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制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4 位作者 徐荣良 郑兴 丁继军 曹江 毛红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57-859,共3页
目的 :探讨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 (室缺 )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缺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缺患者 ,男、女各 3例 ,年龄 6~ 2 2 (14 .0± 5 .6 )岁 ,均经体检、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确诊。用 7F输送鞘... 目的 :探讨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 (室缺 )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缺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缺患者 ,男、女各 3例 ,年龄 6~ 2 2 (14 .0± 5 .6 )岁 ,均经体检、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确诊。用 7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自制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 10 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 5 d。 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 3~ 5 (3.6 7± 0 .82 ) m m,所用封堵器直径为 6~ 10 (7.5± 1.38) mm ,6例患者封堵均获成功。术后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无残余分流 ,心电监护无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堵器 经导管闭合 膜部室间隔缺损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自制封堵器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4
2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2 位作者 郑兴 丁继军 曹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 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 3~ 17mm ,平均 (4 .76± 2 .96 )mm。应用 7~ 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 目的 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 3~ 17mm ,平均 (4 .76± 2 .96 )mm。应用 7~ 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 4~ 2 0mm ,平均(6 .6 8± 2 .76 )mm ,封堵后 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 5d。出院前 ,术后 1、6个月和 1年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196例中 191例患者封堵成功 ,成功率 97.4 %。未成功的 5例中 ,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VSD处 ,2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 ,而放弃封堵治疗。 180例术后 15min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封堵 ,1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少量分流 ,1个月后超声复查 ,8例完全封堵 ,其余 3例仍存在微量分流。并发右房室瓣少量返流 3例。术中并发短暂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 5和 12例 ,2例并发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封堵器放置后 2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随访期间未恢复。 4例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周后恢复。封堵器放置后脱落 1例 ,经圈套器取出 ,并完成封堵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动脉导管未闭 2例 ,同时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 5~ 6 0min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制封堵器 膜部室间隔缺损 VSD 心导管插入术 封堵器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32
3
作者 马依彤 杨毅宁 +2 位作者 汤宝鹏 木胡牙提 王疆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3年第2期60-62,共3页
目的 应用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icularseptaldefect,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6例PMVSD患者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3~ 9mm ,平均 5 5mm ;经左心系... 目的 应用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icularseptaldefect,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6例PMVSD患者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3~ 9mm ,平均 5 5mm ;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迹 ,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直径 6~ 12mm(平均 8mm)的Amplatzer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 ;术后 2 4h、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10 0 % ;术后 2 4h、1月及 3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 1例患者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月随访时消失。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偏心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 偏心性封堵器 介入治疗 膜部室间隔缺损 疗效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经导管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56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垒 张玉顺 +2 位作者 刘建平 李军 张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 VSD)及其疗效。方法 :对 5 6例 VSD直径为 3.0~ 1 0 .0 mm2~ 1 5岁患儿 ,经导管置入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 ,术后 1 d、3d、7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 目的 :探讨经导管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 VSD)及其疗效。方法 :对 5 6例 VSD直径为 3.0~ 1 0 .0 mm2~ 1 5岁患儿 ,经导管置入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 ,术后 1 d、3d、7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位置。结果 :全组 5 6例封堵器植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1 0 0 %。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 6例 ( 1 0 .7% ) ,5 0例 ( 89.2 % )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 48h超声心动图示分流完全消失 5 4例 ( 96.4% )、微少量残余分流 2例 ( 3.6% )。 1例封堵术后 2 4 h发生溶血 ,经过7d内科保守治疗治愈。2例封堵术后 3d发生 °房室传导阻滞 ,经过 4~ 1 0 d内科保守治疗痊愈。 1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双盘状封堵器 膜部室间隔缺损 左心室造影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经胸小切口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新超 柳德斌 王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4期323-326,383,共5页
目的 探讨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选择40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膜部VSD的患者,另外选40例经传统外科修补术治疗膜部VSD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1~32(15.5±3.... 目的 探讨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选择40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膜部VSD的患者,另外选40例经传统外科修补术治疗膜部VSD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1~32(15.5±3.5)岁,体重10.8~58.0(24.2±7.5)kg,膜部室间隔缺损大小为2~14(5.6±0.5)mm.分别依据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手术,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及其他相关因素,评估经胸小切口封堵术的可行性及优越性.结果 经胸小切口封堵术组有1例患者封堵失败,行开胸手术治疗,成功率97.5%;外科手术组除1例因急性感染死亡外,余全部手术成功.两组治疗成功率相似,但在术后并发症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有明显差别.术后3~12个月随访,经胸小切口组无新并发症出现,而外科组新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结论 尽管经胸小切口膜部VSD封堵术较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相当,但具有术后并发症较少、恢复快、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目前该技术是可行的,且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超声心动图 小切口 膜部室间隔缺损
下载PDF
国产封堵器封堵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安全性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安全 徐岩 +4 位作者 汪太平 程自平 许邦龙 史学功 朱红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2442-2444,共3页
目的:观察国产封堵器封堵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及封堵前后左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方法:①对象:选择2003-08/2006-0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82例。男43例,女39例... 目的:观察国产封堵器封堵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及封堵前后左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方法:①对象:选择2003-08/2006-0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82例。男43例,女39例;平均年龄(14.3±10.7)岁。其中26例为膜部瘤,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②方法:术中经左心室造影确定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大小及形态,造影后经股动脉送入Judkin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至左心室,调整导管通过缺损处进入右心室,送入面条导丝至肺动脉或上腔静脉,经股静脉送入圈套器达肺动脉或上腔静脉,套住导丝拉出体外,建立股动脉至股静脉轨道。沿轨道钢丝经股静脉侧送入6-9F输送鞘管至左心室,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释放封堵器,在左心室释放左心室面伞,轻轻回撤整个输送系统,当左心室面伞紧贴室间隔时,释放右心室面伞,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左心室造影证实封堵器位置良好,无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功能未受影响,表明封堵成功。③评估:封堵前、封堵后3d、1个月、1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左室短轴缩短率的大小及变化。结果:78例成功置入封堵器,治疗成功率95%。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2~12(5.1±2.4)mm,封堵器直径4~14(6.7±2.9)mm。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过程中所有封堵器位置及形态良好,封堵后行左心室造影,1例有少许残余分流,1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封堵后3d、1个月及1年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每搏输出量较封堵前明显缩小﹙P<0.01﹚,而封堵后3d、1个月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无明显变化,封堵后1年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较封堵前显著下降﹙P<0.05﹚,且上诉6项指标均恢复正常。结论:国产封堵器应用于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未发现特殊生物相容性问题,能够有效的改善室间隔缺损患者的左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堵器 膜部室间隔缺损 经导管介入治疗 经胸超声心动图 医学植入体
下载PDF
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1
7
作者 魏盟 马士新 +5 位作者 陆志刚 杭靖宇 黄蓓丽 孙继红 李京波 张昀昀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80-381,共2页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往治疗主要为外科开胸修补,但手术创伤大,并有一定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本文报道我们采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封堵器成功闭合3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初步经验.
关键词 经导管闭合 膜部室间隔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 双盘状室间隔封堵器 局部麻醉
下载PDF
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8
8
作者 孔祥清 《海南医学》 CAS 2002年第12期117-121,共5页
关键词 膜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适应症 影响因素 并发症 残余分流 心功能
下载PDF
21例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并发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亮 张洪梅 +3 位作者 王艳东 姜铁超 施凯耀 张文琪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1期141-142,共2页
1病例资料 单纯性膜部 VSD,年龄≥8岁,缺损大小(3.7-13.1 mm,平均6.9 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常规及食道超声)≥2 mm。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共有21例 PMVSD 患者手术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男7例,女14例,平均年龄17.1(8... 1病例资料 单纯性膜部 VSD,年龄≥8岁,缺损大小(3.7-13.1 mm,平均6.9 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常规及食道超声)≥2 mm。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共有21例 PMVSD 患者手术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男7例,女14例,平均年龄17.1(8-45)岁,平均体重52.4(23-72)kg。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血、尿常规、血生化、凝血常规、常规免疫等术前准备检查。术前行心电、胸片、心脏彩超,特殊的行经食道心脏彩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室间隔缺损 并发症 临床分析 介入封堵 术前准备 食道超声 平均年龄 心脏彩超
下载PDF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Amplatzer伞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义先 谢萍 朱红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9-90,共2页
探讨超声引导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膜部缺损(Perimembranous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中的价值.16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5-21岁,平均7岁;体重10-64 kg,平均35 kg.所有病例术前均经临床、心脏超声... 探讨超声引导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膜部缺损(Perimembranous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中的价值.16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5-21岁,平均7岁;体重10-64 kg,平均35 kg.所有病例术前均经临床、心脏超声及心室造影检查确诊为膜部室间隔缺损.缺损的直径3-13mm,合并膜部瘤2例.所有病例心前区均可闻及Ⅱ-Ⅳ级收缩期杂音,心功能I-Ⅱ级.在封堵伞的释放前后及术后全部经心脏超声引导和监测Amplatzer伞闭合PMVSD的全过程,监测有无并发症的发生.16例PMVSD)患者14例封堵成功,失败2例.所选封堵器的型号为6-16号.成功的14例术中和术后1-7天心脏超声随访无1例残余分流和并发症.失败2例,1例输送鞘穿过VSD缺口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被迫结束手术,1例JFR4导管通过缺损口时,刺激主动脉发生低血压和心脏骤停终止手术;失败的2例经积极的对症治疗后,择期心脏外科手术修补成功,无死亡病例.心脏超声在引导和监测Amplatzer伞闭合PMVSD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完全可以取代经胸超声心动图作为术中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室间隔缺损 Amplatzer伞 经胸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应用国产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振玉 方向明 +2 位作者 刘慧 王珍丽 文萍 《江西医药》 CAS 2005年第2期77-78,共2页
目的评价国产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的效果。方法我们于2003年9月起对12例膜部室间隔缺损进行了封堵;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迹,沿导丝经传送鞘... 目的评价国产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的效果。方法我们于2003年9月起对12例膜部室间隔缺损进行了封堵;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迹,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直径6~12mm(平均8mm)的Am鄄platzer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100%。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Amplatzer偏心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室间隔缺损 封堵器 介入治疗 心系 并发症 国产 成功率 心性 结论 目的
下载PDF
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385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守良 张磊 +3 位作者 张宝宁 张华 何勇 杨星昌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31-931,共1页
关键词 膜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车贤达 屈百鸣 +3 位作者 胡雪烈 俞坚武 王慧 洪银维 《浙江医学》 CAS 2004年第4期284-285,共2页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经导管治疗 膜部室间隔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瓣
下载PDF
国产室间隔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观察及长期随访 被引量:1
14
作者 苏伟 蔡菁 李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90-1091,共2页
目的:应用国产“心健”室间隔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和长期随访。方法: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25例,年龄(14.18±12.22)岁,室缺直径(4.76±2.31)mm,经鞘管送入国产“心健”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室缺进行封堵,术... 目的:应用国产“心健”室间隔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和长期随访。方法: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25例,年龄(14.18±12.22)岁,室缺直径(4.76±2.31)mm,经鞘管送入国产“心健”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室缺进行封堵,术中和术后应用左心室造影和超声心动图观察封堵效果;术后6月、1年和2年进行心脏超声和动态心电图随访。结果:术中和术后应用左心室造影和超声心动图观察无残余分流和并发症;术后6个月、1年和2年随访,未见残余分流,伞型无变化,各腔室径恢复正常,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未见并发症。结论:国产“先健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安全,远期效果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室间隔缺损 封堵器
下载PDF
介入封堵治疗小儿膜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惠泉 付思源 张家祥 《海南医学》 CAS 2008年第9期88-89,共2页
目的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PWVSD)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安全性。方法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小儿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25例,均在X线透视及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引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术后24小时,1、3、6、12个月及以后... 目的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PWVSD)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安全性。方法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小儿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25例,均在X线透视及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引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术后24小时,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分别TTE、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5例PMVSD造影测量VSD直径3~7(3.5±1.5)mm,选择封堵器直径5~10(平均6.5±1.8)mm。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1例VSD存在残余分流,6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1例出现封堵器移位,经胸外科手术关闭VSD,其余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心室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肺动脉压下降。技术成功率为96%。结论应用封堵器经导管置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是适合于儿童合适类型PWVSD的介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膜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安全 徐岩 《安徽医学》 2009年第8期985-987,共3页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HD),占CHD的20%-30%,其中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约为75%。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是外科手术有需要体外循环、创伤大、痛苦大、留下瘢痕及其恢复时间长等缺点。1988年L...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HD),占CHD的20%-30%,其中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约为75%。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是外科手术有需要体外循环、创伤大、痛苦大、留下瘢痕及其恢复时间长等缺点。1988年Lock首先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关闭室间隔缺损成功。1990年国内任森根等也报道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日,但是由于该闭合器只能封闭8mm以下的室间隔缺损,且有导致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报道,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膜部室间隔缺损误诊为主动脉窦瘤破裂2例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期97-97,共1页
关键词 膜部室间隔缺损 误诊 主动脉窦瘤破裂 诊断 超声心动图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中清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6年第4期41-43,共3页
实施介入治疗的42例PMVSD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2例发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1例第三度房室阻滞。经积极治疗,并给予术前心理护理加常规准备,术后加强穿刺部位出血、栓塞、心律失常、发... 实施介入治疗的42例PMVSD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2例发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1例第三度房室阻滞。经积极治疗,并给予术前心理护理加常规准备,术后加强穿刺部位出血、栓塞、心律失常、发热、机械性溶血、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均痊愈。提示充分的术前护理,积极的术后监护,是保证患者手术成功,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室间隔缺损 导管置入封堵器 护理
下载PDF
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中远期并发症评价
19
作者 马依彤 刘普 +4 位作者 马翔 杨毅宁 黄定 张建发 石向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37-138,共2页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MVSD)的中远期并发症和疗效。方法2002年7月至2006年10月, PMVSD患者73例,男39例,女34例,年龄3-58(21.9±13.8)岁,体质量11.0-85.0(37.9±10...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MVSD)的中远期并发症和疗效。方法2002年7月至2006年10月, PMVSD患者73例,男39例,女34例,年龄3-58(21.9±13.8)岁,体质量11.0-85.0(37.9±10.4)kg。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预激综合征1例。73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检测PMVSD直径为2.5-14.0(5.5±3.2)mm,术中左心室造影x线测量VSD直径为2.3-15.0(5.4±3.0)mm;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迹,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直径6-22(9.6±3.6)mm的Amplatzer封堵器或国产VSD封堵器至PMVSD处行封堵,术后3、6个月、1、3年分别行经胸超声,X线检查及心电图观察临床疗效。结果69/73例(94.5%)封堵成功。57例患者接受了3- 55(24.7±13.4)个月的随访。1例术后2个月出现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无效死亡; 5例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除1例术后1 d安装临时起搏器外,其余4例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窦性心律。5例术后1个月复查有微量残余分流,随访3月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出现间歇性加速性交界性心律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脱节,治疗后均恢复正常;4例术后出现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治疗后随访3月束支传导阻滞消失。超声测量的左室舒张末径由术前的32-62(48.5±9.6)mm缩小为术后的30-52 (44.2±8.5)mm,变化明显(P<0.01)。术后3 d X线胸片提示肺充血有不同程度减轻,3、6个月、1、3年时胸片示心胸比例缩小(P<0.05).结论经导管置入Amplatzo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或国产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操作方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残余分流少、中远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是经导管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理想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室间隔缺损 封堵器 干扰性房室脱节 正常窦性心律 残余分流 交界性心律 预激综合征 AMPLATZER 间隔缺损 束支传导阻滞
下载PDF
微小膜部室间隔缺损并发双房室瓣细菌性心内膜炎一例
20
作者 吴超 窦克非 +6 位作者 张健 康连鸣 高莹 冯钧 李鸣 许建屏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1-231,共1页
关键词 细菌性心内 膜部室间隔缺损 房室瓣 全收缩期杂音 并发 肺呼吸音 超声心动图 心脏杂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