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情意行视域下新时代青年领导干部的自我形塑之道
1
作者 文学 李鑫 《领导科学论坛》 2023年第6期89-91,共3页
青年领导干部是领导干部队伍的生力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其能力素质至关重要。新时代新征程上,青年领导干部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文章从知时识势、晓情达理、端身守志、实干力行四个维度探析了... 青年领导干部是领导干部队伍的生力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其能力素质至关重要。新时代新征程上,青年领导干部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文章从知时识势、晓情达理、端身守志、实干力行四个维度探析了青年领导干部的自我形塑之道,为青年领导干部提升自我,适应新时代事业发展需要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领导干部 知情意行 自我形塑 能力 素质
下载PDF
题款中的自我形塑:石涛绘画中的商业呈现与身份表达
2
作者 张嫣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10期69-72,共4页
石涛的绘画作品中包含了大量题款,几乎无画不题。在石涛的绘画题款中我们可以发现其隐含的个人交游、创作经历以及内心世界。题款当中的这些因素是石涛构建其艺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梳理他艺术脉络的重要线索。文章从石涛绘画题款... 石涛的绘画作品中包含了大量题款,几乎无画不题。在石涛的绘画题款中我们可以发现其隐含的个人交游、创作经历以及内心世界。题款当中的这些因素是石涛构建其艺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梳理他艺术脉络的重要线索。文章从石涛绘画题款的价值功用展开讨论,主要从题款内容所折射的商业价值和石涛在其中进行的自我形塑的努力探讨其对石涛艺术世界的效用。通过对石涛画作题款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石涛所呈现出来的复杂艺术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涛 绘画题款 自我形塑
下载PDF
论萨特自传和访谈录中的自我形塑
3
作者 吴康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104,共9页
自传是自传作者解释自我、建构自我和表达自我认同的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文类之一。而访谈录则是根据采访形式记录下一些名人重要的对话或者自述,属于亚自传范畴。从自传《词语》到访谈录《七十岁自画像》,出于自我形塑的需要,萨特一直... 自传是自传作者解释自我、建构自我和表达自我认同的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文类之一。而访谈录则是根据采访形式记录下一些名人重要的对话或者自述,属于亚自传范畴。从自传《词语》到访谈录《七十岁自画像》,出于自我形塑的需要,萨特一直刻意在文本中呈现自己作为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的理想自我形象,以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本文立足于对两个不同文本的细致解读,从现代自传理论研究视角,尝试探讨萨特自我形塑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 访谈录 自我形塑 自叙 身份建构
下载PDF
从新历史主义角度看《狼厅》中的自我形塑
4
作者 郭娟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75-77,共3页
希拉里·曼特尔的小说《狼厅》是一部历史小说,它演绎了历史人物托马斯·克伦威尔如何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国务大臣,并且再现了都铎王朝的历史风云。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展示克伦威尔在与异己的对抗过程中,如何进行自我形... 希拉里·曼特尔的小说《狼厅》是一部历史小说,它演绎了历史人物托马斯·克伦威尔如何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国务大臣,并且再现了都铎王朝的历史风云。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展示克伦威尔在与异己的对抗过程中,如何进行自我形塑,打败其他政敌,最终成为亨利八世的心腹。同时通过对边缘人物凯瑟琳的形塑探讨自我与权力之间的深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拉里·曼特尔 《狼厅》 托马斯·克伦威尔 凯瑟琳 自我形塑
下载PDF
多卡夏仲·策仁旺杰自传中的自我形塑与话语意指
5
作者 增宝当周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3-150,共8页
自我形塑与自我呈现是自传写作中的重要特征,自传的功能也在于通过塑造自我形象,表达书写者对个人生活、身份及价值的理解。《噶伦传》是多卡夏仲·策仁旺杰晚年写就的,充分展现了传主的个人意识和书写意图以及传主自我形塑的话语意... 自我形塑与自我呈现是自传写作中的重要特征,自传的功能也在于通过塑造自我形象,表达书写者对个人生活、身份及价值的理解。《噶伦传》是多卡夏仲·策仁旺杰晚年写就的,充分展现了传主的个人意识和书写意图以及传主自我形塑的话语意指,该传记的写作意图、传主的身份意识与认同感等方面的描写揭示了18世纪藏族世俗传记文学中的自我意识与身份认同的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 自我形塑 《噶伦传》
下载PDF
《甘地自传》中的自我形塑及其成因探究
6
作者 潘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06-111,共6页
甘地虽举世知名,其形象却复杂多面,《甘地自传》因而成为探究甘地自我形象的极佳文本。甘地写作自传的缘起和其对自传体裁的选用,都体现出他对自我形象塑造的自觉性。甘地在自传中借不同的人生之“耻”突出了其“世俗之我”的形象,及由... 甘地虽举世知名,其形象却复杂多面,《甘地自传》因而成为探究甘地自我形象的极佳文本。甘地写作自传的缘起和其对自传体裁的选用,都体现出他对自我形象塑造的自觉性。甘地在自传中借不同的人生之“耻”突出了其“世俗之我”的形象,及由此向“圣人之我”形象转变的自传书写策略。此外,这一转变亦具有复杂的宗教、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地自传》 自我形塑 成因探究
下载PDF
权力的运作在小说《白老虎》中的体现——“颠覆”与“含纳”合力下的自我形塑
7
作者 仵澄澄 《今古文创》 2021年第9期18-19,共2页
本文试图在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下阐释《白老虎》这部小说,从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提出的“颠覆”“含纳”以及“自我形塑”这三个概念出发,解读小说中的人物的命运以及印度社会及权力运作方式。
关键词 “颠覆” “含纳” 自我形塑 《白老虎》
下载PDF
石涛瞎尊者像、号与自我形塑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中旭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96,111,共16页
"瞎尊者像"系石涛南还后第四年夏天所作,是具有自画像性质的罗汉像。瞎尊者号应系石涛康熙十九年(1680)闰八月初至金陵长干寺一枝阁后开始启用,是他在一枝阁常年闭目禅坐、"壁立一枝"的真实反映。康熙三十一年(1692... "瞎尊者像"系石涛南还后第四年夏天所作,是具有自画像性质的罗汉像。瞎尊者号应系石涛康熙十九年(1680)闰八月初至金陵长干寺一枝阁后开始启用,是他在一枝阁常年闭目禅坐、"壁立一枝"的真实反映。康熙三十一年(1692)石涛南还后,他利用款印、图像、传记等方式形塑、突出其瞎尊者身份,表达了他对佛教的失望,对佛法进入颓废时代的判断,以及对自己僧人身份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瞎尊者 树龛入定 自我形塑
原文传递
过渡时代知识女性的自我形塑及其意蕴——以庐隐、石评梅小说为中心
9
作者 王艳芳 于迪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9,共10页
面对无可逃避的时代语境,庐隐和石评梅的文学表达具有一体两面的共性和个性,但最终都在"神话爱"和"英雄梦"的幻灭中留下女性解放先行者的空谷足音和累累创伤。经由自恋、恋物、恋尸到自虐的心理过程,从死亡叙述中&q... 面对无可逃避的时代语境,庐隐和石评梅的文学表达具有一体两面的共性和个性,但最终都在"神话爱"和"英雄梦"的幻灭中留下女性解放先行者的空谷足音和累累创伤。经由自恋、恋物、恋尸到自虐的心理过程,从死亡叙述中"女体"的初次登临,到对身体禁忌和自戕心理的描绘,直到把这个身体搬上牺牲者的剧场,夹缠在自恋和自虐矛盾中的知识女性的自我形塑最终深刻影响到叙述者个人的生命方式,显示出过渡时代的女性悲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时代 知识女性 庐隐 石评梅 自我形塑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漆画艺术的自我形塑 被引量:4
10
作者 尹呈忠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3-24,共2页
我国漆艺术传统中有别于西方艺术范式的感知与实践体系不啻为今人进行漆艺术创造的宝贵资源。在当代视觉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漆画家们应该首先找到各自需要解决的艺术问题,并为此贡献出自己的才情与智识。笔者认为,我们的漆艺术不能仅仅... 我国漆艺术传统中有别于西方艺术范式的感知与实践体系不啻为今人进行漆艺术创造的宝贵资源。在当代视觉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漆画家们应该首先找到各自需要解决的艺术问题,并为此贡献出自己的才情与智识。笔者认为,我们的漆艺术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装饰和美化价值,而是应该借漆媒材去进行新时代的自我塑造。当漆艺术工作者们都既有着本土文化的自觉坚守,又有着当代文化建设的主动担当,并且在方法论、价值观与艺术表现形态上能够形成自己的面貌,才能切实打造和完善我们自己的漆文化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我国漆艺术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漆画 当代意识 本土文化 自我形塑
原文传递
现代性、自叙文体与萧红形象——解读《呼兰河传》的自我形塑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依伊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6-153,共8页
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进程中,民国女作家萧红的地位历经浮沉,与文学史价值取向的流变起伏相生相成。直至1985年,美国学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出版《萧红评传》,发掘出两大问题:一是萧红作品长期处于被政治化的过程,从而导致文本... 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进程中,民国女作家萧红的地位历经浮沉,与文学史价值取向的流变起伏相生相成。直至1985年,美国学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出版《萧红评传》,发掘出两大问题:一是萧红作品长期处于被政治化的过程,从而导致文本误读的现象;二是萧红形象趋于标签化,被冠以“抗日作家”名号。这两个发现使萧红研究从传统的接受中发生了重大改变(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我形塑 萧红 文本误读 相生相成 自叙 标签化
原文传递
读者、文学批评与华兹华斯“诗人公共形象”的自我形塑——以《抒情歌谣集序》《序补》和《芬尼克笔记》为例
12
作者 裴云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32,共10页
18、19世纪文学的商业化在使写作成为职业的同时,也给了读者评判作者的权利和地位,促使作者更加需要考虑作品的市场接受。活跃在这一时期的诗人华兹华斯具有清晰的读者意识,并下意识地在创作与评论中进行着"诗学身份"和"... 18、19世纪文学的商业化在使写作成为职业的同时,也给了读者评判作者的权利和地位,促使作者更加需要考虑作品的市场接受。活跃在这一时期的诗人华兹华斯具有清晰的读者意识,并下意识地在创作与评论中进行着"诗学身份"和"诗人公共形象"的双重自我形塑。本文主要采用自我形塑以及作者功能的评论方法,解读华兹华斯在诗歌创作之外、非虚构文本中体现出的针对大众读者和评论家进行"诗人公共形象"的自我形塑,凸显为《抒情歌谣集》的命名波折、《序》中营造的作者与读者的对立关系,《序补》中对文学批评的矛盾心态,以及《芬尼克笔记》中的后世读者意识和选择性自我呈现。解读的意义在于通过华兹华斯的个案重新审视18、19世纪写作的职业化和作者功能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市场 华兹华斯 自我形塑 他者 读者 文学批评
原文传递
智能时代教师道德发展要求与形塑路径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霞 兰英 《教师教育学报》 2022年第6期25-35,共11页
教师道德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对教师与社会、教师与他人(主要指向学生)、教师与自身应然关系的反思、认同和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师应当如何的观念、品格、规范和行为。从教师道德形塑与发展演变历程来看,教师道德形塑在近现... 教师道德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对教师与社会、教师与他人(主要指向学生)、教师与自身应然关系的反思、认同和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师应当如何的观念、品格、规范和行为。从教师道德形塑与发展演变历程来看,教师道德形塑在近现代社会超越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神权形塑”,注重他者形塑,具有浓厚的科技形塑意味,主要表现为职业化、功利化、标准化取向。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师道德形塑在发展进步的同时逐渐被异化。智能时代对教师道德形塑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使其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社会的新形态,主要表现为:从他者形塑转向自我形塑,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关注自我转向自我与他人并重,注重协同发展。因此,智能时代教师道德形塑应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从他者形塑走向自我形塑,注重构建教师道德发展共同体,即以“教师—人工智能—教师”互动的道德教育平台作为教师道德发展共同体的存在基础,以“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作为教师道德发展共同体的生长条件,以“自爱”和“他爱”并重、加强情感投入作为教师道德发展共同体的交往途径,促进智能时代教师道德修养不断提升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教师道德 自我形塑 个性化 道德共同体
下载PDF
重读经典 聚焦“形塑”——文化诗学影响下的北美明清传奇研究
14
作者 何博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8-163,共6页
通过考察1998年以来北美戏曲学界明清传奇研究的重要著述及论文,可以发现,在当前文学研究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北美学者依然重视对中国明清传奇经典剧作的重读。他们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研究上立足于文本细读的前提下,利用文化诗学"... 通过考察1998年以来北美戏曲学界明清传奇研究的重要著述及论文,可以发现,在当前文学研究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北美学者依然重视对中国明清传奇经典剧作的重读。他们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研究上立足于文本细读的前提下,利用文化诗学"自我形塑"理论,重点探讨文人剧作家如何在特定的文化历史时期通过传奇创作来表达主体诉求,确立个体身份,完成自我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传奇 重读 文化诗学 身份 自我形塑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形象的共生和互动
15
作者 朱玲琳 《长江论坛》 2023年第5期51-57,共7页
在深入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形塑中国国家新形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为形塑国家新形象提供了新的话语和契机。我们可以借鉴最新国家形象塑造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形象的共生与互动:全面准确自我认知... 在深入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形塑中国国家新形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为形塑国家新形象提供了新的话语和契机。我们可以借鉴最新国家形象塑造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形象的共生与互动:全面准确自我认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客观评价西方现代化的贡献与局限;辨别厘清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肯定与质疑;强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自我形塑的话语阐释;在“自我”与“他者”双向互构中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正面形象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 自我形塑 双向互构
下载PDF
反镜像的自恋诗学——戴望舒诗歌中的记忆修辞与自我的精神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米家路 赵凡 《江汉学术》 2017年第4期38-52,共15页
由于现代性的飞逝时间撕碎了中国文化叙述的总体性,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唯有文化的碎片保存在记忆的气息之中。在这种从1920年代到1930年代的转向中,断裂的时间意识在戴望舒的追忆诗学中逐渐内在化,为诗人提供了观照自我与他者... 由于现代性的飞逝时间撕碎了中国文化叙述的总体性,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唯有文化的碎片保存在记忆的气息之中。在这种从1920年代到1930年代的转向中,断裂的时间意识在戴望舒的追忆诗学中逐渐内在化,为诗人提供了观照自我与他者之间身份张力的反镜像行为。通过记忆、女性与花朵的修辞转化,戴望舒在现代汉诗的自我形塑冲动中发掘出了一个划时代的自我精神分析学,即自我经他者而塑形。戴望舒这种独特的反镜像自恋诗学一方面标明了从郭沫若,经李金发到戴望舒之间,自我形塑嬗变的边界;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新文化叙述中自我身份之进步的成熟展望,从而创造性地回应了自我意识对历史气息的召唤。(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望舒 诗学 自我形塑 镜像 精神分析
下载PDF
美国文学中摩门女性形象流变:1840s—1940s
17
作者 邹云敏 袁先来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5-440,共6页
1840s-1940s,美国文学中摩门女性形象历经变迁,呈现出鲜明的对立特质。盐湖谷定居阶段,摩门女性文学书写突出“天母”意象,以此作为本族女性的理想化自我,借以强化族群特异性;犹他建州前后,美国主流文学中的摩门女性多以傀儡和受害者形... 1840s-1940s,美国文学中摩门女性形象历经变迁,呈现出鲜明的对立特质。盐湖谷定居阶段,摩门女性文学书写突出“天母”意象,以此作为本族女性的理想化自我,借以强化族群特异性;犹他建州前后,美国主流文学中的摩门女性多以傀儡和受害者形象出现,被用以坐实摩门式婚姻是道德污染源的指控;废除多妻制的后《宣告》时代,摩门女性形象呈现兼具族群特色与美国属性的同质化特征,其曾刻意凸显的族裔特色最终难逃被消解的命运。摩门女性文学形象博弈的背后,蕴藏着摩门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形塑,揭示了民族融合大趋势下美国西部文化内部的冲突和裂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门女性 小民族文学 文学博弈 自我形塑
下载PDF
媒介赋权视野下社会底层群体的自我认知与形塑 被引量:1
18
作者 袁爱清 孙强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8-234,共7页
以媒介赋权为研究视角,从媒介赋权概念的前提性基础出发,梳理底层群体对自我认知存在的现实问题,发现媒介赋权对自我的认知和形塑存在着过程化凝滞,并通过教育自我以追寻自我的价值并挖掘自我存在的意义,来破除自我向上流动的现实困境... 以媒介赋权为研究视角,从媒介赋权概念的前提性基础出发,梳理底层群体对自我认知存在的现实问题,发现媒介赋权对自我的认知和形塑存在着过程化凝滞,并通过教育自我以追寻自我的价值并挖掘自我存在的意义,来破除自我向上流动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媒介赋权是提升底层群体自我效能的外在条件,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底层群体能动地重塑自我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外在驱力发挥其实际效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赋权 向上流动 自我形塑
原文传递
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解读舍伍德·安德森《鸡蛋的胜利》
19
作者 林小群 《海外英语》 2012年第3X期198-199,201,共3页
该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分析《鸡蛋的胜利》中父亲以及一家人的命运,通过颠覆和抑制两个社会功能来分析父亲和母亲之间的权利和地位的相互错位,进一步分析他们之间的话语权力的对换。父亲在"自我形塑"和"协和"的过... 该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分析《鸡蛋的胜利》中父亲以及一家人的命运,通过颠覆和抑制两个社会功能来分析父亲和母亲之间的权利和地位的相互错位,进一步分析他们之间的话语权力的对换。父亲在"自我形塑"和"协和"的过程中,与他者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揭示了在工业发展的美国社会背景下,许多人在神话般的美国梦中迷失自我,成为了美国梦的牺牲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颠覆、抑制 自我形塑、协和 话语权力
下载PDF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实践及其文化功能运作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小伟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7年第3期33-35,共3页
新历史主义批评选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作为主要批评对象,旨在寻找一方文化演示的舞台。它将文学文本当作文化文本解读,发掘、建构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意义系统。它改写作品“历史”,突出“自我形塑”的力量,并用隐喻式结构表达... 新历史主义批评选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作为主要批评对象,旨在寻找一方文化演示的舞台。它将文学文本当作文化文本解读,发掘、建构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意义系统。它改写作品“历史”,突出“自我形塑”的力量,并用隐喻式结构表达出来,整个批评操作过程,都是一种文化功能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复兴 文化文本 自我形塑 隐喻 文化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