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1—2012年烟台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趋势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秀燕 《职业与健康》 CAS 2014年第9期1214-1216,1220,共4页
目的分析1951--2012年烟台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病种变迁及发病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51--2012年烟台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烟台市62年间共报告法定自然疫源及虫媒传... 目的分析1951--2012年烟台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病种变迁及发病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51--2012年烟台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烟台市62年间共报告法定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11种共20323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3.93/10一万。死亡3759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81/10万,年平均病死率为1.85%。该类传染病平均发病总体呈现递减趋势。从病种变迁看,50~80年代以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疟疾为主,90年代以来以流行性出血热为主。近年来动物源性传染病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从占法定传染病的构成看,发病构成比呈现下降趋势,死亡构成比呈现上升趋势。结论烟台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但目前疫情呈现出新的特点,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制定并完善相关防控对策,加强监测,广泛宣传,部门配合,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发病趋势 疾病谱
原文传递
2013~2018年沈阳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戴孟阳 《预防医学论坛》 2019年第11期F0002-F0002,840,841,共3页
目的了解沈阳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强度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规划和评价实施效果提供准确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3~2018年沈阳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疫情资料。结果沈阳市2013~2018年共报告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 目的了解沈阳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强度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规划和评价实施效果提供准确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3~2018年沈阳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疫情资料。结果沈阳市2013~2018年共报告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276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59/10万。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8.27/10万(2072例),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84/10万(694例)(P<0.01)。年均报告发病率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布鲁氏菌病(4.82/10万)、肾综合征出血热(0.58/10万)、炭疽(0.07/10万)、疟疾(0.05/10万)及登革热(0.04/10万)。农民、家务及待业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54.77%(1515例)、29.68%(821例)。35~64岁组报告发病数占全部报告发病数74.80%(2069例);4~7月报告发病数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48.23%(1334例)。结论沈阳市2013~2018年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呈春末夏初高发,职业高峰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2008-2012年贵州省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现状与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田永琴 陶沁 +1 位作者 陆朝国 吴家红 《疾病监测》 CAS 2014年第2期136-142,共7页
目的分析2008-2012年贵州省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该类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根据2008-2012年贵州省报告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贵州省9个地(... 目的分析2008-2012年贵州省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该类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根据2008-2012年贵州省报告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贵州省9个地(州、市)共报告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9种603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3.25/10万,各年度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36/10万、4.99/10万、2.66/10万、2.00/10万和1.22/10万,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报告死亡1192例,年均报告死亡率0.65/10万。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地(州、市)为黔南州(9.27/10万)、黔东南州(5.30/10万)、黔西南州(4.59/10万)。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为疟疾271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1558例和狂犬病1118例,占全部病例的89.33%。疟疾发病集中在黔南、黔东南、黔西南州。乙脑病例主要为10岁以下儿童,发病时间集中在7-9月,其中8月为发病高峰。狂犬病病例以农民为主,占狂犬病报告发病总数的61.81%。2008-2012年共报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3例,均明确有禽类接触史。结论贵州省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布病报告率逐年上升,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报告发病率仍居全国前3位,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人群分布特征,应实施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疾病、重点环节的防控策略,以预防和控制该类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类法定传染病 自然 虫媒 描述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山西省2005年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杨慧军 栗文元 张杰敏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96-297,共2页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上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资料分析,了解2005年山西省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疾病的特点,提出控制对策。方法检索2005上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资料,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山西省甲乙类自然...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上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资料分析,了解2005年山西省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疾病的特点,提出控制对策。方法检索2005上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资料,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山西省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疾病的三间分布特点,并比较分析其中各种疾病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该类疾病的特点。结果2005年山西省该类传染病发病率7.60/10万,死亡率0.01/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3-8月,月平均病例均在200例以上,发病前三位的疾病依次是布鲁氏菌病(2320例)、出血热(148例)、流行性乙型脑炎(82例)。其中布病发病波及最广,占全省县区数的97.39%,发病率也排在全国的第三位。流行性乙型脑炎占此类疾病死亡构成的75%,出血热发病率下降了20.35%,但波及范围较广。结论山西省的甲乙类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有鲜明的季节特点和人群特征,该类疾病在全国的传染病中虽然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高。作为连续2年排在全国布鲁氏菌病发病率第三位的疾病,是全省目前需要下大力气控制的疾病。该类疾病中的其他病种。在重点发病地区要加强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性疾病 虫媒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
下载PDF
广西2007年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周丽莎 黄丽华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8年第10期1798-1799,共2页
目的分析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疾病监测系统对2007年广西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年广西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和虫媒性传染病的发病人数... 目的分析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疾病监测系统对2007年广西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年广西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和虫媒性传染病的发病人数为合计940例,发病率为1.9919/10万,病死率为55.43%;发病率排名前3位的疾病是:狂犬病1.0511/10万(496例)、乙脑0.5828/10万(275例)、疟疾0.1674/10万(79例)。结论广西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性传染病在全国发病率较低,但是在高发季节和地区应做好监测工作;由于广西狂犬病发病率高,要重点做好防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性疾病 虫媒传染病 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PDF
山西省2004年甲乙类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慧军 张杰敏 冯立忠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645-646,共2页
关键词 2004年1月 虫媒传染病 自然 山西省 传染病分析 甲乙类 传染病 传染病数据 监测信息报告
下载PDF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从禽流感的发生说起
7
作者 宁芳 沈壮 《知识就是力量》 2004年第3期14-15,共2页
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是法定传染病中的一类传染病.主要是指那些以动物(包括节肢动物)为传染源、可以不依靠人而独立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传染病.目前已知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有40余种.
关键词 自然 虫媒传染病 禽流感 传染 宿主 传播媒介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表现 炭疽
原文传递
2004-2017年中国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流行趋势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许子敏 程晓敏 陆家海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417-422,共6页
目的探讨2004-2017年中国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流行趋势特征,为完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从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收集公开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全国及分地区、分年龄段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 目的探讨2004-2017年中国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流行趋势特征,为完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从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收集公开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全国及分地区、分年龄段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变化趋势。结果2004-2017年全国登革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22.6%。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和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率分别以AAPC11.9%、15.4%下降。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发病率呈"降-升-缓降"趋势,AAPC为-7.6%。布鲁菌病、血吸虫病、狂犬病和疟疾发病率呈"升-降"趋势。不同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时空分布及年龄分布存在差异。乙脑发病季节性强。登革热发病高峰为8-10月。布鲁菌病的发病高峰为3-8月。布鲁菌病、出血热、血吸虫、狂犬病和钩体病均在40~<60岁和60~岁人群高发,乙脑发病率在0~<20岁人群最高。布鲁菌病和登革热发病率在0~<20、20~<40、40~<60、60~岁年龄层总体均呈上升趋势;狂犬病、钩体病和疟疾的发病率在0~<20、20~<40、40~<60、60~岁年龄层总体均呈下降趋势。结论中国在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防控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布鲁菌病、血吸虫病和登革热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未来防控应进一步实践One Health理念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性疾病 虫媒传染病 Joinpoint回归模型 One Health
原文传递
襄阳市2007-2011年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刘敬东 刘光定 +1 位作者 晏苏征 陈祖春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3年第3期38-41,共4页
目的分析襄阳市2007-2011年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该类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襄阳市2007-2011年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资料。结果襄阳市2007-2011年9个县级单位共报告法定甲乙类... 目的分析襄阳市2007-2011年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该类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襄阳市2007-2011年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资料。结果襄阳市2007-2011年9个县级单位共报告法定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6种2 520例,年均发病率9.24/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20.31/10万、11.63/10万、7.66/10万、4.50/10万和2.17/10万,发病率逐年下降;病死73例,年均死亡率0.27/10万、病死率2.90%。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为:疟疾(2 147例)、流行性出血热(286例)和狂犬病(61例),占全部病例的98.97%。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单位为枣阳市(20.78/10万)、襄州区(12.04/10万)和老河口市(11.93/10万);疟疾发病集中在枣阳市、襄州区和老河口市,流行性出血热以宜城市为最;5~9月为流行期;30~60岁年龄段高发,职业以农民为主;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结论襄阳市法定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和病媒生物,以预防和控制该类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 自然 虫媒 发病率 描述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甘肃省华亭县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关金玉 张春霞 李栓明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7年第2期51-53,共3页
目的分析2006—2015年华亭县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该类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5年华亭县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5年华亭县共报告乙类自然疫... 目的分析2006—2015年华亭县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该类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5年华亭县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5年华亭县共报告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4种141例,年平均发病率7.66/10万,病死率3.55%,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44,P<0.05);发病居前三位的传染病依次为布鲁氏菌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除疟疾外,其他病种各乡(镇)均有报告,不同乡(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96,P<0.05);各月均有病例发生,8月发病数最高(26例),10月最低(5例);男女性别比为2.13∶1,发病主要集中在40岁~年龄组,占报告总病例数的34.75%(χ~2=238.38,P<0.05);以农民为主、占报告总病例数的83.69%,不同职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2,P<0.05)。结论华亭县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人群分布特征,今后应实施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疾病、重点环节的防控策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性疾病 虫媒传染病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郴州市1992-2006年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分析
11
作者 姚令辉 段良松 +1 位作者 陈伟华 苏小可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1755-1757,共3页
目的了解郴州市近15年来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有效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三间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该市15年来共报告甲乙类自然... 目的了解郴州市近15年来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有效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三间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该市15年来共报告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7种共474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06/10万,死亡530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79/10万,年平均病死率为11.16%。该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除狂犬病稍有上升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该类传染病在法定传染病中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较高,防治工作不容忽视。狂犬病占此类传染病死亡构成的71.32%,狂犬病的控制尤其重要。该类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和人群特征,应做好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防治干预。该类传染病经过多年的防治,基本得到控制,但应高度警惕新发传染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传染病 甲乙类传染病 发病率 病死率
下载PDF
一种新发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无形体病
12
作者 刘宁春 张勇杨 《健康博览》 2008年第12期20-20,共1页
2008年7月,来自安徽明光的57岁农妇张大妈连续9天发热,体温达到38.5℃,同时伴头晕乏力、胸闷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按照感冒治疗后没有任何效果,而后,赶紧转到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就诊。经医院实验室检查发现,张大妈红细胞... 2008年7月,来自安徽明光的57岁农妇张大妈连续9天发热,体温达到38.5℃,同时伴头晕乏力、胸闷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按照感冒治疗后没有任何效果,而后,赶紧转到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就诊。经医院实验室检查发现,张大妈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均明显降低,肝脏转氨酶升高。经专家紧急会诊,张大妈的症状“符合”2008年2月卫生部颁布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诊断标准,确诊张大妈患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病情确诊后,给予相应的抗生素对症治疗,同时辅以保肝、护肝等治疗,张大妈第二天就退热了,其他症状及生化指标也逐渐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传染病 形体 医院就诊 感冒治疗 人粒细胞 实验室检查 转氨酶升高 肌肉酸痛
下载PDF
2011-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
13
作者 陈立新 张建明 +3 位作者 杨玉清 朴锦龙 白连军 赵春艳 《职业与健康》 CAS 2024年第5期587-591,共5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21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通州区无甲类鼠疫报告,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21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通州区无甲类鼠疫报告,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报告7种218例,年均发病率为1.40/10万,死亡10例,病死率为4.59%,年均死亡率为0.06/10万,10例死亡病例均为狂犬病,2011-2017年发病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35.44,P<0.05),2018-2021年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17.86,P<0.05)。7种病种按照发病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布鲁菌病、疟疾、狂犬病、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血吸虫。21个街乡或地区有病例报告,以农村地区为主,每年3-9月为发病高峰,占73.39%。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χ^(2)=90.66,P<0.05),以40~<70岁年龄组发病为主,占71.56%%;农民病例数最多,占40.83%。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报告3种4例,平均发病率为0.10/10万。结论2011-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发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主要以本地布鲁菌病和输入性疟疾为主。应加强联防联控、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等工作,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预防控制相关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庄振荣 《口岸卫生控制》 2011年第4期39-44,共6页
前言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原发于野生动物的传染病,由于人类接触病源或带菌者,而使之开始流行于人间的疾病。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同时,产业结构、规模、
关键词 自然传染病 预防控制 自然性疾病 人类社会 一体化进程 野生动物 自然 产业结构
下载PDF
三峡库区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分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张静 汪诚信 +4 位作者 白呼群 苏崇鳌 鄂启顺 武桂珍 黄玉英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5-148,共4页
为了解三峡库区人群近7年来主要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水平和流行趋势,在选出的15个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点,按照《三峡库区疾病监测方案》,每月收集传染病发病资料及鼠、蚊类等媒介生物监测资料。结合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的有... 为了解三峡库区人群近7年来主要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水平和流行趋势,在选出的15个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点,按照《三峡库区疾病监测方案》,每月收集传染病发病资料及鼠、蚊类等媒介生物监测资料。结合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的有关发病资料,分别进行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发病趋势的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连续7年的监测结果显示,甲类传染病鼠疫未发生,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以病媒生物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累计报告病例157例,其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疟疾、出血热发病水平明显低于全国,而钩体病和乙脑发病水平则高于全国,除疟疾外的其余3种疾病均伴有小的发病高峰出现,但仍以散发为主。表明这些与环境变化关系较为密切的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随着工程施工、移民新址建设和移民搬迁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由于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复杂性,仍需长期连续地开展监测,密切关注发病趋势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虫媒 自然性疾病 疾病监测
下载PDF
东莞市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德胜 张险朋 +1 位作者 徐振娜 洪伟彬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96,共2页
虫媒传染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莱姆病、疟疾、登革热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与鼠传疾病构成了媒介生物性疾病(习惯上均称虫媒传染病)。这类传染病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病... 虫媒传染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莱姆病、疟疾、登革热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与鼠传疾病构成了媒介生物性疾病(习惯上均称虫媒传染病)。这类传染病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病例中约占5%-10%,但它的病死人数则占传染病总死亡人数的3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媒传染病 媒介生物性疾病 自然性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 病死人数 病媒生物 莱姆病 登革热病毒 鼠传疾病 总死亡人数
下载PDF
某部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与预防对策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占清 杨杰 +4 位作者 黄尉初 苏静静 李子建 付留杰 刘元东 《实用医药杂志》 2012年第1期64-66,共3页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类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传染性疾病,此类疾病在自然条件下,即使人类不参与,也可通过媒介感染宿主动物造成流行,并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且有疾病病原体可能作为生物战剂,与军事学密切相关。
关键词 虫媒自然性疾病 秋冬型恙虫病 流行病学特征 预防与控制
下载PDF
江山市2002-2007年传染病疫情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祝丽萍 《浙江预防医学》 2009年第1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传染病 性传播 肺结核 呼吸道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 自然 肠道传染病 痢疾 传播途径(流行病学) 传尸痨 呼吸道感染 脾胃病 传染病发病率 江山市
下载PDF
2010-2016年华北地区部队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情况分析
19
作者 邓兵 杨惠 +1 位作者 杜志辉 崔淑华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14-16,20,共4页
目的分析2010-2016年华北地区部队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现状,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军队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6年华北地区部队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 目的分析2010-2016年华北地区部队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现状,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军队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6年华北地区部队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7年华北地区部队共报告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8种,以疟疾和布鲁氏菌病为主,二者报告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82.14%;2011-2014年持续高发,但近2年呈下降趋势;主要疾病季节性明显;发病者中,驻河北部队官兵、男性、战士、18~35岁者、入伍6年以上者居多;感染地点主要在营区。结论为进一步做好部队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工作,一要详细调查掌握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本底信息;二要加强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日常监测与控制;三要强化部队任务期间的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四要深入研究并大力推广防控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部队 虫媒自然性疾病 流行情况
下载PDF
浙江省1991年疾病监测点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20
作者 叶全富 蒋庭魁 +2 位作者 倪胜 韩晓军 乐焕钰 《浙江预防医学》 1992年第3期3-6,共4页
一、疫情概况 全省13个疾病监测点(监测人口1348330人,占全省总人口数的3.19%),通过一年的传染病监测,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报告乙类传染病14种,计7080例,死亡16人。报告发病宰520.35/10万,死亡率1.10/10万,病死率0.23%。与去年同期相比... 一、疫情概况 全省13个疾病监测点(监测人口1348330人,占全省总人口数的3.19%),通过一年的传染病监测,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报告乙类传染病14种,计7080例,死亡16人。报告发病宰520.35/10万,死亡率1.10/10万,病死率0.23%。与去年同期相比报告发病率上升0.70%,死亡率下降36.21%,病死率下降36.11%。其中报告发病率上升明显的病种有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下降明显的有痢疾、伤寒、麻疹等疾病。报告发病前五位的疾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329.55/10万)、痢疾(136.28/10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监测点 传染病报告 情分析 甲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 自然性疾病 肠道传染病 传染病漏报率 呼吸道传染病 男女性别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