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癌膜相关抗原Hab18g为CD147分子的鉴定 被引量:11
1
作者 郭晓楠 陈志南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 从蛋白水平验证肝癌膜相关抗原Hab18g为CD147分子 ,并探讨单抗Hab18和抗CD147mAb识别抗原表位的异同。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 ,免疫组化ABC法 ,斑点杂交及FCM加成试验。结果 抗CD147mAb与Hab18两者识别抗原的阳性反应结果一致 ... 目的 从蛋白水平验证肝癌膜相关抗原Hab18g为CD147分子 ,并探讨单抗Hab18和抗CD147mAb识别抗原表位的异同。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 ,免疫组化ABC法 ,斑点杂交及FCM加成试验。结果 抗CD147mAb与Hab18两者识别抗原的阳性反应结果一致 ,先后加用两种单抗所测的平均荧光强度值高于单独用任一种单抗所测的值。结论 Hab 18g应称为CD147分子 ,Hab 18和抗CD147两株单抗识别抗原不同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抗原 HAB18G CD147 膜相关抗原
下载PDF
华支睾吸虫表膜相关抗原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3
2
作者 何东苟 余新炳 +4 位作者 吴忠道 徐劲 吴德 胡旭初 陈守义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156-1158,共3页
目的 通过筛选cDNA文库识别华支睾吸虫新基因 ,并构建 2 0 8kDa华支睾吸虫表膜相关抗原(CSTA2 0 8)重组表达载体 ,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及其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对华支睾吸虫cDNA文库进行筛选 ,通过NCBI和ExPasy网站的Blast程序进行... 目的 通过筛选cDNA文库识别华支睾吸虫新基因 ,并构建 2 0 8kDa华支睾吸虫表膜相关抗原(CSTA2 0 8)重组表达载体 ,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及其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对华支睾吸虫cDNA文库进行筛选 ,通过NCBI和ExPasy网站的Blast程序进行序列比对 ,识别华支睾吸虫新基因 ,并应用Motifscan、NCBIConservedDo mainSearch等程序对其进行结构域分析。将所发现的华支睾吸虫表膜相关抗原基因编码区定向克隆到原核及真核表达载体PGEX - 4T - 1和PcDNA3上 ,构建的PGEX - 4T - 1-CSTA2 0 8、PcDNA3-CSTA2 0 8重组表达质粒经PCR、双酶切及测序证实。结果 发现华支睾吸虫表膜相关抗原基因 ,完整阅读框含 5 5 5个碱基 ,编码 184个氨基酸 ,理论分子量为 2 0 8kDa ,理论pI为 4 33。序列分析表明 ,华支睾吸虫CSTA2 0 8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有较高的同源性 ,CSTA2 0 8具有完整的钙结合蛋白保守功能域。所构建的重组原核和真核表达质粒经PCR、双酶切及测序证实与目标基因相符。结论 发现华支睾吸虫表膜相关抗原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 膜相关抗原 克隆
下载PDF
肝癌膜相关抗原HAb18G的提纯及功能鉴定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贤辉 郭晓楠 陈志南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62-263,共2页
目的 从新鲜肝癌手术标本中提取肝癌膜相关抗原 HAb1 8G,并鉴定其诱导 MMPs分泌的功能。方法 用 HAb1 8m Ab制备亲和层析柱 ,毛细管电泳分析纯化结果 ;酶谱法鉴定HAb1 8G的功能。结果 经亲和层析纯化后 ,HAb1 8G纯度达 96% ;酶谱法显... 目的 从新鲜肝癌手术标本中提取肝癌膜相关抗原 HAb1 8G,并鉴定其诱导 MMPs分泌的功能。方法 用 HAb1 8m Ab制备亲和层析柱 ,毛细管电泳分析纯化结果 ;酶谱法鉴定HAb1 8G的功能。结果 经亲和层析纯化后 ,HAb1 8G纯度达 96% ;酶谱法显示 HAb1 8G刺激人成纤维细胞分泌 MMPs的量及种类有明显变化。结论 亲和层析法获得了高纯度的肝癌膜相关抗原 HAb1 8G,其具有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即 EMMPRIN/CD1 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亲和层析 HAB18G CD47 肝癌膜相关抗原 提纯 鉴定
下载PDF
血吸虫膜相关抗原基因的克隆
4
作者 陈莹 陈思礼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19-22,共4页
目的:筛选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aponicum)新的疫苗候选抗原基因.方法:以S.japonicum成虫DNA为模板,PCR扩增相关基因,然后将其克隆XpBS-T载体,通过菌落PCR对产物进行检测,对阳性克隆子测序,与GeneBank中的已知相关序列... 目的:筛选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aponicum)新的疫苗候选抗原基因.方法:以S.japonicum成虫DNA为模板,PCR扩增相关基因,然后将其克隆XpBS-T载体,通过菌落PCR对产物进行检测,对阳性克隆子测序,与GeneBank中的已知相关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菌落PCR获得一条与PCR产物一致的DNA片段,序列测定结果表明PCR产物与S.japonicum 22.6 kDa抗原分子核苷酸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其目的基因大小636 bp,具有一个189 bp的ORF,能编码63个氨基酸.ORF不是全长的阅读框,只获得部分编码区.表达产物可含有一个包含9个氨基酸残基的潜在螺旋跨膜片段(25~33位)和一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38~39位).讨论:成功克隆出一个与S.japonicum 22.6kDa抗原编码基因有高度同源性的基因.预测该基因为膜相关蛋白基因,可编码血吸虫体表膜相关蛋白.在生理机能上,该膜相关蛋白可能是信号传递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膜相关抗原 基因克隆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体壁抗原基因的获取与功能分析
5
作者 陈思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123,共3页
为研发新的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疫苗候选抗原基因,为血吸虫诊断和疫苗研制提供依据,提取和纯化S.japonicum成虫DNA,PCR扩增相关基因,然后将其克隆入pBST载体,对菌落PCR阳性克隆子测序和分析.菌落PCR获得一条与PCR产物一致... 为研发新的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疫苗候选抗原基因,为血吸虫诊断和疫苗研制提供依据,提取和纯化S.japonicum成虫DNA,PCR扩增相关基因,然后将其克隆入pBST载体,对菌落PCR阳性克隆子测序和分析.菌落PCR获得一条与PCR产物一致的DNA片段,PCR产物与S.japonicum 22 600抗原分子DNA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636 bp大小,ORF189 bp,ORF不是全长的阅读框,只获得部分编码区,能编码63个氨基酸,表达产物含有一个包含9个氨基酸残基的潜在螺旋跨膜片段(25~33位)和一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38~39位).本研究所获取的阳性克隆是与S.japonicum 22 600抗原编码基因有高度同源性的基因.通过Blastn和BLASTP分析,预测该基因为体膜相关蛋白基因,可编码血吸虫体壁相关蛋白,可能是信号传递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膜相关抗原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柔嫩艾美耳球虫入侵相关蛋白EtMA1和EtMA2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6
作者 戚南山 陈海宁 +5 位作者 吕敏娜 吴彩艳 廖申权 李娟 仝宗喜 孙铭飞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26-1831,共6页
为筛选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候选疫苗分子,注释并克隆E.tenella入侵相关蛋白EtMA1和EtMA2的编码基因,并对其序列结构进行分析。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和比较基因组学技术注释获得EtMA1和EtMA2的编码基因序列,以E.tenella(广东... 为筛选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候选疫苗分子,注释并克隆E.tenella入侵相关蛋白EtMA1和EtMA2的编码基因,并对其序列结构进行分析。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和比较基因组学技术注释获得EtMA1和EtMA2的编码基因序列,以E.tenella(广东株)裂殖子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的方法扩增获得EtMA1和EtMA2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EtMA1和EtMA2的序列结构及与顶复门其他虫属的进化关系。结果显示,EtMA1和EtMA2ORF全长分别为1 617和1 725bp,分别编码全长为539个氨基酸和575个氨基酸的多肽片段。二者与TgAMA1相似性分别为30%和26%。EtMA1和EtMA2同属于E.tenella顶膜抗原超家族蛋白,可能在虫体对宿主的入侵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也为防控鸡球虫病提供了新的候选疫苗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嫩艾美耳球虫 抗原相关蛋白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改良型百日咳疫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娟胜 张弟强 +4 位作者 魏晓光 李浩 王小强 赵悦宛 彭雁 《现代免疫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5-178,184,共5页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婴幼儿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0世纪40年代全细胞百日咳疫苗(whole-cell pertussis vaccine,wP)和20世纪90年代无细胞百日咳疫苗(acellular pertussis vaccine,aP)的引入降低了百日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原因在...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婴幼儿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0世纪40年代全细胞百日咳疫苗(whole-cell pertussis vaccine,wP)和20世纪90年代无细胞百日咳疫苗(acellular pertussis vaccine,aP)的引入降低了百日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原因在于aP和wP可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和细胞介导免疫(cell-mediated immune,CMI)反应。虽然使用这些疫苗可在不同程度上预防百日咳,但预防传播的效果并不太好,因此需要继续开发改良型百日咳疫苗配方。目前,改良型百日咳疫苗主要包括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OMV)疫苗、DNA疫苗、纳米颗粒疫苗、生物膜相关抗原疫苗、减毒活疫苗以及能够同时诱导抗体和CMI反应的新型无毒佐剂等。该文将对这些改良型疫苗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日咳鲍特菌 疫苗 免疫应答 生物膜相关抗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