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腿经络区体被组织的血管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楼新法 梅劲 +3 位作者 蒋松鹤 施全 张瑞峰 唐茂林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41-643,共3页
目的:观察小腿经络区的体被组织内血管的分布。方法: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图像分析技术,解剖12只下肢的体被组织,观察分析小腿经络沿线的体被组织内血管来源、分支和吻合情况。结果:足三阴经、胆经、膀胱经线区的小腿体被... 目的:观察小腿经络区的体被组织内血管的分布。方法: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图像分析技术,解剖12只下肢的体被组织,观察分析小腿经络沿线的体被组织内血管来源、分支和吻合情况。结果:足三阴经、胆经、膀胱经线区的小腿体被组织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在动脉显影X线图像上分别形成一条明显的营养血管链;胃经沿线血管密度未见增高,也未见明显的营养血管链。结论:除胃经外,小腿经络区体被组织内均形成一条明显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腿/血液供给 经络循行 @小经络区
下载PDF
小腿内侧远端动脉穿支显微解剖与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张国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63-766,I0004,共5页
背景: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为踝足部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成功率高的修复方法,但其旋转轴点高,对远端蒂血管分布特点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描述,临床实际应用起来还较为困难。目的:研究小腿内侧远端的动脉穿支,为合理设计隐神经-... 背景: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为踝足部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成功率高的修复方法,但其旋转轴点高,对远端蒂血管分布特点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描述,临床实际应用起来还较为困难。目的:研究小腿内侧远端的动脉穿支,为合理设计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复合瓣提出解剖学理论。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5/10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材料为34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将34侧经成人下肢标本,以内踝最凸出点为标志点,在小腿内侧远段进行显微解剖。主要观察指标:重点观察:①小腿内侧远端的动脉穿支。②隐神经-大隐静脉远端的营养血管。③营养血管与邻近肌、骨、皮的血供关系。结果:①小腿内侧远端的动脉穿支有9个来源:胫后动脉肌间隙支、胫前动脉踝上支、腓动脉或胫后动脉骨皮穿支、内踝前动脉内踝支、胫后动脉踝管支、足底内侧动脉内踝支、足底外侧动脉内踝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内踝支和跗内侧动脉内踝支。②上述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筋膜支、骨膜支、隐神经和大隐静脉营养血管,形成深筋膜上下血管网、浅筋膜、皮神经浅静脉血管链和骨膜血管网。动脉穿支构成了小腿内侧远端前、中、后3条纵向的吻合筋膜血管丛: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丛,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丛,踝管动脉穿支和胫后动脉肌间隙支的后纵向血管丛。结论:小腿内侧远端的血供具有多源性、明显纵向性和营养血管同源性的解剖学特点,是构成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可以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内踝前动脉穿支和以踝管区动脉穿支血管蒂的3种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或复合瓣,旋转轴点在内踝平面,适宜小腿远段、踝足部及其远侧的组织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腿/解剖学和组织学 腿/血液供给 腿/神经支配 隐静脉 外科皮瓣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94例不同病变分期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69
3
作者 谷涌泉 张建 +13 位作者 齐立行 郭连瑞 汪忠镐 张淑文 李建新 徐娟 苏力 冀冰心 俞恒锡 李学锋 崔世军 罗涛 武欣 董宗俊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8期7-10,i0001,共5页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慢性下肢缺血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和坏疽期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选取2003-03/2005-0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慢性下肢缺血患者94例(102条患肢),男59例,女35例,年龄平均69.5岁。病因:糖...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慢性下肢缺血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和坏疽期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选取2003-03/2005-0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慢性下肢缺血患者94例(102条患肢),男59例,女35例,年龄平均69.5岁。病因:糖尿病性下肢缺血90条患肢(84例患者),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7条患肢(6例患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条下肢(4例患者)。间歇性跛行期13条患肢(12例患者);静息痛期41条患肢(38例患者);组织缺损期包括溃疡期和坏疽期,分别有26条患肢(24例患者)和22条患肢(20例患者)。①全部患者均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采用下肢局部肌肉注射、下肢动脉腔内注射、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和动脉腔内注射同时进行3种方法。下肢局部肌肉注射是将经过分离、提纯的自体骨髓干细胞,采用多点方法注射在患肢缺血部位的肌肉内;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是将骨髓干细胞注射在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时要用球囊导管阻断下肢动脉闭塞处的近端血流,时间3~5min;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并动脉腔内注射的方法是同时采用前2种方法进行移植。②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观指标的评估:间歇性跛行期根据在正常速度下行走的距离分为5级(0级:行走≥500m,无疼痛;1级:行走400~499m,有疼痛;2级:行走300~399m,有疼痛;3级:行走100~299m,有疼痛;4级:静息痛,无法行走或行走<100m,有疼痛)。静息痛期根据疼痛与否及疼痛程度分为5级(0级:无疼痛;1级:偶有疼痛,被问及能回忆起;2级:疼痛经常出现但能耐受,不需或偶用一般止痛剂;3级:经常使用一般止痛剂;4级:因疼痛影响睡眠,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患肢冷感根据患肢有无冷感及冷感的程度分为5级(0级:无冷感;1级:受累肢体偶有发凉、怕冷的感觉;2级:受累肢体经常有发凉、怕冷的感觉;3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4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③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客观指标的评估:新生侧支血管评估根据其数量分为4级(0级:无新生侧支血管;1级:少许新生侧支血管;2级:中量新生侧支血管;3级:丰富新生侧支血管)。保肢率以术后2个月为基准,观查各期的截肢率和保肢率。④疗效评估:患肢疼痛、冷感和间歇性跛行未减轻为无变化,减轻1级为改善,减轻2或3级为明显改善,达到0级为症状消失;创面愈合并且疼痛消失为治愈,创面明显缩小为明显改善,创面缩小为改善,创面及疼痛无变化或扩大为无效。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纳入实验的94例患者102条患肢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患病期的下肢缺血总有效率比较: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2.7%,溃疡期83.3%,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χ2=1.01~2.23,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仍无差异(χ2=1.11,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χ2=10.48,P<0.01;χ2=5.18,P<0.05;χ2=3.93,P<0.05)。②不同患病期的踝肱指数变化: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坏疽期踝肱指数增加分别为46.2%,31.7%,34.6%和27.3%,无明显差异。③不同患病期保肢率: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7.6%,溃疡期88.5%,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χ2=0.32~0.41,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也基本相近(χ2=2.35,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χ2=15.87,P<0.01;χ2=5.18,P<0.05;χ2=5.48,P<0.05)。④不同患病期经皮氧分压增加与血管生成情况:经皮氧分压测定各期之间无明显差异。下肢动脉造影显示,有丰富血管生成的百分比各期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下肢局部肌肉注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患者,在病变的早、中阶段和单纯溃疡阶段,其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无明显差异,但以上3阶段的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明显高于晚期的有组织坏疽阶段,充分说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特别适合下肢缺血患者病变的早期与中期,对于缺血晚期特别是患肢存在组织坏疽者的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 移植 自体 局部缺血/治疗 腿/血液供给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32例报告 被引量:69
4
作者 谷涌泉 张建 +12 位作者 郭连瑞 汪忠镐 张淑文 齐立行 徐娟 冀冰心 李建新 俞恒锡 李学锋 崔世军 罗涛 武欣 董宗俊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5期7970-7972,i003,共4页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疗效,并比较两种不同移植方式的效果。方法:2003-03/2004-04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32例患者的35条严重缺血的下肢,分2种方法进行,16例18条患肢采用了小腿肌肉局部注射,16例17条患肢采...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疗效,并比较两种不同移植方式的效果。方法:2003-03/2004-04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32例患者的35条严重缺血的下肢,分2种方法进行,16例18条患肢采用了小腿肌肉局部注射,16例17条患肢采用下肢动脉腔内注射。结果:二组患者总的疼痛缓解改善率分别为76.5%(13/17)和93.3%(14/15)。对缓解或改善患者的冷、凉感觉,二组患者总的有效率均为100%(16/16,14/14)。二组患者总的保肢率分别为83.3%(15/18,不包括1例足部截肢患者的术前足部已经坏死)和94.1%(16/17)。术后二组患者的踝肱比值(ABI)增加的例数分别为44.4%(8/18)和41.2%(7/17)。有14例患者15条患肢接受了下肢动脉造影,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支血管形成。踝部经皮氧分压测定显示有20条患肢于术后增加到高于目前临床上截肢的最低临界值2.67kPa。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虽然还缺乏远期的随访结果;然而,对于由于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无法进行下肢搭桥的患者,或者由于年老体弱或伴发其他疾病不能接受手术搭桥的患者,无疑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干细胞移植 局部缺血 腿/血液供给
下载PDF
急性下肢缺血的外科手术治疗:附96例报告 被引量:28
5
作者 郭曙光 方伟 +4 位作者 尹存平 张鹏 段丽红 周兴立 陈翠菊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21-323,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缺血的救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4年来我科收治的96例(106条肢体)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106条患肢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主要用Fogarty管在手术室或介入室DSA监测下行取栓,8例(12条肢体)患者在取栓的基础...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缺血的救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4年来我科收治的96例(106条肢体)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106条患肢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主要用Fogarty管在手术室或介入室DSA监测下行取栓,8例(12条肢体)患者在取栓的基础上进行解剖外人工血管转流。结果 术中髂、股、胭、胫动脉取栓成功70例(75条肢体),11例(12条肢体)胭动脉以远取栓不成功;8例(12条肢体)股动脉近心端受阻,远心端通畅者4例行腋一双股转流,4例行股-股人工血管转流。1例(1条肢体)因胸腹主动脉夹层造成下肢缺血行腹主动脉夹层开窗术。6例(6条肢体)行近端取栓加远端Ⅰ期截肢。最终本组76例(85条肢体)救肢成功,成功率79.2%(76/96);11例(11条肢体)截肢,截肢率11.4%(11/96);9例(10条肢体)死亡,死亡率9.4%(9/96)。对76例(85条肢体)成功保肢者随访1~38个月,7例(7条肢体)因再栓塞或血栓形成再手术治愈。结论 取栓术是急性下肢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DSA下监测取栓有助于提高疗效。手术的效果取决于肢体缺血的时间和程度以及并发症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外科学 腿/血液供给 局部缺血
下载PDF
无创检查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6
作者 朱兵 戈小虎 +2 位作者 刘杰 李雪松 欧明辉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59-461,共3页
目的 评价无创检查技术在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 6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进行节段动脉压测量 (PVR )、空气体积描记和动脉多普勒扫描检查 ,并与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 )和手术结果相比较。结果  3 6例无创检查发现 :... 目的 评价无创检查技术在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 6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进行节段动脉压测量 (PVR )、空气体积描记和动脉多普勒扫描检查 ,并与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 )和手术结果相比较。结果  3 6例无创检查发现 :主 -髂 -股总段闭塞 12条患肢 ,股 -段 2 8条 ,动脉以下 16条。而MRA并经手术证实 ,主 -髂 -股总段闭塞者 11条 ,股 -段 3 2条 ,动脉以下 13条。无创检查的准确率为 85 .7%。结论 虽然PVR还不能取代动脉造影直接观察到血管病变的局部情况 ,但已可大致确定下肢动脉阻塞的部位和严重程度。PVR检查具有无创性、方便性、可重复性及一定的可靠性 ,对于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术前诊断、术后疗效评价和随访都具有重要价值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诊断 腿/血液供给 动脉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瓣膜包窄术缩窄比例的个体化初探 被引量:6
7
作者 姜伟庆 叶古祥 +1 位作者 杨力 乔世铭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55-458,共4页
目的 评价缩窄比例个体化行人造血管股浅静脉第一瓣膜包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 对 5 4例 ( 5 6条肢体 )施以人造血管股浅静脉第一瓣膜包窄术 ,并根据瓣膜反流程度施以不同的缩窄比例 ,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和... 目的 评价缩窄比例个体化行人造血管股浅静脉第一瓣膜包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 对 5 4例 ( 5 6条肢体 )施以人造血管股浅静脉第一瓣膜包窄术 ,并根据瓣膜反流程度施以不同的缩窄比例 ,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和瓣膜反流情况。结果 术中检查显示 5 4条肢体瓣膜在包窄术完成后不再反流。 5 5条肢体获随访 14~ 3 5个月 (平均 2 3个月 ) ,临床有效率为94.5 %。双功彩超复查瓣膜功能修复率 85 .5 % ,轻、中度反流两组术后瓣膜功能修复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重度反流组术后瓣膜功能修复率 66.7%明显低于轻中度反流组的 92 .5 % ( P <0 .0 5 )。结论 行人造血管股浅静脉第一瓣膜包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 ,应根据术中情况选择不同的缩窄比例。尤其对于轻中度返流的病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功能不全/外科学 腿/血液供给 静脉 股静脉/外科学
下载PDF
超声显像在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9
8
作者 陈颖 陈英红 +3 位作者 王刚 朱丹茹 王静 宋涛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3年第7期1044-1044,共1页
关键词 静脉功能不全/超声检查 腿/血液供给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下载PDF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肖亮 童家杰 +1 位作者 申景 徐克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6期1009-1012,1016,共5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106例,其中42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64例髂动脉和/或股动脉、胭动脉不同程度管腔狭窄,术中采...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106例,其中42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64例髂动脉和/或股动脉、胭动脉不同程度管腔狭窄,术中采用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64例,机械开通31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101例,支架置入69例(116枚支架),术后随访12~60个月,分析介入治疗后的中长期疗效。【结果】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15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1例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经DSA检查6例内膜增生引起支架阻塞,6例非治疗部位血管病变进展所致下肢缺血,9例溶栓及PTA治疗部位血管再狭窄,均经PTA或支架置入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其余84例症状无复发,血管超声复查提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操作创伤小、中长期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缺血/治疗 腿/血液供给
下载PDF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强 李康华 +3 位作者 贝抗胜 胡红波 李雄 李高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220-221,共2页
关键词 产褥期 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学 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控制 腿/血液供给
下载PDF
腘静脉肌袢代瓣术治疗复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96例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学利 宋燕 +1 位作者 黄秀珍 王子凡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1期5093-5094,共2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1992-01~2006-10共收治了96例复发性PDVI患者.均在外院单纯行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其中11例首次剥脱术后浅静脉曲张复发而再次行曲张浅静脉剥脱术.入院后行下肢... 目的:探讨复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1992-01~2006-10共收治了96例复发性PDVI患者.均在外院单纯行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其中11例首次剥脱术后浅静脉曲张复发而再次行曲张浅静脉剥脱术.入院后行下肢静脉肌袢代瓣术.结果:本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患者随访1~8 a,患肢功能良好.结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诊断明确后应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静脉肌袢代瓣术是治疗严重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功能不全/外科学/诊断 腿/血液供给 外科皮瓣 回顾性研究 人类
下载PDF
不同治疗方案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曦 张弛 +7 位作者 李华珠 杨晓春 周桂莲 王敏 熊璞 陈晶 王霞 刘瑛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4期769-771,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02年9月至2010年6月住院下肢缺血性疾病病例63 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电话随访.[结果]经完全内科保守治疗40例、外科手术10例、介入手术治疗13例,其有效率分别为... [目的]探讨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02年9月至2010年6月住院下肢缺血性疾病病例63 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电话随访.[结果]经完全内科保守治疗40例、外科手术10例、介入手术治疗13例,其有效率分别为77.5%,100%,84.6%.介入治疗1例患者因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死于呼吸功能衰竭.出院后63例电话随访:死亡3例及7例自觉无改善,总有效率82.5%.[结论]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应及时诊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减少致残及死亡发生,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 腿/血液供给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23例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志峰 王素美 +3 位作者 李斌 廖建宁 刘艳萍 孙如鹏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0期2333-2334,共2页
关键词 腿/血液供给 静脉血栓形成/药物疗法 血栓溶解疗法
下载PDF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169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被引量:4
14
作者 伦雪萍 许红璐 +1 位作者 黄小萍 蓝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9期7206-7207,共2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方法:总结169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预防DVT的护理。结果:169例患者经预防性护理后无1例发生DVT。结论: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患者术前强化风险意识教育、改善血液粘稠度、...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方法:总结169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预防DVT的护理。结果:169例患者经预防性护理后无1例发生DVT。结论: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患者术前强化风险意识教育、改善血液粘稠度、预防便秘、指导早期康复训练是预防DVT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方法 手术后并发症 腿/血液供给 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控制 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金生 门永忠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1822-1823,共2页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腿/血液供给 动脉硬化 闭塞性/超声检查
下载PDF
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的早期预防体会 被引量:6
16
作者 徐云 陈秀丽 季晓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330-331,共2页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腿/血液供给 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控制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误诊为下肢单纯性浅静脉曲张17例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子凡 郭学利 黄秀珍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522-522,共1页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诊断 静脉曲张/诊断 误诊 腿/血液供给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遵医行为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琳娜 杨晓红 +1 位作者 贺宇宏 高畅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2553-2554,共2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遵医行为的护理干预。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于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率。结果:实验组的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遵医行为的护理干预。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于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率。结果:实验组的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遵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腿/血液供给 静脉血栓形成/诊断 病人依从 随访研究
下载PDF
妇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例的护理 被引量:3
19
作者 冯德斐 任妮娜 杨晓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3期5663-5664,共2页
目的:探讨妇科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提高其预防、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11例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治疗措施。结果:归纳出针对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肺... 目的:探讨妇科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提高其预防、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11例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治疗措施。结果:归纳出针对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肺栓塞的预防护理措施。结论:在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护理可减少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外科手术 腿/血液供给 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下载PDF
16排螺旋CT用于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成像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小军 陈友良 +1 位作者 朱智明 陈伟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6年第10期1542-1544,共3页
【目的】探讨16排CT血管成像对双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患者行16排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其中12例接受人工血管或支架植入术。【结果】21例中1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塞,2例正常... 【目的】探讨16排CT血管成像对双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患者行16排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其中12例接受人工血管或支架植入术。【结果】21例中1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塞,2例正常。12例行DSA检查,仅2例CTA与DSA分级不符。【结论】16排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方面与DSA结果基本一致,是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非侵袭性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腿/血液供给 动脉硬化 闭塞性/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