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味升降散治疗SD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行为学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谌凌燕 陈冬建 吴智兵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8-343,共6页
目的:探讨加味升降散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n=10),分别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低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通过建立大鼠改良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模型,采用不同剂... 目的:探讨加味升降散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n=10),分别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低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通过建立大鼠改良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模型,采用不同剂量加味升降散治疗,在不同治疗时间点对自发性疼痛行为、机械痛阈、热痛阈进行检测。结果:低、中、高剂量加味升降散治疗组在连续治疗21 d后其自发性疼痛评分的平均值均低于模型对照组的平均值,其中高剂量组的自发痛评分最低(0.57±0.53)。不同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均显著升高,高剂量组最高。结论:加味升降散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的自发性疼痛行为、机械刺激的敏感性和热刺激的敏感性,并且在一定的用量范围之内,随着加味升降散用量的增加,其治疗效果会越好,但不能完全恢复到与正常组相同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升降散 iCCI 模型 自发性疼痛行为 机械痛阈 热痛阈
下载PDF
兔大泡性角膜病变疼痛状态客观评价的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荣蓓 白静 晏晓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24-427,共4页
背景 建立一种眼科疾病模型动物疼痛和痛苦的客观评价标准对于眼科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对实验动物的人文关怀都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 目的 探讨定量评分法结合模型动物行为判断法评价大泡性角膜病变兔疼痛状态的有... 背景 建立一种眼科疾病模型动物疼痛和痛苦的客观评价标准对于眼科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对实验动物的人文关怀都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 目的 探讨定量评分法结合模型动物行为判断法评价大泡性角膜病变兔疼痛状态的有效方法. 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12只,其中9只兔为实验组,均取左眼为实验眼,应用角膜内皮刮除术制作大泡性角膜病变模型,3只作为正常对照.于术前,术后1、3、7、14 d应用手持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实验组模型兔角膜病变区的变化,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其中央角膜厚度(CCT),同时参考国际动物关怀与使用委员会(IACUC)起草的美国实验动物疼痛指南,通过建立“体质量+疼痛状态20项评分”法对疼痛指标进行量化评分,以评估实验动物的疼痛状态.结果 术后1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可见9只大泡性角膜病变模型眼角膜明显水肿,呈灰白色混浊;术后3d角膜表面出现明显大泡,大泡破裂后角膜上皮糜烂,并持续到术后14d.术后1、3、7、14d模型眼CCT分别为(1468±100)、(2313±588)、(2391±271)、(2362±151) μm,与术前的(390±6) 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而术后3、7、14d间C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14d实验动物体质量分别为(3.29±0.20)、(3.20±0.17)、(2.77±0.25)、(3.10±0.30)kg,与术前的(3.52±0.18)k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07、0.003、0.004).实验组术前和对照组所有实验兔在观察期内疼痛评分均为0分,实验组术后1、3、7、14d疼痛状态评分分别为7(7,7)、11(10,12)、9(8,10)、9(9,9)分,其中术后3d评分最高,与术后1、7、14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07、0.005、0.007),与角膜出现大泡及角膜上皮糜烂时间基本吻合.20项指标中以进食减少、自我隔离/躲避、磨牙、进行抓持/点眼等操作时可观察到攻击性增加、活动性减少、姿势异常(头低位、弓背等)、发出低沉的叫声7项在所有9只实验动物术后均为阳性. 结论 应用“体质量+疼痛状态20项评分”法可以对大泡性角膜病变兔模型的疼痛状态进行有效、客观、量化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泡性角膜病变 动物模型 疼痛评分 疼痛鉴别 疾病行为
下载PDF
黄体酮对雄性切口痛大鼠行为学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苏凯 程桥 +1 位作者 凡浙录 陈江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5期592-594,共3页
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证据表明性激素,特别是雌二醇和黄体酮在疼痛中起作用[1],但性激素对疼痛影响的可能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拟通过观察黄体酮和米非司酮对切口痛大鼠的累积疼痛评分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黄体... 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证据表明性激素,特别是雌二醇和黄体酮在疼痛中起作用[1],但性激素对疼痛影响的可能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拟通过观察黄体酮和米非司酮对切口痛大鼠的累积疼痛评分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黄体酮对疼痛影响的可能机制,对进一步扩大黄体酮临床应用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 黄体酮 切口痛 大鼠 行为 (TNF)-Α 疼痛评分 雄性
下载PDF
锌离子缺乏对模型小鼠NPP行为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赵占志 崔凯 +1 位作者 刘丽 许大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21期257-258,共2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是由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一种慢性疼痛疾病,主要表现为痛觉过敏、触诱发痛(或称痛觉超敏)、局部感觉缺失以及自发性疼痛等[1].本研究利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模型(spared nerve injury,SNI)...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是由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一种慢性疼痛疾病,主要表现为痛觉过敏、触诱发痛(或称痛觉超敏)、局部感觉缺失以及自发性疼痛等[1].本研究利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模型(spared nerve injury,SNI)观察饮食锌缺乏处理对SNI模型动物行为学变化以及对脊髓中锌离子的影响,从而为探讨脊髓中的锌代谢以及锌在NPP产生与传导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小鼠 锌离子 行为改变 实验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系统损伤 坐骨神经分支 自发性疼痛
下载PDF
烫熨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应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赵玉玲 黄沂 +2 位作者 陈海燕 蒋菲菲 周艳琼 《内科》 2021年第6期721-725,共5页
目的探讨烫熨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应。方法将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烫熨组各6只,三组大鼠均进行适应性饲养7 d。空白对照组大鼠不进行... 目的探讨烫熨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应。方法将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烫熨组各6只,三组大鼠均进行适应性饲养7 d。空白对照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干预,正常饲养。对模型对照组及烫熨组大鼠采用尼龙线插入颈神经根的方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模型对照组大鼠不给予干预,正常饲养;烫熨组大鼠采用中药烫熨包对其膀胱经、督脉、胆经经脉进行烫熨治疗,连续烫熨治疗7 d,正常饲养。比较三组大鼠造模前后、烫熨治疗前后的自发性疼痛行为学评分、舔足时间以及机械痛阈。结果模型对照组和烫熨组大鼠造模成功后、烫熨组大鼠烫熨治疗后第1天及第7天的自发性疼痛评分、舔足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熨组大鼠烫熨治疗后的自发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舔足时间显著短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的自发性疼痛评分、舔足时间均与时间有交互效应。三组大鼠造模前及造模成功后、烫熨治疗后第1天及第7天的机械痛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熨组大鼠烫熨治疗后第1天及第7天的机械痛阈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的机械痛阈与时间有交互效应。结论烫熨治疗可显著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的自发性疼痛行为学评分、缩短大鼠舔足时间、提高大鼠的机械痛阈,对模型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大鼠模型 烫熨治疗 自发性疼痛行为学评分 舔足时间 机械痛阈
下载PDF
毫针不同刺激强度对胃扩张疼痛大鼠脊髓背角NMDA受体和P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彭艳 易受乡 +2 位作者 李振海 林亚平 唐森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1339-1345,共7页
目的:探讨毫针不同刺激强度针刺足三里穴后对胃扩张大鼠的拟痛行为学、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和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成5组,分别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轻手法组和重手法组.采用胃... 目的:探讨毫针不同刺激强度针刺足三里穴后对胃扩张大鼠的拟痛行为学、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和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成5组,分别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轻手法组和重手法组.采用胃内植入气囊并充气压40mmHg造成胃扩张疼痛模型,轻手法和重手法针刺足三里穴为施治因素,以拟痛行为学评分标准观察其拟痛行为学,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背角中NMDA受体表达和SP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胃扩张造模后,大鼠拟痛行为学评分和脊髓背角内NMDA受体均明显增加(P<0.01);轻、重手法针刺均能明显降低胃扩张疼痛大鼠的疼痛反应,与针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11.77±2.16分vs22.83±1.87分,14.73±2.19分vs21.73±2.30分,均P<0.01);并能降低NMDAR受体(140.60±21.30vs240.20±25.59,63.60±13.74vs108.67±11.37,均P<0.01)、SP阳性细胞数(63.60±13.74vs108.67±11.37,82.67±12.13vs108.67±11.37,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且轻手法组优于重手法组(P<0.01).结论:不同刺激强度针刺足三里后,减轻了胃扩张疼痛大鼠的应激反应,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脊髓背角内疼痛相关信息物质NMDA受体激活和SP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针 刺激 胃扩张 疼痛 拟痛行为评分 背根神经节 脊髓背角 N-甲基-D-天冬氨酸 P物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