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家的出场——现代艺术生产机制的历史局限 被引量:2
1
作者 孙晓霞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1期130-139,共10页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来自西方的自律艺术观念在各艺术学科中被普遍认可并影响至今。但近年来,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丰富,人们发现在艺术观念、艺术实践及现代艺术生产机制之间出现了错位。特别是在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学...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来自西方的自律艺术观念在各艺术学科中被普遍认可并影响至今。但近年来,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丰富,人们发现在艺术观念、艺术实践及现代艺术生产机制之间出现了错位。特别是在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学学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理论研究的推动下,"审美非功利""为艺术而艺术"等自律论的现代艺术观念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挑战,以此为立论根基的现代艺术生产机制也开始受到质疑,恢复审美与生活之间的本然关联成为艺术新的理论方向。文章通过追溯西方现代艺术生产机制的历史发端,发现从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代言时隐匿的艺术家身份,到中世纪神学家代言时的"灵巧的双手",再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自我代言时的主体显现,这一过程的背后隐藏着艺术家出场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所带有的排他性和抽离、隔绝等先天特性使得现代艺术观与中国传统和本土的艺术活动形态并不完全相适应。因此,未来应在现代艺术观之外,重新审视并发展传统审美经验所依附的艺术生产活动,不断丰富我们时代的艺术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律艺术观 现代艺术生产机制 艺术 出场 内驱力 排他性 传统审美经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