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赋权、社会形塑、自我体认:乡村医生身份建构三维考察
1
作者 梁发祥 曹娟玲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5-69,共5页
乡村医生是在村级卫生室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基层卫生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乡村医生具有医生、农民、半农半医等多元身份,其中医生身份面临着国家定位模糊、社会公众质疑以及个体自我怀疑的困境。破解乡村医生身份困境,建构... 乡村医生是在村级卫生室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基层卫生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乡村医生具有医生、农民、半农半医等多元身份,其中医生身份面临着国家定位模糊、社会公众质疑以及个体自我怀疑的困境。破解乡村医生身份困境,建构乡村医生的医生身份,需要国家、社会和乡村医生自身共同发挥作用。国家需要通过制订确立乡村医生身份的法律制度规范、逐步将乡村医生纳入事业编制等手段,以国家赋权形式对其身份予以确认;新闻媒体、文艺工作者、社科理论研究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应该发挥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合力形塑乡村医生的医生身份;乡村医生要发挥自我体认这一内生动力,积极主动地开展医生身份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医生 身份建构 国家赋权 社会形塑 自我体认
下载PDF
“五四”以后知识阶级的自我体认(1920—1926)——以五卅运动和三一八运动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6-131,共16页
"五四"前后是近代知识阶级整体走向自觉的重要时期。在随后的五卅运动和三一八运动中,这个"新起的阶级"在指导民众中更发挥了独到和重要的作用,从而也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与此相应,它对责任与使命的自我体认,... "五四"前后是近代知识阶级整体走向自觉的重要时期。在随后的五卅运动和三一八运动中,这个"新起的阶级"在指导民众中更发挥了独到和重要的作用,从而也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与此相应,它对责任与使命的自我体认,超越了思想解放的范围,开始与国民革命的实践相联系,并进而浸成了以中国社会精神领袖自居,欲充当"一切政治运动社会运动的指导者"的更高的理想与抱负。知识阶级的这种缘于阶级属性的个性与浪漫主义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在近代史上得失毁誉和最终归宿的历史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阶级 自我体认 精神领袖 五卅运动 三一八运动
下载PDF
自我体认的艰难与超越——龚鹏飞《漂流瓶》的知识分子立场解读
3
作者 刘新敖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70-73,共4页
龚鹏飞的长篇小说《漂流瓶》以诗性话语刻画了知识分子自我确认的尴尬、自我放逐的无奈及对自我救赎的期待,展示了当下知识分子自我体认艰难的同时,探索了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之路。作品是知识分子精神自律历程的真实写照,充满了对其角... 龚鹏飞的长篇小说《漂流瓶》以诗性话语刻画了知识分子自我确认的尴尬、自我放逐的无奈及对自我救赎的期待,展示了当下知识分子自我体认艰难的同时,探索了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之路。作品是知识分子精神自律历程的真实写照,充满了对其角色的纯净自然的美好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流瓶》 知识分子 自我体认
下载PDF
自我体认与本土方位——关于甘肃民间美术地域文化生成的思考
4
作者 关维祥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54-56,共3页
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背景在甘肃原生态民间美术数千年的生存与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这两大因素不同程度的蜕变使民间美术正面临着被逐渐同化甚至日益消亡的趋势。本文通过实证的方法,针... 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背景在甘肃原生态民间美术数千年的生存与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这两大因素不同程度的蜕变使民间美术正面临着被逐渐同化甚至日益消亡的趋势。本文通过实证的方法,针对甘肃民间美术的地域生存环境和民族文化背景两方面因素,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本土立场来思考当前甘肃民间美术在多元文化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自我体认和本土化定位从而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民间美术 全球化 自我体认 本土方位
下载PDF
记梦反刍:陆游的自我体认与诗歌书写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子茜 《丽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9-44,共6页
陆游在平生创作的近万首诗歌中,对于自我形象的书写刻画尤其细致生动。而他坚持塑造自我、表白自我的努力,集中体现在记梦这种私人性较强的行为情境中。一方面,梦境充盈着虚幻之感,而陆游就在这虚拟与现实之间,借由迷梦构造出真我;另一... 陆游在平生创作的近万首诗歌中,对于自我形象的书写刻画尤其细致生动。而他坚持塑造自我、表白自我的努力,集中体现在记梦这种私人性较强的行为情境中。一方面,梦境充盈着虚幻之感,而陆游就在这虚拟与现实之间,借由迷梦构造出真我;另一方面,梦境具有神秘性、封闭性和排他性,通过记录梦境,陆游完成了对英雄、“放翁”、诗人、“客者”四种自我形象的体认和刻画。因此,陆游的记梦诗充分体现出他丰富的人生体验和隐秘的内心世界及其在面临人生缺憾时个性化的应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记梦诗 自我体认
下载PDF
自我体认与衰老的相关性
6
作者 梁治学 胡燕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514-2516,共3页
目的探究自我体认与衰老的相关性。方法选用衰老评估量表(AES),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平凉、兰州3地中老年人群进行调查,分析自我体认和衰老相关性。结果自我体认得分与衰老评估量表总分、衰老各领域得分、衰老所有方面得分均... 目的探究自我体认与衰老的相关性。方法选用衰老评估量表(AES),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平凉、兰州3地中老年人群进行调查,分析自我体认和衰老相关性。结果自我体认得分与衰老评估量表总分、衰老各领域得分、衰老所有方面得分均呈正相关(P=0.000)。结论自我体认得分越高则衰老程度越严重,反之则越轻越缓,这为从自我体认角度认识衰老、研究衰老、延缓衰老提有供针对性的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体认 衰老
下载PDF
梅尧臣社交表达中的自我体认:以“受赠”“见过”诗为中心
7
作者 宁雯 《励耘学刊》 2023年第2期92-106,306,共16页
在梅尧臣大量的交际诗作中,“受赠”与“见过”两类题材因其出现频率与书写方式而值得关注。二者相通之处,在于皆记述了作者接受友人关顾之事,并触发了他的自我观照。在受赠诗中,文雅贵重之物往往引起作者“才不称物”的自愧,生活物资... 在梅尧臣大量的交际诗作中,“受赠”与“见过”两类题材因其出现频率与书写方式而值得关注。二者相通之处,在于皆记述了作者接受友人关顾之事,并触发了他的自我观照。在受赠诗中,文雅贵重之物往往引起作者“才不称物”的自愧,生活物资的分享则常使他自伤困窘。面对受赠带来的卑弱感,他又以自言心志、援引前贤等方式寻求自洽的理据和品格的确证。在见过诗中,他一面凸显贵贱之别,一面避免攀附之讥,表现出敏感的身份认知。此类作品以细节丰盈的情境化书写记录了真切的生命体验,不仅使诗歌免于应酬之作的庸常套路,更提供了探析诗人自我体认的路径,具有还原作者心灵史的独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尧臣 宋诗 酬赠诗 自我体认
下载PDF
身份的置换与自我体认——论《海上花列传》中的人物“异化”现象
8
作者 李夏茹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7期96-99,共4页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结构发生着前所未有之巨变,原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体系在资本这个"齿轮"的碾压下开始崩溃、瓦解。一批描写近代社会城乡文明冲突的作品开始涌现,《海上花列传》正是描写这一...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结构发生着前所未有之巨变,原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体系在资本这个"齿轮"的碾压下开始崩溃、瓦解。一批描写近代社会城乡文明冲突的作品开始涌现,《海上花列传》正是描写这一主题的瑰宝之作。小说除了写一些居住在上海本地的生意人的生活轨迹之外,还穿插了一些来自乡村的人物:他们辞别家乡来到上海,逐渐走向"异化"。这种"异化"重建着人们的心理结构并对他们的传统亲缘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体现了他们对原有价值观念的背离和在新的环境下进行的自我体认。本论文致力于从"异化"之表现与这一现象背后深刻的原因两大方面来阐释近代社会里这一典型的社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花列传》 人物 异化 自我体认
下载PDF
《你好,之华》与《情书》:自我体认的互文指涉
9
作者 黄哲敏 《传媒论坛》 2019年第9期166-167,170,共3页
情节而言,影片《你好,之华》和《情书》着实同构异质。不论是以"信件"为线索串联的不同人的人生轨迹,还是青春片同样对校园时代懵懂情愫的追忆缅怀,甚至是肉眼可辨的相似的叙境塑造——葬礼、房屋、校园、转校生、窗帘等等。... 情节而言,影片《你好,之华》和《情书》着实同构异质。不论是以"信件"为线索串联的不同人的人生轨迹,还是青春片同样对校园时代懵懂情愫的追忆缅怀,甚至是肉眼可辨的相似的叙境塑造——葬礼、房屋、校园、转校生、窗帘等等。所有因素都在表明,岩井俊二有意借鉴《情书》的文本,向我们呈现出一幅在地视野的影像图景,讲述着又一个关于自我体认的青春物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片 岩井俊二 在地视野 自我体认
下载PDF
苏轼自然观照中的自我体认与文学书写 被引量:6
10
作者 宁雯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2-45,共14页
苏轼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关于自然的书写,因其丰富的内容与观照角度而引人注目。苏轼往往在自然书写中寓以自我体认,是其中值得重视的部分。他对自然充满主体性的解读,常与其个人体验、情感需求密切相连,并可能隐含着反观自我、审视人生... 苏轼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关于自然的书写,因其丰富的内容与观照角度而引人注目。苏轼往往在自然书写中寓以自我体认,是其中值得重视的部分。他对自然充满主体性的解读,常与其个人体验、情感需求密切相连,并可能隐含着反观自我、审视人生的视线。苏轼从水与月中感受自然伟力,赋予其恒常陪伴的意味,借此走出个体的渺小之悲。通过构建平等多样的伙伴关系,他与自然物天真互动,领受其善意,而对自身际遇和人生选择的反思亦在此过程中如影随形。面对操纵万物命运的自然力量——造物,苏轼则在与之相处的多重样态下定义自身价值。对此类内容的挖掘,不仅为探讨苏轼的自然观念提供了依据,也有助于从作者自我认识的角度获得关于苏轼其人的深细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自然 自我体认 造物
原文传递
戏剧的自我体认 被引量:3
11
作者 叶长海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5-24,共10页
一说不尽的“戏剧”什么是“戏剧”?现在已成了越来越难于回答的问题。答案越来越多,而“戏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越来越模糊。英国戏剧学家马丁·艾思林在所著《戏剧剖析》一书的开头就大发感慨说,“论述戏剧的书籍写过何止成千上... 一说不尽的“戏剧”什么是“戏剧”?现在已成了越来越难于回答的问题。答案越来越多,而“戏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越来越模糊。英国戏剧学家马丁·艾思林在所著《戏剧剖析》一书的开头就大发感慨说,“论述戏剧的书籍写过何止成千上万,但是,戏剧一词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似乎还没有人人满意的说法。”日本戏剧学家河竹登志夫在所著《戏剧概论》中也说:“随着戏剧本身概念的变化,现在是到了重新提出‘什么是戏剧’这一问题的时候了。”中国戏剧学家余上沅则在二十年代就曾指出,对戏剧的各种解释“与戏剧艺术的自身无干,因为戏剧只是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演出 戏剧艺术 观众 自我体认 戏剧性 艺术实践 中国戏剧 三十年代 戏剧家 演员
原文传递
苏轼自然观照中的自我体认与文学书写
12
作者 宁雯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4期150-150,共1页
苏轼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关于自然的书写,因其丰富的内容与观照角度而引人注目。他在恒常之物的无情之外看到长久的陪伴,从万物的自然属性中发觉善意与趣味,凭借与造物的互动确认并凸显自身的价值。而这些主体性的解读,无不与他的现实处... 苏轼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关于自然的书写,因其丰富的内容与观照角度而引人注目。他在恒常之物的无情之外看到长久的陪伴,从万物的自然属性中发觉善意与趣味,凭借与造物的互动确认并凸显自身的价值。而这些主体性的解读,无不与他的现实处境、情感需求与自我评价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书写 情感需求 苏轼 自我评价 自我体认 现实处境 自然属性
原文传递
《天边外》和《毛猿》中的自我寻求和体认
13
作者 何铿 《外国语言文学》 1995年第3期66-68,共3页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是第一位给美国戏剧带来严肃思想主题的剧作家.他在剧作中,戏剧化地表现了现代人与自身、与社会和宇宙的抗争,提出了自我体认、寻找生命意义等等问题.《天边外》(Beyond th...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是第一位给美国戏剧带来严肃思想主题的剧作家.他在剧作中,戏剧化地表现了现代人与自身、与社会和宇宙的抗争,提出了自我体认、寻找生命意义等等问题.《天边外》(Beyond the Horizon)和《毛猿》(The Hairy Ape)在奥尼尔的戏剧创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主人公罗伯特和扬克各自都在寻找归属,可是归属在何方?他们只有重回于己才能找到答案.但是事实上,他们都丧失了自我.虽然他们在自我体认中都以悲剧告终,却都是与命运抗争的英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边外》 自我寻求 尤金·奥尼尔 自我体认 罗伯特 毛猿 寻找归属 悲剧缺陷 安德鲁 潜意识
下载PDF
现代书话与鲁迅想像
14
作者 赵普光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0-143,共4页
鲁迅书话是中国现代书话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本人的许多谈书人、书事的文章也都可以看作比较典型的书话作品。鲁迅与现代书话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书话创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鲁迅、研究鲁迅的新视角。活在书话中的鲁迅别有... 鲁迅书话是中国现代书话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本人的许多谈书人、书事的文章也都可以看作比较典型的书话作品。鲁迅与现代书话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书话创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鲁迅、研究鲁迅的新视角。活在书话中的鲁迅别有一种风采,鲁迅书话也体现出鲁迅复杂的自我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书话 鲁迅想象 自我体认
下载PDF
从审美心理定势的变易看戏曲的改革与策应
15
作者 陈先祥 《文艺研究》 1986年第4期74-82,共9页
戏曲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对象化。它与中国人民的精神、心理与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审美心理有其变易性,也有其传承性。既然戏曲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凝聚物,决不会顿时沦为“夕阳”,更不可能消亡。今日之?不景气”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戏曲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对象化。它与中国人民的精神、心理与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审美心理有其变易性,也有其传承性。既然戏曲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凝聚物,决不会顿时沦为“夕阳”,更不可能消亡。今日之?不景气”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戏曲自身前进的步伐未能跟上时代的节拍。戏曲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必须仰赖正确的自我体认。时代在发展,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亦随之变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定势 民族审美心理 戏曲 自我体认 观众审美心理 对象化 变易性 凝聚物 戏曲艺术 节拍
下载PDF
两种散文体式——《散文卷》导言(摘录)
16
作者 谢茂松 叶彤 钱理群 《南方文坛》 1999年第5期27-28,共2页
沦陷区最有影响的随笔作者之一的纪果庵,曾有过这样的自我体认:“我乃农家子,不是航海者”。所谓“农家子”,即是生养于土地并永不离开,表示对于生命之源(根基)的固守与坚持。而“航海者”则是永远在茫茫大海中漫游的生命的“飘泊者”... 沦陷区最有影响的随笔作者之一的纪果庵,曾有过这样的自我体认:“我乃农家子,不是航海者”。所谓“农家子”,即是生养于土地并永不离开,表示对于生命之源(根基)的固守与坚持。而“航海者”则是永远在茫茫大海中漫游的生命的“飘泊者”。“飘泊”与“固守”表现着人的“追寻”与“皈依”的两种生命欲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人生旅途中的两个阶段:当生命的起始,人总是渴望脱离母体,到大千世界进行人生的探险,而在历经艰险尝遍人间百味之后,又渴望返归母体,求得生命的安顿。因此,当沦陷区的随笔作者(他们大都已步入中年与老年)以固守、皈依者的姿态,叙说着他们的“家园”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散文家的散文 诗人的散文 诗人散文 航海者 日常生活 自我体认 导言 脱离母 远景叙述
原文传递
2021年“荷花奖”舞蹈比赛评审随想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玫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21年第2期18-23,共6页
本文以2021年"荷花奖"舞蹈比赛为观察对象,围绕其中折射出的中国现代舞和当代舞的概念与命名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就舞种的发生时间探讨两者在概念和事实两个层面与"原生概念"之间的区别,进而指出近年来中国当代舞... 本文以2021年"荷花奖"舞蹈比赛为观察对象,围绕其中折射出的中国现代舞和当代舞的概念与命名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就舞种的发生时间探讨两者在概念和事实两个层面与"原生概念"之间的区别,进而指出近年来中国当代舞编创主体的"消解"现象及其与现实题材舞蹈的相同之处。其次,从编创者思维出发,分析比赛中以创作者自我体认进行舞种认定带来的模糊现象,提出独立思想、现代舞编创原理与编创价值之于现代舞创作的要义。最后,结合"舞蹈明星""现代舞人""先锋者"等多种身份,从舞者资质、作品选择等方面探讨自我体认现象产生的诸多因素,提出好的舞蹈作品应具备无关舞种的情感张力与决定作品风骨的个人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舞 当代舞 发生时间 自我体认 作品形式
原文传递
中国哲学元理
18
作者 张立文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9年第6期200-200,共1页
依据中国哲学元理逻辑体系的天、地、人和合生生道体,中国哲学可以生发为七大原理:元亨利贞论、体用一源论、理一分殊论、能所相资论、不离不杂论、内圣外王论、融突和合论。中国哲学的七大原理(元理)是特定时空环境内,在世哲学家通过... 依据中国哲学元理逻辑体系的天、地、人和合生生道体,中国哲学可以生发为七大原理:元亨利贞论、体用一源论、理一分殊论、能所相资论、不离不杂论、内圣外王论、融突和合论。中国哲学的七大原理(元理)是特定时空环境内,在世哲学家通过思维、思想所构建的,其哲学理论思维是那个时代哲学家对人与自然、社会、人生关系的自我体认的升华;是反思人与自然、社会、人生互相关系,超越一般性的诠释而构建的概念、范畴的逻辑;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人生的价值、理想、审美的再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一分殊 用一源 人与自然 元亨利贞 融突和合 内圣外王 特定时空 自我体认
原文传递
书序三篇
19
作者 余秋雨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99-101,共3页
《比较戏剧研究》序乔德文先生早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是我的学长。这些年来他静悄悄地躲在长沙,孜孜矻矻地进行着中外戏剧的比较研究,扎实的成果时有所见。前不久收到他的来信,说所写论文已可结集出版,这实在是一件可喜可... 《比较戏剧研究》序乔德文先生早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是我的学长。这些年来他静悄悄地躲在长沙,孜孜矻矻地进行着中外戏剧的比较研究,扎实的成果时有所见。前不久收到他的来信,说所写论文已可结集出版,这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作为一种宏观的视野和科学的方法,比较文学的研究首先兴盛于欧美,但这门学科的本质决定了它非把东方的文化现象卷入其内不可,而且这种卷入又必将导致对东方学者的卷入。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中国学者的参与,世界规模的比较文学研究就会包含着一种根本性的缺憾。反过来,中国文化要在现代走向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研究 中国文化 中外戏剧 戏剧研究 戏剧文学 自我体认 文化现象 民族文化 艺术哲学
原文传递
成长途中
20
作者 荣幸 胡婧(指导) 《当代学生》 2020年第12期30-31,共2页
在成长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应该不断完善自己活出真我,即便无人问津孤独一生,还是成为别人心中的好人,承载着他人的钦慕艳羡?当我们在讨论这个命题时,无非是在考虑我们应该走怎样的成长之路。窃以为,与其在这个看似矛盾的... 在成长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应该不断完善自己活出真我,即便无人问津孤独一生,还是成为别人心中的好人,承载着他人的钦慕艳羡?当我们在讨论这个命题时,无非是在考虑我们应该走怎样的成长之路。窃以为,与其在这个看似矛盾的命题中反复纠结,不如在构建完整的自我体认后,追逐真正的自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长之路 自我价值 自我体认 命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