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堆粒径对煤堆自燃风速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曲国娜 贾廷贵 +3 位作者 强倩 王来贵 刘剑 郝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8-94,共7页
针对煤矿露天煤堆自热-自燃问题,为研究煤堆粒径对煤堆自燃的影响,运用多孔介质、传热传质、流体力学等理论,以某煤堆为原型建立了煤堆的自热-自燃二维模型。利用COMSOL软件对不同风速(0.05~13.00 m/s)条件下不同粒径(0.5~35.0 mm)煤堆... 针对煤矿露天煤堆自热-自燃问题,为研究煤堆粒径对煤堆自燃的影响,运用多孔介质、传热传质、流体力学等理论,以某煤堆为原型建立了煤堆的自热-自燃二维模型。利用COMSOL软件对不同风速(0.05~13.00 m/s)条件下不同粒径(0.5~35.0 mm)煤堆的内部温度、氧化耗氧速率及漏风速度规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了不同粒径煤堆在不同风速下最高温度的变化曲线,对不同粒径下煤堆的自燃风速范围进行了划分,并得到了不同粒径下煤堆的最小、最大、最易自燃风速随煤堆粒径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除粒径0.5、2.0 mm的煤堆外,其他粒径煤堆内部最高温度均随风速增加呈现“快速增加—达到最大值—快速下降—稳定在一个相对较低值”的变化规律,区别在于随煤堆粒径的不同,其温升、温降的速率表现不同,较高风速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稳定温度也不同。当自燃风速低于1 m/s时,在相同风速条件下煤堆平均粒径越小煤堆内部最高温度越低;当自燃风速大于1 m/s时,在相同风速条件下平均粒径小于10 mm的煤堆温度更高。当煤堆平均粒径<0.5 mm时,一般不会发生自燃;当煤堆粒径≥1 mm时,在不同风速范围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燃现象。当煤堆平均粒径≤10 mm,在自燃风速≤1 m/s时,粒径越小,煤堆最高温度越低;当自燃风速>1 m/s时,粒径越小,煤堆的温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堆粒径 自然发火期 自燃风速 露天煤堆
下载PDF
普采工作面长度及动态压差对采空区自燃氧化带影响研究
2
作者 王海桥 罗聪亮 +2 位作者 陈世强 章晓伟 彭荧 《煤》 2016年第9期1-4,82,共5页
为了研究工作面长度及动态压差与采空区自燃氧化带分布的关系,在GAMBIT上,建立了工作面长度分别为60 m和90 m的采空区物理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计算了6个不同工作面压差下的采空区渗流流动,得到12个工况下的渗流流场。结果表明:沿工作... 为了研究工作面长度及动态压差与采空区自燃氧化带分布的关系,在GAMBIT上,建立了工作面长度分别为60 m和90 m的采空区物理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计算了6个不同工作面压差下的采空区渗流流动,得到12个工况下的渗流流场。结果表明:沿工作面长度方向,自燃氧化带上限风速、下限风速和中值风速的等值线,呈现为"鱼背"型曲线;随着工作面压差增大,自燃氧化带上限风速的"鱼背"型曲线向采空区深部移动,且该带范围略微变宽;随着工作面长度增加,自燃氧化带上限风速"鱼背"型曲线向采空区深部移动,且该带范围显著变宽。研究结果对防治采空区煤炭自燃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动态性 采空区 自燃风速 渗流流场
下载PDF
多漏风采空区“三带”分布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兰泽全 张国枢 马汉鹏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共4页
为了解多漏风采空区"三带"的分布特点,基于极限风速法,运用通风网络理论模拟了多漏风通道采空区"三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多源多汇采空区漏风速度场明显不同于一源一汇采空区,其"三带"形态不规... 为了解多漏风采空区"三带"的分布特点,基于极限风速法,运用通风网络理论模拟了多漏风通道采空区"三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多源多汇采空区漏风速度场明显不同于一源一汇采空区,其"三带"形态不规则,范围变化较大。漏风源/汇的数目和位置对采空区"三带"的形态和分布影响极大,漏风源/汇距工作面越远,氧化带宽度越大。模拟结果与实际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燃风速 采空区 氧化带 自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