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联结与大学生人生意义体验的关系:自然欣赏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王财玉 姬少华 陈霞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45-48,65,共5页
为了考察自然联结与大学生人生意义体验的关系以及自然欣赏的中介作用,采用自然联结量表、意义体验问卷、自然欣赏问卷对4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自然联结不仅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人生意义体验,而且可以通过自然欣赏的中介作用对大... 为了考察自然联结与大学生人生意义体验的关系以及自然欣赏的中介作用,采用自然联结量表、意义体验问卷、自然欣赏问卷对4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自然联结不仅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人生意义体验,而且可以通过自然欣赏的中介作用对大学生人生意义体验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加强与自然的联结感对于提升大学生人生意义体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联结 人生意义体验 自然欣赏
下载PDF
论卡尔松自然欣赏的科学认知模式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泽东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3-27,共5页
以瓦尔顿的艺术欣赏理论为依托,卡尔松宣称科学知识为自然欣赏的充要条件,并通过历史考察,证明了科学与美具有同源性。卡尔松的科学认知模式对于自然欣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此理论也面临表层困境和深层悖论。就表层困境来说,首先卡... 以瓦尔顿的艺术欣赏理论为依托,卡尔松宣称科学知识为自然欣赏的充要条件,并通过历史考察,证明了科学与美具有同源性。卡尔松的科学认知模式对于自然欣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此理论也面临表层困境和深层悖论。就表层困境来说,首先卡尔松未能很好解释科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因而不能确定哪些知识与自然欣赏有关;其次有些自然审美欣赏很明显不需要科学知识的指导;最后科学知识并不能很好解释不规则和"无政府主义"的自然美。就深层悖论来论,科学认知模式旨在伦理诉求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伦理诉求;科学知识揭示了自然但同时也遮蔽了自然;科学认知模式力图突破二元论却又重陷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松 自然欣赏 科学认知模式
下载PDF
环境·自然·知识——论艾伦·卡尔松环境模式的超越性
3
作者 林敏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0-44,57,共6页
艾伦·卡尔松提出的环境模式作为一种自然审美欣赏模式,在“环境”“自然”和“知识”三个维度上超越了对象模式、风景模式和人类中心主义模式。环境模式以“自然是自然的”和“自然是环境的”为基本原则,以对象模式和风景模式为主... 艾伦·卡尔松提出的环境模式作为一种自然审美欣赏模式,在“环境”“自然”和“知识”三个维度上超越了对象模式、风景模式和人类中心主义模式。环境模式以“自然是自然的”和“自然是环境的”为基本原则,以对象模式和风景模式为主要批判对象,以自然科学知识为核心要义,以科学认知主义为基本立场和理论根基。但是,环境模式的建构路径囿于自然与艺术二分的分析美学思路,是一种更为隐蔽的艺术模式;环境模式在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将自然与人类相对立,矫枉过正以致陷入生态中心主义。“生态审美模式”综合了多种自然欣赏模式,可以成为环境模式和环境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伦·卡尔松 自然审美欣赏 环境模式 科学认知主义
下载PDF
从主体性到客体性:卡尔森环境美学对传统自然美学的批判与突破
4
作者 刘希言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4-142,共9页
西方传统自然美学具有浓重的“主体性”色彩:自然本身没有审美价值,之所以将其判断为“美的”,是因为它的某种特性符合人类(感官层面或精神层面)的审美需要。这种观念不仅使得自然美学沦为人类意志的附庸,失去独立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而... 西方传统自然美学具有浓重的“主体性”色彩:自然本身没有审美价值,之所以将其判断为“美的”,是因为它的某种特性符合人类(感官层面或精神层面)的审美需要。这种观念不仅使得自然美学沦为人类意志的附庸,失去独立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而且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加剧生态危机。卡尔森提倡“客体性”转向,即建立一种“以客体为导向”的审美欣赏理论:以“自然本身及其真实属性”为研究对象、以“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为研究方法、以“对自然之内在价值的深入理解与自觉尊重”为研究目标。这种理论不仅符合美学之重建的要求,能够为自然美学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而且符合环境保护论的要求,使得自然环境美学能够成为环境伦理学的坚实基础,因而是一条恰当的自然审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性 主体性 自然审美欣赏 恰当性 卡尔森
下载PDF
想象力在自然审美欣赏中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胡友峰 李燕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6-73,共8页
环境美学家以认知因素为导向建构自然审美欣赏模式,相对忽略了非认知因素比如主体想象力的作用,而康德美学对于想象力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然而,在自然审美欣赏模式的建构上,我们认为环境美学的客观性立场和康德美学的主观性立场... 环境美学家以认知因素为导向建构自然审美欣赏模式,相对忽略了非认知因素比如主体想象力的作用,而康德美学对于想象力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然而,在自然审美欣赏模式的建构上,我们认为环境美学的客观性立场和康德美学的主观性立场均有不足之处,而想象力可以为我们提出符合当代自然审美需求的审美欣赏模式提供突破口。原因在于想象力在自然审美欣赏模式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想象力在自然审美欣赏中具有优先性,它先于知性产生作用,保证了自然欣赏的审美性和自然的自由;第二,想象力在自然审美欣赏中具有境遇性,它充当了"心境"和"物境"相遇时的中介;第三,想象力在自然审美欣赏中具有统一性,它统一了自然美与崇高的审美欣赏,可以联通自然审美欣赏和科学知识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力 自然审美欣赏 环境美学 康德美学 情感
原文传递
卡尔松与欣赏自然的三种模式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庆本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6-90,共5页
加拿大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总结了自然欣赏的艺术模式与环境模式,而生态美学模式则是在这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自然欣赏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其世界观是生态整体主义的,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与自然是积极参与的体验性对话... 加拿大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总结了自然欣赏的艺术模式与环境模式,而生态美学模式则是在这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自然欣赏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其世界观是生态整体主义的,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与自然是积极参与的体验性对话模式而不是以既定模式来消极感受自然;感知方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而不是纯感性的;感受对象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物件,而是自然过程与流变。生态模式是对艺术模式与环境模式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欣赏自然 艺术模式 环境模式 生态模式
原文传递
当代环境美学与环境保护论的要求 被引量:9
7
作者 艾伦.卡尔松 刘心恬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27,共13页
自然审美经验对于保护和保存自然环境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与自然审美欣赏相关的两种传统立场,即如画性景观立场和形式主义艺术理论,一些环境保护论者认为这两种自然审美欣赏立场所关联的模式存在一定误区,指责它们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风... 自然审美经验对于保护和保存自然环境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与自然审美欣赏相关的两种传统立场,即如画性景观立场和形式主义艺术理论,一些环境保护论者认为这两种自然审美欣赏立场所关联的模式存在一定误区,指责它们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风景迷恋的、肤浅的、主观的和道德缺失的。基于传统自然美学的这些不足,环境保护论对构建恰当和完善的自然审美欣赏模式提出了五项要求,即自然美学应该是非中心的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关注环境的而非风景迷恋的,严肃认真的而非肤浅轻浮的,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关涉道德的而非道德缺失的。从这个角度对当代环境美学中的参与美学与科学认知主义这两种立场进行考察和评价,可以看出当代环境美学重视环境保护论的要求,不仅关注风景性的环境,也关注其他类型的环境,对传统自然美学有质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自然美学 环境保护论 当代环境美学 自然审美欣赏
下载PDF
移情化性 治世利民——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质疑并论孔子的美育思想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德文 《职大学报》 1996年第3期70-76,共7页
孔子的诗乐之教及欣赏自然美,是美育的手段而非美育本身。孔子的美育目的在移情化性,治世利民,不能片面地以“仁者安仁”加以概括并等同于席勒的“美丽之心”。
关键词 诗乐之教 欣赏自然 美育手段 移情化性 治世利民 美育目的
下载PDF
欣赏自然
9
作者 张艺哲 《快乐作文(初中版)》 2009年第11期40-40,共1页
当你在沉重的学习中,猛一抬头,是否发现大自然很美?你是否发现,细细品味它是如此可爱?如果你没有发现,那么我要告诉你欣赏自然。欣赏自然,万物萌芽,小草破土,大树抽枝,燕子归来,这是春。
关键词 欣赏自然 中学 作文 张艺哲
原文传递
以联系为纽带,落实“清楚地介绍”的学习——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火烧云》教学谈
10
作者 陈亚亚 《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 2020年第1期70-70,共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中的《火烧云》由原人教版的略读课文改为精读课文,此次改动,就要求我们从编者意图的变化中寻求教学突围,要在相互联系之中去给学生“清楚地介绍”,因材施教,要让学生从欣赏大自然到寻找它...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中的《火烧云》由原人教版的略读课文改为精读课文,此次改动,就要求我们从编者意图的变化中寻求教学突围,要在相互联系之中去给学生“清楚地介绍”,因材施教,要让学生从欣赏大自然到寻找它,通过把握和落实让学生进行有思想地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系 清楚地介绍 欣赏自然 寻找自然
下载PDF
论范畴的审美感知功能——以沃尔顿的艺术范畴理论及其对当代自然审美理论的影响为讨论中心 被引量:6
11
作者 程相占 杨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76,127,共6页
沃尔顿艺术范畴理论的要点是如何借助正确的艺术范畴,去适当地感知艺术品的审美属性。正因为这样,沃尔顿所说的艺术范畴其实也就是审美范畴,其审美理论意义在于凸显了审美范畴的功能,即对于审美感知的内容及其方向的引领,初步解答了&qu... 沃尔顿艺术范畴理论的要点是如何借助正确的艺术范畴,去适当地感知艺术品的审美属性。正因为这样,沃尔顿所说的艺术范畴其实也就是审美范畴,其审美理论意义在于凸显了审美范畴的功能,即对于审美感知的内容及其方向的引领,初步解答了"如何适当地欣赏艺术品"这个艺术美学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卡尔森在探讨"如何适当地欣赏自然事物"的时候,就借鉴了沃尔顿的理论思路。卡尔森遇到的理论困难在于,现成的自然审美范畴无法引领对于自然的适当的审美欣赏。为了解决范畴方面的困难,卡尔森走向了自然科学,试图借鉴自然科学提供的自然范畴来解决自然审美的适当性问题。这种解决方案固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其天然缺陷在于科学范畴并非审美范畴,在自然审美欣赏中运用自然科学范畴必须解决这样做的合法性问题。卡尔森的科学认知主义立场之所以遭受很多批判,深层原因正在这里。巴德否定将艺术理论移植到自然审美欣赏中的可行性,最终导向自由主义。帕森斯立足于卡尔森与沃尔顿理论之间的联系,提出"审美关联""使美标准"等术语来修正科学认知主义立场。伊顿则认为范畴的特殊性是进行自然审美欣赏的关键因素,倡导范畴界限下的认知模式。所有这些讨论最终都凸显了范畴的审美感知功能,从一个侧面推进了审美理论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范畴 审美感知 自然欣赏 自然范畴 适当的审美欣赏 审美理论
原文传递
美与责任:罗尔斯顿与环境美学中的伦理问题 被引量:2
12
作者 聂春华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7-125,共9页
环境美学中的伦理问题可以被概括为"环境审美欣赏是否具有道德关怀以及应当具有何种道德关怀"。这个问题的代表性观点来自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他描述了一种伦理维度的自然审美欣赏,但因其以自然的内在价值为核心的环境... 环境美学中的伦理问题可以被概括为"环境审美欣赏是否具有道德关怀以及应当具有何种道德关怀"。这个问题的代表性观点来自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他描述了一种伦理维度的自然审美欣赏,但因其以自然的内在价值为核心的环境伦理学暗含着康德式的现代伦理学范式,导致他关于自然审美欣赏的伦理维度的思考存在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根据对"尊重"这个概念的词源学考察,人对自然的原生尊重是一种敬畏感,它的根源是人与自然的实存性的共在关联。在此意义上,环境审美欣赏如果能超越形式与感知特征,进而领会人与自然等环境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依存关系,就能够实现一种严肃的、深具责任感和生态意义的审美欣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环境伦理学 自然审美欣赏 敬畏 生态
原文传递
康德美学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
13
作者 程相占 李茜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51,共13页
对环境美学影响较大的美学派别主要是分析美学和现象学美学,此外就是康德美学,其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无功利性”激发了伯林特环境美学的“交融模式”,后者正是在批判前者的基础上提出并加以论证的,... 对环境美学影响较大的美学派别主要是分析美学和现象学美学,此外就是康德美学,其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无功利性”激发了伯林特环境美学的“交融模式”,后者正是在批判前者的基础上提出并加以论证的,这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环境美学对于审美模式的探讨;二是自然灾害的欣赏是否可能、如何可能是环境美学面临的一个难题,康德的崇高理论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理论资源。从美学理论的深层思路来说,康德美学对于环境美学还有三个方面潜在的影响:一是康德的自然审美理论(包括自然美与自然崇高)为环境美学构建提供了理论原型;二是康德美学的“自然审美—艺术审美”二元结构为当代环境美学提供了基本思路,启发环境美学家们通过对比自然欣赏与艺术欣赏的异同来展开理论论证;三是康德哲学的“物自身”概念激发环境美学家戈德洛维奇、齐藤百合子等提出了“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命题,为环境美学走向以生态伦理为基础的生态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美学 环境美学 自然审美 艺术审美 审美模式 自然灾害欣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