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诚明”何以可能——张载思想中的“自诚明”与“自明诚”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米文科 《唐都学刊》 2014年第2期36-40,共5页
"自诚明"与"自明诚"是张载工夫论中"成性"的两种方式,而以往研究多认为"自诚明"不可能或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即使是肯定"自诚明"的也多是从穷理与尽性、知与行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 "自诚明"与"自明诚"是张载工夫论中"成性"的两种方式,而以往研究多认为"自诚明"不可能或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即使是肯定"自诚明"的也多是从穷理与尽性、知与行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但这并没有完全涵盖张载"自诚明"的内容。实际上对张载来说,伯夷、柳下惠即是"自诚明"的代表,他们通过致力于自身所禀赋的清和之气亦即"致曲"而成为圣人。但由于张载比较重视气质与习染对成德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以"致曲"方式而成圣的局限性的理解,所以他更强调"自明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自诚明 自明诚 工夫论
下载PDF
今本《中庸》与《五行》都是子思一人所作吗?——兼与梁涛先生商榷
2
作者 王春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1-15,共5页
梁涛先生基于今本《中庸》一部分内容与《五行》的思想一致,断定今本《中庸》与《五行》都是子思一人的作品。这一论断值得商榷。今本《中庸》的"自明诚"与《五行》的"行"有着明显的不同,今本《中庸》的"自明... 梁涛先生基于今本《中庸》一部分内容与《五行》的思想一致,断定今本《中庸》与《五行》都是子思一人的作品。这一论断值得商榷。今本《中庸》的"自明诚"与《五行》的"行"有着明显的不同,今本《中庸》的"自明诚"是由外在的道德行为激发内在的诚,已达内在主体自觉,而《五行》的"行"尚停留在外在道德行为,缺乏内在主体自觉。今本《中庸》与《五行》的这一差异,说明今本《中庸》与《五行》的思想是不同的,二者并非出自同一个人的作品,而是由不同的人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五行》 自明诚
下载PDF
独尊六艺,绾经学与心性之学为一途
3
作者 成大荣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20-25,共6页
马一浮先生学识渊博、思想博大精深。他一生以阐释、宏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为己任。其主要著述如《论语大义》、《孝经大义》、《观象卮言》、《洪范约义》、《诗教绪论》、《礼教绪论》等,皆为阐释宏扬六经和论语孝经之作,而这些... 马一浮先生学识渊博、思想博大精深。他一生以阐释、宏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为己任。其主要著述如《论语大义》、《孝经大义》、《观象卮言》、《洪范约义》、《诗教绪论》、《礼教绪论》等,皆为阐释宏扬六经和论语孝经之作,而这些经典是马一浮所指的经部典籍中属于宗经论的经典(其余为释经论部分)。他所著《泰和会语》的主要内容,亦以论证和确立六艺在古代典籍中的至高地位为宗极。由于马一浮对儒学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儒宗”,并被归入现代新儒学家之列。同时他又有不同于一般所讲的现代新儒学家的共同特征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心性之学 尊德性 经学 道学 尔雅台 孝经 判教 自明诚 程朱陆王
下载PDF
“诚”的话语谱系与意义生成 被引量:1
4
作者 夏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6-101,共6页
有关"诚"的阐释,是历代思想家理论建构的重要内容。纵观"诚"的话语谱系在子学、经学、理学解释传统中的演变发展,可以看到,建立在认识论、本体论基础上,"诚"既与经验层面的伦理规范相联系,也与天地人的... 有关"诚"的阐释,是历代思想家理论建构的重要内容。纵观"诚"的话语谱系在子学、经学、理学解释传统中的演变发展,可以看到,建立在认识论、本体论基础上,"诚"既与经验层面的伦理规范相联系,也与天地人的整体意义世界和人的存在本体相联系,还与精神生活所向往的审美境界相联系。梳理"诚"的话语谱系在子学、经学和理学中的意义脉络,有助于重新审视"诚"及其衍生范畴在传统价值观建构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 “诚明” “自诚明” 自明诚
原文传递
孟荀对《中庸》“诚”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被引量:1
5
作者 罗彩 《理论界》 2012年第9期117-119,共3页
《中庸》"诚"之思想内涵包括体和用两方面。孟、荀在接受《中庸》"诚"思想影响时,分别对"诚"之本体发用流行的两种实践路向有所继承、发挥和改造。孟子继承《中庸》"自诚明"的路向,着重从人的... 《中庸》"诚"之思想内涵包括体和用两方面。孟、荀在接受《中庸》"诚"思想影响时,分别对"诚"之本体发用流行的两种实践路向有所继承、发挥和改造。孟子继承《中庸》"自诚明"的路向,着重从人的内在心性来阐释,把"诚"等同于"仁义",通过道德心之"思"来反求诸己,使仁义之心由内向外不断扩充,由诚而明善,这反映的是道德实践的能动性与自主性,即"由仁义行";而荀子则继承《中庸》"自明诚"的路向,着重从外在伦理政治规范来阐释,把"诚"看成养心的功夫,以保证认识心来知外在"仁义法正之质",并把外在伦理政治规范内化为道德原则,由明而诚,这反映的是道德实践的他律性,即"行由仁义"。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达于"至诚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自诚明 自明诚 至诚境界
原文传递
境界的形而上何以成为可能──张载人生境界论发微
6
作者 宁新昌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4-71,93,共9页
境界的形而上何以成为可能是宋明理学探讨的主题,它涉及理想人格的培养问题。本文着力分析张载的人生境界理论,意在弄清楚张载是如何探讨人生形上问题的,又如何在人生实践的功夫当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格的,以及他的思想对于今天的... 境界的形而上何以成为可能是宋明理学探讨的主题,它涉及理想人格的培养问题。本文着力分析张载的人生境界理论,意在弄清楚张载是如何探讨人生形上问题的,又如何在人生实践的功夫当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格的,以及他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人文精神重塑有何可资借鉴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为善 自明诚 自诚明 变化气质 性与天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