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唱调式变音之练习——从自然音体系向半音体系过渡的中间环节
1
作者 丁国强 《黄河之声》 1999年第6期25-25,共1页
视唱教学中,练唱调式变音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从自然音体系向半音体系的转变过程中,若能加入具有“练习曲”意义的中间环节,学生在练唱调式变音时就会更易于掌握之。提到视唱调式变音,也许就会有人想到升号音先唱升fa,降号音先... 视唱教学中,练唱调式变音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从自然音体系向半音体系的转变过程中,若能加入具有“练习曲”意义的中间环节,学生在练唱调式变音时就会更易于掌握之。提到视唱调式变音,也许就会有人想到升号音先唱升fa,降号音先唱降si,若这样简单地认为按照调号的升降次序去唱调式变音便是正常的教学次序的话,学生在视唱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忽“好”忽“差”的现象,这是视唱练习在难度上和次序上不完全正确所致。从难度上讲,真正的循序渐进的次序应该以调式变音的形态为依据,先唱下方辅助性半音,接下去练唱上方辅助性半音、上行经过性半音、下行经过性半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音体系 中间环节 调式 视唱教学 重要环节 辅助性 转变过程 练习方法
下载PDF
论音程视唱曲功能
2
作者 权美兰 《成才之路》 2010年第9期65-65,共1页
视唱是综合性的技能训练,它是需要读、听、唱的协调统一才能完成的,也是训练听觉与乐感的最好方式之一。现代教育使学生进入到更加复杂的感性和理性世界,相应的音程视唱曲自然也要从旋律、节奏型内在结构和外部形式等方面体现出必要... 视唱是综合性的技能训练,它是需要读、听、唱的协调统一才能完成的,也是训练听觉与乐感的最好方式之一。现代教育使学生进入到更加复杂的感性和理性世界,相应的音程视唱曲自然也要从旋律、节奏型内在结构和外部形式等方面体现出必要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文以自然音体系构成的视唱曲为研究对象,阐明了音程视唱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唱教学 自然音体系 程视唱曲
下载PDF
全音音阶及全音音阶和弦 被引量:2
3
作者 朱爱国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2-27,共6页
本文对全音音阶以及全音音阶和弦的构成、全音音阶运用的历史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和弦 增三和弦 变属和弦 自然音体系 和声力度
下载PDF
巴托克音乐中的二元性与综合性 被引量:2
4
作者 艾尔诺.伦德瓦伊 马国华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71-79,共9页
Erno Lendvai是匈牙利研究巴托克创作的著名理论家,首次提出了巴托克风格技法中的黄金分割法与轴心体系等论点.在阅读本文之前,应该先熟悉一下构成巴托克特殊风格基础的这些技法与体系,参阅本刊89年第2期译文,将有助于对本文的理解.
关键词 巴托克 黄金分割 二元性 功能 十二体系 打击乐 综合性 奏鸣曲 自然音体系 黄金律
下载PDF
和音三度系列与调性三度系列(《和声理论教程》第十九章)
5
作者 С.格里戈里耶夫 李名岗 谢珊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84年第2期61-67,共7页
一、和音三度系列与调性三度系列的一般概念近两个世纪以来,在和声发展上纷繁多样的创获中,和音三度系列与调性三度关系占有重要地位。十九至二十世纪音乐,诸多和声风格音调上的独树一帜,表现在调式功能与色性效应[注一]之间重要的联系... 一、和音三度系列与调性三度系列的一般概念近两个世纪以来,在和声发展上纷繁多样的创获中,和音三度系列与调性三度关系占有重要地位。十九至二十世纪音乐,诸多和声风格音调上的独树一帜,表现在调式功能与色性效应[注一]之间重要的联系上。在结构上已经得到巩固的三度关系,与四、五度及二度关系并列地进入总的调式和声体系中之后,产生了一系列特殊现象。在调式功能上已经削弱了的中音,连同在调式功能中具有积极作用的主音、属音、下属音,开始作为特殊独立的因素而起作用。于是在调式功能削弱了的三度关系基础上,产生了各种富有表现力的和声色彩效果,形成了某些超调式、超调性以及调际结构的典型化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七和弦 调式功能 调式调性 系列 变化 自然音体系 调式结构 变体 和声风格
下载PDF
和声听力训练教学谈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小玲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5年第Z2期99-102,共4页
和声学是一门有声的理论学科,因此,要学好和声,除理论认识外,还应通过弹、唱、听、说等富有声响内容的训练,使音响与理论更好地结合从而有效地掌握这门学科.
关键词 听力训练 学习者 和声语言 和弦序进 副属和弦 七和弦 体系 和声 自然音体系 和声方法
下载PDF
对附初中作曲专业主科教学的探索
7
作者 黄旭 《音乐探索》 CSSCI 2008年第1期109-112,共4页
音乐院校附初中阶段作曲专业主科的教学不同于本科教学,在初中阶段应明确其阶段性教学任务。附中初一教学阶段应主要采用"引导式"教学方式,期间完成三项主要的教学任务。在初二教学阶段的应主要采用"引导式"与"... 音乐院校附初中阶段作曲专业主科的教学不同于本科教学,在初中阶段应明确其阶段性教学任务。附中初一教学阶段应主要采用"引导式"教学方式,期间完成三项主要的教学任务。在初二教学阶段的应主要采用"引导式"与"指导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期间进行四项主要的教学任务。在初三教学阶段同样应主要采取"引导式"与"指导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期间进行四项主要的教学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方式 教学任务 旋律基础 自然音体系 变化体系 功能和声
下载PDF
调性的解体(《调性和声》第33章) 被引量:1
8
作者 乔尔.莱斯特 郑英烈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87年第4期75-85,共11页
调性基本上是一种协和的、自然音结构的音乐语言。正如本书第一单元已讨论过,第二单元已论证过的那样,它是自然框架内协和和声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一定和声目的的运动。这种运动是功能调性形成调性音乐各种表现方式的动力。然而,尽管它... 调性基本上是一种协和的、自然音结构的音乐语言。正如本书第一单元已讨论过,第二单元已论证过的那样,它是自然框架内协和和声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一定和声目的的运动。这种运动是功能调性形成调性音乐各种表现方式的动力。然而,尽管它是建立在协和与自然音体系的基础之上,调性的形成力不是仅仅能够经受得住不协和与半音体系的有限应用而已,它甚至能因此得到加强。例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方式 作品 调性 和声语言 片断 调性和声 属和弦 自然音体系 主题 不协和
下载PDF
分阶段的和声课程
9
作者 B.杰符茨基 徐月初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1986年第3期40-44,共5页
杂志上曾经多次谈到:必须使诸如和声这样固定的学科接近现实音乐实践的问题。至今这门课(特别是音乐中学)研究的对象仍然是维也纳古典主义与早期浪漫派的主要音乐所适用的表现手段。可是,当代的音乐会曲目,众所周知,不仅包括我们今天许... 杂志上曾经多次谈到:必须使诸如和声这样固定的学科接近现实音乐实践的问题。至今这门课(特别是音乐中学)研究的对象仍然是维也纳古典主义与早期浪漫派的主要音乐所适用的表现手段。可是,当代的音乐会曲目,众所周知,不仅包括我们今天许多复杂的作品,而且也包括与古典作品迥然不同的13—17世纪的古老音乐。实际上存在许多种和声体系,并且每一种都有自身足以自圆其说的逻辑。因此许多教师开始认识到,和声课只有分阶段进行,才能涉猎多种音乐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声语言 和弦结构 分阶段 减七和弦 自然音体系 课程 调式和声 表现手段 古典作品 乐现象
下载PDF
谈视唱的两种唱名法及其教学
10
作者 赵戈非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01年第4期53-54,共2页
唱名法(Solmisation),一种使用若干特定的拼音音节来唱音阶中各音级的方法。论及唱名法,我们自然就要追溯到它的源头。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知道,现在在各国被广泛使刷的唱名法产生于11世纪。意大利音乐教育家封丰多·阿雷佐(Guidod... 唱名法(Solmisation),一种使用若干特定的拼音音节来唱音阶中各音级的方法。论及唱名法,我们自然就要追溯到它的源头。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知道,现在在各国被广泛使刷的唱名法产生于11世纪。意大利音乐教育家封丰多·阿雷佐(Guidod’ Arezzo或Guido Aretnus)以《圣约翰赞美诗》六行涛每一句第一音节作为六声音阶的阶名唱法,即ut、re、mi、fa、so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唱名法 视唱练耳 首调 教学方法 自然音体系 第七 固定 意大利 升降号 调式感
下载PDF
律制中的“扬弃”及其意义
11
作者 张业茂 《文教资料》 2007年第31期59-61,共3页
乐音的形成离不开律制。律制从自然音走向乐音体系,以及乐音体系"重返"自然的两次大的"扬弃",既是人类音乐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极大地推进着人类的音乐实践。这种"扬弃"中的"立"与"破"... 乐音的形成离不开律制。律制从自然音走向乐音体系,以及乐音体系"重返"自然的两次大的"扬弃",既是人类音乐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极大地推进着人类的音乐实践。这种"扬弃"中的"立"与"破",不是简单的"结构"与"解构",对于21世纪这一"文化世纪"中音乐文化的"生态建设"能给予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制 自然与乐体系 扬弃 乐文化生态 启示
下载PDF
德彪西歌曲中的调性呈现方式(下) 被引量:4
12
作者 桑桐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9-82,84-93,共14页
在德彪西早期的《曼陀林》一歌中,他以半音和声来表现活跃的气氛,也用以作调性的转化。在歌曲第一部分第一节歌词结束处,通过声乐旋律的半音进行与半音化和声停顿在降B大调。歌曲的中间部分在E大调,德彪西在第一部分结束处不用完... 在德彪西早期的《曼陀林》一歌中,他以半音和声来表现活跃的气氛,也用以作调性的转化。在歌曲第一部分第一节歌词结束处,通过声乐旋律的半音进行与半音化和声停顿在降B大调。歌曲的中间部分在E大调,德彪西在第一部分结束处不用完满的收束而停顿在B属七和弦(E大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彪西 调性和声 呈现方式 主和弦 增三和弦 歌曲 属和弦 属七和弦 自然音体系
原文传递
调性扩展手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康华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2年第3期62-73,共12页
一、调性扩展及其表现形式 和声运动中调性中心的转移,被称为调性扩展。它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然音体系内的调性扩展;第二类是自然音体系外的调性扩展。迄今为止,学习者对于第一类应该是并不陌生的。在第一讲中,我们曾经介绍过和声运... 一、调性扩展及其表现形式 和声运动中调性中心的转移,被称为调性扩展。它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然音体系内的调性扩展;第二类是自然音体系外的调性扩展。迄今为止,学习者对于第一类应该是并不陌生的。在第一讲中,我们曾经介绍过和声运动中的同音列调式交替关系,指出:交替功能的形成,产生了同音列调式的交替,即调式与调性中心的转移。这实际上就是和声在自然音体系内的调性扩展。只是由于音列相同,这类调性扩展在调性变换的鲜明感上,仍有局限性,它更多地突出了不同调式之间的色彩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性扩展 手法 自然音体系 调性变换 调式交替 色彩对比 表现形式 学习者 共同和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