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个封堵器介入封堵先天性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护理 被引量:3
1
作者 王芳 张春梅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33-34,共2页
介绍15例两个封堵器介入封堵先天性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护理经验。提出由于两个封堵器介入封堵儿童先天性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手术时间长,手术操作难度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较易发生,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严格规范性操作过程,术中密切配... 介绍15例两个封堵器介入封堵先天性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护理经验。提出由于两个封堵器介入封堵儿童先天性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手术时间长,手术操作难度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较易发生,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严格规范性操作过程,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现象,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先天性疾病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 封堵器 介入封堵 护理
下载PDF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搏下连续缝合修补膜周型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章红 刘慧莲 +2 位作者 谢春发 罗志方 李树林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13期108-109,共2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搏连续缝合修补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8年9月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者66例,采用体外循环不停搏连续缝合修补。结果体外循环时间(35±25)min。3例术中缝针时常出现传导阻滞,退针...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搏连续缝合修补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8年9月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者66例,采用体外循环不停搏连续缝合修补。结果体外循环时间(35±25)min。3例术中缝针时常出现传导阻滞,退针后自行恢复,无Ⅲ°房室传导阻滞,2例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无残余漏发生,无气栓发生,无三尖瓣中度以上反流。2例术后出血,再行止血。结论不停搏连续缝合修补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有效减少心肌损害,减少Ⅲ°房室传导阻滞和残余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不停搏 连续缝合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
下载PDF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3
作者 张萍 钟理 +1 位作者 冉擘力 宋治远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8期1202-1204,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VS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TE观察40例PVSD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监测与引导封堵过程,判断封堵器释放后的位置、是否影响房室瓣功能,有无残余分...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VS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TE观察40例PVSD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监测与引导封堵过程,判断封堵器释放后的位置、是否影响房室瓣功能,有无残余分流,并随访疗效。结果TTE测量PVSD大小:2.70~10.20mm〔(5.56±1.20)mm〕,其上缘距主动脉瓣环的距离:0~6.00mm〔(3.50±1.70)mm〕;左心室造影PVSD测值:3.00~12.00mm〔(6.15±1.45)mm〕,PVSD大小超声测值与左室造影测值相关非常显著(r=0.9013,P<0.01),二者之间的差值:〔(0.46±0.41)mm〕。PVSD封堵成功率97.5%(39/40),封堵器释放后,2例可见少许残余分流,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术后24h,1例患者出现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治疗3d后恢复正常。术后3d^1年复查TTE,封堵器位置良好,未影响周围瓣膜运动,未出现新的主动脉瓣和三尖瓣返流,也无溶血、心内膜炎、血栓等并发症。结论TTE对经导管介入治疗PVSD的术前病例筛选、术中引导和监测、术后随访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胸超声心动图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 封堵
下载PDF
食道超声下单纯经股静脉封堵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卜海松 高雷 +4 位作者 张伟志 吴勤 金万存 唐幂 赵天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02-807,共6页
目的:探讨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单纯经股静脉路径封堵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者26例,年龄3.2~6.0(4.3±0.7)岁,体重15.0~19.5(16.7±... 目的:探讨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单纯经股静脉路径封堵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者26例,年龄3.2~6.0(4.3±0.7)岁,体重15.0~19.5(16.7±1.4)kg,直径3.5~4.8(4.1±0.3)mm。患者均在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单纯经股静脉路径封堵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后以食道超声和经胸超声检查评价治疗效果。患者术后第1,3,6,12个月在门诊复查随访。结果:20例患者在食道超声引导下成功完成经股静脉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成功率76.9%。2例因建立轨道失败,4例因输送鞘未能沿导丝通过室间隔缺损,均改经胸小切口,封堵成功。20例患者全部使用等边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6.0~7.0(6.2±0.4)mm,手术操作时间为12.0~64.0(26.8±6.3)min,ICU滞留时间1.8~2.4(2.1±0.3)h,住院时间为4.0~5.0(4.4±0.5)d。术后即刻微量残余分流3例,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且无外周血管损伤、三尖瓣返流、心包填塞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随访第1个月时3例微量残余分流患者微量残余分流消失,3例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恢复正常心律。所有患者未出现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心包积液、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和主动脉瓣及三尖瓣返流等并发症。结论: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单纯经股静脉封堵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是可行的且安全有效的介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 食道超声心动图 股静脉 微创封堵术
下载PDF
改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小儿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占勇 张爱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13期85-86,共2页
目的对膜周型室间隔缺损(VSD)患儿行改良VSD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60例膜周型VSD患儿,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VSD修补术,研究组行改良VSD修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 目的对膜周型室间隔缺损(VSD)患儿行改良VSD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60例膜周型VSD患儿,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VSD修补术,研究组行改良VSD修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停留时长、住院时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ICU停留时长、住院时长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16.67%低于对照组的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膜周型VSD患儿行改良VSD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间隔缺损修补术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 临床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先天性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梦思 李东旭 +1 位作者 殷小容 安琪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3期251-259,共9页
目的评估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查找建库至2018年10月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相关文献。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者所占比例在80%以上的研究... 目的评估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查找建库至2018年10月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相关文献。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者所占比例在80%以上的研究被纳入分析。分析结果以汇总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加95%置信区间(CI)表达。根据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占比进行亚组分析。围手术期数据与随访资料的比较结果采用风险差(RD)表示。结果纳入15篇文献,包括2篇随机对照研究、3篇回顾性队列研究和10篇回顾性单臂研究,纳入室间隔缺损患者4 164例(膜周型3 848例)。封堵术总成功率为95.4%,术后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分别为5%、0.1%、3%及<0.001%。随访结果显示残余分流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有明显改善。结论先天性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术安全有效。但由于本研究存在局限性,因此结果需要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膜周型 经胸封堵 并发症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疗效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金栋 《黑龙江中医药》 2019年第6期173-174,共2页
目的:研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3月我院76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38)和研究组(n=38)。对照组施行改良缝合法室... 目的:研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3月我院76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38)和研究组(n=38)。对照组施行改良缝合法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研究组施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心脏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径、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结果:研究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术后机械通气及住院等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3个月,两组左室舒张末径均低于手术前,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均高于手术前(P<0.05),但两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能有效改善患儿心脏功能,且能显著降低术中损伤,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儿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 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超声心动图 心脏功能
原文传递
冠状静脉窦开口闭锁并永存左上腔静脉一例 被引量:5
8
作者 吴向阳 陈绪发 +2 位作者 朱洁 庾华东 王潇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永存左上腔静脉 冠状静脉窦 不定室内传导阻滞 左心房内径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 彩色超声心动图 左心室内径 闭锁
下载PDF
动脉转位术矫治右心室双出口伴远离大动脉的室间隔缺损一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善权 陶凉 +4 位作者 李伟 崔虎军 陈瑾 李昌玉 周红梅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20-320,共1页
关键词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 右心室双出口 动脉转位术 永存左上腔静脉 大动脉 超声心动图检查 卵圆孔未闭 肺动脉高压
下载PDF
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霍会芹 李正宏 杨晓敬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观察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32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以超声心动图来评价... 目的:观察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32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以超声心动图来评价心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左室舒张末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而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则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12个月时左室舒张末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较治疗后1个月时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是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方法,超声心动图可准确评价患儿心脏功能的改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型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图 临床疗效
下载PDF
Expression of 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 4 and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Nonreceptor Type 22 in the Synovium of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Rats 被引量:1
11
作者 Yan-bing Xu Nai-zhi Wang +3 位作者 Li-li Yang Hua-dong Cui Hong-xia Xue Ning Zhang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4年第2期85-90,共6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 4(PADI4) and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nonreceptor type 22(PTPN22) in the synovium of rat model of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and to explore th...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 4(PADI4) and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nonreceptor type 22(PTPN22) in the synovium of rat model of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and to explore their possible therapeutic rol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Methods Thirty-two female Wistar rats weighing 100±20 g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3-week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 model group(n=8), 4-week CIA model group(n=8), 6-week CIA model group(n=8), and the control group(n=8). The body weight changes of each group were recorded.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PADI4 and PTPN22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by the methods of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d Western blot. Results Arthritis of rat began to form 14 days after sensitization and the joint swelling reached peak at 28 days. The weights of the rats slowly grew both in CIA model 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of PADI4 and PTPN22 was mainly located in cartilage peripheral mononuclear cells, the cytoplasm of infiltrated cells, and bone marrow cavit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optical density of PADI4 and PTPN22 among CIA model 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PADI4, 0.2898±0.012, 0.2982±0.022, 0.2974±0.031, 0.2530±0.013 in 3-week CIA model, 4-week CIA model, 6-week CIA model and control groups; PTPN22, 0.2723±0.004, 0.2781±0.010, 0.2767±0.008, 0.2422±0.019; all P <0.05). The expression bands of PADI4 were observed in Western blot 3 weeks after initial immunization, the thickest in the 4th week, and decreased in the 6th week. The expression bands of PTPN2 were observed at all the time points, with no obvious time-dependent trend. Conclusions PADI4 and PTPN22 are obviously correlated with CIA in rat model. PADI4 is expressed at early stage of the disease, while the expression of PTPN22 sustains throughout the cour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 4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nonreceptor type 22 rheumatoid arthritis rat mode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