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汉“太上皇”政治文化透视——从“家人父子礼”到“朝廷君臣礼”
1
作者 刘力 岑宛聪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9-99,共11页
秦、汉“太上皇”名号虽同,然两者在政治文化内涵上却呈现出差异化。秦始皇追封其父庄襄王“太上皇”,更多是承袭三代以降血缘贵族统治下,对于祖先宗庙神灵的礼遇与尊崇,所彰显并遵循的是基于血缘宗法的家人父子礼。汉高祖仿秦尊太公“... 秦、汉“太上皇”名号虽同,然两者在政治文化内涵上却呈现出差异化。秦始皇追封其父庄襄王“太上皇”,更多是承袭三代以降血缘贵族统治下,对于祖先宗庙神灵的礼遇与尊崇,所彰显并遵循的是基于血缘宗法的家人父子礼。汉高祖仿秦尊太公“太上皇”,不仅使得“家人父子礼”向“朝廷君臣礼”转化,更是旨在解决传统“尊尊”“亲亲”观念与现实政治中子为王、父为臣的皇权政体之间的冲突;同时借尊“太上皇”以宣扬孝道孝治,为专制皇权增添人伦礼制色彩,由此强化中央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即西汉“太上皇”更多的是从其时皇权政体的建构出发,旨在服从、服务于皇权政体的需要,较秦“太上皇”有着更为精心的政治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太上皇 皇权政体 家人父子 朝廷君臣礼
下载PDF
《白虎通义》中的君臣之礼 被引量:3
2
作者 向晋卫 《兰州学刊》 2004年第6期299-302,共4页
作为一部汉代礼制的集大成之作,《白虎通义》在尊天、忧患意识、谦让、公天下、德治等方面为君主制定了详细的行为规范,充分体现了汉儒对君主所寄托的厚望和对君主的制约冲动;在“臣礼”方面,《白虎通义》规定臣子在辅助君主治理国政时... 作为一部汉代礼制的集大成之作,《白虎通义》在尊天、忧患意识、谦让、公天下、德治等方面为君主制定了详细的行为规范,充分体现了汉儒对君主所寄托的厚望和对君主的制约冲动;在“臣礼”方面,《白虎通义》规定臣子在辅助君主治理国政时,要敢于进行谏诤,不过也要注意谏诤的方式和方法;在君、臣关系上,《白虎通义》在坚持“臣事君以忠”的同时,又重点强调了“君使臣以礼”的传统要求。《白虎通义》在君臣礼制上的这种规定是汉儒政治理想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通义》 “君 臣礼
下载PDF
“王者不臣”:礼制精神制约下的汉代君臣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姬丽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6-224,共9页
“王者不臣”是汉代的经学义理。汉儒认为,良好健康的君臣关系应该是相对性、伦理性的关系,而非隶属性、功利性的关系。“不臣”理念的形成,既有儒家对周朝礼制观念的继承与发扬,也有儒家对秦朝法制理念的批判与反思。两汉时期,汉儒致... “王者不臣”是汉代的经学义理。汉儒认为,良好健康的君臣关系应该是相对性、伦理性的关系,而非隶属性、功利性的关系。“不臣”理念的形成,既有儒家对周朝礼制观念的继承与发扬,也有儒家对秦朝法制理念的批判与反思。两汉时期,汉儒致力于建立一种礼制型的君臣秩序,改革“君尊臣卑”式的君臣关系。“不臣之礼”在汉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政治实践,深刻影响了皇权政治下的政治生态与施政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者不 “不 关系 制精神 汉代
下载PDF
博闻强识、娴于治乱的辅国重臣——《逸周书》中的周公形象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奉蓉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11-114,共4页
周公在历史上被推崇为圣人,先秦典籍对周公事迹有所记载,但是从文学角度而论,这位圣人的形象是比较稀薄的、抽象的,无法从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层面加以关照。《逸周书》中的周公形象可以补充其他典籍的记载,从文学层面构建较为丰满的周... 周公在历史上被推崇为圣人,先秦典籍对周公事迹有所记载,但是从文学角度而论,这位圣人的形象是比较稀薄的、抽象的,无法从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层面加以关照。《逸周书》中的周公形象可以补充其他典籍的记载,从文学层面构建较为丰满的周公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逸周书》 周公 博闻强识 深谋远虑 恪守臣礼
下载PDF
婚俗中方位的文化解析
5
作者 刘艳红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5-159,共5页
我们分析了在敦煌文献S.1725、《仪礼》、《大唐开元礼》、《书仪》等婚俗中不同方位所具有的文化意蕴。简言之,无论父醮子、奠雁、同牢、成礼还是见舅姑,每个人所处的方位都是根据自己的身份而定,都要严守君臣、主宾之礼,彰显出尊卑之... 我们分析了在敦煌文献S.1725、《仪礼》、《大唐开元礼》、《书仪》等婚俗中不同方位所具有的文化意蕴。简言之,无论父醮子、奠雁、同牢、成礼还是见舅姑,每个人所处的方位都是根据自己的身份而定,都要严守君臣、主宾之礼,彰显出尊卑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俗 方位 主宾之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客礼 被引量:1
6
作者 徐美莉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5-102,共8页
"客礼"是中国传统社会人际交往的普遍礼仪,但客礼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与甄别尊卑等级的臣礼相对立而存在。客礼往往被引用到不同社会等级成员的交往,用以表达平等、不屈或尊崇的意思。从先秦起,客礼就被引入到国家宾礼制度中,以... "客礼"是中国传统社会人际交往的普遍礼仪,但客礼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与甄别尊卑等级的臣礼相对立而存在。客礼往往被引用到不同社会等级成员的交往,用以表达平等、不屈或尊崇的意思。从先秦起,客礼就被引入到国家宾礼制度中,以客礼相待某些诸侯国;西汉确立了客礼接待外宾的制度;至北宋,宾礼制度中正式规定了部分官员相见时行客礼,清代宾礼制度也有类似规定。虽然同为待客之礼,但从制度的层面而言,客礼并不等同于五礼制度中的宾礼,实际上宾礼中包含着客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臣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