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古佛教的传播与自然审美观念的形成
被引量:
2
1
作者
钟仕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0-55,共6页
中古佛教的传播在改变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改变了中古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般若性空学说与玄学的结合使中古文人发现了自我和自然的二重性,或曰"双重发现"。他们一方面把自然作为"物理的东西"来对待,依据自然...
中古佛教的传播在改变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改变了中古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般若性空学说与玄学的结合使中古文人发现了自我和自然的二重性,或曰"双重发现"。他们一方面把自然作为"物理的东西"来对待,依据自然界自身的环境、材质和人自身的自然结构来创造审美和膜拜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把自然界看成是"自我异化的精神",看成他们一生所追求的极乐世界。作为物质的我在观察自然时与自然有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能够将自然之精微之处描绘出来;作为精神自由的我则能够认识自然的规律,幷将自然规律融冶于社会生活,这是中古文人自然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佛教造像的兴起又改变了中国本土造像的传统题材、手法和风格,形成了一种以追求"般若绝境"为最高存在的新的自然审美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
佛教传播
佛教造像
自然审美观念
原文传递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普遍意义
被引量:
8
2
作者
薛富兴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8-96,共9页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对当代自然审美研究有普遍的理论借鉴意义。历时地看,在审美实践上,中国自然审美史呈现了人类自然审美从形式之美到情意之悦,从对象自然到环境自然的发展层次,提供了纵游山水、园林建筑和山水艺术自然审美三大形态。逻...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对当代自然审美研究有普遍的理论借鉴意义。历时地看,在审美实践上,中国自然审美史呈现了人类自然审美从形式之美到情意之悦,从对象自然到环境自然的发展层次,提供了纵游山水、园林建筑和山水艺术自然审美三大形态。逻辑地看,在审美观念上,中国美学提出了"天文"这一自然审美基础性观念,正面回答了自然审美独特价值和普遍价值这两个自然审美最基本问题,解决了"天文"与"人文"关系问题,足可形成较系统的自然审美理论。当代社会应确立"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审美
传统
自然
审美
三大形态
自然审美观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内外相感:《文选》“物色”赋发微
被引量:
3
3
作者
钟仕伦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1-7,共7页
"物色"一词原指"天色"、"形状"和"声色"。随着佛教的传入,与不少受佛教思想影响的概念的转化一样,"物色"一词原有的"天色"、"形状"和"声色"的涵义转...
"物色"一词原指"天色"、"形状"和"声色"。随着佛教的传入,与不少受佛教思想影响的概念的转化一样,"物色"一词原有的"天色"、"形状"和"声色"的涵义转化成客观事物的外境与人的内在感情色彩的相互融合,成为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或者说是一种"境界"。《文选》"物色"赋单列一目,不独体现了"物色"的新义,而且集中反映了晋宋文人的自然审美观念,代表了从"假称珍怪,以为润色"的汉大赋到"假托真人,以为己情"的六朝抒情赋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色
物色
内外相感
境界
自然审美观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古佛教的传播与自然审美观念的形成
被引量:
2
1
作者
钟仕伦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0-55,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中古宗教意识形态与自然审美观研究"(07XZX009)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中古佛教的传播在改变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改变了中古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般若性空学说与玄学的结合使中古文人发现了自我和自然的二重性,或曰"双重发现"。他们一方面把自然作为"物理的东西"来对待,依据自然界自身的环境、材质和人自身的自然结构来创造审美和膜拜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把自然界看成是"自我异化的精神",看成他们一生所追求的极乐世界。作为物质的我在观察自然时与自然有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能够将自然之精微之处描绘出来;作为精神自由的我则能够认识自然的规律,幷将自然规律融冶于社会生活,这是中古文人自然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佛教造像的兴起又改变了中国本土造像的传统题材、手法和风格,形成了一种以追求"般若绝境"为最高存在的新的自然审美观念。
关键词
中古
佛教传播
佛教造像
自然审美观念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普遍意义
被引量:
8
2
作者
薛富兴
机构
南开大学哲学系
出处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8-96,共9页
基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6-0227)
文摘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对当代自然审美研究有普遍的理论借鉴意义。历时地看,在审美实践上,中国自然审美史呈现了人类自然审美从形式之美到情意之悦,从对象自然到环境自然的发展层次,提供了纵游山水、园林建筑和山水艺术自然审美三大形态。逻辑地看,在审美观念上,中国美学提出了"天文"这一自然审美基础性观念,正面回答了自然审美独特价值和普遍价值这两个自然审美最基本问题,解决了"天文"与"人文"关系问题,足可形成较系统的自然审美理论。当代社会应确立"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
关键词
自然
审美
传统
自然
审美
三大形态
自然审美观念
Keywords
Tradition of Natural Aesthetics
Three Models of Natural Appreciation
Concepts of Natural Aesthetics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外相感:《文选》“物色”赋发微
被引量:
3
3
作者
钟仕伦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1-7,共7页
文摘
"物色"一词原指"天色"、"形状"和"声色"。随着佛教的传入,与不少受佛教思想影响的概念的转化一样,"物色"一词原有的"天色"、"形状"和"声色"的涵义转化成客观事物的外境与人的内在感情色彩的相互融合,成为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或者说是一种"境界"。《文选》"物色"赋单列一目,不独体现了"物色"的新义,而且集中反映了晋宋文人的自然审美观念,代表了从"假称珍怪,以为润色"的汉大赋到"假托真人,以为己情"的六朝抒情赋的转变。
关键词
《文选》
色
物色
内外相感
境界
自然审美观念
Keywords
A Collection of Literary Works
color
wuse
mutual response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texts
state~ natural aesthetics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古佛教的传播与自然审美观念的形成
钟仕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2
原文传递
2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普遍意义
薛富兴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内外相感:《文选》“物色”赋发微
钟仕伦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