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艺矿物学参数自动分析系统在铜矿浮选尾矿银赋存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1
作者 温利刚 贾木欣 +2 位作者 赵建军 王清 付强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7-431,共15页
元素赋存状态及工艺矿物学特征是决定其选矿工艺及回收指标的关键因素,对指导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回收利用有重要意义。由于银矿物种类繁多且含量低、粒度细小不易识别,传统人为鉴别目标矿物并统计工艺矿物学参数的方法在银的赋存特征研究... 元素赋存状态及工艺矿物学特征是决定其选矿工艺及回收指标的关键因素,对指导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回收利用有重要意义。由于银矿物种类繁多且含量低、粒度细小不易识别,传统人为鉴别目标矿物并统计工艺矿物学参数的方法在银的赋存特征研究方面存在局限性,制约了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本文利用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的工艺矿物学参数自动分析系统(BPMA)对某铜矿浮选尾矿样品(Ag 41.96μg/g,Cu 0.44%)进行矿物学分析,展示其在尾矿样品中铜和银的赋存状态及工艺矿物学特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结果表明:样品中铜矿物主要为辉铜矿和斑铜矿;铜硫化物及其集合体的嵌布粒度细微且解离程度低,是影响铜回收的主要矿物学因素。样品中银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含)银矿物有自然银、辉银矿/螺状硫银矿、硒银矿、硒铜银矿、硫铜银矿和含银辉铜矿,银在各(含)银矿物中的分布率分别为95.62%、2.07%、1.33%、0.15%、0.80%和0.03%;银矿物嵌布粒度不均匀,粗粒(>74μm)、中粒(74~37μm)、细粒(37~10μm)、微粒(<10μm)银矿物的占有率分别为32.25%、30.35%、21.44%和15.95%;银矿物的解离程度较高,单体含量高达88.28%,可采用浮选法与铜硫化物一起回收。该研究为提高资源的选矿回收率提供了矿物学依据,同时采用的BPMA&SEM-EDS分析方法为矿物种类复杂、含量低、粒度细小的稀贵金属元素赋存状态及工艺矿物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状态 工艺矿物学 矿物粒度 矿物解离度 工艺矿物学参数自动分析系统
下载PDF
蚀变岩型低品位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量化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温利刚 付强 +2 位作者 贾木欣 王清 赵建军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共9页
蚀变岩型金矿是一种重要的金矿石类型。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XRD)、工艺矿物学参数自动分析系统(BPM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等技术,对胶东地区新立蚀变岩型金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矿石金品位... 蚀变岩型金矿是一种重要的金矿石类型。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XRD)、工艺矿物学参数自动分析系统(BPM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等技术,对胶东地区新立蚀变岩型金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矿石金品位为2.2 g/t,金属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9.42%),含少量方铅矿(0.34%)和微量黄铜矿(0.05%)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57.49%)和绢云母(23.31%),含少量钾长石(5.13%)等。金矿物为金-银互化物,其中银金矿占85.33%、金银矿占13.84%、自然金占0.83%;金矿物平均成色为620.8‰;载金矿物以黄铁矿为主,与黄铁矿存在镶嵌关系的金矿物占有率高达96.42%;金矿物在0~2 mm矿石综合样中以包裹金、粒间金为主,含少量裂隙金,其占有率分别为34.81%、34.73%和11.01%,并可见裸露连生金(19.39%)和微量单体金(0.06%);金矿物粒度分布不均匀,粗粒金(>74μm)、中粒金(74~37μm)、细粒金(37~10μm)、微粒金(<10μm)的占有率分别为30.56%、12.96%、46.84%和9.64%;黄铁矿的嵌布粒度较粗,主要呈中粒—粗粒嵌布,易于解离,有利于浮选。研究表明,浮选富集黄铁矿等硫化物可以有效富集金矿物,对精矿再磨,有利于金的回收;同时应注意对粗粒金的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岩型金矿 矿物 赋存状态 工艺矿物学 自动矿物学分析系统 BPM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