹诊推拿手法的临床应用。方法:搜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对命题进行探讨。结论:腹诊推拿治疗之时必须首先运用腹诊法判断其疾病性质,以中医辨证为前提,再选用不同的推拿手法来治疗疾病,是推拿手法的重要流派,疗效显著,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按摩 推拿手法 疗效
下载PDF
瘀血腹诊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阶 陈可冀 +6 位作者 宋小华 王怡 汪小芳 李涛 刘剑刚 衷敬柏 马晓昌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2期726-729,共4页
为使瘀血腹诊用于临床更加客观定量化,本研究从临床入手,对瘀血腹证患者的客观指标作了综合定量分析。通过对152例瘀血腹证患者主要依据相关性的统计发现,瘀血腹证与血瘀证主要依据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应用电子计算机和逐步回归分析及... 为使瘀血腹诊用于临床更加客观定量化,本研究从临床入手,对瘀血腹证患者的客观指标作了综合定量分析。通过对152例瘀血腹证患者主要依据相关性的统计发现,瘀血腹证与血瘀证主要依据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应用电子计算机和逐步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筛选出全血粘度,红细胞变形性,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及粘附,血栓弹力图以及肌电图异常等指标。研究认为,上述指标可考虑作为瘀血腹诊的客观指标。瘀血腹证结合客观指标,将使瘀血腹诊的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血 回归分析 血瘀
下载PDF
日本《伤寒论》派腹诊与中医辨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新慧 柯雪帆 +1 位作者 费兆馥 孙汉钧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8期42-44,共3页
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源于《内经》、《难经》及《伤寒杂病论》,在《伤寒杂病论》中,腹诊的内容较为丰富,已初具规模。日本汉方医腹诊的流派之一——《伤寒论》派腹诊即由此而发展形成,延用至今,在日本汉方医的临床诊断治... 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源于《内经》、《难经》及《伤寒杂病论》,在《伤寒杂病论》中,腹诊的内容较为丰富,已初具规模。日本汉方医腹诊的流派之一——《伤寒论》派腹诊即由此而发展形成,延用至今,在日本汉方医的临床诊断治疗中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中医腹诊在我国中医临床辨证中所占比重较小,为总结整理出较为完整实用的中医腹诊法,笔者按日本《伤寒论》派腹诊的理论和操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说 辨证
下载PDF
明辨方证,腹诊先行;经方应用,当识腹证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宁 王宁元 +3 位作者 赵进喜 贾海忠 王逗逗 南赫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1期1697-1699,共3页
中医"腹诊"历史悠久,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早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就有系统论述。医者通过腹诊所得到的客观体征与患者所描述的主观感觉可统称为腹证,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临床选方用药的重... 中医"腹诊"历史悠久,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早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就有系统论述。医者通过腹诊所得到的客观体征与患者所描述的主观感觉可统称为腹证,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临床选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临床上,通过辨识腹证,构建方证与腹证之间的对应关系,则可以指导临床经方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证对应 经方 仲景学说
下载PDF
中医腹诊参数检测仪临床验证报告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琦 陈武山 谢建军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489-491,共3页
运用中医腹诊仪,对300例寒证病人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其募穴穴温降低,经治疗后升高;寒证病人中脘、关元处的深温降低,治疗后增高。对200例腹胀病人的临床观察表明:实胀组的腹壁施以外力时其位移量减低,治疗后增加;虚胀组的腹壁位移在中... 运用中医腹诊仪,对300例寒证病人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其募穴穴温降低,经治疗后升高;寒证病人中脘、关元处的深温降低,治疗后增高。对200例腹胀病人的临床观察表明:实胀组的腹壁施以外力时其位移量减低,治疗后增加;虚胀组的腹壁位移在中、重度用力时增高,经治疗后降低。表明组成腹诊仪的腹部寒温、胀满两大检测系统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器 参数检测仪
下载PDF
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经验 被引量:5
18
作者 曹丽静 刘保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5-195,208,共2页
刘保和教授擅长将用《难经》腹诊理论应用于经方,临床疗效确切。如脐上压痛以旋覆花汤加减;脐左压痛以四逆散为主方;脐右压痛以奔豚汤为主方;脐下压痛以《金匮》肾气丸加减;脐中压痛以当归芍药散为主方。
关键词 刘保和 难经 经方
下载PDF
小儿腹诊的现代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莱莱 段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30期132-135,共4页
腹诊是重要的疾病诊断方法,能够更直接、客观地辨别病因、病机、病位,也是指导理法方药、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针对儿童特殊群体的临床实践中具有更重要的实用意义。小儿腹诊操作手法要求迅速、准确、不拘体位,强调重点从腹形、腹... 腹诊是重要的疾病诊断方法,能够更直接、客观地辨别病因、病机、病位,也是指导理法方药、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针对儿童特殊群体的临床实践中具有更重要的实用意义。小儿腹诊操作手法要求迅速、准确、不拘体位,强调重点从腹形、腹皮、腹力三个方面来辨别小儿虚实、寒热、气血,验明证候本质;同时将腹诊与腹部外治结合运用,相得益彰。本文另附有小儿功能性腹痛、性早熟和抽动症验案三则,进一步佐证小儿腹诊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开拓了小儿腹部外治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 外治
下载PDF
刘保和教授运用《难经》腹诊理论的验案举隅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金卫 李奇 刘保和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7期36-38,共3页
中医经典记载了腹诊,并指出"按之痛"为其阳性指征。刘保和根据《难经》理论,确定了与其相应的腹诊部位及治法方药。
关键词 刘保和 方法 《难经》 临床经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