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地区自然环境质量研究
1
作者 张弘 李小平 肖怡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01-203,共3页
持续评价并坚持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西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基于自然环境质量评价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本文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西藏地区自然环境质量评价之中。在模糊综合... 持续评价并坚持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西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基于自然环境质量评价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本文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西藏地区自然环境质量评价之中。在模糊综合评价之后,针对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本文提出了提升西藏地区自然环境质量的基本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自然环境质量 模糊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 和谐发展
原文传递
云南金沙江流域城市建成区核心度与人居自然环境质量耦合关系分析
2
作者 鄢垚 夏既胜 王宇彤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21-1530,共10页
人居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生态基础,城市建城区空间分布及其核心程度可以反映城市发展的规模及趋势,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促进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基于云南金沙江流域2010、2015、2020年的遥感影像和其他多源数据... 人居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生态基础,城市建城区空间分布及其核心程度可以反映城市发展的规模及趋势,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促进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基于云南金沙江流域2010、2015、2020年的遥感影像和其他多源数据,从城市与自然协调可持续的角度,采用多指数融合计算城市核心度指数、多方法组合计算人居自然环境质量指数。通过阈值分割提取城市建成区核心度指数,进一步构建城市建成区核心度与人居自然环境质量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和发展差异度,将流域内城市建成区划分为9种类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揭示其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流域城市核心度指数整体呈轻微下降趋势,核心度高值范围随时间逐渐扩大;人居自然环境质量指数缓慢上升,尤其是滇中地区表现明显。(2)城市建成区核心度与人居自然环境质量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度,历年耦合程度均高于0.8,表现为相互干预的耦合共同体。(3)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表现为:核心城区>边缘城区,南部城市>北部城市、中部城市>东西部城市,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总体协调度略有下降,高度协调范围随时间明显扩大。(4)地区自然、资源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差异,影响了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得流域城市主要出现5种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研究成果为流域内城市建成区合理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得出的城市核心度指数和人居自然环境质量指数模型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流域 人居自然环境质量 城市核心度 耦合协调模型 时空分异
原文传递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自然环境现状调查 被引量:3
3
作者 邹伟 符国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10285-10288,共4页
旅游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是旅游规划、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依据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海南自然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类与评价研究的结果表明:海南自然旅游资源有4个主类、16个亚类和61... 旅游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是旅游规划、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依据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海南自然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类与评价研究的结果表明:海南自然旅游资源有4个主类、16个亚类和61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的100%、94.1%和85.9%;海南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35个,特品级旅游资源单体有47个,占总数的14.0%,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225个,占67.2%,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48个,占14.3%,未获等级的旅游资源单体62个,占18.5%,而其自然旅游资源单体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山区、东部海岸和三亚市。同时通过收集、统计、整理海南省近5年来的环境质量公报资料,分析海南自然旅游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得到了海南省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总体质量良好的调查结果,但部分被监测城市(镇)噪声污染较重,因此,尽管海南省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优良,但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自然环境 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环境质量 海南国际旅游岛 调查与分析
下载PDF
Improving Open Spaces for a Sustainable City
4
作者 Karin Schwabe Meneguetti Renato Leao Rego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3年第9期1150-1156,共7页
The feasibility of city living with nature as a way to restore the balance between human uses and natural processes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about the city of Maringa in Southern Brazil. This urban form, a planned n... The feasibility of city living with nature as a way to restore the balance between human uses and natural processes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about the city of Maringa in Southern Brazil. This urban form, a planned new town founded in 1947 upon a previous, comprehensive British land-development scheme, originally offered a friendly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settlement and nature. Hence, this paper outlines how open spaces can be enhanced as an ecological structure, bringing parks, squares, gardens and urban farming into a productive system, both for nature's and for people's sakes. Following a morphological study, the proposed ecological structure will maintain ecological processes within the urban grid and help to preserve historical and social values, by linking a wide variety of natural and restored ecosystems and landscape features. The adoption of this kind of ecological planning will certainly result in an increase of the urban landscape quality, changing actual planning paradigm and preventing the city from environmental quality decr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en spaces TOWNSCAPE garden city ecological structure morphological studi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