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在化乌托邦之灵的自我相遇——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思想研究
1
作者 陈影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第4期34-40,共7页
对"乌托邦之灵"的追索是布洛赫早期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在他的《乌托邦之灵》中,布洛赫将这种追索建基于过程哲学视域内的"尚未"概念,借助"生活瞬间的黑暗"这一宗教神秘主义意象,把最终的希望指向了主... 对"乌托邦之灵"的追索是布洛赫早期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在他的《乌托邦之灵》中,布洛赫将这种追索建基于过程哲学视域内的"尚未"概念,借助"生活瞬间的黑暗"这一宗教神秘主义意象,把最终的希望指向了主体内在化的自我相遇。这种自我相遇是乌托邦之灵对没有超越者的超越,是回归灵魂深处的自我救赎。布洛赫的这一思想,看似玄妙,实则颇具现实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之灵 内在化 自我相遇 尚未 布洛赫
下载PDF
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的精神》解读--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创新意识
2
作者 金寿铁 《德国哲学》 2020年第1期153-194,238,239,共44页
在恩斯特•布洛赫的众多作品中,《乌托邦的精神》(1918/1923)占有特殊地位。这部作品初版于1918年,1923年扩充再版,布洛赫把这两个版本分别收入《自编全集》第3卷、第16卷中,足见这部作品在他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部世纪之作,《... 在恩斯特•布洛赫的众多作品中,《乌托邦的精神》(1918/1923)占有特殊地位。这部作品初版于1918年,1923年扩充再版,布洛赫把这两个版本分别收入《自编全集》第3卷、第16卷中,足见这部作品在他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部世纪之作,《乌托邦的精神》既是一部表现主义的“狂飙突进”之作,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这部作品都是表现主义时代的真实世界观。其中,宗教虔诚与社会期待、艺术与道德以及人道主义的时代批判交织融会成一曲汪洋恣肆、大气磅礴的狂想曲。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预先推定了他的后期哲学主要著作的一系列主题,特别是“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以及与乌托邦的愿望内容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在布洛赫的众多作品中,这部作品绝对有理由被列入“关键作品”,它开启了他的后期主要作品的许多思想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相遇 音乐乌托邦 历史哲学 弥赛亚思想 马克思主义传统创新
下载PDF
关于《乌托邦的精神》——1974年9月1日图宾根访谈
3
作者 E.布洛赫 金寿铁 《德国哲学》 2017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的精神》第一版发表于1918年,修订新版发表于1923年,后来,作者把这两个版本分别收录于自编全集第16卷和第3卷中,足见其对这部作品的高度重视和偏爱。《乌托邦的精神》一书被誉为20世纪初哲学表现主义的代... 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的精神》第一版发表于1918年,修订新版发表于1923年,后来,作者把这两个版本分别收录于自编全集第16卷和第3卷中,足见其对这部作品的高度重视和偏爱。《乌托邦的精神》一书被誉为20世纪初哲学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从风格上看,这部作品具有气吞山河、狂放不羁的狂想诗特征:语言晦涩、风格怪异,宣泄主观精神,描写直观意向,传达弥赛亚的预言,揭示了永恒神奇的心灵内涵;从主题上看,这部作品反对战争、强权和剥削以及现存社会制度对个性的压抑,热情讴歌人类觉醒和黎明,主张人性复归和道德重建,提出了"心灵、弥赛亚和启示录"的口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相遇 音乐哲学 卡尔·马克思 启示录
下载PDF
与另一个“自我”相遇
4
作者 林莉 《中学生天地(初中综合版)(A版)》 2009年第2期41-42,共2页
记得儿时,也常常玩面具游戏,那时躲在面具后面的,是一颗快乐而纯粹的童心。不知疲惫,不知烦恼。那时的面具于我们,真正是“拿得起,放得下”。而现在你所面对的这“无形的面具”却让你困惑、痛苦而迷茫。我想,原因可能在于,儿时的面具只... 记得儿时,也常常玩面具游戏,那时躲在面具后面的,是一颗快乐而纯粹的童心。不知疲惫,不知烦恼。那时的面具于我们,真正是“拿得起,放得下”。而现在你所面对的这“无形的面具”却让你困惑、痛苦而迷茫。我想,原因可能在于,儿时的面具只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之外的一个玩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另一个“自我相遇 中学 作文 语文教学
原文传递
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精神》中的艺术形而上学
5
作者 李晓林 《外国美学》 2022年第2期92-104,共13页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一书将艺术、哲学和爱作为唤醒人类乌托邦精神的途径,从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两个维度展开对于艺术的形而上学特质和人类形而上学天性的探讨。他尤其重视音乐艺术,将音乐作为唤醒个体“自我相遇”进而与他人“共同...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一书将艺术、哲学和爱作为唤醒人类乌托邦精神的途径,从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两个维度展开对于艺术的形而上学特质和人类形而上学天性的探讨。他尤其重视音乐艺术,将音乐作为唤醒个体“自我相遇”进而与他人“共同相遇”的重要通道。置于席勒以来西方审美乌托邦的脉络中考察,布洛赫延续的是审美解放的理路;置于后现代哲学“后形而上学”视域中考察,布洛赫上述设想仅具有个人完美的意义,对于人类共同体构建以及社会改革并无实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精神 艺术形而上学 自我相遇 共同相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