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议自我主题的强化——以张大千《西园雅集图》为例
1
作者 杨小晋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4年第6期40-41,共2页
自我主题的贯注是文人画约定俗成的传统,包含"兼济天下"的宏观自我主题和"自娱自悟"个体微观自我主题两方面,关乎画家的品格成熟与否。张大千《西园雅集图》前后两个版本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自我主题是艺术家一生... 自我主题的贯注是文人画约定俗成的传统,包含"兼济天下"的宏观自我主题和"自娱自悟"个体微观自我主题两方面,关乎画家的品格成熟与否。张大千《西园雅集图》前后两个版本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自我主题是艺术家一生的阅历与省悟,只有把握住文化的主脉,开放地感悟时代潮流,才能孕育创造出具有独创品质,意蕴深厚的艺术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主题 张大千 西园雅集图 审美意识
下载PDF
电影《莫扎特传》:“救赎”与“自我求证”主题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段金龙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71-74,共4页
第五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莫扎特传》以宫廷乐师安东尼奥·萨列里的视角追忆,阐述了莫扎特辉煌而短暂的一生。然而在影片中,从萨列里身上表现出的"救赎"主题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其包括:对音乐的救赎... 第五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莫扎特传》以宫廷乐师安东尼奥·萨列里的视角追忆,阐述了莫扎特辉煌而短暂的一生。然而在影片中,从萨列里身上表现出的"救赎"主题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其包括:对音乐的救赎、对人性和对灵魂的救赎,而这种救赎另一程度上则是对萨列里"自我求证"后的人性回归和心灵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莫扎特传》 萨列里 “救赎”主题 自我求证”主题
下载PDF
美国19世纪文学中“自我发现、自我超越主题”初探
3
作者 朱先明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41-45,共5页
本文对美国 1 9世纪文学中“自我发现 ,自我超越主题”进行研究 ,探讨这一主题的内涵、产生的背景、体现的“美国精神” 。
关键词 美国 19世纪 文学 自我发现 自我超越主题
下载PDF
屈原诗歌四大主题的共时格局
4
作者 罗漫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2003年第1期123-127,共5页
在屈原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宇宙、神、人、我"历史流程中形成的四大文学主题,它是一种共存状态的整体之美,这是其他文学家所无法比拟的。在中国文学史上,这四大主题同流并进,不可避免地渗透与融合,但总体是以某一种为主其... 在屈原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宇宙、神、人、我"历史流程中形成的四大文学主题,它是一种共存状态的整体之美,这是其他文学家所无法比拟的。在中国文学史上,这四大主题同流并进,不可避免地渗透与融合,但总体是以某一种为主其他为辅。而屈原作品汇聚这四大主题在诗史上已成不争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时格局 屈原 诗歌 文学史诗 宇宙主题 主题 主题 自我主题 诗史 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被引量:3
5
作者 魏爽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3-,15,共2页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Bandura,1986),也有人把它界定为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Bandura,1986),也有人把它界定为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b,19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 社会学习理论 主题自我
下载PDF
中西小说主题比较
6
作者 何焕群 《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57-64,共8页
中西小说主题比较何焕群人类面临着大致相同的问题,所以反映社会生活的中酉小说有着共同的主题.但是当代画方小说对所谓永恒的主题,比如生与死、爱与恨大大强化,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死亡意识给予深切的关注;热衷于表现人与环境、人... 中西小说主题比较何焕群人类面临着大致相同的问题,所以反映社会生活的中酉小说有着共同的主题.但是当代画方小说对所谓永恒的主题,比如生与死、爱与恨大大强化,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死亡意识给予深切的关注;热衷于表现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小说 西方小说 比较 自我探索主题 叛逆主题 反抗主题 民族意识主题
全文增补中
试论博尔赫斯作品中的自我认识 被引量:2
7
作者 申洁玲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9-75,共7页
自我认识主题是贯穿博尔赫斯整个创作生涯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博尔赫斯对这个主题的表达。一、“脸”的意象 ,即视别人为自己的镜子 ,从他者的形象中认出自己的“脸”即自我的本质 ;其理论基础是叔本华的本质说。... 自我认识主题是贯穿博尔赫斯整个创作生涯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博尔赫斯对这个主题的表达。一、“脸”的意象 ,即视别人为自己的镜子 ,从他者的形象中认出自己的“脸”即自我的本质 ;其理论基础是叔本华的本质说。二、双重身份的游戏 ,即从自身中发现对立面 ,或从对立面中发现自我 :这一方面来自《化身博士》的启发 ,另一方面也契合叔本华的理论。三、泛神论式的身份自证 ,即通过一种神秘的直觉将自己等同于他人 ,自证于他人 ,将此推向极致 ,就导致了自我认识的虚无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阿根廷 博尔赫斯 自我认识主题 小说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的选择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志红 黄志斌 《科学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43,共8页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现代性反思与批判,体现了对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理性精神的深刻反省。马克思主义超越西方现代"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两种传统理性主义,以辩证"实践理性"揭示了资本...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现代性反思与批判,体现了对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理性精神的深刻反省。马克思主义超越西方现代"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两种传统理性主义,以辩证"实践理性"揭示了资本及其世界历史的复杂现代性生成机制。马克思主义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现代性启蒙,而且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中,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政治期待与责任担当。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我主题化"提供了认知与规范的双重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中国道路选择 自我主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