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活动式膝关节支撑器的研制与应用
1
作者 王荣君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2年第8期103-104,F0004,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活动式膝关节支撑器"的研制、使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256例各种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28例。观察组使用"新型活动式膝关节支撑器"进行早期患肢膝关节功能锻炼;对照组患肢膝关节垫... 目的探讨"新型活动式膝关节支撑器"的研制、使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256例各种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28例。观察组使用"新型活动式膝关节支撑器"进行早期患肢膝关节功能锻炼;对照组患肢膝关节垫睡枕、卫生纸或毛巾等进行早期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对2组患者膝关节屈伸功能的恢复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屈伸功能优为64.06%,总有效率为96.09%,对照组膝关节屈伸功能优为7.81%,总有效率为82.81%,观察组膝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使用"新型活动式膝关节支撑器"可有效地防止关节粘连、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减轻下肢疼痛肿胀,预防血栓形成,有利于骨折与伤口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卧床患者 新型活动式膝关节支撑 研制 护理
下载PDF
基于膝关节支撑的两自由度人体坐立转换辅具的设计和运动轨迹控制 被引量:2
2
作者 周金满 薛强 +1 位作者 郑琦春 张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3-527,共5页
目的:研究一种两自由度坐立转换辅助装置的设计和轨迹控制方法。方法:对20名受试者分组进行坐立转换实验,分析受试者在不同坐立转换阶段的运动轨迹及运动学特征参数。结果:给出了3组不同百分位和不同性别的人体的推荐坐立转换轨迹;提出... 目的:研究一种两自由度坐立转换辅助装置的设计和轨迹控制方法。方法:对20名受试者分组进行坐立转换实验,分析受试者在不同坐立转换阶段的运动轨迹及运动学特征参数。结果:给出了3组不同百分位和不同性别的人体的推荐坐立转换轨迹;提出了坐立转换辅具的设计方案,并设计了一款基于膝关节支撑的两自由度人体坐立转换辅具;建立机电控制系统,实现了两自由度人体坐立转换辅具的运动控制。结论:坐立转换过程采用膝关节支撑可以提高站立辅助的效果,并提高安全性。各种类型的患者身体状态有所不同,该坐立转换辅具可根据不同患者的身体状态进行辅助阶段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辅具 坐立转换 膝关节支撑 运动轨迹 控制方法 机构设计
下载PDF
基于膝关节支撑的人体坐立转换运动轨迹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辉 薛强 王兴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8-744,共7页
目的研究基于膝关节支撑的人体坐立转换轨迹及运动学规律,为设计具有膝关节支撑的转移辅具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4月至6月,招募20例健康志愿者,按照身高和性别分为三组,在膝关节支撑的前提下分别进行足间距离为20 cm和30 cm的坐立转换试... 目的研究基于膝关节支撑的人体坐立转换轨迹及运动学规律,为设计具有膝关节支撑的转移辅具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4月至6月,招募20例健康志愿者,按照身高和性别分为三组,在膝关节支撑的前提下分别进行足间距离为20 cm和30 cm的坐立转换试验。每个试验重复两次,间隔1 min。采用高清相机记录试验过程中每个受试者肩部(腋窝处)和膝关节处的运动轨迹,分析不同身高和体质量受试者的运动学规律。结果身高172 cm以下的受试者,足间距离为20 cm时身体前倾距离小于30 cm时;身高173 cm以上的受试者,足间距离为30 cm时身体前倾距离小于20 cm时。体质量指数(BMI)<23.9 kg/m^2的受试者,足间距离为20 cm时躯干前屈位移小于30 cm时;BMI>23.9 kg/m^2的受试者,足间距离为30 cm时躯干前屈位移小于20 cm时。受试者坐立转换过程平均用时(1.7±0.05)s。结论坐立转换过程中,不同足间距离影响关节的伸展方式以及躯干前屈的位移和身体前倾的距离。随着身高和体质量的增加,适当增大足间距离能够降低人体在坐立转换过程的难度,且随着BMI值的增加,坐立转换所用时间也随之增加;女性坐立转换时间略高于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立转换 膝关节支撑 足间距离 运动轨迹 运动规律
下载PDF
运动中支撑腿膝关节受力情况及损伤机制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秦永生 宋立新 《医学研究通讯》 2000年第9期35-37,共3页
膝关节是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关节,其受力负荷情况很难在运动中直测,鉴于足球运动员膝关节多有运动性伤病的存在,本文旨在研究踢球时支撑腿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及对损伤机制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简化分析,为运动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 运动 支撑膝关节 损伤 受力负荷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针刺结合患侧下肢单腿支撑膝关节运动角度调整训练治疗中风后膝过伸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身芳 林宇煌 +1 位作者 王身林 刘道龙 《中医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2467-2471,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患侧下肢单腿支撑膝关节运动角度调整训练治疗中风后膝过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中风后膝过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针刺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侧下肢单腿支撑...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患侧下肢单腿支撑膝关节运动角度调整训练治疗中风后膝过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中风后膝过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针刺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侧下肢单腿支撑膝关节运动角度调整训练。两组均完成3个月的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屈肌、伸肌峰力矩(peak torque,PT),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平衡功能,运动能力功能评分量表(motor function score scale,FMA)评分,膝过伸次数,依从性及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力矩、平衡功能评分显著升高,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均显著升高,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膝过伸次数显著较少,观察组少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锻炼、定期复查及日常指导依从性和康复效果、服务态度及专业技能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患侧下肢单腿支撑膝关节运动角度调整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屈肌和伸肌PT,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平衡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降低患者膝过伸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膝过伸 针刺 患侧下肢单腿支撑膝关节运动角度调整训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