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孢地嗪钠溶剂化物结晶过程自催化动力学
1
作者 张信伟 尹秋响 +1 位作者 刘增坤 龚俊波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55-560,共6页
采用在线拉曼光谱在不同结晶温度和溶液初始浓度的条件下,研究了头孢地嗪钠溶剂化物结晶过程的动力学行为,从热力学和成核机理的角度分析了温度和初始浓度对动力学的影响。根据动力学曲线的特征,将头孢地嗪钠溶剂化物的结晶过程假定为&#... 采用在线拉曼光谱在不同结晶温度和溶液初始浓度的条件下,研究了头孢地嗪钠溶剂化物结晶过程的动力学行为,从热力学和成核机理的角度分析了温度和初始浓度对动力学的影响。根据动力学曲线的特征,将头孢地嗪钠溶剂化物的结晶过程假定为'自催化'过程。针对头孢地嗪钠溶剂化物结晶过程的特殊性,修正了Prout-Tompkins模型;并通过不同温度下的动力学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拟合了头孢地嗪钠溶剂化物结晶过程的自催化动力学模型参数E和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地嗪钠 溶剂化物 结晶 Prout—Tompkins模型 自催化动力学
下载PDF
一种高温碳纤/环氧预浸料的固化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洪恩 杨洋 +1 位作者 陈璐圆 杨霓虹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11-113,117,共4页
为深入了解某新型高温固化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预浸料的固化行为,采用唯象模型,借助动态差式扫描量热(DSC)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预浸料的固化反应特征参数、固化度变化等因素,同时建立了该预浸料树脂的固化动力学方程,并根据研究结果确... 为深入了解某新型高温固化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预浸料的固化行为,采用唯象模型,借助动态差式扫描量热(DSC)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预浸料的固化反应特征参数、固化度变化等因素,同时建立了该预浸料树脂的固化动力学方程,并根据研究结果确定了该体系树脂的表观特征固化温度,为该预浸料复合材料固化工艺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 自催化动力学 型DSC
下载PDF
三苯基膦催化环氧-酚醛树脂的固化反应研究
3
作者 陈海燕 李锦春 +2 位作者 谭伟 杜新宇 吴娟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6-49,共4页
利用示差扫描量热仪在等温和动态条件下,对在三苯基膦催化作用下环氧树脂NC—3000L和酚醛树脂xy—lok体系的固化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化度低于80%时,体系的固化反应符合Kamal自催化动力学模型;随着反应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固化... 利用示差扫描量热仪在等温和动态条件下,对在三苯基膦催化作用下环氧树脂NC—3000L和酚醛树脂xy—lok体系的固化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化度低于80%时,体系的固化反应符合Kamal自催化动力学模型;随着反应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固化度高于80%时,固化反应由化学动力学控制转变为以扩散控制为主。分别建立了该固化体系在固化度为80%前后的反应动力学方程。体系在动态固化时的反应活化能为75.04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酚醛树脂 固化反应 自催化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丙基芳炔单体的合成及其非等温固化动力学
4
作者 吴小乐 谭德新 +1 位作者 徐远 王艳丽 《热固性树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21,共5页
以丙基三氯硅烷、苯乙炔为原料,通过格利雅反应合成丙基三苯乙炔基硅烷单体(PTPES)。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其分子结构,非等温DSC法研究了单体的固化特性,并运用4种常见的动力学分析方法(Kissinger、Ozawa、Flynn-Wall... 以丙基三氯硅烷、苯乙炔为原料,通过格利雅反应合成丙基三苯乙炔基硅烷单体(PTPES)。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其分子结构,非等温DSC法研究了单体的固化特性,并运用4种常见的动力学分析方法(Kissinger、Ozawa、Flynn-Wall-Ozawa、Friedman)获得了PTPES固化过程的动力学参数和模型。结果表明,PTPES单体的熔点为75℃,PTPES在固化过程中,符合自催化动力学模型,表面活化能为122.21 k J/mol,指前因子ln A为22.48 s^(-1),反应级数n、m分别为0.77、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基三苯乙炔基硅烷 格利雅反应 非等温DSC法 固化动力学 自催化动力学模型
原文传递
Interfacial coordination bonds accelerate charge separation for unprecedented hydrogen evolution over S-scheme heterojunction
5
作者 Chunxue Li Hao Lu +4 位作者 Guixiang Ding Tianyi Ma Shiyong Liu Li Zhang Guangfu Liao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174-184,共11页
Inspired by natural photosynthesis,fabricating high-performance S-scheme heterojunction is regarded as a successful tactic to address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Herein,NH_(2)-MIL-125(Ti)/Zn_(0.5)Cd_(0.5)S/NiS(NMT... Inspired by natural photosynthesis,fabricating high-performance S-scheme heterojunction is regarded as a successful tactic to address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Herein,NH_(2)-MIL-125(Ti)/Zn_(0.5)Cd_(0.5)S/NiS(NMT/ZCS/NiS)S-scheme heterojunction with interfacial coordination bonds i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through in-situ solvothermal strategy.Notably,the optimal NMT/ZCS/NiS S-scheme heterojunction exhibits comparable photocatalytic H_(2)evolution(PHE)rate of about 14876.7μmol h^(−1)g^(−1)with apparent quantum yield of 24.2%at 420 nm,whic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recently reported MOFs-based photocatalysts.The interfacial coordination bonds(Zn–N,Cd–N,and Ni–N bonds)accelerate the separation and transfer of photogenerated charges,and the NiS as cocatalyst can provide more catalytically active sites,which synergistically improve the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Moreover,theoretical calculation results display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NMT/ZCS/NiS S-scheme heterojunction also optimize the binding energy of active site-adsorbed hydrogen atoms to enable fast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Photoassisted 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y,in-situ irradiation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femtosecond transien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provide sufficient evidence of the S-scheme charge migration mechanism.This work offers unique viewpoints for simultaneously accelerating the charge dynamics and optimizing the binding strength between the active sites and hydrogen adsorbates over S-scheme heteroj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facial coordination bond S-schemeheterojunction Photocatalytic H_(2)evolution Charge dynamics Free energy barrier
下载PDF
高压二氧化碳强化的聚氨酯等温固化反应
6
作者 周晨 杨泽 +2 位作者 许志美 刘涛 赵玲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4-341,共8页
采用高压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40~100℃,0.1~9.0 MPa的二氧化碳(CO_2)氛围中的聚醚三醇和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合成聚氨酯的等温固化反应,并采用扩散修正后的Kamal自催化模型及等转化率法进行了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与相同压力... 采用高压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40~100℃,0.1~9.0 MPa的二氧化碳(CO_2)氛围中的聚醚三醇和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合成聚氨酯的等温固化反应,并采用扩散修正后的Kamal自催化模型及等转化率法进行了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与相同压力的氦气中的聚氨酯固化反应相比,高压CO_2氛围中反应速率快,最终固化度高;并且随着CO_2压力的上升,反应速率和最终固化度均提高,这是因为高压CO_2的溶剂化作用降低了聚氨酯齐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体系黏度,强化了传质;扩散修正的Kamal自催化模型所得的活化能和等转化率法计算出的不同固化度的表观活化能都随CO_2压力的升高而减小,证明了高压CO_2对聚氨酯固化反应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高压二氧化碳 等温固化反应 溶剂化效应 自催化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