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产力,还是交换价值更重要──读《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并评海闻教授对民族经济的理解
1
作者 周文豪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1年第5期5-9,共5页
面对中国的经济现状和我国经济学研究的态势,重新感受李斯特是必要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应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在经济实践中去发展和创新理论,切忌以理论的模式套实践;从分析的出发点、中心和角度来看,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更适合落... 面对中国的经济现状和我国经济学研究的态势,重新感受李斯特是必要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应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在经济实践中去发展和创新理论,切忌以理论的模式套实践;从分析的出发点、中心和角度来看,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更适合落后国家的政策实践,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斯特 经济思想 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 自然体系 政策
下载PDF
自然疗愈体系的当代发展及公共健康服务潜力
2
作者 薛滨夏 李同予 姜博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8,共16页
【目的】探讨自然疗愈(nature-based intervention,NBI)体系作为现代医疗技术的辅助手段在公共健康服务方面的应用潜力并提出未来展望。【方法】通过对自然疗愈蕴含的人类思想脉络和历史发展的梳理,界定自发的疗愈行为与专业化的自然疗... 【目的】探讨自然疗愈(nature-based intervention,NBI)体系作为现代医疗技术的辅助手段在公共健康服务方面的应用潜力并提出未来展望。【方法】通过对自然疗愈蕴含的人类思想脉络和历史发展的梳理,界定自发的疗愈行为与专业化的自然疗法(nature-based therapy,NBT)的界限,揭示自然疗愈体系由民间自发的、依靠自然医学的疗愈方法,演化成为现代专业化、系统化医疗技术辅助手段的社会动因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归纳不同国家医疗照护机构中自然疗愈体系的分布与特点。【结果】结合欧美国家自然疗愈重要理论模型,进一步解析自然疗愈作用机制和广泛的健康效能,以及实施场所和服务人群。从历史演变及当代发展趋势来看,自然疗愈体系源自朴素的自然医学和民间传统,有着广泛的社会实施基础,在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天然的“平医”结合的良好背景。【结论】自然疗愈体系充分地利用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和基因同源性,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均获得了人类的青睐,成为一种低成本、高产出且科学便捷的疾病恢复和健康促进手段。基于循证研究,建立科学的分类、分级体系,形成完善的园艺实操模块和干预流程,自然疗愈将具有巨大的优势,有望成为人类未来潜在的非药物治疗或替代医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疗愈体系 园艺疗法 历史脉络 公共健康 服务潜力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域下自然文化育人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3
作者 刘晓鸿 马俊杰 +3 位作者 田明中 孙洪艳 于海亮 熊金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95,共7页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科学自然观、系统发展观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上,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虽已取得诸多成果,但仍然存在高校层面重视度不够、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不系统、课程设置和教材不够完善、教育形式不够丰富等一系列问题。“立足地学、着眼生态、尊重自然、厚植文化”,自然文化教育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应时代之所需主动求变、谋自身之发展主动应变而进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实践,对进一步丰富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自然文化育人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述
4
作者 范兴宇 《审计与理财》 2024年第3期19-20,共2页
本文通过总结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并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提出了建议,为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做出一点贡献。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反映当前自然资源资产... 本文通过总结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并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提出了建议,为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做出一点贡献。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反映当前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渠道,又能促进生态文明,保障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审计评价 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福建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路径与构建导向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亚军 林雨珍 郁珊珊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10期76-79,共4页
福建省自然保护地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和完善,在生态安全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保护空缺、空间重叠且连通性不足、保护力度、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文章梳理了福建省自然保护地历史脉络、建设现状,解读其类型、数... 福建省自然保护地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和完善,在生态安全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保护空缺、空间重叠且连通性不足、保护力度、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文章梳理了福建省自然保护地历史脉络、建设现状,解读其类型、数量、自然地理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规划发展目标和生态安全格局两个导向,提出优化空间、研判指标、构建保护体系网络等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体系 发展路径 空间格局 构建导向 福建省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下近郊型风景区景城协调路径探讨——以崂山风景区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占思思 叶攀 朱清涛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67,共7页
随着机构改革,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处于重构之中,既需借鉴国外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魅力景观体系,也需传承我国历时千年的风景名胜区体系。崂山风景区是我国首批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国家级风景区名胜区之一,随着城区空间用地不断向景区空... 随着机构改革,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处于重构之中,既需借鉴国外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魅力景观体系,也需传承我国历时千年的风景名胜区体系。崂山风景区是我国首批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国家级风景区名胜区之一,随着城区空间用地不断向景区空间拓展,逐渐由景城各自独立发展转向景城融合渗透发展。以崂山风景区为例,从景城动态演变、景区多线矛盾、景区业态制约、景村历史遗留矛盾等方面,对景区保护、景城协调、景村协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优化景区功能分区、转变景区管理方式、创新景区村庄模式提出景城协调发展的策略建议。提出三区变两区、打开崂山景区、打破门票经济、盘活特色村庄等建议。坚守底线提高生态管控质量,并激活景区活化利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体系 风景名胜区 景城协调 崂山
下载PDF
中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文飞 宗路平 王梦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86-2799,共14页
我国自然保护区经过60余年建设,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系统整理了我国现有2672个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数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空间信息数据库,从发展历程、保护... 我国自然保护区经过60余年建设,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系统整理了我国现有2672个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数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空间信息数据库,从发展历程、保护类型、建设规模等方面进行了特征统计。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指数等方法,对全国自然保护区从海陆分布、省级分布、时空分布、集聚分布等不同维度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和类型丰富,大致经历了“起步-停滞缓慢发展-稳步发展-快速发展-稳固完善”的5个发展阶段,以中小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为主;(2)空间上为集聚分布,省域分布差异悬殊,沿“胡焕庸线”呈“西少东多、西聚东散”的特点;(3)不同类型和管理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分布集群态势差异明显,形成了黄山-怀玉山、粤东北丘陵、南岭、武夷山等11个显著聚集区;(4)建设规模和连片聚集效应自西向东呈递减趋势,与我国地形的三级阶梯构造变化趋势存在紧密联系。最后,本文讨论了形成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区空间格局的主要原因,包括客观自然条件及主观人为等因素,并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和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建立布局完善和海陆统筹的保护区网络,科学界定保护地类型,逐步优化自然保护区边界及稳步提升科研监测成效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由自然保护区向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本研究弥补了现有研究成果的局限性和时效性问题,以期为未来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布局优化及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地体系 空间分布 核密度
下载PDF
自然资源指标体系探索与实践
8
作者 曹千红 沈琼 陆海霞 《地理空间信息》 2023年第7期86-89,共4页
为加快适应数字政府建设的新形式,针对自然资源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由于底层数据库标准各异而导致的统计口径不统一、数据共享难、数据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等问题,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自然资源指标体系的混合模式数据仓库,将范式建模和维... 为加快适应数字政府建设的新形式,针对自然资源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由于底层数据库标准各异而导致的统计口径不统一、数据共享难、数据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等问题,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自然资源指标体系的混合模式数据仓库,将范式建模和维度建模两种方式进行有机结合,解决了多源异构自然资源数据的统计、分析、更新等问题。基于此,建立了自然资源综合统计系统,为建设用地统计、分析、管理以及相关业务提供了支撑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指标体系 综合统计 数据仓库
下载PDF
元素在不同自然体系的分布:偶数规则之后,还有一个普遍规律——以类地行星为例
9
作者 杨建业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341-2350,共10页
在地球化学、天体化学乃至宇宙化学领域中,有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著名的偶数规则(即Oddo-Harkins规律),该规律认为,元素在太阳系分布中,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丰度通常会比相邻的两个奇数元素丰度值高.通过研究发现,化学元素在宇宙不同自... 在地球化学、天体化学乃至宇宙化学领域中,有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著名的偶数规则(即Oddo-Harkins规律),该规律认为,元素在太阳系分布中,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丰度通常会比相邻的两个奇数元素丰度值高.通过研究发现,化学元素在宇宙不同自然体系中分布与分配,至少对非亲气元素而言,在统计上还呈周期性变化,而这种周期性变化恰好和元素周期律吻合.而偶数规则也和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存在着某种深刻的联系,实际上是同一地球化学现象不同侧面的反映.以地球和金星等自然体系的化学元素质量丰度的比值为例,说明任意两个自然体系,其形成与演化的历程、机制、程度、条件以及物质的来源和化学构成愈是接近,二者之间的元素比值的变化波形就愈符合元素周期律.定量地确定元素在自然体系中分布/分配曲线对元素周期性变化曲线的吻合程度.元素在自然体系分布上的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发现及其量化描述的实现,为更科学地、精确地计算、校验和获取自然体系中化学元素的一些基础数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体系 化学元素的分布与分配 元素分布的周期性变化 周期律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基于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河南省自然保护地热点分析
10
作者 宋春静 王雪颖 +2 位作者 唐旖若 索延星 姚现玉 《河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29-32,共4页
对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和特征的分析是构建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础工作。以河南省5种类型297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采用ARGIS最邻近点指数和核密度指数反映自然保护地空间聚集情况,分析河南省自然保护地分布特征,研究自然保护地... 对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和特征的分析是构建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础工作。以河南省5种类型297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采用ARGIS最邻近点指数和核密度指数反映自然保护地空间聚集情况,分析河南省自然保护地分布特征,研究自然保护地空间聚集情况。结果表明,河南省自然保护地聚集区呈现“人”字形分布格局,主要分布在豫西北太行山区、豫西伏牛山区、豫中黄河热点区和豫东南桐柏-大别山区。研究初步分析了河南省自然保护地的资源热点区域,并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形势,提出了河南省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自然保护地 空间分布 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
下载PDF
游客感知视角下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霞 余荣卓 +1 位作者 罗春玉 王光玉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43,共8页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构建是当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自然教育基本要素、游客感知评价,提出游客感知视角下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框架。运用语义差异法,以自然资源基础、人...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构建是当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自然教育基本要素、游客感知评价,提出游客感知视角下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框架。运用语义差异法,以自然资源基础、人员素质、标识系统和自然教育媒介4个因素作为基准,确定与准则层对应的12个指标,建立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游客感知评分表,运用李克特5级量表,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游客感知量化进行分析研究。并建议未来体系构建中要挖掘自然本底资源、推广特色自然教育项目,完善自然解说系统、充分发挥国家公园的育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教育体系 游客感知 聚类分析 武夷山国家公园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海南岛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 被引量:25
12
作者 肖燚 陈圣宾 +3 位作者 张路 岳平 欧阳志云 刘贤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7357-7369,共13页
随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发展,区域尺度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得到广泛的关注。以海南岛为例,探索了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进行区域自然保护区规划的方法。研究中,首先从生物多样性分布、水源涵养、水资源保护、土壤保持和... 随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发展,区域尺度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得到广泛的关注。以海南岛为例,探索了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进行区域自然保护区规划的方法。研究中,首先从生物多样性分布、水源涵养、水资源保护、土壤保持和海岸带防护等5个方面分析了海南岛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格局,综合评价单元生态系统重要性;然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价结果,并根据海南省保护自然过程与生物多样性并重的要求,识别出生态重要性高但无保护区或保护面积不足的空间单元,提出海南岛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根据本规划,海南岛将共建成规范完善的自然保护区42个,总面积290.14万hm2。其中,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41.26万hm2,占海南岛陆地总面积的11.79%。新建保护区4个(面积8.80万hm2),调整保护区4个(扩大面积8.01万公顷),优化整合原有保护区中的17个为6个,升级保护区4个。结果表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有助于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综合效益,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体系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规划 海南岛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地质公园与自然保护体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魏遐 祁黄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8-172,共5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创建具独特地质特征区域的特别动议,并提出了世界地质公园计划。面对目前众多的保护地类型,首先从地质公园建立的时代背景分析开始,对世界自然保护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梳理,并总结了地质公园与自然保护体系的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创建具独特地质特征区域的特别动议,并提出了世界地质公园计划。面对目前众多的保护地类型,首先从地质公园建立的时代背景分析开始,对世界自然保护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梳理,并总结了地质公园与自然保护体系的关系,认为地质公园是世界自然保护理念在地质遗迹保护领域的扩展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地质公园 自然保护体系 世界遗产
下载PDF
从历史中走来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下的风景名胜区定位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邓武功 贾建中 +1 位作者 束晨阳 王笑时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5,共7页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员,已存在数千年,总结了风景名胜区的历史基因、当代特征和新时代重要作用,以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眼光,明确了风景名胜区是新时代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的定位,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应以生态保护下...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员,已存在数千年,总结了风景名胜区的历史基因、当代特征和新时代重要作用,以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眼光,明确了风景名胜区是新时代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的定位,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应以生态保护下的展示利用作为其优先管理目标,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风景名胜区为特色、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体系 风景名胜区 定位
下载PDF
印度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管理体制特点评述 被引量:12
15
作者 廖凌云 杨锐 曹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1-35,共5页
印度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以国家公园为核心区,野生生物保护区、保护预留地、社区保护地和邦立森林保护区作为缓冲区或廊道的"动态"保护地体系。随着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发展,印度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管理模式从属地管理模式转变为中... 印度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以国家公园为核心区,野生生物保护区、保护预留地、社区保护地和邦立森林保护区作为缓冲区或廊道的"动态"保护地体系。随着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发展,印度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管理模式从属地管理模式转变为中央统筹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从排斥社区的"消极保护"走向联合社区的"积极保护"。同时,印度通过建立委员会、推进野生动物保护项目,实现了由政府、非政府组织(NGO)、专家学者、志愿者等多方参与共同保护管理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印度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体系 管理体制
下载PDF
生态保护红线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被引量:25
16
作者 闵庆文 马楠 《环境保护》 CSSCI 2017年第23期26-30,共5页
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础。本文梳理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及内涵演变,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主要类型;按照保护地划定部门的标准及定义,将保护地或其功能区域中的核心区分为严格保护型、保护为主型、保护开发并重型三类,... 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础。本文梳理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及内涵演变,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主要类型;按照保护地划定部门的标准及定义,将保护地或其功能区域中的核心区分为严格保护型、保护为主型、保护开发并重型三类,并建议将严格保护型、保护为主型两类保护地全域以及保护开发并重型保护地中的核心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畴内,以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面积不减少。最后给出了生态保护红线中保护核心区域、缓冲区域等的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保护地体系 国家公园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下载PDF
国家公园体制背景下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分类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沈员萍 黄萌 +1 位作者 罗毅 柯美红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1-16,共6页
在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立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机构设置的大背景下,对现有各类型自然保护地进行清理规范和归并整合的任务刻不容缓。文章借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区管理分类的经验,立足于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特点,深入剖析自然... 在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立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机构设置的大背景下,对现有各类型自然保护地进行清理规范和归并整合的任务刻不容缓。文章借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区管理分类的经验,立足于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特点,深入剖析自然保护地的资源品质和管理目标,归纳与其对应的资源保护优先等级和管理目标等级,从而衍生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分类,并提出人类干扰区域、人口密度、人类允许活动和开发建设活动 4 个基本指标参数,增强管理分类的操作性和执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体制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自然保护地体系 管理分类
下载PDF
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路径研究:基于国际大河流域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彭琳 贺沁璇 +1 位作者 曹越 张引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1-126,共6页
在“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和长江大保护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下,有必要开展国际视野下的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研究。通过国际比较、空间荟萃分析、个案研究,基于“保护价值-人为干扰”分析框架,对全球大河流域自然保护优先... 在“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和长江大保护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下,有必要开展国际视野下的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研究。通过国际比较、空间荟萃分析、个案研究,基于“保护价值-人为干扰”分析框架,对全球大河流域自然保护优先度及自然保护地现状进行评价,筛选出亚马逊河、湄公河、育空河、多瑙河4个典型案例,剖析其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路径异同。研究发现:1)长江流域整体属于“高价值-高干扰”区域,局地存在较大空间差异;2)国际大河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治理主体和途径存在普遍共性,但在空间优化模式和关键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治理主体、驱动力、治理途径、空间优化模式、关键议题等方面提出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路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保护地体系 长江 大河流域 优化路径
下载PDF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内涵、构成与建设路径 被引量:38
19
作者 彭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38-44,共7页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新时期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也是未来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方向和目标。当前,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刚刚起步,深入探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新时期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也是未来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方向和目标。当前,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刚刚起步,深入探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内涵、构成及其建设路径,具有急迫的现实意义。国家公园在未来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应体现在国家公园的面积占比、保护对象的价值、保护的严格程度、保护的等级以及自然教育功能等5方面。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与国际接轨、与现有保护地兼容以及改革成本最小的原则,构建了包括3个大类、6个亚类、14个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改进方案。在新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路径方面,提出应循序推进的建议,即上下结合,识别潜在国家公园区域→科学论证,遴选国家公园后备名单→明确保护对象,科学确定公园范围→组建专业的公园管理团队→规划先行,构建国家公园保障机制→持续监测,定期评估公园管理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体系 建设路径
下载PDF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研究 被引量:58
20
作者 欧阳志云 杜傲 徐卫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207-7215,共9页
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为子孙后代保留生物多样性资源与自然遗产最有效的途径。自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已建设形成覆盖森林、草地、湿地、海洋、荒漠各类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和种质资源,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以及... 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为子孙后代保留生物多样性资源与自然遗产最有效的途径。自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已建设形成覆盖森林、草地、湿地、海洋、荒漠各类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和种质资源,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以及水源保护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但由于缺乏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各类保护地面临功能区分不清晰、空间重叠、管理成效不高等问题。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部署,为理顺我国保护地体系,明确各类保护地的功能定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分析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地类型,并参考国际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保护地体系分类,建议将我国自然保护地分为5大类,第I类为自然保护区,第Ⅱ类为国家公园,第Ⅲ类为自然公园,第Ⅳ类为物种与种质资源保护区,第Ⅴ类为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分析了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以期为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根据各类保护地的特点,创新保护地建设政策与机制,加大政府对自然保护地建设力度的同时,发挥全社会力量建设自然保护地,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将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分类 自然保护地体系 自然保护区 国家公园 自然公园 物种与种质资源保护区 生态功能保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