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木斯自然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1
作者 王玉水 《新疆有色金属》 2008年第5期9-10,共2页
木斯自然铜矿受喷发-喷溢旋回控制,矿体产出形态及空间分布受层位控制。矿体产于二叠系下统塔尔得套组第五岩性段中。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倾角35°~45°。矿石矿物为自然铜矿、赤铜矿、镜铁矿,矿床成因类型为陆相火山-热液型。
关键词 术斯自然铜矿 喷发-喷溢旋回 地质特征 成因
下载PDF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北美自然铜矿中的铅 被引量:3
2
作者 汪常明 金正耀 +1 位作者 陈彪 尹若春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50-2054,共5页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北美多个自然铜矿区的55个样品进行了铅含量分析,在制作校准曲线时加入高纯铜溶液以消除基体效应影响,高纯铜及样品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4.0%和111.0%,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分析结果表明,北美自然铜中...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北美多个自然铜矿区的55个样品进行了铅含量分析,在制作校准曲线时加入高纯铜溶液以消除基体效应影响,高纯铜及样品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4.0%和111.0%,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分析结果表明,北美自然铜中铅含量极低,多数含量低于1μg/g,少数介于1—10μg/g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北美自然铜矿
原文传递
新疆尼洛克县木斯铜矿成因探讨
3
作者 杜江岩 王松涛 +1 位作者 李明 丁光发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75-176,共2页
新疆尼洛克县木斯铜矿位于该县东南处的阿吾拉勒山南坡,属中低山区,自然条件良好,交通方便。在80年代末发现至今先后做了一些地质工作,该地区自然铜矿点已发现多处,并有少量开采,对这些铜矿进行深入研究以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拓宽视野... 新疆尼洛克县木斯铜矿位于该县东南处的阿吾拉勒山南坡,属中低山区,自然条件良好,交通方便。在80年代末发现至今先后做了一些地质工作,该地区自然铜矿点已发现多处,并有少量开采,对这些铜矿进行深入研究以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拓宽视野,以确定其能否成为一个有望的铜矿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铜矿 火山通道 次火山岩 阿吾拉勒山 地质工作 拓宽视野 安山岩 闪长岩 镜铁 新疆
下载PDF
云南昭通小水井峨嵋山玄武岩系破碎带铜矿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建华 张志平 高旭焦 《云南地质》 2012年第4期460-463,437,共5页
小水井铜矿受F1断层破碎带控制,矿体直接赋存其中。铜矿与石英脉、方解石脉有密切成生关系,近矿围岩以硅化、黄铁矿化为主,铁帽及铜氧化物是直接找矿依据,区域峨嵋山玄武岩组应是矿质来源,矿床属构控火山热液型铜矿。
关键词 硫化自然铜 断层破碎带 构造控 上二叠统玄武岩 云南昭通小水井
下载PDF
回转式连续逆流浸出机组的开发与应用
5
作者 薛平 李光强 魏明星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4-156,158,共4页
介绍了目前浸出提取技术的方法、原理、应用特点,指出了现有浸出方法的优缺点,着重分析了回转式连续逆流浸出机组的技术特点,阐述了该机组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本机组巧妙地将浸出、洗涤与分离过程融为一体,大大节省人力、物力与财力,... 介绍了目前浸出提取技术的方法、原理、应用特点,指出了现有浸出方法的优缺点,着重分析了回转式连续逆流浸出机组的技术特点,阐述了该机组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本机组巧妙地将浸出、洗涤与分离过程融为一体,大大节省人力、物力与财力,且节能环保,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转式 逆流浸出 自然铜矿 氧化铜
下载PDF
湿法冶铜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1
6
作者 郑若锋 陈新 《地质实验室》 1996年第5期287-291,共5页
对氧化铜矿,硫化铜矿和自然铜矿的湿法冶炼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焙烧一酸浸工艺仍是处理硫化矿最现实而有效的工艺,细菌浸取-萃取-电积法是处理低品位铜矿最具发展前途的工艺。
关键词 湿法冶炼 氧化铜 自然铜矿 发展方向
下载PDF
Extraction of copper and zinc from naturally contaminated copper mine soils: Chemical fractionation analysis and risk assessment
7
作者 XIAO Jiu-hua ZHOU Jun +6 位作者 WANG Zhao-hui LI Si-yue ZHANG Wei-chao FANG Chang-ling GUO Yao-guang XIAO Dong-xue LOU Xiao-yi IU Jian-sh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274-1284,共11页
The leaching behaviour of Cu and Zn from contaminated soils at a copper min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four extractants: citric acid (CA), oxalic acid (OA),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EDTA) and nitrilotriace... The leaching behaviour of Cu and Zn from contaminated soils at a copper min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four extractants: citric acid (CA), oxalic acid (OA),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EDTA) and nitrilotriacetic acid (NTA). Six soil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four chemical fractions of Cu or Zn (acid-soluble, reducible, oxidizable and residual). For the extraction of Cu, EDTA is more effective than other extmctants when the concentration is less than 0.02 mol/L. The leaching efficiency for Cu was at least 15% higher for EDTA than for the other extractants at the same concentrations. Similar leaching behaviour was observed in the extraction of Zn. After extraction by CA, OA, EDTA or NTA, the acid-soluble fractions and the reducible fractions of Cu were the main fractions extracted.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risks related to speciation were evaluated, and after extraction these risks were re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ste dump soil heavy metal LEACHING chemical fraction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