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彩色多普勒及三维成像对膀胱尖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1
作者 杨明铭 金蓉 +1 位作者 赵萌 陈晓鹏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5期140-142,共3页
目的: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及三维成像诊断膀胱尖的价值。方法:收集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不同程度尿痛、尿急、腰酸、尿潜血行超声检查的成年患者120例,选取膀胱镜或CT/MRI检查阴性患者90例纳入研究,分男、女... 目的: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及三维成像诊断膀胱尖的价值。方法:收集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不同程度尿痛、尿急、腰酸、尿潜血行超声检查的成年患者120例,选取膀胱镜或CT/MRI检查阴性患者90例纳入研究,分男、女两组,再把男、女两组患者分为≤50岁的中青年组及>50岁的老年组,均使用高频探头及三维重建观察膀胱尖位置、回声、大小,测量膀胱尖长径,横径及厚度,比较男女两组膀胱尖大小差异,并分别比较男女两组内中青年与老年差异。结果:高频彩色多普勒及三维重建均显示膀胱尖是位于膀胱前壁中上段肌层的局部增厚,呈椭圆形或梭形,部分呈线状,回声呈低回声或中高回声,中心可伴有与肌层相连的线状中等回声,CDFI示膀胱尖内血流信号稀疏呈星点样血流信号。男性与女性、男性青年组与老年组、女性中青年组与老年组的膀胱尖长径、横径、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尖的大小在成年人中,无性别、年龄差异;依据高频探头及三维重建的膀胱尖特征性声像图,可以与膀胱肿瘤、脐尿管肿瘤相鉴别。正确掌握膀胱尖的高频彩色多普勒及三维成像声像图特点有利于降低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高频彩色多普勒 三维成像 膀胱尖
下载PDF
北京发现尖膀胱螺 被引量:11
2
作者 郭云海 王承民 +1 位作者 罗静 何宏轩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7-128,共2页
尖膀胱螺(Physa acuta)为世界性广布淡水螺类,系多种重要寄生虫如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is cantonensis)和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的中间宿主。在20世纪70年代淡水贝类调查中,北京地区未曾发现该螺的分布。2007年笔者... 尖膀胱螺(Physa acuta)为世界性广布淡水螺类,系多种重要寄生虫如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is cantonensis)和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的中间宿主。在20世纪70年代淡水贝类调查中,北京地区未曾发现该螺的分布。2007年笔者在北京地区开展主要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在朝阳公园、玉渊潭、圆明园及奥运村附近河流中相继发现该螺,此螺入侵北京地区并大量孳生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中间宿主 生物入侵 北京
下载PDF
尖膀胱螺的生物学特征及光照对其生长繁殖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马军国 李效宇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3-767,共5页
尖膀胱螺Physa acuta是世界广泛分布的淡水螺类,在我国属外来入侵种。本文着重对该螺的形态特征、繁殖、发育及光照对螺生长和繁殖发育的影响等进行了实验观察和研究。尖膀胱螺个体中等,左旋,壳口无厣。喜聚居于水生植物较多、营养丰富... 尖膀胱螺Physa acuta是世界广泛分布的淡水螺类,在我国属外来入侵种。本文着重对该螺的形态特征、繁殖、发育及光照对螺生长和繁殖发育的影响等进行了实验观察和研究。尖膀胱螺个体中等,左旋,壳口无厣。喜聚居于水生植物较多、营养丰富的淡水区域。尖膀胱螺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有时也可自体受精。性成熟个体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温度、食物和光照)每天都可产卵,卵孵化率近100%。尖膀胱螺胚胎发育共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面盆幼虫期、仔螺形成及出膜期7个时期。一般情况下,螺卵7~10d可孵化,60d即可性成熟。25℃、24h连续光照条件下,尖膀胱螺体重明显增加,40d就可以性成熟并产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生物学 繁殖 发育 光影响
下载PDF
3种常用杀虫剂对尖膀胱螺的急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6
4
作者 马军国 李效宇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104,共5页
采用上-下法和改进寇氏法分别研究了高效氯氟氰菊酯(lambda-cyhalothrin)、吡虫啉(imidacloprid)和阿维菌素(avermectin)对尖膀胱螺(Physa acuta)的急性毒性,用上-下法测得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阿维菌素对尖膀胱螺的48hLC50分别为2.... 采用上-下法和改进寇氏法分别研究了高效氯氟氰菊酯(lambda-cyhalothrin)、吡虫啉(imidacloprid)和阿维菌素(avermectin)对尖膀胱螺(Physa acuta)的急性毒性,用上-下法测得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阿维菌素对尖膀胱螺的48hLC50分别为2.581、10.030、0.104mg/L。用改进寇氏法获得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阿维菌素对尖膀胱螺的24hLC50分别为4.447、12.676、0.110mg/L;48hLC50分别为2.252、9.789、0.096mg/L;72hLC50分别为2.113、8.818、0.056mg/L;96hLC50分别为1.643、7.959、0.034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164、0.796、0.003mg/L。结果表明,用上-下法与改进寇氏法所获得的LC50基本接近。尖膀胱螺对3种杀虫剂都非常敏感,含微量杀虫剂的水体均会对其生存产生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杀虫剂 急性毒性 安全浓度
下载PDF
毒死蜱对尖膀胱螺的急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4
5
作者 马军国 李效宇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4330-4332,共3页
选取尖膀胱螺(Physa acuta)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毒死蜱对尖膀胱螺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毒死蜱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尖膀胱螺的平均死亡率均升高,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毒死蜱对尖膀胱螺的24、48、72、9... 选取尖膀胱螺(Physa acuta)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毒死蜱对尖膀胱螺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毒死蜱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尖膀胱螺的平均死亡率均升高,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毒死蜱对尖膀胱螺的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0.577、0.308、0.243、0.160 mg/L,安全浓度为0.016 mg/L。试验结果显示,尖膀胱螺对毒死蜱非常敏感,含微量毒死蜱的水体都会对尖膀胱螺的生存产生危害。因此,尖膀胱螺可作为水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螺(Physa acuta) 毒死蜱 急性毒性 安全浓度
下载PDF
尖膀胱螺对毒死蜱毒性的生物化学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军国 张榜军 李效宇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4-118,共5页
以尖膀胱螺作为试验动物,研究毒死蜱对尖膀胱螺抗氧化系统、乙酰胆碱酯酶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通过预试验获得尖膀胱螺72 h LC50为243μg/L,推算的安全浓度为16μg/L,正式试验以16和121.5μg/L浓度组分别暴露尖膀胱螺96 h。在第24、48... 以尖膀胱螺作为试验动物,研究毒死蜱对尖膀胱螺抗氧化系统、乙酰胆碱酯酶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通过预试验获得尖膀胱螺72 h LC50为243μg/L,推算的安全浓度为16μg/L,正式试验以16和121.5μg/L浓度组分别暴露尖膀胱螺96 h。在第24、48和96 h分别取材,测定尖膀胱螺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推算的安全浓度(16μg/L)暴露后,尖膀胱螺体内MDA含量和NOS活性在各时间段变化均不明显,而SOD和AChE活性在96 h被抑制;在高浓度组(121.5μg/L),尖膀胱螺SOD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后又有所回升的趋势,MDA水平持续上升,NOS水平被显著性诱导,AChE活性则被显著性抑制,且在48 h时抑制作用最强。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对尖膀胱螺抗氧化系统和神经中枢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提示尖膀胱螺可作为毒死蜱毒理学试验模型动物,同时MDA和AChE可作为毒死蜱毒性的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膀胱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乙酰胆碱酯酶 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太湖首次发现楯螺和尖膀胱螺(英文) 被引量:10
7
作者 BECKMANN Melanie C 何全源 +1 位作者 杨健 徐跑 《南方水产》 2006年第6期63-65,共3页
在太湖湖洲和五里湖水域分别首次发现了2种可能是入侵的螺类楯螺(Ferrissia wautieri MIROLLI 1960)和尖膀胱螺(Physa acuta DRAPARNAUD 1805)。它们均属肺螺亚纲,基眼目。文章对其形态、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描述,对其可能的入侵途径等进... 在太湖湖洲和五里湖水域分别首次发现了2种可能是入侵的螺类楯螺(Ferrissia wautieri MIROLLI 1960)和尖膀胱螺(Physa acuta DRAPARNAUD 1805)。它们均属肺螺亚纲,基眼目。文章对其形态、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描述,对其可能的入侵途径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分布 檐螺 膀胱 太湖
下载PDF
西安市外来物种尖膀胱螺的生物入侵现状研究
8
作者 贺平 王奇 +4 位作者 刘佳玥 刘乐 司浩倩 匡俊喜 卫博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10期68-72,共5页
尖膀胱螺是一种重要的医学贝类。为了解西安市尖膀胱螺的生物入侵现状,对西安市6条重要河流的尖膀胱螺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调查得到螺壳长度(10.83±3.26)mm且呈左旋的尖膀胱螺,以cox1为分子标记进行扩增,测序结果与GenB... 尖膀胱螺是一种重要的医学贝类。为了解西安市尖膀胱螺的生物入侵现状,对西安市6条重要河流的尖膀胱螺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调查得到螺壳长度(10.83±3.26)mm且呈左旋的尖膀胱螺,以cox1为分子标记进行扩增,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发布的尖膀胱螺cox1基因相似度为99.45%~99.63%,覆盖率为100%。基于cox1测序数据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进化树,受试样品与欧洲及南、北美洲来源的尖膀胱螺聚类在一起。研究表明,所调查河流均有尖膀胱螺分布,提示西安市外来物种尖膀胱螺的入侵情况较严峻,应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cox1基因 进化树 生物入侵 陕西西安
下载PDF
百草枯对尖膀胱螺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丽 于淼 李效宇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4-127,共4页
进行了百草枯(paraquat)对尖膀胱螺(Physa acuta)成体及其胚胎各发育期(囊胚期、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和仔螺孵化期)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百草枯对尖膀胱螺成体72 h和96 h LC50分别为2.53 mg/L和1.41 mg/L;对其胚胎各个时期72 h ... 进行了百草枯(paraquat)对尖膀胱螺(Physa acuta)成体及其胚胎各发育期(囊胚期、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和仔螺孵化期)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百草枯对尖膀胱螺成体72 h和96 h LC50分别为2.53 mg/L和1.41 mg/L;对其胚胎各个时期72 h LC50分别为2.63、2.45、2.07、1.53 mg/L;96 h LC50分别为1.63、1.41、1.25、0.60 mg/L。百草枯对尖膀胱螺成体及其胚胎各发育期均有一定的毒性效应,胚胎比成体敏感,对胚胎各发育期的毒性也不同;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胚胎敏感性逐渐增强。研究表明,当百草枯进入水生态系统时,有可能对尖膀胱螺及其种群稳定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膀胱 急性毒性 胚胎发育
下载PDF
室温下片形吸虫卵孵化观察及尖膀胱螺感染实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凤 赵银娇 +3 位作者 杨慧 段玉春 刘榆华 罗天鹏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6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研究室温下用三角烧瓶孵化片形吸虫卵的效果,以及片形吸虫毛蚴感染尖膀胱螺的试验。方法采用云南大理本地采集的牛体片形吸虫排出的新鲜虫卵进行孵化,分A、B两组,A组每日换水,B组不换水,观察孵化效果。结果在平均水温24℃的情... 目的研究室温下用三角烧瓶孵化片形吸虫卵的效果,以及片形吸虫毛蚴感染尖膀胱螺的试验。方法采用云南大理本地采集的牛体片形吸虫排出的新鲜虫卵进行孵化,分A、B两组,A组每日换水,B组不换水,观察孵化效果。结果在平均水温24℃的情况下,两组均在第13d孵出毛蚴,但A组(换水组)孵出较多且观察较容易,B组(未换水组)孵出较少且液体混浊影响观察,两组孵化持续时间为20~30d;用孵出毛蚴感染尖膀胱螺,未能感染。结论在夏季室温22℃以上可以用三角烧瓶孵化片形吸虫卵,每日更换瓶内去氯水,孵化效果较好,不用使用温箱等设备,肉眼即可观察,且成本相对较低,可适用于基层或现场;另外依据本实验结果推测尖膀胱螺可能不是片形吸虫的适宜中间宿主,成功感染还需寻找其他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形吸虫 孵化 毛蚴 膀胱
下载PDF
膀胱憩室并憩室结石1例
11
作者 吴帮远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年第6期1055-1055,共1页
1、病史摘要患者男性,44岁。1年前呈作右输尿管结石取除术。近日右下腹痛并尿频、尿急一天到门诊诊治。影像资料:CT平扫示图1:右输尿管下段结石复发。2、膀胱尖部见-3.0cm*1.8cm,向前囊状袋状突出影,囊状袋状影与膀胱壁间变狭窄,
关键词 膀胱憩室 右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下段结石 膀胱尖 病史摘要 膀胱 平扫 结石形成 前囊 袋状
下载PDF
不同底栖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渗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丹东 王元元 +2 位作者 宋进喜 孙雅琪 张国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5期77-81,87,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成分、粒径分布和渗透性的影响,为河流污染治理与潜流带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沉积物中摇蚊幼虫(Chironomid larvae),颤蚓(Tubificid)和尖膀胱螺(Physa acuta)的生物扰动过程,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成分、粒径分布和渗透性的影响,为河流污染治理与潜流带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沉积物中摇蚊幼虫(Chironomid larvae),颤蚓(Tubificid)和尖膀胱螺(Physa acuta)的生物扰动过程,研究不同底栖生物扰动对河流潜流带沉积物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混合生物组中,摇蚊幼虫和尖膀胱螺组合为渗透性能加强最大的一组。生物扰动作用通过改变沉积物的物理特性促使其结构疏松,孔隙增大,从而对沉积物颗粒粒径大小和分布区域产生明显干预作用,从而影响沉积物的渗透性。摇蚊幼虫对沉积物成分变化及粒径分布影响最大,使沉积物渗透性增强;颤蚓的淤塞作用主要发生在水-沉积物界面以下3~9cm,导致渗透性减弱;尖膀胱螺对沉积物粒径分布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在同一沉积物环境条件下,单一物种组中摇蚊幼虫和尖膀胱螺对沉积物的渗透性呈促进作用,摇蚊幼虫的促进效果比尖膀胱螺更显著,颤蚓对沉积物渗透性呈削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扰动 垂向渗透系数 摇蚊幼虫 颤蚓 膀胱
下载PDF
浙江发现重要外来入侵物种——尖膀胱螺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海芳 周卫川 +1 位作者 钱周兴 王沛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65,共3页
尖膀胱螺(Physa acuta Draparnaud 1805)是一种世界广泛分布的淡水螺类,中国学者1993年首次在东北地区发现并报道。作者对在浙江省杭州西溪湿地和临安市清凉峰龙塘山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的一种左旋淡水螺类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尖膀胱螺(Physa acuta Draparnaud 1805)是一种世界广泛分布的淡水螺类,中国学者1993年首次在东北地区发现并报道。作者对在浙江省杭州西溪湿地和临安市清凉峰龙塘山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的一种左旋淡水螺类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证该螺为尖膀胱螺,这是尖膀胱螺在浙江发生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浙江 入侵蜗牛 形态学 分子生物学
原文传递
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感染中间宿主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方文 李天美 +2 位作者 李科荣 陈凤 刘榆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 了解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的中间宿主种类和虫体发育过程及特点。方法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大理地区收集牛源肝片形吸虫虫卵,置28℃水浴箱中孵化;并在大理农村无粪便污染的农田、沟渠内,捕捉尖膀胱螺(Physa... 目的 了解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的中间宿主种类和虫体发育过程及特点。方法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大理地区收集牛源肝片形吸虫虫卵,置28℃水浴箱中孵化;并在大理农村无粪便污染的农田、沟渠内,捕捉尖膀胱螺(Physa acuta)、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和小土蜗(Galba pervia),实验前证实无任何吸虫感染。毛蚴分别感染尖膀胱螺、椭圆萝卜螺和小土蜗,将螺放入泥盆中饲养并观察,每日捡出死螺,解剖观察幼虫在螺体内发育情况,直至尾蚴逸出结囊为止。最后收集10个囊蚴进行PCR,扩增其线粒体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结果 前后8批次共感染1 146只椭圆萝卜螺、996只尖膀胱螺和3 307只小土蜗。2只椭圆萝卜螺感染后虽发现母雷蚴,但未见进一步发育到子雷蚴阶段,而尖膀胱螺则未能感染成功。仅小土蜗感染成功,感染率为27.2%(900/3 307)。在水温22℃时,毛蚴侵入小土蜗后,发育到胞蚴的时间为7~15 d、母雷蚴为11~20 d,子雷蚴为30~37 d,尾蚴成熟逸出,并结囊形成囊蚴的时间为42~55 d。囊蚴经PCR鉴定为肝片形吸虫,在约500 bp处出现明显的条带。结论 大理地区采集的3种螺中,仅小土蜗成功感染肝片形吸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片形吸虫 中间宿主 小土蜗 椭圆萝卜螺 膀胱 大理
下载PDF
脐尿管脓肿一例
15
作者 陈明 王艳艳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0,共2页
患者女,48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包块疼痛不适,无发热,无肉眼血尿及其他阳性体征,未行治疗,一周后症状自行缓解;近1个月来反复出现下腹疼痛不适。外院中下腹CT平扫检查示膀胱尖部与脐尿管交界部占位性病变。入院体检:腹部平软... 患者女,48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包块疼痛不适,无发热,无肉眼血尿及其他阳性体征,未行治疗,一周后症状自行缓解;近1个月来反复出现下腹疼痛不适。外院中下腹CT平扫检查示膀胱尖部与脐尿管交界部占位性病变。入院体检:腹部平软,下腹部压痛明显阳性,无反跳痛,膀胱区未见明显膨隆,无压痛,余无特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尿管脓肿 下腹部包块 膀胱尖 膀胱 阳性体征 平扫检查 腹部压痛 跳痛 囊性淋巴瘤 肉眼血尿
原文传递
大理地区大片形吸虫的最适中间宿主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方文 李天美 +4 位作者 李婷 张剑萍 郝明明 刘榆华 陈绍荣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0-363,共4页
明确大理地区大片形吸虫的最适中间宿主,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收集大片形吸虫虫卵,28℃孵育。每日定时吸取虫卵,观察其发育情况,直至孵出毛蚴。将3种实验用螺随机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感染组螺数量依次为:尖膀胱螺141只、椭圆萝卜... 明确大理地区大片形吸虫的最适中间宿主,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收集大片形吸虫虫卵,28℃孵育。每日定时吸取虫卵,观察其发育情况,直至孵出毛蚴。将3种实验用螺随机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感染组螺数量依次为:尖膀胱螺141只、椭圆萝卜螺240只和小土蜗251只;未感染组螺数量依次为:尖膀胱螺124只、椭圆萝卜螺136只和小土蜗87只。感染实验于24孔细胞培养板上进行,每孔加入数量比为1∶3的螺与毛蚴。感染4 h后将螺放入养螺盆,每盆放置48~60只螺,室温下饲养。未感染组螺直接放入养螺盆,与感染组螺同法饲养。每日挑拣死螺,显微镜下观察大片形吸虫幼虫发育情况,同时记录室温和水温。待螺体内的幼虫发育为子雷蚴(含尾蚴雏形),收集囊蚴。结果显示,毛蚴于第11天孵出。感染组螺中,尖膀胱螺、椭圆萝卜螺的最长存活时间为72 d,小土蜗的最长存活时间为53 d。期间测定的饲养室温为21℃~27℃(平均24℃),水温为21℃~25℃(平均23℃)。141只尖膀胱螺均为阴性,至感染后第72天,仍有12只存活;仅1只椭圆萝卜螺为阳性,于感染后第28天死亡,其余239只均为阴性,至感染后第72天,仍有36只存活。共检出112只阳性小土蜗,感染率为44.6%(112/251),至感染后第53天,全部死亡。未感染组螺中,尖膀胱螺、椭圆萝卜螺的最长存活时间为77 d,小土蜗的最长存活时间为57 d。124只尖膀胱螺均为阴性,至饲养第77天,有8只存活;136只椭圆萝卜螺均为阴性,至饲养第77天,有30只存活;87只小土蜗均为阴性,至饲养第57天全部死亡。所有阳性螺均未观察到胞蚴;仅有的1只阳性椭圆萝卜螺体内可观察到母雷蚴;112只阳性小土蜗体内可观察到雷蚴、母雷蚴、子雷蚴和尾蚴。阳性小土蜗于感染后第11天可见雷蚴,第23天可见母雷蚴,第26天可见含不成熟尾蚴的子雷蚴,第30天可见含成熟尾蚴的子雷蚴,感染40天后死亡的阳性小土蜗软体中发现尾蚴。感染后第40天开始捡获囊蚴,持续11 d,共收获511个囊蚴,其中499个囊蚴(占97.7%)均于次日清晨8:00检获,剩余12个囊蚴(占2.3%)于其中4天下午(14:30~16:30)捡获,期间存活的小土蜗有29只,其中24只为阳性,占阳性螺总数的21.4%(24/112),每只阳性螺逸出尾蚴且形成囊蚴的平均数为21个(511/24)。大理地区大片形吸虫的最适中间宿主为小土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片形吸虫 中间宿主 小土蜗 膀胱 椭圆萝卜螺 大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