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景转向:《丝绸之路》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自我镜像
1
作者 周传艺 郑淏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9-26,共8页
1980年播出的《丝绸之路》是改革开放后较为重要的一部纪录片,其使用的实景拍摄方式改变了以往纪录片创作的理念与实践走向。然而,“实景”的修辞策略体现的是新时期“外向型”的社会转型,内容却是“内聚于”古老的历史纵深。在过去与... 1980年播出的《丝绸之路》是改革开放后较为重要的一部纪录片,其使用的实景拍摄方式改变了以往纪录片创作的理念与实践走向。然而,“实景”的修辞策略体现的是新时期“外向型”的社会转型,内容却是“内聚于”古老的历史纵深。在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时间张力中,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之间出现了表述的缝隙,“过去/历史”不仅是特定时期意识形态讲述的需要,同时也是想象民族共同体、确立自我主体性的一个有效路径。丝绸之路的“路”,是一条开放之路、面向世界之路,对这一“道路”的“重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全球化发展道路的镜像指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实景 改革开放 自我镜像
下载PDF
从《双子杀手》看电影“自我镜像”的主客体差异
2
作者 刘欣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4期114-119,共6页
“镜子”作为一个常见的视觉符号,其折射出来的主客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观众在影院空间里,面对荧幕这面“镜子”时产生的观影关系所体现的主客体差异。从《双子杀手》看“自我镜像”的主客体差异将以电影《双子杀手》的两个互为“你... “镜子”作为一个常见的视觉符号,其折射出来的主客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观众在影院空间里,面对荧幕这面“镜子”时产生的观影关系所体现的主客体差异。从《双子杀手》看“自我镜像”的主客体差异将以电影《双子杀手》的两个互为“你”“我”的主人公入手,结合荧幕空间里的观影关系来多重探讨镜像之间的主客体差异,力求做到更具现实指向性的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子杀手 主体 客体 自我镜像
下载PDF
《我的姐姐》:他者凝视下自我镜像的观照
3
作者 李潇微 《声屏世界》 2023年第15期53-56,共4页
早在十六世纪萌芽的女性主义理论发展迅猛,也深深影响了影视界。影片《我的姐姐》讲述了一个姐姐陷入抚养弟弟与追求未来两难抉择的故事,表达了对女性个体命运的关注,也探讨了个体的生命意义。文章围绕安然和弟弟及姑妈之间建立的不同... 早在十六世纪萌芽的女性主义理论发展迅猛,也深深影响了影视界。影片《我的姐姐》讲述了一个姐姐陷入抚养弟弟与追求未来两难抉择的故事,表达了对女性个体命运的关注,也探讨了个体的生命意义。文章围绕安然和弟弟及姑妈之间建立的不同镜像关系展开阐述,探讨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女性对社会镜像压制的反抗以及女性个体的自我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姐姐》凝视 自我镜像 观照
下载PDF
《最蓝的眼睛》:黑人母亲自我镜像的迷误 被引量:3
4
作者 孙媛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4-196,共3页
莫里F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母亲波琳在白人文化殖民主义的压迫下,丧失了黑人特有的文化身份,在黑人社区这片精神荒原中,她将白人种族主义者刻意塑造和传播的黑人他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为自己真实塑像的一部分,远离了本体,... 莫里F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母亲波琳在白人文化殖民主义的压迫下,丧失了黑人特有的文化身份,在黑人社区这片精神荒原中,她将白人种族主义者刻意塑造和传播的黑人他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为自己真实塑像的一部分,远离了本体,造成了自我镜像的迷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清理这种自我镜像的迷误对于构建黑人文化身份是极其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 文化殖民主义 黑人文化身份 精神荒原 自我镜像
下载PDF
时代潮涌中的自我镜像——对1980、90年代之交苏童小说的一种理解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丛皞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56,共6页
1980、90年代之交的中国文学充满着跃动和复杂的变化。苏童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在对先锋文学身以其役的同时,也流露出诸多非先锋的意识和经验。新奇的城市感官,青春少年的精神缅想,以及对寻根和新写实等思潮风格的涉猎,都是其具体的表... 1980、90年代之交的中国文学充满着跃动和复杂的变化。苏童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在对先锋文学身以其役的同时,也流露出诸多非先锋的意识和经验。新奇的城市感官,青春少年的精神缅想,以及对寻根和新写实等思潮风格的涉猎,都是其具体的表现。这个时期内,苏童小说的气息和主题,在有着相对的整体感的同时,也呈现出某种流动的痕迹,这既是时代的、历史的投影,也是作家个人心态变化的催生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童 时代 精神印记 自我镜像
下载PDF
《海上夫人》:异体自剖与艺术家的自我镜像——兼论该剧所开创的新方向 被引量:2
6
作者 汪余礼 《艺苑》 2011年第6期22-27,共6页
易卜生在《海上夫人》中所开创的"新方向",不仅是指易卜生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等艺术手法浑融无间地结合起来,而且是指他发现的某种创作方式:先是充分理解(或同情地了解)特定人物所处的情境和他(或她)的个性心理,... 易卜生在《海上夫人》中所开创的"新方向",不仅是指易卜生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等艺术手法浑融无间地结合起来,而且是指他发现的某种创作方式:先是充分理解(或同情地了解)特定人物所处的情境和他(或她)的个性心理,然后让其内在冲动(或原始之力、魔性冲动)沿着一定的轨道发挥出来;但冲动的发挥始终伴随着理性的观照与钳制,最后人物的内在生命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进入某种澄明之境,欲望转化为精神,人性得以提升,从而实现创作的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夫人》 魔性冲动 自我镜像 新方向
下载PDF
“他者凝视”与“自我镜像”——早期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欧美华人记述
7
作者 袁勇麟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9-197,248,共10页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强行打开,移民劳工、留学生、外交官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大量涉足海外,成为海外华文文学发生的三股动力源,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晚清欧美华人记述以使臣日记与政府委派的考察人员日记为主,另有少量...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强行打开,移民劳工、留学生、外交官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大量涉足海外,成为海外华文文学发生的三股动力源,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晚清欧美华人记述以使臣日记与政府委派的考察人员日记为主,另有少量私人游记及竹枝词;民国时期的欧美华人记述虽仍有许多文学性不强、政经目的明显的考察记,但也出现了大量抒写个人观感且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这些不同时期华文记述中呈现的中西文化比较与思考、华人形象想象与批评,呈现出“他者凝视”对“自我镜像”的深深影响,并使得“自我东方化”民族话语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华人形象 他者凝视 自我镜像
下载PDF
论德拉布尔小说中的作家自我镜像
8
作者 刘锦翠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9期131-132,140,共3页
以"镜像"为切入点,从德拉布尔小说的自传色彩、德拉布尔的创作心理来探讨作家如何在小说中探索自我,建构自我以及实现自我。指出德拉布尔以其充满自传色彩的作品,将现实生活和虚构文本进行了有机融合。
关键词 德拉布尔 作家 自我镜像
下载PDF
主体困境与再生可能:微媒介中的自我镜像 被引量:7
9
作者 孙旭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48,共8页
微媒介中的自我镜像有其特殊的自我技术,既有自我表白、沉默或表情叙事的话语方式(以言行事),又有图片和视频等非话语方式(以图行事)。这种自我镜像往往是表演性、自恋性、焦虑性、他人导向性以及目的性等的结合,折射出微时代作为主体... 微媒介中的自我镜像有其特殊的自我技术,既有自我表白、沉默或表情叙事的话语方式(以言行事),又有图片和视频等非话语方式(以图行事)。这种自我镜像往往是表演性、自恋性、焦虑性、他人导向性以及目的性等的结合,折射出微时代作为主体的人必然在主动与被动、解蔽与遮蔽、虚拟与真实中建构自我的困境。微时代主体的困境同时意味着其再生的可能。重申道德、艺术、人与时代的积极作用,或有益于作为主体的人在微时代对自我灵魂的技术保持警觉,有助于主体打破虚假镜像,建构真正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媒介 自我镜像 自我技术 主体困境
下载PDF
自我镜像下的桑提亚哥——析《老人与海》的形象塑造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小娟 周新兰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32-35,共4页
《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因其坚韧的“硬汉性格”而成为文学殿堂中一个极其突显的艺术形象。桑提亚哥之所以能始终坚守着他的“硬汉性格”,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在想象中达成了对自我完美个性的塑造。文中的小孩、马林鱼、迪马齐奥、狮子... 《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因其坚韧的“硬汉性格”而成为文学殿堂中一个极其突显的艺术形象。桑提亚哥之所以能始终坚守着他的“硬汉性格”,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在想象中达成了对自我完美个性的塑造。文中的小孩、马林鱼、迪马齐奥、狮子,其实都是老人的自我镜像。在想象的作用下,这四者与老人的“硬汉性格”达成了和谐共振,能指与所指实现了和谐与完美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汉性格 桑提亚哥 自我镜像
下载PDF
从“自我镜像”看林白小说女性主义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晓红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78-79,82,共3页
女性主义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以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上,从个体和性别体验出发,书写女性成长过程中独特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本文从林白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创作特点入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 女性主义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以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上,从个体和性别体验出发,书写女性成长过程中独特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本文从林白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创作特点入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总结了林白小说创作的女性主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林白 自我镜像 女性主义特征
下载PDF
女性身份的建构:论安琪诗歌中的自我镜像
12
作者 韦容钊 《河池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33-36,共4页
诗歌是安琪认识自我的镜像,在诗歌中她的自我实现了精神的徜徉。她向我们展现了女性从镜像自我建构到反男权凝视再到主体身份确立的过程,推动女性对内在自我本质的认知,引领女性主义发展的潮流,建立新的女性诗歌体系。
关键词 安琪 女性身份 建构 自我镜像
下载PDF
自我镜像的破碎重组与指涉代码的修订改写——《新喜剧之王》中的无厘头“变奏” 被引量:1
13
作者 康宁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2-96,共5页
2019年春节档期,周星驰首次以内地现实题材创作的《新喜剧之王》尽管市场表现未能尽如人意,但在登陆网络平台后,网票收入飙升,可见其在内地的人气很高。在《新喜剧之王》中,为将典型的港式无厘头移植入内地文化中,他尝试将自我镜像进行... 2019年春节档期,周星驰首次以内地现实题材创作的《新喜剧之王》尽管市场表现未能尽如人意,但在登陆网络平台后,网票收入飙升,可见其在内地的人气很高。在《新喜剧之王》中,为将典型的港式无厘头移植入内地文化中,他尝试将自我镜像进行破碎重组,同时修订改写无厘头惯用的指涉代码。在这两种变奏中,呈现在影像中的是无厘头动作的过度放大,对无厘头情节的荒诞性过度加强,试图藉由强化其擅长的直接影像元素,弥补无厘头文化背景的无所依靠以及文化内涵的遗憾缺失。这样一次将香港特殊的喜剧类型植入内地文化所做的积极尝试,有着浓厚的互动性质,是他想要借'如梦'与'尹天仇'生存共鸣,找寻到一种内地与香港能够共频的叙述语调。这是周星驰用无厘头实现想象内地的方法,它未必有效,但却是香港电影人'北上'、在留存'港味'同时争取内地观众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喜剧之王》 无厘头 自我镜像 指涉代码
原文传递
文化蔓延与自我镜像——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春题材电影的演变 被引量:2
14
作者 康宁 《中国电影市场》 2019年第8期42-46,共5页
青春题材电影强调'成长'的内核,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及其中诸多的尴尬、匮乏、挫败和伤痛。青春题材电影是社会文化与普罗大众沟通与和解的方式,在不同阶段的影片中投射着特定社会环境的文化蔓延,并呈现出电影人自己的青春镜像。... 青春题材电影强调'成长'的内核,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及其中诸多的尴尬、匮乏、挫败和伤痛。青春题材电影是社会文化与普罗大众沟通与和解的方式,在不同阶段的影片中投射着特定社会环境的文化蔓延,并呈现出电影人自己的青春镜像。青春电影的发展线索潜藏在新中国电影史的进程中,或显或隐地注解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社会变迁与时代变革,勾勒出新中国电影发展史别样的演变图景。民族电影业态的建构是由各种电影类型拼组而成的产业整体,青春题材电影的阶段呈现,是最为独特,也最能体现新中国社会文化更迭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蔓延 自我镜像 青春电影
原文传递
媒介时代镜像自我呈现:主体困境与认同重构
15
作者 白玉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88-94,共7页
媒介时代自我镜像特征体现得极为明显,作为主体的人受到媒介话语的规训,通过自恋式表达、自我解构式表达、沉默的诉说等方式,呈现出表演型、开放型、自恋型结合的镜像自我,同时也表露出主体在媒介时代面临着认同的确定性与经验的碎片化... 媒介时代自我镜像特征体现得极为明显,作为主体的人受到媒介话语的规训,通过自恋式表达、自我解构式表达、沉默的诉说等方式,呈现出表演型、开放型、自恋型结合的镜像自我,同时也表露出主体在媒介时代面临着认同的确定性与经验的碎片化、遮蔽和去蔽、真实和表演、主体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失衡等困扰。困境意味着转机,肯定个人与时代的积极磨合、重申正确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的意义、重视艺术对自我的洗礼作用都将有助于主体在媒介时代打破镜像自我,重建真实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自我镜像表达 自我镜像呈现 主体困境 重构可能
下载PDF
自我镜像与社会聚焦:青春题材电视剧叙事美学探微 被引量:2
16
作者 鲁文禅 贺天忠 《当代电视》 CSSCI 2021年第5期12-15,共4页
青春题材电视剧融注个体青春想象和时代青春意识。国产青春题材电视剧的美学风格由青涩伤感的青春缅怀逐渐蜕变为体现时代精神的奋斗励志,叙事场域从家庭、校园走向社会。作为青年群体探索社会和体察自我的一面明镜,国产青春题材电视剧... 青春题材电视剧融注个体青春想象和时代青春意识。国产青春题材电视剧的美学风格由青涩伤感的青春缅怀逐渐蜕变为体现时代精神的奋斗励志,叙事场域从家庭、校园走向社会。作为青年群体探索社会和体察自我的一面明镜,国产青春题材电视剧以年轻语态创新现实主义表达,在情感的积蓄、激荡与碰撞间写就青年的成长故事,于自我、社会两个维度贡献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剧 叙事美学 社会聚焦 自我镜像
原文传递
征兆·语言·镜像:表情包与自我关系透视 被引量:1
17
作者 龚力 《天府新论》 CSSCI 2021年第4期144-150,共7页
表情包与作为主体的人发生着微观层面的互动。表情包起源于弥补文字语言即时交流的匮乏环节,它通过视觉刺激重建了语言无法收编的对话征兆,并以诗意的情怀包容与组织这些图像形式。然而,这种有意为之却使得表情包在使用过程中遭遇了客... 表情包与作为主体的人发生着微观层面的互动。表情包起源于弥补文字语言即时交流的匮乏环节,它通过视觉刺激重建了语言无法收编的对话征兆,并以诗意的情怀包容与组织这些图像形式。然而,这种有意为之却使得表情包在使用过程中遭遇了客体化的淹没。表情包被组织进了日常生活的知识仓库,并获得了稳定性、持久性与正当性。它通过把自身转变为一种外部事实,预设了人类的行为样式。表情包可以被视作与人类互相建构、互相作用的自我镜像。这一镜像让我知道怎样看待/对待我生活的世界,现实社会对我施加了何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情包 网络语言 传播符号 自我镜像 话语
下载PDF
论拉康的婴儿期“镜像自我”获得途径
18
作者 桓健 《魅力中国》 2010年第32期171-171,共1页
拉康提出镜像阶段理论,他认为婴儿自我的获得是镜像或别人的眼光通过与母亲的同化与异化而获得的一个虚幻的,扭曲的对象。他仅从婴儿视觉的角度谈婴儿自我形成,而忽略了听觉、触觉、嗅觉等角度也是自我获得中的途径。从人类种族发展... 拉康提出镜像阶段理论,他认为婴儿自我的获得是镜像或别人的眼光通过与母亲的同化与异化而获得的一个虚幻的,扭曲的对象。他仅从婴儿视觉的角度谈婴儿自我形成,而忽略了听觉、触觉、嗅觉等角度也是自我获得中的途径。从人类种族发展的历史来看,婴儿自我获得有一部分是从祖先那里遗传得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自我 感觉自我 获得途径
下载PDF
具身、镜像与认同:基于扎根理论的移动游戏玩家身份构建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懿璇 何建平 高原 《北京青年研究》 2021年第1期28-36,共9页
认同作为人类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体人格、身份资本等息息相关。移动游戏作为新时代社交媒介,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方式,玩家在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之间不断切换,对其身份构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基于网络民族志的方式以16... 认同作为人类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体人格、身份资本等息息相关。移动游戏作为新时代社交媒介,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方式,玩家在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之间不断切换,对其身份构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基于网络民族志的方式以16名游戏玩家访谈内容作为文本基础,运用扎根理论进行访谈文本的编码和分析,发现玩家游戏实践过程中在虚拟具身性、自我镜像和化身认同方面对个体现实行为和身份构建存在影响,由此尝试构建出移动游戏玩家身份行为模式,探讨玩家线上线下行为心理的具体呈现和认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游戏 具身体验 自我镜像 化身认同 扎根理论
下载PDF
《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女性镜像重构解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亚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95-96,共2页
《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文佳佳经历了从拜金女、孤苦无依的准妈妈、豪门准太太、独立的单亲妈妈的数次转变,与所爱的人再次相遇,开始追寻梦想的自由。表面上,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其实,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析,这是一位女性经历的一场艰难的&... 《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文佳佳经历了从拜金女、孤苦无依的准妈妈、豪门准太太、独立的单亲妈妈的数次转变,与所爱的人再次相遇,开始追寻梦想的自由。表面上,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其实,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析,这是一位女性经历的一场艰难的"自我镜像"认证之旅,她先后认清了金钱枷锁下扭曲的镜像、情感祭坛上虚幻的镜像、笼中鸟破碎的镜像,并最终在帝国大厦完成了"自我镜像"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镜像 误认 重构 女性特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