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我的他性”抑或“自我的重构”?——《自我的他性》读后 被引量:1
1
作者 方明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30-34,共5页
在《自我的他性》一书中,流心提出"自我的他性"是由于个体在商业实践中的结构位置错位而导致的人格的断裂。文章以维克多·特纳的"结构与反结构"理论来审视"自我的他性",认为"自我的他性"... 在《自我的他性》一书中,流心提出"自我的他性"是由于个体在商业实践中的结构位置错位而导致的人格的断裂。文章以维克多·特纳的"结构与反结构"理论来审视"自我的他性",认为"自我的他性"并非"自我的迷失",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我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的他 结构与反结构 自我的迷失 自我的重构
下载PDF
民族志与“我”和“我的叙述”——以刘新《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的谱系》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康敏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8-91,共4页
当前民族志文体的创新不断涌现,刘新的《自我的他性》一书可归为实验民族志一类。其不仅成功地将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存在状态概括为"自我的他性",而且对人类学民族志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见解:对人物的分析应... 当前民族志文体的创新不断涌现,刘新的《自我的他性》一书可归为实验民族志一类。其不仅成功地将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存在状态概括为"自我的他性",而且对人类学民族志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见解:对人物的分析应当发展成为人类学理解社会和历史的特殊方式;经典民族志所呈现的"真实"的概念需要重新加以审视;反对在民族志中将主体性当作一种类似实体或本质的东西,而应采取历史主义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人类学 叙述 自我的他
下载PDF
《白鹿原》《丁庄梦》“陕西洋县家庭德法同治”——百年农村人自我的蝉变
3
作者 牛旭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1期174-192,共19页
我们自己的历史不过是一部关于我们自我(Self)演进的政治史。因为对于政治权力的抵抗既没有终点,也找不到起点——自我-自我的关系(In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 To Self)才是一切历史的元点与归宿。在《白鹿原》里有一套族权/儒家文化... 我们自己的历史不过是一部关于我们自我(Self)演进的政治史。因为对于政治权力的抵抗既没有终点,也找不到起点——自我-自我的关系(In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 To Self)才是一切历史的元点与归宿。在《白鹿原》里有一套族权/儒家文化的话语,力图将每个人打造成为"道德自我"。而在《丁庄梦》中,一切向权钱看的价值观,使"自我"唯利是图,人的存在被异化。陕西洋县则试图以经济手段促进"守法有德自我",其中透着新自由主义治理的影子。新自由主义治理术和传统中国的那种非自由主义的伦理道德要求诸如"孝亲敬老、邻里团结"等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治理格局。把本来应该由舆论等非正式社会控制的东西,交由经济来治理,的确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自由主义理性和非新自由主义理性的混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自我 逐利自我 守法有德自我 自我的他性.
下载PDF
对话的人类学:关于“理解之理解” 被引量:7
4
作者 罗红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27,共8页
韦伯(M.Weber)界定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理解的科学,并试图建立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和经验的一般化过程。纵观人类学思想史,尤其是后来的解释学派继承了韦伯的衣钵,人类学也被定位于一种建立理解"他者"的学问。学习他者的世界是人... 韦伯(M.Weber)界定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理解的科学,并试图建立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和经验的一般化过程。纵观人类学思想史,尤其是后来的解释学派继承了韦伯的衣钵,人类学也被定位于一种建立理解"他者"的学问。学习他者的世界是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其成果形式是可供理解和分析的民族志。但问题是,在理解他者的世界之后,作为人类学家,还必须用人类学的解释呈现他(她)所理解的他者世界。这个再现他者文化的过程可以称之为"理解他者之理解"的知识性再生产的过程。从文化的解释学(如格尔茨的"深描"当地人的意义系统的民族志)到20世纪末开始的反思主义,人们发现,这种理解还涉及针对理解的道德判断及其针对自我的理解,问题直指知识的公共性与共建问题。它已经超越了传统人类学的他者观。此时人们已经不能将解释性理解还原到韦伯意义上的"理想类型"(德语:Idealt-yp)。那么人类学的理解何以可能?它的主体又将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解释 他者 对话 自我的他
原文传递
常人民族志——利他行动的道德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罗红光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3-55,共13页
自马林诺夫斯基以后,人类学经典且公认的方法是"参与观察",即一个人在遥远的僻壤进行长时段的田野工作,可提供分析的文本是民族志。但是,当今的世界受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他者的世界已不再相互隔断、互不来往,而是"你... 自马林诺夫斯基以后,人类学经典且公认的方法是"参与观察",即一个人在遥远的僻壤进行长时段的田野工作,可提供分析的文本是民族志。但是,当今的世界受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他者的世界已不再相互隔断、互不来往,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许他者本来就存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观念之间的关系中。为此,本文通过一项关于公共服务的志愿者行动的研究,采用常人民族志的方法,将服务与被服务关系放在了他者关系中进行试验与讨论,解决了道德权威不可自我检验的问题,进一步确认了知识的公共性与共建的假设,也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规模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人民族志 他者 自我的他 实验民族志 公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