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灾害知觉的不安全心理特性与调适建议--基于北京大学生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苏筠 伍国凤 +2 位作者 朱莉 周夏 付丽佳 《灾害学》 CSCD 2008年第2期19-23,共5页
研究公众自然灾害知觉中的不安全因素,有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减灾宣教活动、构建社会预防文化。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了北京5所高校大学生的自然灾害知觉现状及特征。统计分析显示,大学生自然灾害知觉中存在不安全心理特性,主要表现在:对自... 研究公众自然灾害知觉中的不安全因素,有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减灾宣教活动、构建社会预防文化。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了北京5所高校大学生的自然灾害知觉现状及特征。统计分析显示,大学生自然灾害知觉中存在不安全心理特性,主要表现在:对自身灾害知识和经验存在过高估计的乐观偏差;在灾害预期中表现出悲观的心理噪声效应;面对自然灾害多数出现消极情绪,其应急行为倾向呈负距平状态;防灾减灾过程中对政府行为依赖性、服从性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普及正确防灾知识、完善心理防御机制、强化能动意识等重塑大学生灾害知觉、调适灾害行为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知觉 乐观偏差 心理噪声 灾害调适 北京
下载PDF
游憩者知觉自然度对恢复性知觉的影响
2
作者 黄钰麟 黄楠 +4 位作者 朱玉洁 陈晶茹 傅伟聪 董建文 王敏华 《中国城市林业》 2022年第5期119-124,共6页
文章以厦门植物园为研究对象,将知觉自然度作为评价自然环境的前置反馈指标,建立知觉自然度、环境偏好与恢复性知觉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三者间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游憩者知觉自然度的环境特质。结果表明:游憩者的知觉自然度是通过自然形... 文章以厦门植物园为研究对象,将知觉自然度作为评价自然环境的前置反馈指标,建立知觉自然度、环境偏好与恢复性知觉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三者间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游憩者知觉自然度的环境特质。结果表明:游憩者的知觉自然度是通过自然形态感知与自然空间感知维度对其恢复性知觉产生间接或直接的正显著影响;游憩者在植物园内主要通过“自然形态感知→自然空间感知→恢复性知觉、自然形态感知→环境偏好→恢复性知觉”2条心理路径获得恢复性体验。厘清影响个体感知自然度的环境特质,对环境偏好和恢复性环境的探究至关重要,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地景观建设和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自然 环境偏好 恢复性知觉 植物园 厦门
下载PDF
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思想重释
3
作者 叶云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59-67,共9页
历来对于王阳明四句教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中的“无善无恶”,学界多以至善无恶与无执著性解之。两种解释路向固然在阳明学中渊源有自,但也蕴含张力,不好统一。良知心体作为善的根据和来源,被强化为至善无恶之善,这与先前儒家所论尚... 历来对于王阳明四句教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中的“无善无恶”,学界多以至善无恶与无执著性解之。两种解释路向固然在阳明学中渊源有自,但也蕴含张力,不好统一。良知心体作为善的根据和来源,被强化为至善无恶之善,这与先前儒家所论尚无实质区别。但考诸阳明的说法,他以“无善无恶”说心之体,还表达了两层“无”的意义:其一是未发之中义,指良知心体未显发时不显露自身之为善的内容和标准;其二是自然知觉义,指良知心体遇事是非善恶自然知之、自然觉之的发用特性。阳明以“明莹无滞”,也即无执著性统称这两层含义,是其在佛道之学的影响下创造性诠释的结果。从今天的角度,可以看得比较清楚,良知心体未发之中、自然知觉二义,分别指的是隐默之知与当下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四句教 无善无恶 未发之中 自然知觉
下载PDF
游憩者场所感知与恢复性知觉关系研究——以福州温泉公园为例 被引量:40
4
作者 刘群阅 尤达 +3 位作者 潘明慧 池梦薇 黄启堂 兰思仁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7-88,共12页
文章总结当前研究中关于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环境偏好、场所依恋3个场所感知概念和恢复性知觉之间的关系,从唤醒理论和自我调节态度理论出发,尝试构建公园游憩者恢复性知觉影响因素模型。以福州温泉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公园绿地... 文章总结当前研究中关于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环境偏好、场所依恋3个场所感知概念和恢复性知觉之间的关系,从唤醒理论和自我调节态度理论出发,尝试构建公园游憩者恢复性知觉影响因素模型。以福州温泉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公园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量表并进行了相关的验证,接着针对提出的假设模型进行检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共有自然属性感知、自然空间感知、自然形态感知3个维度。(2)自然空间感知维度对环境偏好有显著影响,其他两个维度对环境偏好影响不显著。(3)环境偏好不仅直接影响环境恢复性知觉,而且可以通过场所认同的中介作用实现。(4)场所依赖对环境恢复性知觉影响不显著,而场所认同对环境恢复性知觉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环境偏好→场所认同→环境恢复性知觉"的复杂影响路径。因此,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考虑,要提高人工绿地的环境恢复性知觉,就要从绿地景观的空间营造、环境偏好以及场所认同的特性出发,注重情感的注入,打造具有人情味的景观,从而使绿地景观提升绿地环境的恢复性知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景观知觉自然 环境偏好 恢复性知觉 场所依恋 绿地景观
下载PDF
森林康养游憩者场所感知与健康效益评估关系研究——以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例 被引量:30
5
作者 耿藤瑜 傅红 +1 位作者 曾雅婕 胡铭真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36,共16页
森林康养是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创新业态,研究森林康养游憩者场所感知与健康效益评估间的作用机制,对康养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以游憩者场所感知为切入点,创新性地引入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构建森林康养游憩... 森林康养是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创新业态,研究森林康养游憩者场所感知与健康效益评估间的作用机制,对康养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以游憩者场所感知为切入点,创新性地引入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构建森林康养游憩者景观知觉自然度、场所依恋2个场所感知概念与健康效益评估三者的结构关系模型,以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森林环境及个体心理因素对康养效益的累积驱动效应。结果表明:(1)"自然属性感知""自然空间感知""自然形态感知"3个维度均能有效反映森林康养游憩者景观知觉自然度,其中,"自然形态感知"影响最为显著(0.840),"自然属性感知"影响次之(0.815),"自然空间感知"影响最小(0.735);(2)森林康养场所"物质环境质量"直接影响游憩者的场所依赖,并间接影响场所认同;(3)森林康养游憩者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健康效益评估的关键,情绪的稳定能有效改善健康效益评估;(4)森林康养游憩者健康效益评估具备"景观知觉自然度→健康效益评估"的简单影响路径和"景观知觉自然度→场所依赖→场所认同→健康效益评估"及"景观知觉自然度→场所认同→健康效益评估"2条复杂影响路径。自然度对场所依赖、场所认同和健康效益评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场所依赖对场所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场所认同对健康效益评估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3点政策启示:强化政府对森林康养产业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的持续性扶持作用;重视森林康养游憩者情感体验管理;加强宣传机制和经济效益的组合效能,优化康养旅游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康养旅游 景观知觉自然 场所依恋 健康效益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