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氧合酶基因LOX6克隆及其表达与鲜切芋头褐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袁晓 杨盼迪 +3 位作者 林冲 朱云娜 王光 王斌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25,共9页
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是引起鲜切果蔬褐变的重要原因,脂氧合酶(LOX)在膜脂过氧化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脂氧合酶基因LOX6表达与鲜切芋头褐变的相关性,本研究以芋头球茎cDNA为模板,克隆了LOX6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分析了其在鲜切芋头... 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是引起鲜切果蔬褐变的重要原因,脂氧合酶(LOX)在膜脂过氧化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脂氧合酶基因LOX6表达与鲜切芋头褐变的相关性,本研究以芋头球茎cDNA为模板,克隆了LOX6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分析了其在鲜切芋头褐变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芋头LOX6编码序列全长2 751 bp,编码916个氨基酸残基。不同植物LOX6氨基酸序列之间的相似性不是很高,芋头LOX6与同属天南星科的马蹄莲ZaLOX6的亲缘关系最近。随着鲜切芋头褐变加重,LOX6表达量逐渐增加,LOX6表达水平与褐变指标△E呈显著正相关(R2=0.72);外源香草酸处理显著抑制鲜切芋头褐变,且显著下调LOX6基因的表达。表明LOX6表达与鲜切芋头褐变具有明显相关性,抑制其表达可抑制鲜切芋头褐变。LOX6基因启动子中含有丰富的逆境响应相关元件,表明鲜切处理诱导LOX6表达可能是促进鲜切芋头褐变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可为不易褐变的芋头品种培育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并为优化鲜切芋头褐变防控技术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芋头 褐变 脂氧合基因LOX6 低温贮藏 脂过氧化
下载PDF
河北省邯郸市不可分群脑膜炎奈瑟菌聚合酶链反应基因分型 被引量:3
2
作者 赵丽萍 黄亮 +5 位作者 闫永飞 张治芳 郭娜娜 马艳霞 郭瑞玲 邓建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325-1326,共2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感染人体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脑是一种冬春季常见的人际感染传染病,它起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是一种较严重的急性传染病。Nm根据其荚膜多糖的不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感染人体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脑是一种冬春季常见的人际感染传染病,它起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是一种较严重的急性传染病。Nm根据其荚膜多糖的不同,可以分为13个血清群,其中95%的病例是由A、B、C、Y和W135血清群菌株引起的。由于传统的分离鉴定方法的局限性,导致了大量表型特征符合但是不能分群的菌株,为了对这些菌株进行分群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奈瑟菌 分群鉴定 聚合反应 基因分型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邯郸市 河北省 流行性脑脊髓
下载PDF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污水中产气荚膜梭菌 被引量:9
3
作者 文其乙 刘秀梵 +2 位作者 焦新安 Phillip Werner Boehm Reinhard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7-30,共4页
根据产气荚膜梭菌产生 4种主要毒素 ( α,β,ε,ι毒素 )可分为 A~ E5种菌型 .依据产气荚膜梭菌的 5种毒素基因的序列 ,设计 5对 PCR引物 ,建立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 ( PCR)方法 ,以快速区分 5种类型的产气荚膜梭菌 .6 8份环境样品 (生... 根据产气荚膜梭菌产生 4种主要毒素 ( α,β,ε,ι毒素 )可分为 A~ E5种菌型 .依据产气荚膜梭菌的 5种毒素基因的序列 ,设计 5对 PCR引物 ,建立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 ( PCR)方法 ,以快速区分 5种类型的产气荚膜梭菌 .6 8份环境样品 (生活污水、屠宰场污水 )的常规检测和基因分型共检出 5 5株产气荚膜梭菌 ,其中 A型产气荚膜梭菌 5 1株 ,占总数的 90 %以上 ,B,C,D 3种类型只占 5 % ,试验未检出 E型产气荚膜梭菌 ,所有的分离株未发现带有肠毒素 .结果表明 :目前污水中主要存在的菌型为 A型菌 ,其他菌型的产气荚膜梭菌很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梭菌 多重PCR 基因分型 污水检测 多重聚合反应 毒素基因
下载PDF
四环素抗性基因PCR检测及酶切分析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骆丹 梁国钧 +5 位作者 胡春梅 鲁晓萱 王书奎 王自正 朱文元 徐文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47-149,共3页
采用PCR技术对551份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进行四环素抗性基因(tetM)检测,并进行敏感性及特异性试验、应用Taq-1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解消化反应结果表明四环素抗性基因决定子的阳性检出率为36.84%(20/551),大多数PCR产... 采用PCR技术对551份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进行四环素抗性基因(tetM)检测,并进行敏感性及特异性试验、应用Taq-1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解消化反应结果表明四环素抗性基因决定子的阳性检出率为36.84%(20/551),大多数PCR产物在酶解后可产生3个预期酶解片段(190bp、130hp及77hp),少数则缺如此3个酶解片段。研究结果提示,用PCR方法可敏感、快速、准确及大批量筛查tetM耐药基因,在tetM决定子内可能存在核苷酸序列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 抗性基因 聚合反应 分析
下载PDF
HCV NS5b套式PCR在酶切基因分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杜绍财 陶其敏 +2 位作者 冯百芳 孙炎 王豪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444-446,共3页
目的 :探讨HCVNS5b区酶切分型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选用了HpaⅡ、Cfr10Ⅰ、AluⅠ、HhaⅠ、HaeⅢ、ApaⅠ、AvaⅡ、TaqⅠ、BstNⅠ、Sau 3AⅠ、StuⅠ、BalⅠ、SmaⅠ等 13种限制性内切酶 ,对已知2 3例 1b型和 17例 2a型样品进行酶切... 目的 :探讨HCVNS5b区酶切分型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选用了HpaⅡ、Cfr10Ⅰ、AluⅠ、HhaⅠ、HaeⅢ、ApaⅠ、AvaⅡ、TaqⅠ、BstNⅠ、Sau 3AⅠ、StuⅠ、BalⅠ、SmaⅠ等 13种限制性内切酶 ,对已知2 3例 1b型和 17例 2a型样品进行酶切分析和验证。结果 :40例NS5b分型结果表明 2 3例 1b型中有AluⅠ特异切点 ,无 1a的BalⅠ切点和 2b的MboⅠ切点 ,17例 2a型中无A1uⅠ切点和 1a的BalⅠ及 2b的MboⅠ切点。StuⅠ可用于 1b型中基因变异诊断。结论 :HCVNS5b分型结果提示应用该分型技术 ,不仅达到了基因分型效果 ,而且还可检测基因变异 ,证实了我国存在着 1b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基因分型 HCV NS5B 聚合反应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代谢相关酶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潘琦 郭立新 +4 位作者 初明峰 满永 孙明晓 李铭 刘小萍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95-198,共4页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代谢过程的相关酶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 77T和胱硫醚缩合酶基因T833C位碱基突变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代谢过程的相关酶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 77T和胱硫醚缩合酶基因T833C位碱基突变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方法检测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 77T基因型多态性,用扩增阻滞突变体系法检测胱硫醚缩合酶基因T833C多态性,用彩色多普勒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结果 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组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和胱硫醚缩合酶基因构成与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正常组及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 5 )。三组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和胱硫醚缩合酶基因突变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高于无基因突变者。糖尿病组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和胱硫醚缩合酶基因突变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高于无基因突变者。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关键酶基因变异可造成相关酶活性改变,进而出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促进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 77T点突变和胱硫醚缩合酶基因T833C点突变可能是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发病的重要遗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分子机制 聚合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 同型半胱氨酸 基因突变 -中厚度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脂蛋白脂酶基因PvuⅡ酶切多态性的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林慧琼 刘晓春 +5 位作者 李吕力 罗永坚 钟维章 张德敏 滕晓茗 秦文军 《内科》 2006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脂酶基因PvuⅡ多态性与脑出血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对55例脑出血患者和正常对照组58例脂蛋白脂酶基因PvuⅡ多态性分析。结果(1)正常对照组PvuⅡ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P+67.24%... 目的探讨脂蛋白脂酶基因PvuⅡ多态性与脑出血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对55例脑出血患者和正常对照组58例脂蛋白脂酶基因PvuⅡ多态性分析。结果(1)正常对照组PvuⅡ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P+67.24%,P-32.76%;脑出血组PvuⅡ等位基因频率为P+63.63%,P-36.37%;脂蛋白脂酶基因PvuⅡ等位基因频率在脑出血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出血患者组血清TG、LDL-c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脑出血患者组血清HDL-c、ApoAI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脂蛋白脂酶PvuⅡ酶切多态性与脑出血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患者 脂蛋白脂基因 PvuⅡ多态性 多态性 LIPOPROTEIN LIPASE Relationship 对照组 等位基因频率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聚合反应 血清 方法 PCR-RFLP 显著性 LDL-c HDL-c APOAI 升高 结果
下载PDF
郑州与北京地区HCV5′-非编码区酶切基因分型对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许青田 李新月 +2 位作者 熊飞升 杜绍财 陶其敏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2期1770-1772,共3页
目的 探讨郑州与北京地区丙型肝炎病毒 (HCV)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 分别对郑州地区的 90例抗 -HCV阳性献血员及北京地区 2 6 9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RT- nested- PCR)进行 HCV RNA检测 ,其中郑州地区 80例呈 HCV... 目的 探讨郑州与北京地区丙型肝炎病毒 (HCV)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 分别对郑州地区的 90例抗 -HCV阳性献血员及北京地区 2 6 9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RT- nested- PCR)进行 HCV RNA检测 ,其中郑州地区 80例呈 HCV RNA阳性 ,北京地区 5 6例呈 HCV RNA阳性 ,并对两地区病例的阳性 PCR产物进行5′-非编码区 (5′- NCR)酶切基因分型。结果 郑州地区 HCV 型感染 5 5例 (6 8.8% ) ,HCV 型感染 2 1例 (2 6 .2 % ) ,HCV / 型混合感染 4例 (5 .0 % )。北京地区 HCV 型感染 4 9例 (87.5 % ) ,HCV 型感染 7例 (12 .5 % ) ,无 HCV / 型混合感染。结论  HCV 型感染是郑州地区的优势株 ,其次是 HCV 型 , / 型混合感染较少见。而北京地区主要以 HCV 型为主 ,HCV 型感染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 北京 HCV5′-非编码区 基因分型 逆转录聚合反应 丙型肝炎病毒
下载PDF
海南黎族人群脂蛋白酯酶基因PvuⅡ酶切位点多态性及其与血脂水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莹 姚震 林玲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S1期160-160,共1页
目的研究海南黎族人群脂蛋白酯酶基因(lipoprotein lipase,LPL)PvuⅡ酶切位点多态性及其与血脂水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294例样本LPL PvuⅡ多态性(黎族146人,汉族148人)。结果黎族人群... 目的研究海南黎族人群脂蛋白酯酶基因(lipoprotein lipase,LPL)PvuⅡ酶切位点多态性及其与血脂水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294例样本LPL PvuⅡ多态性(黎族146人,汉族148人)。结果黎族人群与汉族人群LPL PvuⅡ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差异,各基因型间血脂水平亦无明显差异。结论黎族人群与汉族人群LPL PvuⅡ基因多态性未发现显著差异,健康黎族与汉族人群LPL PvuⅡ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族人群 血脂水平 基因多态性 汉族人群 脂蛋白酯基因 位点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聚合反应 海南
下载PDF
RT-nestedPCR和限制性酶切分析用于HV的检测和基因分型
10
作者 韦三华 白雪帆 +2 位作者 陈红梅 潘蕾 李光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48-450,共3页
为建立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血清中汉坦病毒 (HV)基因的RT nestedPCR方法 ,并进一步进行限制性酶切分型 ,设计并合成互补于HVS基因片段的引物 ,对 78例HFRS患者血清进行RT nestedPCR检测 ,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结果显示 ... 为建立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血清中汉坦病毒 (HV)基因的RT nestedPCR方法 ,并进一步进行限制性酶切分型 ,设计并合成互补于HVS基因片段的引物 ,对 78例HFRS患者血清进行RT nestedPCR检测 ,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结果显示 ,阳性率分别为 76 % (≤ 7天 )、6 7% (8~ 14天 )、43% (15~2 1天 )和 2 9% (>2 1天 )。 48例检测阳性患者PCR产物酶切分型 ,47例为Ⅰ型 ,1例为Ⅱ型。提示RT nestedPCR用于早期HFRS患者的HV基因检测 ,具有直接、敏感、特异等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性出血热 聚合反应 限制性分析 基因分型
下载PDF
甲基化特异性PCR联合结合重亚硫酸盐限制性内切酶法在胃癌抑癌基因甲基化检测中的应用
11
作者 胡世莲 程昭栋 +3 位作者 孙玉蓓 徐维平 沈干 孔祥勇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13-116,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抑癌基因甲基化的准确性,联合应用MSP方法与结合重亚硫酸盐限制性内切酶法(COBRA)检测抑癌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意义。方法采用MSP检测胃癌组织抑癌基因Runx3启动子区甲基化的状态,随后再采... 目的探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抑癌基因甲基化的准确性,联合应用MSP方法与结合重亚硫酸盐限制性内切酶法(COBRA)检测抑癌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意义。方法采用MSP检测胃癌组织抑癌基因Runx3启动子区甲基化的状态,随后再采用COBRA检测胃癌组织标本的甲基化状态。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关系。结果经MSP方法检测54例肿瘤组织中共有30例标本发生Runx3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甲基化阳性率为55.6%。经COBRA方法检测54例肿瘤组织中有27例出现酶切条带即存在甲基化,甲基化阳性率为50.0%。经COBRA方法检测,在MSP方法检测的30例阳性标本中有3例未出现酶切条带即为假阳性。在MSP方法检测Runx3基因甲基化阴性的24例标本中,经COBRA方法检测,Runx3基因甲基化阴性的标本亦为24例。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在检测胃癌抑癌基因甲基化状态的研究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COBRA方法可以检测出MSP方法中的假阳性标本,联合应用两种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会使实验结果更可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DNA甲基化 聚合反应 基因 肿瘤抑制 限制性内切图谱法
下载PDF
PCR和限制性内切酶在uPA-SCID小鼠基因型鉴定中的应用
12
作者 徐春华 陈丽香 +5 位作者 任晓楠 杨玉琴 彭秀华 蔡家麟 周晓辉 周文江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5年第3期218-221,共4页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快捷、准确的基因型鉴定方法用于uPA-SCID小鼠的基因型鉴定.方法 应用PCR技术与限制性内切酶相结合的方法检测uPA-SCID小鼠的基因型.结果 uPASCID小鼠的uPA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uPA基因野生型在153 bp有条带,纯合子...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快捷、准确的基因型鉴定方法用于uPA-SCID小鼠的基因型鉴定.方法 应用PCR技术与限制性内切酶相结合的方法检测uPA-SCID小鼠的基因型.结果 uPASCID小鼠的uPA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uPA基因野生型在153 bp有条带,纯合子在337 bp有条带,杂合子在337bp、153bp有条带.uPA-SCID小鼠的SCID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uPA-SCID小鼠SCID基因突变体在38 bp、26 bp有条带,杂合子在64 bp、38 bp、26 bp有条带,野生型在64 bp有条带.结论 建立的基因型鉴定方法简便易行、可靠,通过该方法可以确定uPA-SCID小鼠的基因型,筛选出需要的纯合子uPA-SCID小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A-SCID小鼠 基因型鉴定 聚合反应(PCR) 限制性内切
下载PDF
PCR-限制性内切酶图样分析在流感病毒基因分析中的应用
13
作者 郭元吉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 1997年第1期8-14,共7页
PCR-限制性内切酶图样分析为当前流感病毒基因分析中较简便的一种方法。它可对大量的流感病毒进行初步的基因分析;了解每个时期在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优势株;病毒株基因大体演变过程;为流感病毒疫菌株挑选提供科学的依据;也为... PCR-限制性内切酶图样分析为当前流感病毒基因分析中较简便的一种方法。它可对大量的流感病毒进行初步的基因分析;了解每个时期在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优势株;病毒株基因大体演变过程;为流感病毒疫菌株挑选提供科学的依据;也为流感病毒基因重配株的基因分析和研究提供了简便和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基因分析 聚合反应 限制性内切
下载PDF
基因甲基化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体系的优化
14
作者 揣征然 黄庆 +1 位作者 黄君富 府伟灵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4年第21期2945-2946,2949,共3页
目的优化甲基化敏感限制性内切酶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体系。方法用甲基化敏感限制性内切酶-PCR技术对10例健康未孕女性的RASSF1A基因进行甲基化检测,并对反应的缓冲体系进行优化。结果未经纯化的酶切产物直接进行PCR时,PCR反应特异... 目的优化甲基化敏感限制性内切酶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体系。方法用甲基化敏感限制性内切酶-PCR技术对10例健康未孕女性的RASSF1A基因进行甲基化检测,并对反应的缓冲体系进行优化。结果未经纯化的酶切产物直接进行PCR时,PCR反应特异性降低,出现众多非特异PCR产物;纯化酶切产物或用PCR缓冲液替代酶切缓冲液后,PCR反应特异性变高。结论酶切缓冲液可影响后续PCR反应的特异性,采取纯化措施或以PCR缓冲液替代酶切缓冲液能够有效提高后续PCR特异性,首选PCR缓冲液替代更为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内切缓冲液 聚合反应缓冲液 纯化 基因甲基化检测
下载PDF
用差示PCR法筛选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细胞中的高表达基因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吉村 药立波 +5 位作者 吕厚山 刘新平 赵锦荣 邓艳春 孙铁铮 聂晓燕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9-292,共4页
AIM To simultaneously identify several genes whose expression increase in fibroblast like synovial cells (F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patients and to be related to the proliferation or invasion of FLS to cartila... AIM To simultaneously identify several genes whose expression increase in fibroblast like synovial cells (F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patients and to be related to the proliferation or invasion of FLS to cartilage of RA patients. METHODS Total RNAs were prepared separately from FLS of RA patients and osteoarthritis (OA, as control) patients. The RNA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differentially displa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DRT PCR). Complementary DNA (cDNA) fragment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essenger RNAs (mRNAs) were eluted, cloned, and sequenced. The obtained sequence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genes which entered into EMBL/Genebank database. RESULTS Seventy six differentially displayed fragments were obtained, but only 55% (42/76) were successfully cloned into plasmid vectors. Reverse dot blotting hybridization showed that of the 42 clones, only 22 clones were truely positive. The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19 clones showed that, their lengths were from 145 bp to 501 bp, most of which were about 300 bp in length. 13 sequences corresponded to known mRNAs, including cathepsin B. The other six sequences corresponded to transcripts of yet unidentified genes. Most of the novel sequences were too short and were not in the coding regions of mRNAs. CONCLUSION DDRT PCR method has many limitations on screening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cathepsin B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invasion of FLS in RA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细胞 基因表达 聚合反应
下载PDF
白色念珠菌体外生物膜形成与基因分型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阳隽 张天托 朱家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3期1539-1541,共3页
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临床分离株体外生物膜形成与基因分型的可能关系。方法选取52株呼吸道白色念珠菌分离株体外黏附生长24h,用XTT减低法测定其增殖情况。采用重复序列PCR指纹技术分析白色念珠菌菌株基因类型,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根据... 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临床分离株体外生物膜形成与基因分型的可能关系。方法选取52株呼吸道白色念珠菌分离株体外黏附生长24h,用XTT减低法测定其增殖情况。采用重复序列PCR指纹技术分析白色念珠菌菌株基因类型,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根据黏附生长的白色念珠菌增殖情况,有26株临床株形成生物膜能力"高",其余菌株形成生物膜能力"低"。实验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9±0.13,生物膜形成能力"高"及生物膜形成能力"低"的菌株间相似系数分别为0.8±0.14和0.81±0.12。结论呼吸道白色念珠菌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近,但生物膜形成能力形似的菌株间未出现基因型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白色 生物 聚合反应 基因
下载PDF
大肠埃希菌耐药谱型、基因型和生物膜表型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朝喜 朱恒乾 +1 位作者 廖晓萍 刘雅红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62,共4页
以ATCC25922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结晶紫染色,快速银染法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其生物被膜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建立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利用优化的模型条件对249株临床分离株进行验证。采用琼脂平板计数法绘制大肠埃希菌浮游菌和被膜... 以ATCC25922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结晶紫染色,快速银染法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其生物被膜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建立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利用优化的模型条件对249株临床分离株进行验证。采用琼脂平板计数法绘制大肠埃希菌浮游菌和被膜菌生长曲线,比较其生长特性的异同。对不同成膜能力的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色氨酸定量试验,分析不同培养条件对生物被膜菌胞外基质分泌量的影响。快速银染法和扫描电镜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形成生物被膜后,形成一种浮游细菌和生物被膜细菌共同分布于同一生存空间内的特殊生理结构;不同稀释度的接种量对细菌生物被膜生物量的变化影响不显著(P>0.05)。249株大肠埃希菌分为强成膜能力、中等成膜能力、弱成膜能力和无成膜能力4个表型,分别占3.21%、18.88%、51.81%、26.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谱型 生物被表型 基因 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反应
下载PDF
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分型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凤菊 关淼 +2 位作者 李井春 杨本勇 赵晓彤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63,共5页
建立一种快速鉴别诊断不同型产气荚膜梭菌的PCR检测方法,为动物产气荚膜梭菌病的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克服传统鉴定方法耗时长、费用高的缺点,提高了检测效率。通过对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β毒素、ε毒素和ι毒... 建立一种快速鉴别诊断不同型产气荚膜梭菌的PCR检测方法,为动物产气荚膜梭菌病的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克服传统鉴定方法耗时长、费用高的缺点,提高了检测效率。通过对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β毒素、ε毒素和ι毒素基因序列分析,利用Premier5.0软件设计并合成了5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针对5种不同型产气荚膜梭菌的PCR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反复试验确定了最佳退火温度为53℃。通过灵敏度试验表明,PCR检测方法最低能检测到的DNA浓度α毒素为308pg/μL,β毒素、ε毒素为30.8pg/μL,ι毒素A为0.122pg/μL,ι毒素B为0.05pg/μL。通过特异性试验表明,本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同时,通过对本方法检测出的阳性样品16S rRNA序列分析发现,与GenBank中的其他产气荚膜梭菌的16S rRNA序列同源性均在98%以上。表明建立的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以应用于动物产气荚膜梭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梭菌 毒素基因 聚合反应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小鼠皮肤切创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与损伤时间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子清 张晓东 +2 位作者 董玉贞 李寒松 郑吉龙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41-143,146,共4页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在小鼠皮肤切创组织不同时间的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RT-PCR法,检测小鼠皮肤切创组织中不同时间的白细胞介素-1α和-1β(IL-1α、-1βB),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吞...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在小鼠皮肤切创组织不同时间的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RT-PCR法,检测小鼠皮肤切创组织中不同时间的白细胞介素-1α和-1β(IL-1α、-1βB),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吞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和-2(MIP-1α、-2)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皮肤切创后在早期可诱导IL-1α和IL-1β的基因表达,6h达第一次高峰,24h下降,第3d再次出现高峰后,第6d下降至正常水平;而MCP-1、MIP-1α和MIP-2则在损伤后6h左右开始出现,3d达高峰,然后呈下降趋势。在这些被检因子中,以IL-1α、IL-1β、MIP-1α和MIP-2的变化幅度较大,而MCP-1的变化相对较小。结论 切创组织中IL-1α、-1β和MCP-1,以及MIP-1α、-2的基因表达随伤后不同时间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同时对同一组织多种细胞因子检查推测损伤时间完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皮肤 细胞因子 基因表达 损伤时间 逆转录聚合反应 RT-PCR
下载PDF
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CAP6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潘炜华 廖万清 +1 位作者 顾菊林 霍克克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39-1341,共3页
目的 :研究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 CAP6 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 方法 :用 PCR方法分离 CAP6 0基因并测序鉴定 ,将该基因导入转化载体并转化 cap6 0 ura- 菌株 ,乳胶凝集试剂盒筛选转化分子。 结果 :部分转化子恢复荚膜的表型 ,表明... 目的 :研究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 CAP6 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 方法 :用 PCR方法分离 CAP6 0基因并测序鉴定 ,将该基因导入转化载体并转化 cap6 0 ura- 菌株 ,乳胶凝集试剂盒筛选转化分子。 结果 :部分转化子恢复荚膜的表型 ,表明得到的片段具有荚膜基因功能。 结论 :荚膜基因对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形成都是必须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CAP60基因 聚合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