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南朝文人自然审美观新变之佛学渊源
1
作者 彭沈莉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84-89,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审美开始自觉,儒、玄、佛、道各家思潮互为交织助力,晋宋之际传入中土的龙树般若中观学说乃其中一种。中观学说以“色”观“空”、以“空”解“色”,消解了心物之别,达到了主客之间物我两忘的境界。其“色空不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审美开始自觉,儒、玄、佛、道各家思潮互为交织助力,晋宋之际传入中土的龙树般若中观学说乃其中一种。中观学说以“色”观“空”、以“空”解“色”,消解了心物之别,达到了主客之间物我两忘的境界。其“色空不二”的思维方式抽掉了世界的实存性和时间性,使自然物成为意识止观之相并如其所是地显现出来,具备了相对纯然的审美性质,为南朝文人自然审美观的嬗变打开了新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文人 自然审美 色空 物色自然 时间之自然 意识止观
下载PDF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感物兴情”论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健 王德胜(主持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90,共10页
“感物兴情”作为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的一种类型,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感发传统。这一传统的典范意义与理论价值十分重大。自然物色对作家、艺术家的感发,自然物色的特征与作家、艺术家的个性及思想情感的契合,产生了奇特的审美效... “感物兴情”作为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的一种类型,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感发传统。这一传统的典范意义与理论价值十分重大。自然物色对作家、艺术家的感发,自然物色的特征与作家、艺术家的个性及思想情感的契合,产生了奇特的审美效应,不仅完成了具有原创性的文学艺术创造,展示了作家、艺术家的独特性,而且,还彰显了自然物色的价值,完成了自然物色本身由死寂到生动、由本色到华丽的伟大转变。社会现实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物、事,由于他(它)们与作家、艺术家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而然地成为感发之源,能够自觉、主动地引发作家、艺术家的情感,使之产生创作的行为。社会现实生活之能够引发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还因为作家、艺术家本身就处于社会生活的情境之中,能够深深体验并理解其中的悲与欢、忧和乐,切实与之产生感应。在感物兴情的过程中,物、情的律动都是物所主导的。物在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中的作用值得深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美学 感物兴情 自然物色 社会现实 感发传统
下载PDF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托物寓情”论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59,共12页
托物寓情作为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一种类型,早已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它的运作模式是先有情,然后再寻找与这种情相适应的物来寄托。物包括自然物色和社会现实生活。自然物色之所以能够寄托思想情感,除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之外,还有... 托物寓情作为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一种类型,早已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它的运作模式是先有情,然后再寻找与这种情相适应的物来寄托。物包括自然物色和社会现实生活。自然物色之所以能够寄托思想情感,除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之外,还有中国独特的文化、风俗等因素促成。它们共同促使自然物色的某种特征与情感的某种特征发生关联,使自然物色成为情感的隐喻或象征。社会现实生活能够寄托思想情感,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现实生活本身就蕴含着思想情感,另一方面是由于作家、艺术家从自身的体验出发领会到社会现实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某些关联。在情的主导下,情、物之间的律动是自然的、本真的。情与物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审美创造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美学 托物寓情 自然物色 社会现实 情物律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