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粒度下渤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3
1
作者 袁华茂 吕晓霞 +4 位作者 李学刚 李宁 孙云明 詹天荣 宋金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5-120,共6页
对渤海三个典型海域 6个站位柱状沉积物自然粒度下的有机碳 (OC)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氧化还原环境 (E0h,E0s,Fe3+/Fe2 +比值 )因素对渤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影响 .渤海自然粒度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含量在 0 3 9— 0 ... 对渤海三个典型海域 6个站位柱状沉积物自然粒度下的有机碳 (OC)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氧化还原环境 (E0h,E0s,Fe3+/Fe2 +比值 )因素对渤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影响 .渤海自然粒度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含量在 0 3 9— 0 86 %之间 ,一般在表层 次表层含量变化较剧烈 ,在下层变化较缓 .相关分析说明 ,在中层 ,一般沉积物的还原性相比表层有增强 ,氧化环境与还原环境共存 ,有机质被氧化 ,OC浓度变得趋于减小 ,Fe3+/Fe2 +也趋于减小 ,二者有明显的正相关 ;在下层 ,还原环境占据了主导地位 ,导致大量OC不能被氧化 ,就被保存了下来 ,而Fe3+/Fe2 +却明显减小 ,所以在下层OC Fe3+/Fe2 +呈较强的负相关 ;在表层又掺杂了生物化学与物理扰动等因素 ,使OC Fe3+/Fe2 +的相关性变得复杂 ,且不规律 .表层 次表层OC主要取决于物质来源和物理搅动 ,变化较复杂 ;中、下层主要受氧化还原环境影响 ,矿化作用明显 ,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 ;下层除C3区和A区外 ,有机碳含量也逐步降低 .有机碳含量不同层次受不同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氧化还原进程与不同的生物化学过程共同影响 .从C区的断面分布看 ,表层 次表层呈垂直叠层分布 ,主要是逐步垂直沉降沉积的结果 .2 5cm以下呈水平推进式梯度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地球化学特性 渤海沉积物 自然粒度 沉积物
下载PDF
自然粒度酸化紫色土磷形态分级及其流失解析度评价
2
作者 张洋 雷平 +1 位作者 谢德体 倪九派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34,共13页
土壤磷分级方法可用于土壤磷赋存形态转化的定量化研究及磷流失的解析度评价。为探讨施磷肥对酸化紫色土磷赋存形态及土壤磷流失解析度的影响,以酸化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在榨菜生长区,设计3种磷肥处理(T1,不施磷肥;T2,常规施磷,60kg P_2O_... 土壤磷分级方法可用于土壤磷赋存形态转化的定量化研究及磷流失的解析度评价。为探讨施磷肥对酸化紫色土磷赋存形态及土壤磷流失解析度的影响,以酸化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在榨菜生长区,设计3种磷肥处理(T1,不施磷肥;T2,常规施磷,60kg P_2O_5/hm^2;T_3,磷肥增倍,120kg P_2O_5/hm^2),采用一种新的磷形态分级法,开展不同磷肥处理下径流小区土壤磷赋存形态及其流失的解析度评价。结果表明,新分级方法对土壤磷形态的提取率与Hedley分级法无显著性差异,但其对磷流失指数具有更好的表征;磷流失指数与施肥量呈正相关,且NH_4F溶性磷和NaOH溶性磷对磷流失的解析度最强;增施磷肥(120kg P_2O_5/hm^2)显著提升土壤中游离态磷、树脂有效态磷、磷酸二钙型及磷酸八钙型等磷组分;不施磷肥显著降低磷酸二钙型、磷酸八钙型及铁(铝)结合态磷等磷形态。综上可知,自然粒度酸化土壤磷形态分级法具有可行性,其对面源污染磷流失定量化研究具有更好表征。同时,本研究证实土壤磷流失主要源于NH4F溶性磷和NaOH溶性磷,且施肥显著影响活性磷库和慢性磷库中磷形态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分级 自然粒度 酸化紫色土 磷流失指数 磷流失解析度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湖泊沉积物有机磷分级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圣瑞 金相灿 梁海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4期355-359,共5页
应用了冷冻干燥后过100目筛(A),冷冻干燥后制备自然粒度(B)和新鲜样品(C)3种湖泊沉积物样品常用预处理方法,以太湖不同湖区的4个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湖泊沉积物有机磷分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研究湖泊沉积物各... 应用了冷冻干燥后过100目筛(A),冷冻干燥后制备自然粒度(B)和新鲜样品(C)3种湖泊沉积物样品常用预处理方法,以太湖不同湖区的4个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湖泊沉积物有机磷分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研究湖泊沉积物各有机磷组分背景值的角度来讲,A处理方法所得结果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湖泊沉积物各有机磷组分的实际情况。但是,从研究湖泊生态系统磷循环的角度来讲,B处理方法所得结果可能更加接近实际情况。而C处理方法所得结果则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各有机磷组分,特别是对有机磷组分中有效性较强的LOP和MLOP影响较大,对MROP有一定影响,而对HROP含量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处理方法 湖泊沉积物 有机磷组分 自然粒度
下载PDF
黄河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可转化的磷 被引量:35
4
作者 宋金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2-45,共4页
基于海洋生源物质循环研究的新思路 ,提出海洋沉积物中可转化的磷只能是自然粒度状态下的非碎屑态磷。黄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自然粒度下可转化的磷在58.5~69.8μg/g之间 ,仅占总磷的9.1 %~11.0% ,而全粒度(研磨)下可转化的磷在45... 基于海洋生源物质循环研究的新思路 ,提出海洋沉积物中可转化的磷只能是自然粒度状态下的非碎屑态磷。黄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自然粒度下可转化的磷在58.5~69.8μg/g之间 ,仅占总磷的9.1 %~11.0% ,而全粒度(研磨)下可转化的磷在454.8~529.2μg/g,占总磷的73.4 %~89.1% ,说明全粒度下(研磨)可转化的磷大部分不能参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同步底栖生物的调查结果发现 ,小、大型底栖生物量与自然粒度下非碎屑态的磷有很好的正相关 ,而与全粒度下非碎屑态的磷相关性较差 ,证实了海洋沉积物中可转化的磷是自然粒度下的非碎屑态磷 ,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是全粒度(研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自然粒度 形态 黄河口邻近海域
下载PDF
云南滇池风化磷块岩的开发利用
5
作者 黄富荣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1997年第S1期122-125,共4页
关键词 风化磷块岩 风化矿石 云南滇池 开发利用研究 定量判别 选矿工艺 自然粒度 选矿试验 磷灰石 原生矿石
下载PDF
化探土壤样品省云研磨流程的研究
6
作者 岳正军 《河南地质》 1996年第3期202-210,共9页
根据生产实践,采用不同的实验研究方法,论证了主要成晕元素在天然介质的粗细颗粒土壤中的分布,浓度,赋存状态及异常特征等都是基本相同的,因此,野外采集的较细颗粒的土壤样品不需再进行研磨,可直接进行过筛分析,既不影响找矿效... 根据生产实践,采用不同的实验研究方法,论证了主要成晕元素在天然介质的粗细颗粒土壤中的分布,浓度,赋存状态及异常特征等都是基本相同的,因此,野外采集的较细颗粒的土壤样品不需再进行研磨,可直接进行过筛分析,既不影响找矿效果,又节约了时间和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样品 自然粒度 污染 研磨流程
下载PDF
冶炼炉渣中的有价金属细菌回收方法
7
作者 张在海 《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 2006年第8期53-53,共1页
这种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铺设喷淋或滴淋管道系统;培养种菌,种菌培养基为自养细菌培养基;接种并喷淋或滴淋,先将浸出液调至pHl.0~3.0,不使酸度低于0.7g/L;然后将培养好的细菌接种集液池中,再按种菌培养基中的配方及方法... 这种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铺设喷淋或滴淋管道系统;培养种菌,种菌培养基为自养细菌培养基;接种并喷淋或滴淋,先将浸出液调至pHl.0~3.0,不使酸度低于0.7g/L;然后将培养好的细菌接种集液池中,再按种菌培养基中的配方及方法加入营养基质;最后将含菌酸性溶液泵上堆喷淋或滴淋:固液比范围为1~200:1,喷淋或滴淋强度为其最大通透性的1/10~9/10,喷、停交换间隔时间为1~48小时。使用本发明,水淬炉渣在自然粒度下,以回收率90%为标准,铜不超出三个月;土炉铜、钻复合块渣不超过8个月;较单一的镍、钻炉渣,其回收速度一般在6个月内。从炉渣中回收有价金属成本较低,效益较高,而且少污染。按申报专利时的价格计算,一般吨铜可获利8000元以上:镍可获利6万元以上,钻可获利15万元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方法 冶炼炉渣 自养细菌 有价金属 培养基 管道系统 营养基质 间隔时间 自然粒度 水淬炉渣
下载PDF
科学家的迷信生涯
8
作者 菲利普·鲍尔 马晓晨 《飞碟探索》 2015年第5期40-43,共4页
物理学理论与概念大多与不可见物体相关:不仅包括不可见的力场和不可感知的射线.也包括小到即使用最先进的显微镜也观测不到的粒子。可以探测到无线电波、红外辐射、X射线的望远镜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而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束以及... 物理学理论与概念大多与不可见物体相关:不仅包括不可见的力场和不可感知的射线.也包括小到即使用最先进的显微镜也观测不到的粒子。可以探测到无线电波、红外辐射、X射线的望远镜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而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束以及对自然粒度的探测揭开了人们看不见的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家 电子显微镜 迷信 物理学理论 无线电波 红外辐射 微观世界 自然粒度
下载PDF
Natural and human-induced effects on grain size of surface sediments along the Lianyungang muddy coast,China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存勇 冯秀丽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87-397,共11页
To examine spatial variations of grain-size characteristics caused by both natural and human-induced processes along the Lianyungang muddy coast, China, 129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measured using standard sieving a... To examine spatial variations of grain-size characteristics caused by both natural and human-induced processes along the Lianyungang muddy coast, China, 129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measured using standard sieving and sedimentation techniques. Results show that sediment diameter tends to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water depth from nearshore to offshore. Size-frequency distributions indicate a gradual mixing process of coarse and fine diameter material. Grain size trend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a man-made structure, the West has resulted in severe siltation in Haizhou Bay and Breakwater, along with Liandao Island itself, the Lianyungang port area, where sediment quality is also poo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grain size can be used as a natural tracer to infer how sediments respond to the effects caused by both natural and human-induced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grain size muddy coast EFFECT Lianyungang
下载PDF
渤海南部海域柱状沉积物中磷与硅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宋金明 罗延馨 《海洋科学集刊》 CAS 2001年第1期83-95,共13页
磷与硅作为重要的生源要素,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直接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全球变化密切相关。大量的研究表明,磷、硅等生源要素某一项的缺乏,都可限制该海域生物的繁殖生长,而成为生物生长繁殖的限制性因素(宋金明,1997;Conley et al... 磷与硅作为重要的生源要素,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直接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全球变化密切相关。大量的研究表明,磷、硅等生源要素某一项的缺乏,都可限制该海域生物的繁殖生长,而成为生物生长繁殖的限制性因素(宋金明,1997;Conley et al.,1992;Riebesell et al.,1993;Thomposon et al.,1996);而某一生源要素的大量过剩,又可引起严重的富营养化,赤潮就是其典型的结果之一(齐雨藻等,1994;Eigen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状沉积物 海洋沉积物 渤海南部海域 形态特征 磷与硅 表层沉积物 垂直分布 自然粒度 生源要素 间隙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