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7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耦合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永梅 郭志林 杨改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5期13934-13935,14010,共3页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因子对沙漠化的贡献。结果表明,自然因素是该沙地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气温变化的驱动力最大;人口密度也是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以耕翻为主人为活动对沙漠化驱动作用较大。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沙漠化
下载PDF
500 a来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洞庭湖区水环境演变的影响
2
作者 冯晨 梁杏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5-248,共14页
为扭转洞庭湖区人-水之争严重制约湖区可持续发展的局面,需要厘清洞庭湖区水环境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演变规律。通过梳理500 a来洞庭湖区人-水关系演变历程,研究了围垦建垸与长江水利工程对湖区水环境的影响,结合洞庭湖区构造沉降... 为扭转洞庭湖区人-水之争严重制约湖区可持续发展的局面,需要厘清洞庭湖区水环境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演变规律。通过梳理500 a来洞庭湖区人-水关系演变历程,研究了围垦建垸与长江水利工程对湖区水环境的影响,结合洞庭湖区构造沉降和来水来沙特征,探讨了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对湖区水环境演变的影响,分析了洞庭湖区与长江水沙蓄泄关系变化,以及洞庭湖区未来演化的趋势。结果表明:(1)持续围垦建垸,侵占了蓄滞洪水的水域,大幅削减了洞庭湖蓄洪能力。(2)荆江大堤的修建,抬高了荆江洪水位并对洞庭湖形成了顶托作用,加剧了丰水期洪涝灾害。(3)荆江裁弯取直,造成城陵矶-武汉段淤积,以及荆江三口分流河道衰退萎缩,致使洞庭湖入口萎缩、出口堵塞。(4)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来水泥沙淤积量大幅减少,城陵矶以下荆江河段泥沙淤积量大幅增加。人类工程造成洞庭湖调蓄洪水容量大幅减少,洪水难泄,洪灾加剧;洞庭湖出现淤积滩涂,枯水期加长,长江水难以流入,旱灾加剧。(5)江汉-洞庭湖平原目前仍处于构造沉降速度较快时期,由于洞庭湖泥沙淤积速率超过构造沉降量,造成洞庭湖容量逐年减小,洞庭湖部分地区有沼泽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围垦建垸 水利工程 构造沉降 泥沙淤积 洞庭湖区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下载PDF
地域文化演进中的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之作用
3
作者 高钟 《惠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5-23,共9页
地域文化源起于特定的地域环境而产生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条件,地域文化虽然受制于一定的地理限制,但并不封闭,而是处在一个不断地与周边地域文化进行交流的一个开放状态之中。特别是移民迁徒,移民与土著新旧文化互动促使地域文化发生演变... 地域文化源起于特定的地域环境而产生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条件,地域文化虽然受制于一定的地理限制,但并不封闭,而是处在一个不断地与周边地域文化进行交流的一个开放状态之中。特别是移民迁徒,移民与土著新旧文化互动促使地域文化发生演变,为地域文化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移民之外,促进地域文化演变的最大动力就是国家意识。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宗教也是一个地域文化演变的重要元素。所以,地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实是自然条件与人为性因素互动之合力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自然条件 人为因素 移民 国家意识 宗教
下载PDF
20世纪温度变化中自然变率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基于耦合气候模式的归因模拟 被引量:10
4
作者 满文敏 周天军 +2 位作者 张丽霞 吴波 张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2-383,共12页
本文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l对近百年气温变化的模拟,讨论了自然变率和人为因素对20世纪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和人为因子的共... 本文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l对近百年气温变化的模拟,讨论了自然变率和人为因素对20世纪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和人为因子的共同强迫作用下,耦合模式能够合理再现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随时间的演变;仅在自然因子作用下,模式不能再现1970年以后的全球变暖.自然因素对20世纪第一次变暖的作用是显著的,但温室气体是20世纪后期变暖的主要原因.在这一定性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对近百年变化中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对贡献做定量的归因分析,结果表明,除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外,人为因素对近百年的增暖起决定性作用.对全球、半球及大陆尺度而言,外强迫可以解释平均气温变化的70%以上,而内部变率贡献较小;但对于区域尺度而言,多数地区内部变率的贡献大于外强迫,区域尺度气温变化的机制较全球、半球尺度要复杂.对中国地区而言,20世纪早期的气温变化受自然变率影响,但20世纪后期的变暖主要是温室气体增加的结果.中国东部气温变化的空间分布表明,自然因素对近50年及近百年中国地区的变暖趋势贡献较小.在自然和人为因子共同作用下,模式能够再现近50年中国东部气温变化冬春两季增暖的特征、但没有模拟出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的降温趋势;自然因子试验的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对该区域的变冷有贡献,但模式无法再现该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20世纪气温变化 自然变率 人为因素 归因模拟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土地沙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贾宝全 慈龙骏 +1 位作者 高志刚 张红旗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5-20,共6页
以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对象 ,选择了该旗 1 95 9— 1 999年共 41年的 1 9个自然与社会经济统计因子 ,利用主成份分析 (PCA)方法 ,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 ,在伊金霍洛旗的荒漠化... 以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对象 ,选择了该旗 1 95 9— 1 999年共 41年的 1 9个自然与社会经济统计因子 ,利用主成份分析 (PCA)方法 ,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 ,在伊金霍洛旗的荒漠化发展过程中 ,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 5 3 8% ,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仅为 1 0 0 % ,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 2 3 4%。对该旗土地沙化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有 :年降水量、年均温度、年大风日数、起沙风日数等 ;人为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以及林地面积等。相关因子的历年变化情况与土地荒漠化状况的分析表明 ,只要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大力植树造林并着力扩大农田的灌溉面积 ,调整草场内部结构 ,则不仅可以防止土地荒漠化的发生 ,而且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土地沙化过程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定量分析 作用强度
下载PDF
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变化的自然与人为因素定量区分方法 被引量:4
6
作者 颜亮 王金枝 +8 位作者 张骁栋 陈槐 李勇 张克柔 闫钟清 李猛 吴海东 康恩泽 康晓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98-1107,共10页
定量区分导致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是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和保育的关键。因此,综述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定量区分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残差趋势法和模型差值法等,比较不同方法的计算原理、优势及误差来源,... 定量区分导致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是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和保育的关键。因此,综述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定量区分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残差趋势法和模型差值法等,比较不同方法的计算原理、优势及误差来源,进而结合典型区域或典型生态系统,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总体而言,每种方法各有其优势和缺点,当前采用同一方法在不同区域或生态系统类型应用的研究较多,但针对方法本身改进或优化的研究较少。此外,针对同一区域开展的不同区分方法间的结果也存在差异。定量区分的结果除受方法本身算法的局限外,也受数据源的时空连续性及分辨率的影响。未来定量区分方法将强调:(1)在指标的选取上,要兼顾全面、多角度、不冗余等原则;(2)进行多源数据与多时空尺度融合,在更高时空分辨率定量区分自然与人为因素,从单一因子的贡献率区分到更多综合性指标的贡献率区分;(3)对定量区分方法本身的改进,这是当前的重点与难点。以期为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与关键生态功能的针对性保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定量区分
下载PDF
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以永昌县新城子镇马营沟村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建兵 张德罡 田青 《草原与草坪》 CAS 2013年第1期54-58,64,共6页
在半农半牧地区,草原资源家庭责任承包制的实施使土地被过分细分到户,导致草地的破碎化。研究表明:强化草原管理有利于以草定畜,严格控制牲畜饲养量,草地超载及代牧现象减少;畜种改良使得传统的草原放牧向半放牧半舍饲过渡,大牲畜的饲... 在半农半牧地区,草原资源家庭责任承包制的实施使土地被过分细分到户,导致草地的破碎化。研究表明:强化草原管理有利于以草定畜,严格控制牲畜饲养量,草地超载及代牧现象减少;畜种改良使得传统的草原放牧向半放牧半舍饲过渡,大牲畜的饲养量出现大幅度减少;草地破碎化使得草地退化以定居点和水源为中心,沿着牧道呈一定的梯度形成辐射状的区域性草地退化趋势。通过草地的联户承包,共同经营管理,促进了草畜平衡制度的顺利实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草畜矛盾,减缓了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农半牧区 自然人为因素 治理对策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希彪 上官周平 +1 位作者 王金成 毛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3-208,共6页
以农牧交错带南部的甘肃省环县为研究对象,以1949—2009年16组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子与人为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环县土地荒漠化发展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 以农牧交错带南部的甘肃省环县为研究对象,以1949—2009年16组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子与人为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环县土地荒漠化发展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49.64%,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21.79%,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10.89%。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的作用导致了环县荒漠化的发展,单独的人为因子和自然因素均处于较低水平;(2)在环县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活动,气候条件对于荒漠化的发展只起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其中自然因子的影响主要是气温持续升高,降雨量减少,空气相对湿度下降,蒸发量增大导致干旱和土壤干层的发育,抑制了植物的生长,降低了植被覆盖度及土壤的抗冲蚀能力,而较强的风力及暴雨量的增加加速了土壤侵蚀;人为因子的影响主要是人口急剧增长,农业人口过大,大面积垦殖导致土地利用不合理,超载放牧引起草场大面积退化直接导致了土地荒漠化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农牧交错带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沙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其位移 被引量:54
9
作者 常兆丰 韩福贵 +2 位作者 仲生年 赵明 梁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石羊河流域下游自汉代以来逐渐沙漠化,生态环境退化。其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特征构筑了封闭的内陆河流域;水蚀是内陆河流域沙漠化的开始,上游集流区为中、下游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水资源的减少使得中、下游大面积湖积沙沙漠化。人为因素... 石羊河流域下游自汉代以来逐渐沙漠化,生态环境退化。其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特征构筑了封闭的内陆河流域;水蚀是内陆河流域沙漠化的开始,上游集流区为中、下游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水资源的减少使得中、下游大面积湖积沙沙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有:农业开发是引起水资源减少的关键,巩固边塞是引起河西走廊农业开发和耕地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战争对石羊河流域生态退化的影响不可忽视。石羊河下游民勤县在自汉代以来沙漠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人为因素不断增强。20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是1958年红崖山水库建成以来,沙漠化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下游 生态环境退化 石羊河流域 内陆河流域 位移 农业开发 1958年 沙漠化过程 地形特征 耕地面积 河西走廊 生态退化 历史过程 20世纪 主导地位 水资源 民勤县 汉代 上游 水库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常学礼 赵学勇 +2 位作者 韩珍喜 崔步礼 陈雅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6-471,共6页
采用滑动平均法分析了科尔沁沙地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代表自然因素)和耕地指数、草场载畜量(代表人为因素)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的累加作用持续的时间较短(在4a之内),其中年平均温度对沙漠化影响的... 采用滑动平均法分析了科尔沁沙地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代表自然因素)和耕地指数、草场载畜量(代表人为因素)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的累加作用持续的时间较短(在4a之内),其中年平均温度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作用在2a最大,但作用不明显;年降水量对沙漠化的影响以4a最高,累加效应最明显,关联系数为0.801,而且二者之间有较显著的回归关系。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的波动特点是决定累加作用时间和影响强度的关键。代表人为因素的耕地指数和草场载畜量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都比较明显、作用持续的时间较长(大于8a),其中耕地指数对沙漠化的影响以7a的累加效应最明显;草场载畜量对沙漠化的影响以10a的累加效应最明显,耕地指数和草场载畜量与沙漠化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回归关系。人口持续增长导致的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是耕地指数和草场载畜量对沙漠化影响产生累加效应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人为因素 沙漠化 效应分析 年平均温度 累加效应 年降水量 回归关系 滑动平均法 载畜量 指数和 自然因素 关联系数 作用时间 环境压力 持续增长 耕地 草场 指数对
下载PDF
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浅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殷和平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2年第2期124-125,共2页
分析了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气候、地质、地形地貌、植被因素及人口、农林开发、工业生产、城镇规划建设等因素 。
关键词 地质灾害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防治 城镇规划建设 气候 地质 地形 人口 植被
下载PDF
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研究
12
作者 赵立峰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7年第12期169-170,172,共3页
地质灾害作为人类开展建筑工程、路桥工程以及水利工程等工程建设的最大天敌,其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破坏。从成因角度来讲,除了人类生产活动因素影响之外,地形、地质以及气候等自然因素也是形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以张家口... 地质灾害作为人类开展建筑工程、路桥工程以及水利工程等工程建设的最大天敌,其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破坏。从成因角度来讲,除了人类生产活动因素影响之外,地形、地质以及气候等自然因素也是形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以张家口地区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个角度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下载PDF
孕晚期血清松弛素、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影响的交互作用分析
13
作者 陈晓菲 张梦 唐艳荣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期64-69,共6页
目的分析孕晚期血清松弛素、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PFD)影响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03例初产妇,根据产后42 d有无PFD分为PFD组(43例)和无PFD组(160例)2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孕晚期血清松弛素... 目的分析孕晚期血清松弛素、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PFD)影响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03例初产妇,根据产后42 d有无PFD分为PFD组(43例)和无PFD组(160例)2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孕晚期血清松弛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初产妇产后早期PFD的相关危险因素,交互作用系数γ、比值比(OR)分析孕晚期血清松弛素、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PFD影响的交互作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孕晚期血清松弛素、分娩方式及二者联合预测初产妇产后早期PFD的价值。结果PFD组自然分娩产妇占比高于无PFD组(P<0.05)。PFD组孕晚期血清松弛素为(657.33±178.56)ng/L高于无PFD组(460.81±142.35)ng/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然分娩、血清松弛素均是初产妇产后早期PFD的相关危险因素(P<0.01)。自然分娩产妇血清松弛素高于剖宫产初产妇(P<0.05)。单独孕晚期血清松弛素所致OR为132.000,单独自然分娩所致OR为6.919,孕晚期血清松弛素与自然分娩联合所致OR为198.000,交互作用OR小于单独孕晚期血清松弛素与单独自然分娩OR的乘积,为次相乘模型,孕晚期血清松弛素对自然分娩的效应具有正向交互作用。孕晚期血清松弛素联合分娩方式预测PFD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单独血清松弛素、分娩方式(P<0.05),预测敏感度为86.05%,特异度为86.87%。结论孕晚期血清松弛素、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PFD的影响符合次相乘模型,孕晚期血清松弛素对自然分娩的效应具有正向交互作用,联合孕晚期血清松弛素、分娩方式可提高对初产妇产后早期PFD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弛素 分娩方式 初产妇 盆底功能障碍 交互作用 自然分娩 Logistic回归分析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警惕人为因素激化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14
作者 高兰玲 牟晓红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33-34,共2页
通过对一些地区由于人为因素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和环境问题的恶化的论述,指出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只有将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紧密联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关键词 人为因素 自然灾害 激化
下载PDF
略论两宋时期自然环境恶化的人为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旭东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9-123,共5页
两宋时期我国自然环境遭到大规模破坏 ,灾害频繁并且严重。自然环境恶化的因素很多 ,但人为因素对宋代自然环境的影响尤为显著。表现在四个方面 :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 ,军队屯垦 。
关键词 两宋时期 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 人为因素
下载PDF
兴山县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初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雪峰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第1期95-95,共1页
本文通过对兴山县发生主要地质灾害的分析,探讨了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介绍了兴山县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和地质灾害治理的几点经验。
关键词 地质灾害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防治 探讨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内蒙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8
17
作者 陈宽 杨晨晨 +3 位作者 白力嘎 陈瑜 刘锐 潮洛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963-4975,共13页
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探寻其驱动因素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将内蒙古旗县分为牧业旗县和非牧业旗县,应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2000—2015年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 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探寻其驱动因素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将内蒙古旗县分为牧业旗县和非牧业旗县,应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2000—2015年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空间上显现出西部减少,东部与南部增加的趋势;非牧业旗县植被NDVI改善面积大于牧业旗县。(2)在整个内蒙古地区中,年降水量和土壤类型是影响植被NDVI的主要驱动因素,解释率在22%以上。在牧业旗县年降水量和土壤类型是主要驱动因素,而在非牧业旗县中粮食产量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3)各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均高于单因子的影响。在牧业旗县,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关系,植被NDVI变化受乡村户数和牲畜数量的交互影响最为突出。非牧业旗县因子之间呈现出非线性增强的交互作用关系,植被NDVI变化受土壤类型和粮食产量的交互影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探测器 植被NDVI 内蒙古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牧业旗
下载PDF
试论自然环境变化的人为因素
18
作者 刘华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118-121,共4页
人类诞生于自然环境中,人类的发展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问题又直接,间接地成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研究环境变化中的人为因素,对协调人地关系,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环境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 人为因素 自然环境变化
下载PDF
共和盆地土地沙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定量分析
19
作者 钟玲 孙瑛 公保才让 《中国草食动物》 2010年第1期57-62,共6页
以全国重点牧区环青海湖地区共和盆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该区1961—2007年共47年的15个自然与人为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共和盆地的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 以全国重点牧区环青海湖地区共和盆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该区1961—2007年共47年的15个自然与人为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共和盆地的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46.82%,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仅11.96%,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29.74%。对该地区土地沙化影响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相关因子的历年变化情况及其影响系数与土地荒漠化状况的分析表明,人为因素对土地沙漠化的作用力是持续增加的,而自然因素是处于一种平稳的变化趋势,对土地沙漠化的作用力基本是一种周期性变化,人为因素影响系数明显高于自然因素综合影响系数成为综合影响系数的主体,人为因素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作用力;只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少牲畜和耕地面积,调整草场内部结构,不仅可以防止土地荒漠化继续发展,而且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沙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作用强度 定量分析
下载PDF
自然、工艺和人为因素对高层回采工作面安全的影响
20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6-76,共1页
在生产空间和时间综合影响下发生事故的主要因素如下:自然的、工艺的和人为的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完整的指数:煤厚、倾角、离地面的深度、煤和围岩物理机械性质、煤的瓦斯含量、渗透性、破坏程度、自燃倾向性、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 在生产空间和时间综合影响下发生事故的主要因素如下:自然的、工艺的和人为的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完整的指数:煤厚、倾角、离地面的深度、煤和围岩物理机械性质、煤的瓦斯含量、渗透性、破坏程度、自燃倾向性、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的倾向性等等。工艺因素包括有开拓和掘进煤田的空间——计划措施,开采煤层时工艺和组织参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因素 自然因素 回采工作面 人为因素 自燃倾向性 安全 物理机械性质 煤与瓦斯突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