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由愉悦:审美活动的标志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旭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62,共9页
自由愉悦(free pleasure)是审美活动的标志,自由愉悦源于18世纪的审美非功利性,并在康德美学中得到理论奠基,自由愉悦的本源是我们心灵中的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游戏,但会被诸多对象所激活,它是我们心灵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被自然、艺术直... 自由愉悦(free pleasure)是审美活动的标志,自由愉悦源于18世纪的审美非功利性,并在康德美学中得到理论奠基,自由愉悦的本源是我们心灵中的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游戏,但会被诸多对象所激活,它是我们心灵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被自然、艺术直接激活,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被间接激活,自由愉悦贯彻在关于自然、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审美之中,是“美感”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它也是文明的尺度与社会发展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审美活动 美感 自由愉悦
下载PDF
自由游戏−自由愉悦--审美自律论的一种方案及其命运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旭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134,共13页
康德在先验层面上以“诸表象力的自由游戏”与心灵的“自由愉悦”为核心,确立起了审美行为的自律性,但他对审美判断之机制的建构与这种审美自律性本身是不统一的。这种自律性没有被19世纪的美学所接受,但“自由游戏”与“自由愉悦”在2... 康德在先验层面上以“诸表象力的自由游戏”与心灵的“自由愉悦”为核心,确立起了审美行为的自律性,但他对审美判断之机制的建构与这种审美自律性本身是不统一的。这种自律性没有被19世纪的美学所接受,但“自由游戏”与“自由愉悦”在20世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就当代人的审美经验与审美理论来说,这种审美自律性是失败的。先验层面的审美自律论最终被一种源于历史演绎与实用态度的综合论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审美 自律论 自由游戏 自由愉悦
原文传递
生命美学与超越必然的自由问题──四论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 被引量:9
3
作者 潘知常 《河南社会科学》 2001年第2期59-64,共6页
认识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客观性、必然性与超越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主观性、超越 性之间存在着不可还原性。对于超越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主观性、超越性的考察,正是美学 之为美学所必须面对的当代问题,也正是生命美学得以诞生的根本前提... 认识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客观性、必然性与超越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主观性、超越 性之间存在着不可还原性。对于超越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主观性、超越性的考察,正是美学 之为美学所必须面对的当代问题,也正是生命美学得以诞生的根本前提。审美活动并非意在 对于美的寻找、反映,而是意在生命自身的提升。审美活动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 是对于生命活动自身的一种自由愉悦的揭示。审美活动完全应该成为人类生命活动中最根本 的东西,成为人类在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中为自己所创造的一种推动生命向前向上的动力之 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必然 还原 生命美学 自由愉悦
下载PDF
悲伤,或者一种不以愉悦为目的的审美何以可能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旭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26,172,共13页
在我们的日常审美经验中常常能够发现审美可以引起悲伤,而且不需要转化为愉悦,悲伤本身就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这种在审美中所激发的悲伤,首先是非功利性的,不是具体的肉身痛苦,不源自对象以其实存对我们生命的伤害;其次这种悲伤是纯粹的... 在我们的日常审美经验中常常能够发现审美可以引起悲伤,而且不需要转化为愉悦,悲伤本身就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这种在审美中所激发的悲伤,首先是非功利性的,不是具体的肉身痛苦,不源自对象以其实存对我们生命的伤害;其次这种悲伤是纯粹的,是凭借我们内心的感受而直接发生的,无目的性,非概念性,无关乎价值判断;这种悲伤也具有一种绝对性,它是无缘由的,无条件的,却又是普遍的,甚至具有一种形而上学性。这种无功利的、纯粹的、绝对的悲伤,可以称之为“自由悲伤”,从而与康德推导出的“自由愉悦”相对。审美有两种样态,一种追寻自由愉悦,一种追寻自由悲伤,前一种审美让我们追求精神的解放,体验自由,而后一种审美让我们追求个体心灵的确证与醒悟,回归自我。自由的自我,或许是两种审美的共同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悲伤 自由愉悦 自由悲伤
下载PDF
生命的价值及其实现——孔、庄哲学贯通处
5
作者 郭沂 《中国哲学史》 1995年第2期23-32,共10页
自唐代韩愈至近人章太炎、郭沫若,皆以为庄子传孔子之学。孔、庄之间是否存在师承关系,是另外一回事,但在我们看来,二家哲学确有贯通之处:他们皆以生命价值立论,其哲学体系都是围绕着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和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而建立起来的。
关键词 生命的价值 庄子 孔子 精神价值 生命价值 自由愉悦 人生境界 认识对象 精神自由 “坐忘”
下载PDF
艺术即审美——论“艺术美”之“美”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旭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6-160,共15页
西方的“艺术”概念在18世纪中叶之后与“美”相结合,产生了“自由的艺术”与“美的艺术”等观念,这些观念从审美的角度来观照艺术,并且用“自由愉悦”与“自由创造”来定义“艺术美”,最终形成了这样一种艺术观:艺术是非功利性的,是审... 西方的“艺术”概念在18世纪中叶之后与“美”相结合,产生了“自由的艺术”与“美的艺术”等观念,这些观念从审美的角度来观照艺术,并且用“自由愉悦”与“自由创造”来定义“艺术美”,最终形成了这样一种艺术观:艺术是非功利性的,是审美的;艺术的美来自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与作品所引发的自由愉悦,来自于艺术的内涵所呈现出的自由理性对世界的反思与认识。这种艺术观确立了“艺术即审美”这样一个信念,这个信念虽然在20世纪受到诸种挑战,但仍然有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的艺术 自由艺术 艺术美 自由创造 自由愉悦
下载PDF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7
作者 厉建萍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年第21期171-171,共1页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工程,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比过去更关注每一位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更关注其人格尊严和道德操守,更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性、思想性特点和优势,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工程,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比过去更关注每一位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更关注其人格尊严和道德操守,更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性、思想性特点和优势,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和开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自由愉悦
下载PDF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8
作者 蔡宗仁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85-86,共2页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工程,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比过去更关注每一位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更关注其人格尊严和道德操守,更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性、思想性特点和优势,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工程,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比过去更关注每一位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更关注其人格尊严和道德操守,更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性、思想性特点和优势,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和开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情感教育 自由愉悦
下载PDF
合理构建作文教学模式,积极引领学生有效作文
9
作者 白喜彦 《学周刊(中旬)》 2014年第1期91-91,共1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其自由表达和...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其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课程标准提出的任务呢?笔者结合自己近些年来作文教学的体会,就作文教学模式的合理构建谈几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引导感悟 互动合作 自由愉悦
下载PDF
共通感——全球化时代审美共同体建构
10
作者 汪一辰 李枭银 《黄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45-50,共6页
"共通感"是审美活动中主体想象力自由游戏产生的自由愉悦感,它是审美交流发生的内在机制。共通感从理论层面回答了艺术鉴赏中共鸣的产生、审美教育的进行以及文化(审美)共同体的建构等问题。当下审美范式的现代转型使得共通... "共通感"是审美活动中主体想象力自由游戏产生的自由愉悦感,它是审美交流发生的内在机制。共通感从理论层面回答了艺术鉴赏中共鸣的产生、审美教育的进行以及文化(审美)共同体的建构等问题。当下审美范式的现代转型使得共通感面临着解构与狭义化误读的挑战,使得审美退化为不可交流的个人活动和成为进行社会区分的途径。在现代社会中保卫共通感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通过在创作方法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观,在审美态度上以"包容"为审美前提、以"自由愉悦"为理想追求两个具体维度保卫共通感,进而论证在全球化时代建构人类审美共同体之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通感 审美交流 自由愉悦 审美共同体
下载PDF
创设课堂情境 培养创新个性
11
作者 夏莹雪 《最漫画·学校体音美》 2018年第30期00238-00238,共1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且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且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小学生的持续发展。本文从创设自由、愉悦的情境、质疑问难的情境、合作交流的情境、想象的情境这几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愉悦 质疑问难 合作交流 发挥想象
下载PDF
“审美”的历程与“审美”的重建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旭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梳理过去二百年关于"审美"是什么的理论史,可以说明"审美"不是一种原始的或自然的能力,而是一种源自理性的"要求",一种对"观看世界"的方式的要求。这种要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20世纪的"... 梳理过去二百年关于"审美"是什么的理论史,可以说明"审美"不是一种原始的或自然的能力,而是一种源自理性的"要求",一种对"观看世界"的方式的要求。这种要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20世纪的"审美"在现实中走向沉沦,在理论上陷入绝境,就是因为放弃了审美的形而上学维度,审美完全被浅表化了,它和感官的诸种应激性反应杂糅在一起,审美的反思性没有被强调,但非理性的感受性、知觉、体验、诸种非理性能力在审美中的作用被强化了。人类建构"审美"的初衷——"反思判断""自由愉悦"与"自我完善"被遗忘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审美?本文的回答是:通过"自由理性"与"自由感性"而获得的"自由愉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形而上学 自由愉悦
原文传递
生命的价值及其实现─—孔、庄哲学贯通处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沂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65-74,共10页
关键词 生命的价值 庄子 孔子 精神价值 《齐物论》 自由愉悦 人生境界 认识对象 生命价值 精神自由
原文传递
审美中的“完美判断”及其终结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旭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9-142,共14页
对事物之"完美"的判断与对事物之"美"的判断,在人类审美精神的发展历程中往往纠缠在一起。西方美学与艺术理论中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传统,将对"完美"的追求等同于对"美"的追求,而... 对事物之"完美"的判断与对事物之"美"的判断,在人类审美精神的发展历程中往往纠缠在一起。西方美学与艺术理论中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传统,将对"完美"的追求等同于对"美"的追求,而基督教神学对于上帝之完美的设定,强化了这一传统。这一传统深刻地影响了古典时代直到18世纪中期欧洲的艺术实践与美学理论,并在18世纪产生了一套以"完美"为核心的美学理论,即以"秩序""比例""和谐"为中心的"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康德通过辨析鉴赏判断与完美判断之间的差异,把完美判断逐出了审美领域,引发了美学与艺术理念的巨大变革。但完美判断对今天的"审美"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完美(完善) 康德和谐 自由愉悦
原文传递
鉴赏一定与Interesse(兴趣)无关?——论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兴趣”概念 被引量:5
15
作者 卢春红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6-115,共10页
本文尝试分析“兴趣”概念在《判断力批判》中的三层内涵,并在剥离“偏好”的基础上,指出“实践的兴趣”与“自由的兴趣”这两层内涵之间的相似基础与不同方向,进而通过分析阐明,强调“审美无利害”与强调对美的理智的兴趣并不矛盾,康... 本文尝试分析“兴趣”概念在《判断力批判》中的三层内涵,并在剥离“偏好”的基础上,指出“实践的兴趣”与“自由的兴趣”这两层内涵之间的相似基础与不同方向,进而通过分析阐明,强调“审美无利害”与强调对美的理智的兴趣并不矛盾,康德需要剥离的只是偏好与实践的兴趣,而另一种兴趣——即自由的兴趣则恰恰成为鉴赏判断之可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好 实践的兴趣 自由的兴趣 自由愉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