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尼采的情感虚无主义及其自我克服
1
作者 孙云霏 《中国美学研究》 2020年第2期143-153,331-332,共13页
尼采的情感理论长期为学界忽视,其最为人熟知的"意志"就是一种命令情感,其先于意识"自我",是能动的无意识冲动的自行肯定,这可追溯至斯宾诺莎。情感作为一种估价感在塑造一个人对世界的经验和解释的过程中发挥重要... 尼采的情感理论长期为学界忽视,其最为人熟知的"意志"就是一种命令情感,其先于意识"自我",是能动的无意识冲动的自行肯定,这可追溯至斯宾诺莎。情感作为一种估价感在塑造一个人对世界的经验和解释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消极的情感会削弱、抑制个人的感觉和驱力,这也就是"情感虚无主义"。情感虚无主义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否定,具体表现为诸种消极情绪和身体虚弱。情感虚无主义具有超个人性,要提升情感必须返回个人。当个人获得情感的充分原因时,就从被动转向主动,情感虚无主义也由此自我克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情感 虚无主义 自我克服
原文传递
罗蒂的“自我”观及其政治意蕴 被引量:3
2
作者 董山民 陈亚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18,共7页
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的焦点就是"权利"和"善"何者优先问题,其中的症结就在于"自我"的地位,是镶嵌于共同体之中的,还是无拘的自我?罗蒂在"民主先于哲学"一文中围绕桑德尔对罗尔斯的批评... 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的焦点就是"权利"和"善"何者优先问题,其中的症结就在于"自我"的地位,是镶嵌于共同体之中的,还是无拘的自我?罗蒂在"民主先于哲学"一文中围绕桑德尔对罗尔斯的批评,提出了自己的实用主义立场,试图把"自我"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借助对尼采的"自我观"和弗洛伊德的道德心理学进行创造性地解读,提出信念和愿望之网的自我观,从而在政治框架,而不是在哲学藩篱中解决这个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蒂 先验自我 自我克服
下载PDF
《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复调性及其局限 被引量:1
3
作者 黄丹銮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55-60,共6页
"光明意象"作为丁玲延安时期小说代表作的一种创作倾向,折射出丁玲进入延安后消沉心绪的"自我克服"。借助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尝试从修辞层面探讨丁玲延安前期代表作《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创作意图,分析文本中的经... "光明意象"作为丁玲延安时期小说代表作的一种创作倾向,折射出丁玲进入延安后消沉心绪的"自我克服"。借助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尝试从修辞层面探讨丁玲延安前期代表作《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创作意图,分析文本中的经典对话片段,可发现"光明意象"被感知为作者革命选择的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在霞村的时候》 复调性 “光明意象” 自我克服
下载PDF
尼采与中国古代哲学——权力意志与“德”和“道”的领域
4
作者 格雷厄姆.帕克斯 江云 汪洋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1,共10页
尼采在西方的主要形象是一个伟大的偶像破坏者,他宣称"上帝死了"并且号召重估一切价值。但实际上,在尼采对权力意志的理解中,他主张权力意志是一种自我克服的过程,一个特定的存在者不仅通过克服他人而扩展自身,而且也要克服... 尼采在西方的主要形象是一个伟大的偶像破坏者,他宣称"上帝死了"并且号召重估一切价值。但实际上,在尼采对权力意志的理解中,他主张权力意志是一种自我克服的过程,一个特定的存在者不仅通过克服他人而扩展自身,而且也要克服他自身。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某些为尼采所共有的要素。文章从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孔子和道家的文本中抽取出一些段落来比较他们的思想姿态,着重讨论的是尼采对权力意志的理解及"德"和"道"的观念。文章的目的在于通过进行比较,彰显出尼采哲学中迄今被忽视的某些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意志 自我克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