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臀部穿支血管旋转推移皮瓣治疗21例骶尾部压力性损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1
作者 孙向东 乔维龙 +7 位作者 王先艳 李成志 麦吉米·司马义 多力昆·木台力甫 陆立 高涵 阿布力米提·阿不都哈力克 伟力·玉苏甫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1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分享应用携带臀部穿支血管的旋转推移皮瓣治疗首次压力性损伤愈合计分量表(PUSH)评分≥14分的骶尾部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骶尾部压力性损伤(首次PUSH评分... 目的分享应用携带臀部穿支血管的旋转推移皮瓣治疗首次压力性损伤愈合计分量表(PUSH)评分≥14分的骶尾部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骶尾部压力性损伤(首次PUSH评分≥14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享诊治经过及治疗效果。结果21例患者经一期清创和负压封闭引流后,创面感染控制良好,肉芽组织生成,二期应用臀部穿支血管旋转推移皮瓣修复骶尾部压力性损伤,皮瓣最终全部成活。15例患者创面缺损最大长度<12 cm,行单侧皮瓣手术,6例患者创面缺损最大长度≥12 cm,行双侧皮瓣手术;中位住院时间23(16,29)d。患者术后均随访大于3个月(最长随访时间1年),无伤口感染、裂开等并发症,无压力性损伤复发。结论臀部穿支血管旋转推移皮瓣修复骶尾部压力性损伤(首次PUSH评分≥14分)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损伤 PUSH评分 骶尾部 负压封闭引流 臀部穿支血管旋转推移皮瓣
下载PDF
携带穿支旋转V-Y推进皮瓣对老年胫骨外露修复的临床疗效研究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尤灵建 郭翱 陈忠义 《浙江创伤外科》 2017年第1期106-108,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两种皮瓣技术修复老年下肢创伤所致软组织损伤伴有胫骨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老年下肢中下段创伤后所致胫骨外露患者86例,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评分为两组。其中A组43例,行V-Y... 目的研究分析两种皮瓣技术修复老年下肢创伤所致软组织损伤伴有胫骨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老年下肢中下段创伤后所致胫骨外露患者86例,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评分为两组。其中A组43例,行V-Y推进皮瓣治疗;B组43例,行逆行腓浅血管筋膜蒂皮瓣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皮瓣成活率;根据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Marylang足踝功能评分系统进行术后患肢功能评估;皮瓣感觉恢复及血液循环情况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结果临床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1.37±2.06)个月,皮瓣修复4周后,A组患者皮瓣感觉恢复至S4级者39例,S3+级者4例,S4级比例为90.70%,B组患者皮瓣感觉恢复至S4级者31例,S3+级者48例,S3级者4例,S4级比例为72.09%,A组患者皮瓣感觉恢复情况显著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皮瓣血液循环优良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半年的AOFAS足踝功能评估情况比较,A组足踝功能优良率优于B组(χ~2=3.7152,P<0.05)。结论采用远端携带胫后动脉穿支V-Y推进旋转皮瓣对老年小腿中下段创伤后胫骨外露进行修复,临床效果更好,在保证皮瓣血液供应的同时,并附带感觉神经,保证了皮瓣重建的生理原则。另外仅分离、松解此皮瓣的远端神经,并不损坏足踝不的感觉功能恢复,适合临床医师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胫骨外露 携带穿旋转V-Y推进 逆行腓浅血管筋膜蒂 修复效果
下载PDF
以踝周知名分支血管为蒂低位逆行岛状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前中足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4
3
作者 尹永涛 沈凯 +7 位作者 宋力 冯小庆 马智中 周树萍 宋德恩 张小亚 张广超 牛晓梅 《临床外科杂志》 2020年第11期1078-1081,共4页
目的探讨以踝周知名分支血管为蒂低位逆行岛状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9年8月,利用外踝前动脉、跗外侧动脉单独或/联合为供血源,根据创面修复需求,皮瓣旋转点向源血管根部解剖分离,保护好蒂部... 目的探讨以踝周知名分支血管为蒂低位逆行岛状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9年8月,利用外踝前动脉、跗外侧动脉单独或/联合为供血源,根据创面修复需求,皮瓣旋转点向源血管根部解剖分离,保护好蒂部血管束及其交通支筋膜周围组织完整性,蒂部最长达12cm,切取外踝上穿支皮瓣移植重建前中足软组织缺损16例,创面大小为3.0cm×5.0cm^8.0cm×13.0cm,皮瓣供区直接/减张缝合或中厚皮封闭创面。结果14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皮瓣远端浅表组织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皮瓣远端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性张力性水泡,及时拆缝线后,皮瓣成活。15例获得6~15个月的随访,1例失访;4例肥胖病人3个月后皮瓣修薄,余病例皮瓣外形质地良好,无色素沉着,恢复部分感觉;植皮供区轻度粘连,但不影响足踝部肌腱滑动,整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利用外踝前动脉、跗外侧动脉单独或/联合为供血源,能明显下移外踝上皮瓣的旋转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上穿 低位旋转 踝周知名血管 前中足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原则专家共识 被引量:54
4
作者 唐举玉 魏在荣 +26 位作者 张世民 汪华侨 章一新 顾立强 刘元波 沈余明 路来金 王欣 徐永清 梅劲 张家平 赵洪伟 王健 章伟文 韩岩 郑和平 劳杰 陈宏 巨积辉 陈世新 王达利 柴益民 穆籣 刘小林 唐茂林 徐达传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共2页
皮瓣手术的应用在人类史上已有两千多年,其发展主要经历了最初的局部旋转皮瓣和后来的远位带蒂皮瓣、游离皮瓣、带血管蒂皮瓣、穿支皮瓣等阶段。近40余年来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诞生解决了小血管吻合难题和显微解剖研究深入认识了皮瓣的... 皮瓣手术的应用在人类史上已有两千多年,其发展主要经历了最初的局部旋转皮瓣和后来的远位带蒂皮瓣、游离皮瓣、带血管蒂皮瓣、穿支皮瓣等阶段。近40余年来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诞生解决了小血管吻合难题和显微解剖研究深入认识了皮瓣的血供规律,先后诞生了游离皮瓣和穿支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 移植 血管 局部旋转 游离 显微外科技术 供区 受区 带蒂 专家共识
下载PDF
臀腰部皮穿支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字化模型 被引量:6
5
作者 郭宇 石小田 +5 位作者 刘蒙蒙 田丰源 刘婉婷 陈飞 汤宾燕 邱勋永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建立臀腰部穿支血管数字化模型,为临床上臀腰部跨区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3例新鲜男尸行动脉血管聚乙烯醇-氧化铈造影灌注,1例新鲜女尸行动脉血管明胶-氧化铅一次性全身整体造影灌注。64排螺旋CT无间距扫... 目的建立臀腰部穿支血管数字化模型,为临床上臀腰部跨区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3例新鲜男尸行动脉血管聚乙烯醇-氧化铈造影灌注,1例新鲜女尸行动脉血管明胶-氧化铅一次性全身整体造影灌注。64排螺旋CT无间距扫描采集数据集,利用Mimics软件对臀腰部穿支血管进行渲染、提取、定位、配准与数字化构建。结果臀上、下动脉,腰动脉,肋间后动脉主干及其分支X线摄影图像清晰,血管显影密度均匀。构建的臀腰部皮穿支血管3D可视化模型形象逼真,空间立体感强;穿支血管蒂、血管体及各穿支吻合区清晰可见。结论在臀腰部可设计截取多种形式的跨区穿支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臀部 穿 三维重建 数字化解剖
下载PDF
原位旋转皮瓣
6
作者 孟庆延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1992年第4期182-182,共1页
大面积烧伤病人在关节屈侧时有部分健康皮肤遗留。常可见到关节两侧有瘢痕挛缩而中间残存条片状正常皮肤之情况。据此设计了一种原位旋转皮瓣,已在肘腋部应用,收到满意效果。该血管蒂部为来自关节部位的血管穿支供应,血运确实,作者认为... 大面积烧伤病人在关节屈侧时有部分健康皮肤遗留。常可见到关节两侧有瘢痕挛缩而中间残存条片状正常皮肤之情况。据此设计了一种原位旋转皮瓣,已在肘腋部应用,收到满意效果。该血管蒂部为来自关节部位的血管穿支供应,血运确实,作者认为由于皮瓣覆盖,术后瘢痕挛缩不易复发,不仅适用于肘、腋部,也适用于腹股沟、腘窝以及手指等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 关节部位 穿 大面积烧伤 血管 瘢痕挛缩 腋部 中厚 陈宝 庆延
下载PDF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原则专家共识 被引量:155
7
作者 唐举玉 魏在荣 +26 位作者 张世民 汪华侨 章一新 顾立强 刘元波 沈余明 路来金 王欣 徐永清 梅劲 张家平 赵洪伟 王健 章伟文 韩岩 郑和平 劳杰 陈宏 巨积辉 陈世新 王达利 柴益民 穆简 刘小林 唐茂林 徐达传 侯春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5-106,共2页
皮瓣的应用发展主要经历了最初的局部旋转皮瓣和后来的远位带蒂皮瓣、游离皮瓣、带血管蒂皮瓣、穿支皮瓣等阶段。近40余年来,显微外科技术的诞生解决了小血管吻合难题,显微解剖研究深入认识了皮瓣的血液供应规律,先后诞生了游离皮瓣... 皮瓣的应用发展主要经历了最初的局部旋转皮瓣和后来的远位带蒂皮瓣、游离皮瓣、带血管蒂皮瓣、穿支皮瓣等阶段。近40余年来,显微外科技术的诞生解决了小血管吻合难题,显微解剖研究深入认识了皮瓣的血液供应规律,先后诞生了游离皮瓣和穿支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 临床应用 专家 远位带蒂 局部旋转 游离 血管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高旋转点与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8
作者 朝东 董忠根 +5 位作者 魏建伟 罗兆彪 刘立宏 彭平 周伶俐 陶世斌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总结高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经验,比较高旋转点与低旋转点该皮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4月-2017年10月,回顾性分析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软组缺损的372例378块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患者及手术资料。皮瓣旋转点位... 目的总结高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经验,比较高旋转点与低旋转点该皮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4月-2017年10月,回顾性分析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软组缺损的372例378块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患者及手术资料。皮瓣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方3.5~19.5cm。根据旋转点位置,将皮瓣分为低旋转点组(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8.0cm)和高旋转点组(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8.0cm)。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并探讨皮瓣成活的影响因素。结果高旋转点组皮瓣93块,成活78块(83.9%),部分坏死15块(16.9%);低旋转点组皮瓣285块,成活259块(90.9%),部分坏死26块(9.1%)。高、低旋转点组的皮瓣部分坏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该皮瓣或加上简单处理(换药、二期缝合及植皮)成功覆盖创面的比例分别为95.7%(89/93)和97.2%(277/2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周~121个月,平均7.9个月,皮瓣无溃疡及坏死,外观满意。结论高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软组织缺损较好的方法,尤其是当腓动脉最远端穿支已破坏、出现解剖变异、与拟切取皮瓣区的连续性中断或较高位的穿支更靠近创面时。当高、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均可用于修复同一创面时,建议优先选用低旋转点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 腓动脉 旋转 穿筋膜
原文传递
骶尾部褥疮显微外科修复方法的总结与改进 被引量:21
9
作者 柴益民 陈彦堃 +2 位作者 林崇正 马心赤 陈汉东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6-367,共2页
目的总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骶尾部褥疮及改进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随意旋转皮瓣、臀大肌皮瓣及设计以臀骶或腰部动脉皮穿支为蒂的穿支蒂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35例. 结果 30例皮瓣包括所有穿支蒂皮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5例... 目的总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骶尾部褥疮及改进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随意旋转皮瓣、臀大肌皮瓣及设计以臀骶或腰部动脉皮穿支为蒂的穿支蒂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35例. 结果 30例皮瓣包括所有穿支蒂皮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5例出现边缘坏死、伤口感染等并发症.褥疮面积最大12 cm×11 cm,最小6 cm×5 cm.随访6个月~3年,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2例褥疮复发. 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骶尾部褥疮可取得满意的效果.穿支蒂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尾部 血管穿 显微外科手术 显微外科技术 骶尾部褥疮 修复方法 臀大肌 旋转 伤口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