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受、互动与自我化——论陶渊明与古贤先辈的和谐
1
作者 谭忠国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198-202,共5页
陶渊明对古贤先辈是极其敬仰的,他神交古贤,追慕先辈。古贤先辈既是陶公的知音和异世之交,又是他的榜样和精神支柱。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陶渊明对古贤先辈有一个接受、互动和自我化的过程。他批判地吸收古贤先辈的思想和处世方式... 陶渊明对古贤先辈是极其敬仰的,他神交古贤,追慕先辈。古贤先辈既是陶公的知音和异世之交,又是他的榜样和精神支柱。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陶渊明对古贤先辈有一个接受、互动和自我化的过程。他批判地吸收古贤先辈的思想和处世方式,他所选择的处世和生活方式,既现实又崇高,既利己又利人。他的"自我化"是类型化和个性化的高度统一。陶渊明是不可"复制"的典型化形象。他站在了魏晋时代和后世大多数时代的最高峰,成了一个显赫的文化符号和核心价值标度,是人所景仰的文化珠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价值和恒久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古贤先辈 和谐 互动 自我化
下载PDF
“自我化”与“无我化”:歌德比较文学思想研究
2
作者 王毓红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9-16,21,共9页
歌德洞悉人类及世界的关系,他总是从某个更高的有机整体出发对文学艺术进行跨国界或跨学科的比较考察:辨识特殊性,探索普遍性。从他有关有机统一整体、事物之间的影响、互文、题材、母题和比较的论述中,我们一方面发现它们与比较文学里... 歌德洞悉人类及世界的关系,他总是从某个更高的有机整体出发对文学艺术进行跨国界或跨学科的比较考察:辨识特殊性,探索普遍性。从他有关有机统一整体、事物之间的影响、互文、题材、母题和比较的论述中,我们一方面发现它们与比较文学里的一些基本思想、研究方法和核心研究领域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更深刻地理解了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既是后来比较文学的基础,也是目前"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的范式,"自我化"(verselbsten)与"无我化"(entselbstigen)是其内涵的形象化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Weltliteratur world LITERATURE 自我化 无我
下载PDF
陈楚生挑战自我化茧成蝶 红牛不插电见证音乐历程
3
《音乐时空》 2012年第10期66-67,共2页
9月1日晚,陈楚生红牛不插电演唱会厦门站完美落幕。当晚,厦门国际会议中心座无虚席,近千余热爱陈楚生音乐的观众朋友,与他一起分享了一个不眠的音乐之夜。这是陈楚生近三年来再次推迟个人演唱会而加入到红牛不插电的舞台,用自己的... 9月1日晚,陈楚生红牛不插电演唱会厦门站完美落幕。当晚,厦门国际会议中心座无虚席,近千余热爱陈楚生音乐的观众朋友,与他一起分享了一个不眠的音乐之夜。这是陈楚生近三年来再次推迟个人演唱会而加入到红牛不插电的舞台,用自己的行动向所有喜欢他的朋友证明,他一直都在坚持做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红牛 自我化 个人演唱会 国际会议中心 厦门 朋友
下载PDF
视觉形象的“他者化”与“自我他者化”探微——从中外视觉艺术中的“眯眯眼”谈起
4
作者 郭建平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1期128-134,共7页
艺术中的“他者”形象有时不是直接依据客观真实进行塑造的,其间既有带着偏见的丑化的形象,也有出于认同的幻想的形象。“他者”形象的塑造受到权力关系的制约,对“他者”的误读、扭曲、美化往往与本土艺术创作者所处时代的地缘政治、... 艺术中的“他者”形象有时不是直接依据客观真实进行塑造的,其间既有带着偏见的丑化的形象,也有出于认同的幻想的形象。“他者”形象的塑造受到权力关系的制约,对“他者”的误读、扭曲、美化往往与本土艺术创作者所处时代的地缘政治、话语权力分布及文化认同程度关系密切。我们应当尊重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作品,反对其他族群视觉艺术中隐含着的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歪曲表现,同时应能判析本国视觉艺术中是否存在“自我他者化”的倾向,并展现出真正的原创力,创作出切实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艺术 他者形象 认同 自我他者
下载PDF
网络自嘲:青年群体自我污名化下的情绪传播
5
作者 李晓梅 陈敏君 《巢湖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4-29,共6页
近年来,在社会急速变迁的大背景下,社会竞争加剧,青年群体面临新的成长困境。网络自嘲作为青年群体抵抗主流价值观和自我情绪纾解的一种方式,不断形塑流行的网络亚文化。本研究通过情绪传播这一独特视角发现,青年群体通过双重对立的情... 近年来,在社会急速变迁的大背景下,社会竞争加剧,青年群体面临新的成长困境。网络自嘲作为青年群体抵抗主流价值观和自我情绪纾解的一种方式,不断形塑流行的网络亚文化。本研究通过情绪传播这一独特视角发现,青年群体通过双重对立的情绪表达,藉由以“戏仿、诱发和共在”为特质的情绪传播机制,建构情感共同体追求身份认同,进行自我污名化的情绪传播。尽管网络自嘲已经成为青年群体进行自我调适的新方式,但依然折射出青年负向自我认知的心理危机,需要引起社会关注并予以合理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自嘲 青年群体 亚文 情绪传播 自我污名
下载PDF
文学论争与沈从文的“自我经典化”——兼及“京海之争”与“反差不多”论争的重审
6
作者 蒋士美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60-167,共8页
1930年代,沈从文先后发起了“京海之争”“反差不多”等一系列文学论争。当我们重返论争所发生的历史现场,将两次论争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考察,可以发现:“京海之争”并非“京派”与“海派”这两大文学流派之间的正面交锋,而是由沈从文独... 1930年代,沈从文先后发起了“京海之争”“反差不多”等一系列文学论争。当我们重返论争所发生的历史现场,将两次论争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考察,可以发现:“京海之争”并非“京派”与“海派”这两大文学流派之间的正面交锋,而是由沈从文独自代表北方作家群体(京派),与居于上海的作家群体(主要是左翼作家)展开的一场关于政治、商业与文学之间关系的大讨论;“京海之争”的真正肇始也不是沈从文的《文学者的态度》一文,而是他的另一篇文章《论“海派”》;同时,沈从文发起“反差不多”论争的真正意图与“京海之争”一脉相承,都是旨在通过批判文坛普遍存在的“差不多”现象,凸显以自己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之独特价值。藉由系列文学论争,“京派”这一“作家群体”正式浮出历史地表,而沈从文作为后期“京派”文学的代言人,其创作观念和文学理想也日益凸显,并逐步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坛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学论争显然是沈从文主动选择的一种“自我经典化”的媒介策略,无论是在“京海之争”中强烈批判“海派”作家“玩票白相”的创作态度和“商业竞卖”的恶劣风气,还是在“反差不多”论争中激烈指责以左翼文学阵营为代表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倾向,其背后潜藏的都是沈从文强烈的“自我经典化”意识,他实际上是想要借助群体的力量,让自己代表和引领的自由主义文学理念脱颖而出,以完成在中国现代文学场中的站位,进而为自己念兹在兹的“伟大中国文学作品”指明创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京海之争” “反差不多” 自我经典
下载PDF
场域调适·自我经典化·伦理确认——林白《一个人的战争》版本流变考释
7
作者 肖庆国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7-111,共5页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有较为丰富的版本谱系,但在其版本流变过程中,有多次彰明较著的重要修改。这些修改涉及面极其广泛,不过主要有意围绕欲望书写做内容与艺术的调整。林白在《一个人的战争》版本流变中所表现出的文学行为,隐含创作主...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有较为丰富的版本谱系,但在其版本流变过程中,有多次彰明较著的重要修改。这些修改涉及面极其广泛,不过主要有意围绕欲望书写做内容与艺术的调整。林白在《一个人的战争》版本流变中所表现出的文学行为,隐含创作主体在激进文学场域中艰难的调适。持久的场域调适蕴含作家自1990年代以来有意识的自我经典化,尤其是对商业化进程中媚俗倾向的虚化,以及对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女性主义作家身份的伦理确认。此外,封面、前言、后记、附录、插图等“副文本”成为文本或隐或显的注解,参与进《一个人的战争》版本流变的意义空间。将版本变迁中的《一个人的战争》与其类文本对读,可以深入体察林白复杂而微妙的文学行为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白 《一个人的战争》 版本流变 自我经典 身份建构
下载PDF
中国时尚传播的东方化与自我东方化--基于对“眯眯眼”审美认知变迁的考察
8
作者 董书华 何嘉禾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55-162,共8页
长期以来,西方高级时尚主导了“中国风”的符号创造和传播,进而获得了对中国形象的定义和传播权,“眯眯眼”则是时尚界代表“中国”的符号之一。本文在东方学和时尚文化霸权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了“眯眯眼”符号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的不断... 长期以来,西方高级时尚主导了“中国风”的符号创造和传播,进而获得了对中国形象的定义和传播权,“眯眯眼”则是时尚界代表“中国”的符号之一。本文在东方学和时尚文化霸权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了“眯眯眼”符号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的不断解构与转义的过程,发现其经历了从“一项普遍的面部特征”到“东方特色的时尚载体”,再至“种族歧视”“辱华标志”的意义转折。在西方时尚文化霸权下,国内外时尚界逐渐接受了“高级”时尚观所传达的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中国时尚界甚至为了迎合西方的时尚市场主动自我东方化。2021年“眯眯眼”模特系列风波引发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抗议,“@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对“眯眯眼”重新释义,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国人的时尚审美观念,显示了中国超越西方文化霸权,构建中国时尚话语实践体系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眯眯眼 时尚传播 东方 自我东方 超越西方霸权
下载PDF
自我的数字化:基于抖音平台AR脸部特效使用研究
9
作者 钟天炀 《科技传播》 2023年第7期103-106,124,共5页
以短视频平台抖音为例,试解读用户的使用行为,并分析特效可能对用户产生的影响,发现用户这一行为在具身互动的过程中同时包含了自我观察与自我呈现,通过对抖音中用户的访谈与对用户生产内容的案例分析,发现在使用过程中AR脸部特效降低... 以短视频平台抖音为例,试解读用户的使用行为,并分析特效可能对用户产生的影响,发现用户这一行为在具身互动的过程中同时包含了自我观察与自我呈现,通过对抖音中用户的访谈与对用户生产内容的案例分析,发现在使用过程中AR脸部特效降低了用户进行自我呈现的成本,但也造成了用户的自我符号化。用户的自我认知发生改变,也产生了数字化身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脸部特效 自我呈现 自我符号 数字
下载PDF
新宾萨满神堂乐舞表演的自我东方主义文化建构
10
作者 张林 《北方音乐》 2023年第3期87-98,共12页
祭堂子是清朝皇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音乐文化的兴起,由一对汉族父子装扮成祖传的家族萨满在新宾赫图阿拉城萨满神堂进行乐舞表演。既为装扮,在装扮过程中如何自我萨满化?其表演形象反映了何种文化建构观念?经分析认为,装扮... 祭堂子是清朝皇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音乐文化的兴起,由一对汉族父子装扮成祖传的家族萨满在新宾赫图阿拉城萨满神堂进行乐舞表演。既为装扮,在装扮过程中如何自我萨满化?其表演形象反映了何种文化建构观念?经分析认为,装扮者通过学唱萨满神调、强化显性标识、神化萨满能力逐步自我萨满化。因其表演更趋向民间跳大神,反映了乐舞建构与表演中的自我东方主义。新宾地区满族家族性祭祀与汉族民间跳大神被长期混同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这反映了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也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已生根于民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宾萨满神堂 乐舞表演 自我萨满 自我东方主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自我范畴、内群吸引与青年陷入传销的过程分析
11
作者 陈相云 《当代青年研究》 2024年第1期72-83,共12页
近年来,政府通过大力整顿使传销的活动空间步步紧缩,但无法回避的是,传销仍能借助不同的商业模式和地方语境中的话术操弄而产生新的变种以吸纳“招商对象”,其成员主要以青年人员为主。基于对青年人员陷入传销的过程分析发现,传销组织... 近年来,政府通过大力整顿使传销的活动空间步步紧缩,但无法回避的是,传销仍能借助不同的商业模式和地方语境中的话术操弄而产生新的变种以吸纳“招商对象”,其成员主要以青年人员为主。基于对青年人员陷入传销的过程分析发现,传销组织主要通过布局邀约、自我范畴化、内群吸引等方式诱导青年加入,群体范畴身份的激活使得他们习得传销内部刻板化印象和行为以抵制社会污名,而内群规范的遵从则让青年为实现理想生活方式的转变而走向杀熟。抑制传销不仅需要外在司法的强制涉入,同时还要深入社会肌体内部,引导当代青年群体对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规范的积极评价,通过“再范畴化”帮助他们摆脱因感知曲解所形成的消极社会认同,避免资本逻辑和唯利益取向对青年群体价值观和日常行动策略形成“裹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销 自我范畴 内群吸引 当代青年
下载PDF
自我刻板化及其影响因素与效果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锐 凌文辁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3-630,共8页
自我刻板化是指个体自认为某群体的成员时,把伴随此种身份的刻板印象加诸于自己身上的过程。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自我刻板化的理论基础——自我归类理论,然后从自我刻板化的行为效应、态度效应以及影响自我刻板化的因素等方面对以往的相... 自我刻板化是指个体自认为某群体的成员时,把伴随此种身份的刻板印象加诸于自己身上的过程。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自我刻板化的理论基础——自我归类理论,然后从自我刻板化的行为效应、态度效应以及影响自我刻板化的因素等方面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还有必要加强对自我刻板化的应用研究等五方面问题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板印象 刻板 自我刻板 内隐自我刻板 自我归类理论
下载PDF
网剧影像景观流变:群体性表达的自我景观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长潇 徐静 卢秋竹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13,共4页
网络自制剧作为视觉影像传播的一种媒介载体,其所形成的网剧景观造就了视觉文化时代下的传播特色,网剧影像庞大的聚集使得网剧受众生活在其所塑造的景观之中,因而也带来了网剧影像中群体性表达自我景观化的流变。本文借鉴居伊·德... 网络自制剧作为视觉影像传播的一种媒介载体,其所形成的网剧景观造就了视觉文化时代下的传播特色,网剧影像庞大的聚集使得网剧受众生活在其所塑造的景观之中,因而也带来了网剧影像中群体性表达自我景观化的流变。本文借鉴居伊·德波以及后继媒介景观学派的理论观点,探析网剧影像所承载的群体性表达自我景观流变、呈现特点及其形象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剧影像 群体性表达 自我景观 形象建构
下载PDF
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自我东方化倾向及其对翻译目的的消解 被引量:27
14
作者 钟明国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5-139,共5页
辜鸿铭的《论语》翻译,被译者赋予了塑造中国文化身份的使命。为了使译作具有完成其文化使命的能力,译者采用了完全贴近英语语言规范和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极端归化翻译策略。然而,正是由于这一翻译策略的采用,使译作带有强烈的自我东方... 辜鸿铭的《论语》翻译,被译者赋予了塑造中国文化身份的使命。为了使译作具有完成其文化使命的能力,译者采用了完全贴近英语语言规范和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极端归化翻译策略。然而,正是由于这一翻译策略的采用,使译作带有强烈的自我东方化倾向,并由此消解了翻译的目的,失去了完成文化使命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极端归 自我东方 使命
下载PDF
从二元对立结构看达洛卫夫人的“自我现实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蔡斌 李小娟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2-105,共4页
《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自我身份的一次成功构建。伍尔夫挖掘的是"神志清醒和精神错乱者"看到的世界,表现了小说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经过灵魂与肉体的撞击后对生命更深刻的领悟,更是伍尔夫透视生命、感悟生命真谛... 《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自我身份的一次成功构建。伍尔夫挖掘的是"神志清醒和精神错乱者"看到的世界,表现了小说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经过灵魂与肉体的撞击后对生命更深刻的领悟,更是伍尔夫透视生命、感悟生命真谛的结晶。本文从小说中伍尔夫所采用的二元结构出发,通过对理智和疯狂、灵与肉这两个二元对立体的阐释,结合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探索克拉丽莎人格整合后的"自我现实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对立 理智与疯狂 灵与肉 自我现实
下载PDF
从“自我教化”到同化:近代柏林的沙龙犹太妇女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立宏 王艳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08-216,共9页
18世纪末19世纪初柏林的沙龙代表了沙龙发展史上的高峰。这些沙龙的创办者主要是犹太女性,她们把早期浪漫主义关于"自我教化"的观念内在化,追求展现个性和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由于传统犹太宗教教育不足和受到浪漫主义宗教观... 18世纪末19世纪初柏林的沙龙代表了沙龙发展史上的高峰。这些沙龙的创办者主要是犹太女性,她们把早期浪漫主义关于"自我教化"的观念内在化,追求展现个性和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由于传统犹太宗教教育不足和受到浪漫主义宗教观影响等原因,她们走上改宗之路,试图以同化为代价融入主流社会。但这带来了身份认同危机,并推动了以种族和经济为导向的现代反犹主义的发展。这些犹太妇女所经历的自我解放、团体忠诚、社会接受之间的冲突,她们所开始的同化,以及她们的心路历程,在随后两个世纪中将被几代德国犹太人一一重温,开日后德国犹太社团融入德国社会彻底失败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龙 犹太妇女 自我 反犹主义
下载PDF
论观点采择与皮亚杰的去自我中心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丁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11-113,共3页
关于儿童对个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的认知的研究始于皮亚杰。皮亚杰提出了“自我中心化”和“去自我中心化”的概念 ,在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在于个体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化 ,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 ... 关于儿童对个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的认知的研究始于皮亚杰。皮亚杰提出了“自我中心化”和“去自我中心化”的概念 ,在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在于个体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化 ,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 ,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点采择 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 儿童
下载PDF
“自我现实化”与“自我实现”辨析──对一个错误的纠正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春音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1999年第3期63-69,48,共8页
该文旨在纠正这样一个错误,即:国内不少著述将荣格的"自我现实化"概念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概念相混淆。此外,作者还将这两个概念的内容予以分别介绍,并且比较了这两个概念的不同。
关键词 自我现实 自我实现
下载PDF
论全球化时代对中国电影“自我东方化”的批评及对策 被引量:6
19
作者 余佳丽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8-150,共3页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帝国主义孰是孰非、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如何有机融合成为了全球化时代争论的话题。后殖民主义理论不断涌现,其中比较著名的当属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该理论花了一定的篇幅讨论东方"自我东方化"的现...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帝国主义孰是孰非、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如何有机融合成为了全球化时代争论的话题。后殖民主义理论不断涌现,其中比较著名的当属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该理论花了一定的篇幅讨论东方"自我东方化"的现象。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学术著作、游记、小说等。但当今"东方主义"还广泛存在于文化产业的衍生物——影视作品中。本文拟就部分中国电影为例,用文本分析与历史解剖的方法来思辨对中国电影"自我东方化"的批评(如导演用"伪民俗"迎合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用自我贬低的极端表现或掺杂东方元素向国际市场推销影片等)是否准确、公平,并在全球化消费语境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东方主义” 自我东方 中国 电影民族性 批评
下载PDF
反身性与自我对象化——论高等教育的源始、过程与生活意蕴 被引量:4
20
作者 胡仲勋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8-164,共7页
反身性是人能将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对象的本质力量,它是高等教育发生的逻辑起点和生物前提,在此意义上反身性是高等教育的源始。高等教育的本真过程则是学生反身性的敞开和展现,即自我反思、自我创造、自我超越和自我生... 反身性是人能将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对象的本质力量,它是高等教育发生的逻辑起点和生物前提,在此意义上反身性是高等教育的源始。高等教育的本真过程则是学生反身性的敞开和展现,即自我反思、自我创造、自我超越和自我生成的自我对象化过程。作为高等教育本真过程的自我对象化分为自我解构和自我建构两个层次并涵括行为、知识、价值和审美等多方面内容。以实践为基础,高等教育、文化和人统一于人的自我对象化。揭示高等教育源始和本真过程的目的在于认识并重建高等教育的哲学与诗意生活意蕴,重新发现高等教育中失落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身性 自我对象 高等教育 自我解构 自我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