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闪光视网膜电图评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自然退行者视网膜功能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杨晨皓 蔡晓静 +2 位作者 沈李 周晓红 陈超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0-274,共5页
目的应用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评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自然退行者在终止检查时点的视网膜功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ROP自然退行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ROP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病例组以筛查间隔期分3个亚组(A亚组:Ⅲ区1期病变3... 目的应用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评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自然退行者在终止检查时点的视网膜功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ROP自然退行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ROP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病例组以筛查间隔期分3个亚组(A亚组:Ⅲ区1期病变3周检查1次;B亚组:Ⅱ区1期、Ⅲ区2期病变2周检查1次;C亚组:Ⅰ区无ROP、Ⅰ区1期或2期、Ⅰ区退行ROP和Ⅱ区2期或3期病变每周检查1次)。依据中国ROP筛查指南方案至终止检查时点,应用F-ERG对两组早产儿进行视网膜功能评估,比较两组指标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 3亚组间比较P<0.016 7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病房符合本文病例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的早产儿分别为119例和160例。依据排除标准,病例组39例(78眼)、对照组37例(74眼)进入本文分析。病例组较对照组视杆反应b波、最大混合反应a波、最大混合反应b波、振荡电位峰值、视锥反应b波平均振幅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反应平均潜伏期均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亚组较A亚组各反应平均振幅和平均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亚组较A亚组视杆反应b波、振荡电位峰值和视锥反应b波平均振幅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潜伏期除最大混合反应a波和视锥反应a波外,余反应均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亚组较B亚组各反应平均振幅和平均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OP自然退行者在终止筛查时点,其视网膜功能发育落后于相同矫正胎龄的未发生ROP的早产儿,ROP病变程度越重、越靠近后级部,对视网膜功能影响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闪光视网膜电图 视网膜功能 自然退行
下载PDF
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自然退行有关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尹虹 黎晓新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3-646,共4页
目的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自然退行组与ROP阈值病变组及视网膜脱离组的早产儿生后各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找可能与ROP自然退行有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4年10月检查的125例具有ROP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目的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自然退行组与ROP阈值病变组及视网膜脱离组的早产儿生后各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找可能与ROP自然退行有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4年10月检查的125例具有ROP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自然退行组的平均出生体重及胎龄(1689.3g,31.7周)较ROP阈值病变组(1487g,30.6周)及视网膜脱离组(1418g,29.7周)大,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ROP阈值病变组与视网膜脱离组之间的出生体重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退行组矫正胎龄(37.1周)、阈值病变组(41.9周)及视网膜脱离组(74.6周)三者的诊断时间明显不同(P<0.01)。三组中性别(χ2分别为0.16、0.00004、0.2)无显著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胎龄是ROP退行的影响因素。结论小胎龄可能与ROP不能自然退行有关。ROP预后与发现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阈值病变 自然退行 视网膜脱离
下载PDF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自然退行者视功能发育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晨皓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6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了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自然退行者远期视功能的发育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观察ROP自然退行者(A组)与未发生ROP早产儿(B组)的视功能发育情况。分别在12、24和36月龄时进行3次随访,检查内容包括视力、屈光、眼底、眼位等。结果 ... 目的了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自然退行者远期视功能的发育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观察ROP自然退行者(A组)与未发生ROP早产儿(B组)的视功能发育情况。分别在12、24和36月龄时进行3次随访,检查内容包括视力、屈光、眼底、眼位等。结果 A组共46例,男性25例、女性21例;孕周为(29.27±2.56)周;出生体重为(1 343.86±368.28)g;41例完成随访,失访率为10.9%。B组共48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孕周为(30.40±2.75)周;出生体重为(1 432.61±347.13)g;40例完成随访,失访率为16.7%。2组失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7)。随访末,A组视力为0.58±0.17,B组视力为0.62±0.19,视力发育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92);A组屈光状态中近视的发病率为14.6%,明显高于B组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A组斜视发病率为14.6%,高于B组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ROP自然退行者近视和斜视的发病率高于未发生ROP的早产儿。应建立长期、合理的视功能随访体系,对于早期发现的异常屈光状态(近视及中、高度远视)和斜视,要尽早干预、治疗,预防其弱视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自然退行 视功能 近视 斜视
下载PDF
关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自然退行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雨生 王亮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31-534,共4页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已成为全球首位儿童致盲性眼病,近年对其急性期病变的认识和治疗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ROP患儿中大多数病变可自然退行,目前对自然退行规律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自然退行后虽然眼底形态明显改善,但患儿长期的视功能...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已成为全球首位儿童致盲性眼病,近年对其急性期病变的认识和治疗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ROP患儿中大多数病变可自然退行,目前对自然退行规律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自然退行后虽然眼底形态明显改善,但患儿长期的视功能预后不容乐观。随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及其血管成像等影像技术的深度应用,将帮助临床进一步认识ROP自然退行的本质。加大ROP自然退行的研究,对合理安排经济高效的筛查时机,制定科学化、个体化的治疗和随访方案,改善患儿视功能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 自然退行 述评
原文传递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自然退行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自峰 武雷 +7 位作者 李曼红 王亮 严宏祥 周毅 樊静 苟凯丽 郭长梅 王雨生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39-545,共7页
目的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自然退行后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及视网膜血管化情况。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行FFA检查的自然退行ROP患儿41例8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5例50... 目的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自然退行后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及视网膜血管化情况。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行FFA检查的自然退行ROP患儿41例8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5例50只眼,女性16例32只眼。Ⅱ区病变44只眼,其中2、3期病变分别为38、6只眼;Ⅲ区病变38只眼,均为2期。所有患儿在矫正胎龄(70.70±12.25)周且ROP自然退行完成后全身麻醉下行FFA检查。重点观察视网膜血管发育情况,以及脉络膜循环和黄斑部异常情况,同时对比观察Ⅱ、Ⅲ区病变退行后的差异。视网膜血管化范围以视盘中央与血管化边缘的距离(DB)/视盘中央与黄斑中心凹的距离(DF)的比值(DB/DF)表示;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宽度为锯齿缘至视网膜血管化边缘的距离,以视盘直径(DD)记录。不同ROP分区患眼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脉络膜循环呈线状充盈9例(21.95%,9/41)。后极部视网膜动脉纡曲32只眼(39.02%,32/82);初始嵴至视网膜血管化边缘区域内,血管分支增多45只眼(54.88%,45/82),血管走行平直27只眼(32.93%,27/82),环状血管45只眼(54.88%,45/82),动静脉分流18只眼(21.95%,18/82),毛细血管床丢失46只眼(56.10%,46/82)。FFA晚期见点、线状荧光素渗漏23只眼(28.05%,23/82)。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缩小、黄斑区弱荧光等黄斑异常28只眼(34.15%,28/82),其中黄斑颞侧移位1只眼。患眼颞侧、鼻侧DB/DF值分别为4.63±0.29、3.77±0.23;颞侧无血管区宽度为(1.74±1.00)DD。与Ⅲ区病变比较,Ⅱ区病变自然退行完成后血管分支增多和荧光素渗漏更常见(χ^(2)=9.303、10.774,P=0.002、0.001),颞侧视网膜血管化范围更小(t=-2.285,P=0.026)、无血管区更宽(t=5.491,P<0.001)。结论ROP自然退行病变稳定后,视网膜血管化不完全和血管发育异常等FFA特征可长期存在,包括后极部视网膜动脉纡曲、末梢血管分支增多、走行平直、环状血管、毛细血管床丢失和黄斑异常等,其长期安全性尚需合理地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自然退行
原文传递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自然消退者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孟森玲 熊艳丽 陈绍红 《江西医药》 CAS 2022年第9期1067-1070,1073,共5页
目的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自然消退者的发病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我院出生并符合眼底检查标准的早产儿,根据是否发生ROP并自然消退将其分为自然消退组和早产儿组,总结其发病特点,并筛选出可能的高危... 目的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自然消退者的发病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我院出生并符合眼底检查标准的早产儿,根据是否发生ROP并自然消退将其分为自然消退组和早产儿组,总结其发病特点,并筛选出可能的高危因素,对各项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最后得出ROP自然消退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符合研究条件的早产儿259例,其中自然消退组123例,早产儿组136例。将两组进行比较,发现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用氧时长、机械通气和CPAP通气时长、胎儿数量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ROP自然消退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出生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用氧时长越长,机械通气和CPAP通气时长越长,胎儿数量越多,其发生率越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胎龄是发生ROP自然消退的保护因素(OR=0.727,P<0.05),机械通气和CPAP通气是发生ROP自然消退的危险因素(OR=1.131,P<0.05)。结论小胎龄、长时间使用机械通气和CPAP通气与ROP自然消退的发生有关。临床上应积极预防并减少极小胎龄早产儿的出生,合理规范应用机械通气和CPAP通气,以最大程度预防ROP自然消退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自然退行 早产儿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阈值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陶媛 陆成伟 +3 位作者 李松鹤 董宇 刘卫东 宋鄂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76-1279,共4页
目的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不同转归—自然退行与阈值病变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3例确诊ROP的早产JUrN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统... 目的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不同转归—自然退行与阈值病变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3例确诊ROP的早产JUrN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83例不同程度ROP患儿中(166只眼),自然退行51例(102只眼,占ROP患儿61.45%),阈值病变32例(64只眼,占ROP患儿38.55%)。使用f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OP阈值病变组的胎龄较ROP自然退行组小,产次较ROP自然退行组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后,男性、机械呼吸及发生败血症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胎龄、多产次,男性、使用机械呼吸、发生败血症与ROP不能自然退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阈值病变 自然退行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