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膈脚屏障及食管体部清除功能在胃食管反流中的作用 被引量:36
1
作者 孙晓红 柯美云 +1 位作者 王智凤 方秀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8-293,共6页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膈脚屏障功能及食管体部的清除功能在胃食管反流中的作用。方法GERD组和健康(HS)对照组同步进行餐前1h和餐后2h食管pH值和食管动力监测。结果(1)pH监测结果:GERD组8例,餐后pH<4的百分比中位数为11.2%;...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膈脚屏障功能及食管体部的清除功能在胃食管反流中的作用。方法GERD组和健康(HS)对照组同步进行餐前1h和餐后2h食管pH值和食管动力监测。结果(1)pH监测结果:GERD组8例,餐后pH<4的百分比中位数为11.2%;而HS组8例,餐后pH<4的百分比中位数为0.4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2)GERD组和HS组餐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均较餐前下降(P<0.001);GERD组及HS组餐前或餐后LESP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GERD组餐前及餐后与吞咽相关的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后蠕动收缩波幅(Post-LESRA)明显低于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4)与HS组比较GERD组餐前及餐后静息膈脚张力(Dia-A0)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5)餐前及餐后深吸气时膈脚张力(Dia-AM),在GERD和H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深吸气时膈脚张力可使胃食管交界处(EGJ)压力升高3~4倍。(5)GERD组餐前及餐后食管远端蠕动收缩波幅明显低于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1)静息膈脚张力、食管远端蠕动清除功能及与吞咽相关的下食管括约肌(LES)松弛后蠕动清除能力在GERD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2)深吸气时GERD组和HS组膈脚张力均可使EGJ区域压力增高数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除功能 胃食管反流病 膈脚 食管动力 GERD 屏障功能
下载PDF
CT导引下经膈脚后入路行腹腔神经丛阻滞 被引量:13
2
作者 崔健君 姚鹏 +3 位作者 王彬 陈培红 郭文力 孟凌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11,共2页
目的 :探讨经膈脚后入路行腹腔神经丛阻滞的方法、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8例癌痛病人 ,在CT导引下经膈脚后入路 ,用无水乙醇行毁损性阻滞。观察阻滞后当日、阻滞后 1~ 4周和 5~ 8周三个时段的镇痛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三个... 目的 :探讨经膈脚后入路行腹腔神经丛阻滞的方法、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8例癌痛病人 ,在CT导引下经膈脚后入路 ,用无水乙醇行毁损性阻滞。观察阻滞后当日、阻滞后 1~ 4周和 5~ 8周三个时段的镇痛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三个时段镇痛有效率分别是 10 0 %、77.78%和6 8.75 % ,有 4例病人血压下降超过阻滞前的 30 % ,处理后恢复正常 ;5例发生乙醇中毒症状 ,3例发生腹泻 ,均自愈。结论 :经膈脚后入路行腹腔神经丛阻滞的方法 ,简便、安全、有效 ,可供临床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导引 膈脚后入路 腹腔神经丛阻滞 并发症 癌痛 并发症
下载PDF
经膈脚后间隙穿刺损毁内脏神经治疗胰腺癌疼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于雪 刘妍 +4 位作者 奚奇 万成福 董道松 赵林 宋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1-304,327,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膈脚后间隙穿刺毁损内脏神经治疗胰腺癌疼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就诊的58例胰腺癌痛患者,按病情基本接近结合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原则将患者分为2组,...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膈脚后间隙穿刺毁损内脏神经治疗胰腺癌疼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就诊的58例胰腺癌痛患者,按病情基本接近结合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原则将患者分为2组,内脏神经毁损组(A组,32例)、非毁损组(B组,26例)。A组行膈脚后间隙(内脏神经)穿刺,注入无水乙醇15 mL;B组应用奥施康定配合吗啡即释片止痛治疗。分别在A组术前(T0)、B组为入组当日,术后1 d(T1)、15 d(T15)、30 d(T30)、60 d(T60)观察2组患者疼痛缓解、阿片类药物用量、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 A组患者无穿刺失败,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较T0明显降低(P<0.01)。2组VAS、生活质量评分(Karnofsky评分)、睡眠质量评分(PSQI评分)在T1、T15、T30、T60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明显优于B组。B组阿片类药物应用量与A组比较明显增多(P<0.01)。A组术后出现不良反应为体位性低血压(6例)、肋间神经痛(2例)、腹泻(2例);B组的不良反应为恶心(20例)、便秘(11例)、头晕(8例)。结论 CT引导下经膈脚后间隙内脏神经毁损治疗胰腺癌疼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脚后间隙 内脏神经 毁损 胰腺癌 疼痛
下载PDF
膈脚后间隙淋巴腺病的MRI诊断 被引量:3
4
作者 吕发金 罗天友 +4 位作者 石军 李咏梅 袁书伟 史斌 吴景全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945-947,共3页
目的 研究膈脚后间隙淋巴腺病的MRI鉴别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 99例病人行腹部或胸部MRI扫描。分析了 4 0例膈脚后间隙淋巴结增大的特点及对淋巴瘤、肺癌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选择的价值。结果  (1)腹膜后恶性淋巴瘤常累及膈脚后间... 目的 研究膈脚后间隙淋巴腺病的MRI鉴别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 99例病人行腹部或胸部MRI扫描。分析了 4 0例膈脚后间隙淋巴结增大的特点及对淋巴瘤、肺癌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选择的价值。结果  (1)腹膜后恶性淋巴瘤常累及膈脚后间隙淋巴结 (91 3% ) ,多呈广泛增大 (敏感性为 95 2 % ,特异性为 86 9% ) ,而淋巴结转移性肿瘤较少累及膈脚后间隙淋巴结 (2 7 9% ) ,多呈局限增大 (敏感性为 84 2 % ,特异性为 94 1% ) ;(2 )腹膜后恶性淋巴瘤累及膈脚后间隙临床分期为Ⅲ期 ,应选择放化疗结合的综合性治疗方案 ;(3)肺癌纵隔淋巴结广泛转移及部分下叶肿瘤 ,可通过膈脚后间隙淋巴引流 ,向腹膜后间隙扩散。结论 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累及膈脚后间隙淋巴结特点不同 ;膈脚后间隙是胸腹部恶性肿瘤淋巴扩散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恶性淋巴瘤 鉴别诊断 膈脚后间隙 淋巴腺病 MRI
下载PDF
CT引导经膈脚后入路行内脏神经阻滞 被引量:4
5
作者 郭文力 杨萍珠 +1 位作者 陈培红 崔健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CT引导经膈脚后入路行内脏神经阻滞方法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8例上腹部癌性疼痛患者实施CT引导下经膈脚后入路内脏神经毁损性阻滞。结果:穿刺点选定在L1棘突水平,旁开平均2.9cm,几近垂直进针,平均深度9.1cm,针... 目的:探讨CT引导经膈脚后入路行内脏神经阻滞方法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8例上腹部癌性疼痛患者实施CT引导下经膈脚后入路内脏神经毁损性阻滞。结果:穿刺点选定在L1棘突水平,旁开平均2.9cm,几近垂直进针,平均深度9.1cm,针尖均到达膈脚后内脏神经周围。镇痛效果:短期(<1个月)显效率为64.3%,总有效率为92.9%;长期(>3月)显效率为44.4%,总有效率为81.5%。无1例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经膈脚后入路行内脏神经阻滞治疗上腹部癌性疼痛,定位准确,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 膈脚后入路 内脏神经阻滞 癌性疼痛
下载PDF
某MPV车型地板膈脚整改 被引量:1
6
作者 江培应 孙成武 刘婷婷 《机械》 2017年第11期35-37,共3页
介绍了某车型地毯膈脚的整改。为避免乘客踩踏地板时出现膈脚的感觉,分别排查实物及设计,最终确认导致此问题的原因是设计,因此由设计源头入手,参考成熟车型及标杆,制定整改方案并实施验证(背面加毛毡),提高了低配车型后地板踩踏舒适性... 介绍了某车型地毯膈脚的整改。为避免乘客踩踏地板时出现膈脚的感觉,分别排查实物及设计,最终确认导致此问题的原因是设计,因此由设计源头入手,参考成熟车型及标杆,制定整改方案并实施验证(背面加毛毡),提高了低配车型后地板踩踏舒适性,解决膈脚问题的同时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毯 膈脚 MPV
下载PDF
连续膈肌脚后间隙阻滞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付霜 曲丕盛 +1 位作者 方军 袁晓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0-264,共5页
目的:观察连续膈肌脚后间隙神经阻滞对顽固性上腹部癌性疼痛的疗效。方法:71例中晚期上腹部癌痛患者,随机分单次腹腔神经丛阻滞(NCPB)组(N组)、连续膈肌脚后间隙神经阻滞组(C组)和单独镇痛药物组(D组)。观察治疗前、后1周、1、2、4、6... 目的:观察连续膈肌脚后间隙神经阻滞对顽固性上腹部癌性疼痛的疗效。方法:71例中晚期上腹部癌痛患者,随机分单次腹腔神经丛阻滞(NCPB)组(N组)、连续膈肌脚后间隙神经阻滞组(C组)和单独镇痛药物组(D组)。观察治疗前、后1周、1、2、4、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吗啡用量和生存质量(QOL)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3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1周至4个月,N组、C组低于D组(P<0.05),第6个月时,N组、D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1—6个月疗效优良率D组低于N组、C组(P<0.05)。N组、C组治疗后吗啡用量低于D组,QOL均明显提高(P<0.01)。结论:神经阻滞联合镇痛药物优于单独药物治疗。连续膈肌脚后神经阻滞远期疗效及QOL改善优于单次NCPB治疗,可安全应用于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间隙 腹腔神经丛阻滞 癌性疼痛
下载PDF
膈肌脚的形态特点及其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姜良海 杜心如 孔祥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7-510,513,共5页
目的:探讨膈肌脚的形态特点及其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中的作用。方法成人胸腰段躯干标本3具,胸腰段横断面标本4套及矢状面标本1套,观察膈肌脚的形态及其与椎体、前纵韧带、椎间盘的附着关系。回顾性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资料64例(... 目的:探讨膈肌脚的形态特点及其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中的作用。方法成人胸腰段躯干标本3具,胸腰段横断面标本4套及矢状面标本1套,观察膈肌脚的形态及其与椎体、前纵韧带、椎间盘的附着关系。回顾性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资料64例(T1212例,L131例,L214例,L37例),所有患者均行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比不同节段(T12、L1、L2、L3)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矫正量、前缘压缩率矫正量。结果左、右膈肌脚位于T12~L4椎体前方为腱肌混合结构,与前纵韧带融合。伤椎Cobb角矫正量,T12为23.9±10.5°,L120.4±10.7°,L214.5±11.4°,L311.9±8.7°,T12与L2、L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前缘压缩率矫正量,T12为0.48±0.13,L10.45±0.17,L20.37±0.20,L30.30±0.18,T12、L1与L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12、L1伤椎骨折复位率优于L2、L3,膈肌脚可能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膈肌脚在上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复位作用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端 杜心如 孔祥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0-404,共5页
目的探讨膈肌脚的解剖形态及其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爆裂骨折复位过程的作用。方法(1)成人躯干标本24具,男16具,女8具,游离腰椎前方双侧膈肌脚,观测其跨椎体节段数、长度、宽度与厚度;(2)将该24具标本制作骨折复位模... 目的探讨膈肌脚的解剖形态及其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爆裂骨折复位过程的作用。方法(1)成人躯干标本24具,男16具,女8具,游离腰椎前方双侧膈肌脚,观测其跨椎体节段数、长度、宽度与厚度;(2)将该24具标本制作骨折复位模型。进行实体测量并X线机动态的记录伤椎及椎体前方膈肌脚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1)75%(18例)膈肌脚上端至T12下缘水平,下端多起自L3/4椎间,右侧稍长。右侧膈肌脚长(12.1±1.8)cm,与前纵韧带融合长度为(7.0±1.1)cm;左侧膈肌脚长(9.6±1.5)cm,融合长度(5.3±1.1)cm。膈肌脚宽度与厚度随着节段水平变化而变化。(2)手术中各步骤复位量进行对比,发现伤椎的Cobb角和矢状径在俯卧位时可以得到最大量的恢复。结论(1)正常成人有发达的膈肌脚附着在T12~L4前面,膈肌脚与前纵韧带融合;双侧强大的膈肌脚在骨折时对椎体具有保护作用,使骨折碎片不至于移位过大。(2)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有一定的复位作用;俯卧位是手术复位中最关键的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爆裂性骨折 伤椎内固定
下载PDF
膈肌中脚压迫综合征:相关基础、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茂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361-364,共4页
关键词 肌中压迫综合征 影像学表现 介入治疗 诊断 腹腔动脉压迫综合征 病理解剖学
下载PDF
膈肌中脚压迫综合征并自发性肠系膜血肿1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海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58-758,共1页
1病例简介男,63岁,突发性腹痛伴烧灼感随后出现晕厥。体格检查体温36℃,脉搏108次/分,呼吸8次/分,血压146/90 mm Hg心率108次/分,心音低钝,腹部压痛。实验室检查:氧分压79 mm Hg,血糖6.91 mmol/L。CT检查显示肠系膜根部、右侧肾旁前间... 1病例简介男,63岁,突发性腹痛伴烧灼感随后出现晕厥。体格检查体温36℃,脉搏108次/分,呼吸8次/分,血压146/90 mm Hg心率108次/分,心音低钝,腹部压痛。实验室检查:氧分压79 mm Hg,血糖6.91 mmol/L。CT检查显示肠系膜根部、右侧肾旁前间隙及肝肾间隙可见大片状高密度影(图1A),CT值60 HU,肝周围伴少量腹腔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中压迫综合征 腹腔动脉 肠系膜 血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膈内侧脚的解剖学观察
12
作者 赵宝权 郝力君 杨学伟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89年第5期318-319,共2页
本文观察了哈尔滨地区成人尸体40具的膈内侧脚起始及其在主动脉裂孔与食管裂孔之间的肌束走行。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也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了资料。
关键词 内侧 解剖学
下载PDF
膈肌脚在贲门食管区疾病手术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佘德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31期190-192,共3页
目的:研究和总结膈肌脚在贲门食管区疾病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199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贲门食管区疾病的临床资料,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住院贲门食管区疾病手术患者140例,将所有患者按手术路径分为两... 目的:研究和总结膈肌脚在贲门食管区疾病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199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贲门食管区疾病的临床资料,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住院贲门食管区疾病手术患者140例,将所有患者按手术路径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经胸组31例,经胸腹组9例),治疗组经腹100例。通过切开膈肌脚、扩大食管裂孔、膈肌成形重建食管裂孔,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贲门癌、胃上部癌112例;缝合、收紧、修补膈肌脚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28例;分析膈肌脚、迷走神经等解剖标志的识别方法。结果:本组贲门食管区疾病手术,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少,部分患者避免了经胸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长期疗效确切。结论:膈肌脚是贲门食管区的重要的解剖结构,通过切开膈肌脚,扩大食管裂孔,缝合、收紧膈肌脚,腔镜手术,解剖标志膈肌脚的正确识别,比较合理、准确、有效的手术治疗贲门食管区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贲门 手术
下载PDF
右侧膈肌脚畸胎瘤一例
14
作者 杜佩玉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66-466,共1页
关键词 右侧畸胎瘤 影像学检查 B超 诊断 CT
下载PDF
膈肌脚后间隙病变的CT表现
15
作者 李在明 游继平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年第33期192-192,共1页
目的:分析膈肌脚后间隙病变的CT表现,评价CT的诊断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膈肌脚后病变患者的CT表现,总结其特征。结果:淋巴结肿大10例:转移性淋巴结肿大7例,淋巴瘤3例。Castleman病1例。临近器官肿瘤侵犯隔肌脚... 目的:分析膈肌脚后间隙病变的CT表现,评价CT的诊断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膈肌脚后病变患者的CT表现,总结其特征。结果:淋巴结肿大10例:转移性淋巴结肿大7例,淋巴瘤3例。Castleman病1例。临近器官肿瘤侵犯隔肌脚2例,后腹壁原发恶性肿瘤侵犯膈肌脚1例,左下肺癌侵犯后腹膜及膈肌脚1例。脊椎结核13例。脊椎转移瘤5例。结论:病变侵犯膈肌脚时,见膈肌脚增厚,边界不清。软组织肿块突入膈肌脚后间隙,呈圆形,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分布于膈肌脚的后缘或侧方。膈肌脚后间隙变形或消失,密度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间隙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新生儿膈食管裂孔的应用解剖学
16
作者 崔功浩 单宇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6年第4期230-232,254-255,共5页
本文观察了50例新生儿的膈,食管孔均呈梭形矢状位,裂孔的高度92%位于第8~10胸椎前方。构成裂孔两侧缘的肌束主要来自右内侧膈脚,又根据肌束来源及位于裂孔两侧肌束情况,把食管裂孔分为五型。裂孔边缘和食管之间的间隙,以食管外侧间隙为... 本文观察了50例新生儿的膈,食管孔均呈梭形矢状位,裂孔的高度92%位于第8~10胸椎前方。构成裂孔两侧缘的肌束主要来自右内侧膈脚,又根据肌束来源及位于裂孔两侧肌束情况,把食管裂孔分为五型。裂孔边缘和食管之间的间隙,以食管外侧间隙为形成食管裂孔疝的好发部位。同时,还观察到连结食管和膈之间的膈食管韧带有防止食管裂孔疝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裂孔 食管裂孔疝 食管韧带 膈脚
下载PDF
左膈下动脉多发变异1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宝光 马建军 +5 位作者 陈艺璇 高晓 薛刚 杨豪琛 鲁亚明 林超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8-208,共1页
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1支右膈下动脉、2支左膈下动脉共干并自腹主动脉发出,查十年文献未见此种变异,为积累国人解剖学数值资料,报道如下。在腹主动脉前壁,腹腔干上方0.27cm处发出一长0.23 mm,外径2.76 mm的膈下动脉主干并分为3... 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1支右膈下动脉、2支左膈下动脉共干并自腹主动脉发出,查十年文献未见此种变异,为积累国人解剖学数值资料,报道如下。在腹主动脉前壁,腹腔干上方0.27cm处发出一长0.23 mm,外径2.76 mm的膈下动脉主干并分为3支,1支右膈下动脉,2支左膈下动脉。右膈下动脉起始处外径2.12 mm,经右膈脚前方向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动脉 膈脚 腹主动脉 支左 腹腔干 下腔静脉 尸体标本 肾上腺上动脉 中心腱 十年
下载PDF
膈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0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春晓 梁天龙 +9 位作者 龙健中 刘航 何雪明 陈光 吴成钧 梁悦 韦容清 辛煜芳 施月金 李坤容 《内科》 2009年第2期193-197,共5页
目的探讨膈肌生物反馈训练加强GERD患者胃食管交界处(EGJ)抗反流屏障作用。方法8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PPI组和PPI联合膈肌生物反馈训练组。每组分别人选40例,疗程为8周。PPI组(雷贝拉唑10mgBid)。反馈+PPI组在应用PPI治疗同时进行... 目的探讨膈肌生物反馈训练加强GERD患者胃食管交界处(EGJ)抗反流屏障作用。方法8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PPI组和PPI联合膈肌生物反馈训练组。每组分别人选40例,疗程为8周。PPI组(雷贝拉唑10mgBid)。反馈+PPI组在应用PPI治疗同时进行膈肌生物反馈训练(2次/d,15-20min/次,雷贝拉唑10mgBid)。反馈+PPI组患者每周1次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反馈训练,训练时需空腹。疗程结束后再次评价反流症状、食管动力和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8周后,反馈+PPI组反流症状积分由治疗前(10.5±5.3)下降至(6.0±3.7),PPI组由治疗前(10.8±4.7)下降至(7.5±3.2);(2)反馈+PPI组生活质量(GERD—HRQL)积分由治疗前(21.774-6.30)下降至(13.60±7.538),PPl组由治疗前(20.42±6.31)下降至(13.864±7.538);(3)反馈+PPI组较PPI组自主神经受累改善率提高35%;(4)反馈+PPI组与PPI组治疗前后Zung氏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5)动力学复查,除膈脚张力显著增加外,LES压力、EGJ压力及食管远端蠕动收缩波幅训练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膈肌生物反馈训练能显著改善反流症状,减少GERD患者对抑酸药物依赖性;增加GERD患者膈脚的张力,从而增强胃食管交界处的抗反流屏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生物反馈 膈脚 抗反流屏障
下载PDF
不同入路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胰腺癌晚期疼痛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汪庆玎 刘亚东 杜娟 《癌症进展》 2019年第2期198-200,20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晚期胰腺癌疼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膈脚内侧入路组(n=19)和膈脚外侧入路组(n=21)...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晚期胰腺癌疼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膈脚内侧入路组(n=19)和膈脚外侧入路组(n=21),比较术前和术后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前列腺素E2(PGE2)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第15天、第30天,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本组术前降低,且膈脚外侧入路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膈脚内侧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PGE2和CG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第15天、第30天,两组患者的PGE2、CGRP水平均较本组术前降低,且膈脚外侧入路组患者的PGE2和CGRP水平均低于膈脚内侧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膈脚外侧入路组和膈脚内侧入路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57%和2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膈脚外侧入路和膈脚内侧入路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均可有效控制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疼痛,其中膈脚外侧入路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神经丛毁损术 膈脚外侧入路 膈脚内侧入路 胰腺癌 癌性疼痛
下载PDF
食管裂孔疝胃底折叠方式选择及评价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成 克力木 汪忠镐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6年第2期88-91,共4页
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HH)是一古老而常见的解剖缺陷,以往常被医生所忽略,随着国内对此病的日益重视,发现食管裂孔疝引起的非心源性胸疼、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导致的食管与食管外并发症严重影... 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HH)是一古老而常见的解剖缺陷,以往常被医生所忽略,随着国内对此病的日益重视,发现食管裂孔疝引起的非心源性胸疼、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导致的食管与食管外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而且国内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自Bowditch-[1]于1853年首次报告HH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裂孔疝 胃底 胃食管反流 解剖缺陷 抗反流手术 hernia 食管下括约肌 反流症状 胸疼 膈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