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学与两种自由概念 被引量:2
1
作者 肖滨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4-27,共4页
关键词 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 儒学传统 伦理道德 道德自律 自由概念 思想资源 意志自由 自由观念 文化保守主义
下载PDF
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自由概念的几个维度
2
作者 常彩霞 孙民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1期99-103,共5页
自由是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自由概念,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维度:其一,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即自由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其二,自由是人的能力、素质的提高,这是... 自由是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自由概念,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维度:其一,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即自由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其二,自由是人的能力、素质的提高,这是马克思自由概念的现实性维度;其三,马克思主要是从"社会关系"的维度看待自由,每个人的自由与一切人自由的关系是马克思关注的重点。就此而言,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批判性,批判了资产阶级法律意义上的自由,遮蔽了背后的"社会关系",从而在一个制高点上探索自由,夯实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由概念 历史唯物主义 特征
下载PDF
黑格尔自由概念的再认識
3
作者 李知恕 李南青 《探索》 1986年第5期30-32,共3页
自由,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冥冥以求的美好理想。在黑格尔生活的时代,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把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作为德国资产阶级一名杰出的思想家,黑格尔曾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自由在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 自由,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冥冥以求的美好理想。在黑格尔生活的时代,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把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作为德国资产阶级一名杰出的思想家,黑格尔曾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自由在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实现,并从哲学的角度为之论证。黑格尔在临终前讲过这样的话:“自由是什么,这是需要理解的,只有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阶级 黑格尔 思想家 政治 主体 必然性 现实性 自由概念 理性 社会
下载PDF
范式转换与马克思的自由概念
4
作者 黎玉琴 《东岳论丛》 2002年第2期112-115,共4页
从哲学范式转换的角度 ,对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进行了考察 ,认为在马克思那里 ,自由概念存在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对劳动的社会历史性质认识的深化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 ,即物质生产... 从哲学范式转换的角度 ,对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进行了考察 ,认为在马克思那里 ,自由概念存在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对劳动的社会历史性质认识的深化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 ,即物质生产活动领域的“在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和改变资本作为生产的社会关系之后实现的自主劳动 ;马克思的自由理念也不像西方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 ,在后期已经不再充满积极精神而出现了悲观主义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由概念 劳动 范式转换
下载PDF
论以赛亚·伯林两种自由概念的内在关系
5
作者 廖阔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第4期224-225,共2页
以赛亚·伯林的自由思想起源于对西方传统思想的批判,正确理解伯林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概念的内涵、特征及差别,把握两种自由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本清源,无疑具有理论的探讨意义和现实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以赛亚·伯林 自由概念 内在关系
下载PDF
自由概念:道德规律的最高根据——对康德道德哲学的一点思考
6
作者 范进 《天府新论》 1988年第2期60-65,共6页
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我们得知,一切现象都服从于因果规律,但理性不满足这一有条件的知识,它非要上溯因果系列追求一个最初原因。这样它就超越感性界,以物自体为研究对象了,从而必然产生自由与因果的二律背反。康德通过对二律背... 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我们得知,一切现象都服从于因果规律,但理性不满足这一有条件的知识,它非要上溯因果系列追求一个最初原因。这样它就超越感性界,以物自体为研究对象了,从而必然产生自由与因果的二律背反。康德通过对二律背反的解答,说明理性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是互不相容的:因果律适用于现象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规律 二律背反 道德哲学 康德 自由概念 《纯粹理性批判》 因果规律 研究对象 因果律 自由
下载PDF
论康德自由概念下的道德哲学
7
作者 严福平 吴珍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48-152,108,共6页
康德由知识何以可能逼出先验自由的可能,进而引申出实践自由和道德何以可能,凸现出自由概念在其道德哲学中重要地位。在他看来没有自由也就没有道德,道德是自由的认识理由,自由是道德的自由,只有自由的人才是道德实践中的至善的人。
关键词 自由概念 先验自由 实践自由 至善
下载PDF
自由概念:康德判断力批判如何可能的基石
8
作者 严福平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8,共4页
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最伟大之处就是,用先验的方法把自由从自然领域划分出来,并厘定了自由与自然的界限与各司其职。因而,自由概念在其批判哲学中也就占据了核心地位。而作为前两大批判的桥梁,判断力正是在自由概念铺陈展开下完成了... 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最伟大之处就是,用先验的方法把自由从自然领域划分出来,并厘定了自由与自然的界限与各司其职。因而,自由概念在其批判哲学中也就占据了核心地位。而作为前两大批判的桥梁,判断力正是在自由概念铺陈展开下完成了其体系的搭桥手术:在前两大批判中,康德分析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都属于理性自由,这只是自由存在的应然与必然,而在判断力中,审美主体的自由感的内在心理事实的获得才是自由存在的实然也是自然人向自由人过渡的必然,从而完成判断力批判如何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概念 康德 理性自由 自由 审美自由
下载PDF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解读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 被引量:5
9
作者 胡婧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101-105,共5页
自由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对自由概念的探讨是政治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以赛亚.伯林在理清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自由的含义的基础上,将自由区分为"免于……的"消极自由和"去做……的"积极自由。对两种自由概念的区... 自由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对自由概念的探讨是政治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以赛亚.伯林在理清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自由的含义的基础上,将自由区分为"免于……的"消极自由和"去做……的"积极自由。对两种自由概念的区分是伯林对政治哲学的重要贡献。本文基于伯林的著作文本,对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的内涵、划分以及理论基础进行分析,试图探讨伯林的自由观的内在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种自由概念 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 价值多元论
下载PDF
摆脱与超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对康德伦理学的扬弃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世锋 刘传广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1-123,170,共4页
青年马克思的道德哲学受到康德伦理学的强烈影响,但马克思自由概念的提出,使马克思实现了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真正超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一个具有现实历史性的范畴,而不是一个超验的形而上学范畴。自由自觉的活动使马克思在价值... 青年马克思的道德哲学受到康德伦理学的强烈影响,但马克思自由概念的提出,使马克思实现了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真正超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一个具有现实历史性的范畴,而不是一个超验的形而上学范畴。自由自觉的活动使马克思在价值论的本体根据上扬弃了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而在价值目标上超越了康德"人是目的"的道德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由概念 道德形而上学
下载PDF
超越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从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说起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宝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22,共6页
伯林划分的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概念不足以涵盖人类对自由的理解与感受。根据历史上思想家们对自由含义的不同界定,自由从概念上应分为内省型自由和外缘型自由两大类,而后者又可以分为守卫型自由、发展型自由和依附型自由三种。伯林所界... 伯林划分的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概念不足以涵盖人类对自由的理解与感受。根据历史上思想家们对自由含义的不同界定,自由从概念上应分为内省型自由和外缘型自由两大类,而后者又可以分为守卫型自由、发展型自由和依附型自由三种。伯林所界定的消极自由可以归于守卫型自由中,而积极自由可以按照不同的情况分属于内省型自由以及三种不同的外缘型自由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概念 伯林 内省型自由 守卫型自由 发展型自由 依附型自由
下载PDF
伯林两种自由概念的伦理内涵辨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春颖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20,共5页
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说明了自由的不同伦理内涵。伯林认为,只有允许个人在实然的多元价值中做出选择,才能真正保护个人自由这一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与追求。如果自由的伦理内涵仅在于让一个人认可某个抽离于复杂现实的一元价值,那么,自由... 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说明了自由的不同伦理内涵。伯林认为,只有允许个人在实然的多元价值中做出选择,才能真正保护个人自由这一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与追求。如果自由的伦理内涵仅在于让一个人认可某个抽离于复杂现实的一元价值,那么,自由的实践终会走向对自由的背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林 自由概念 伦理内涵 多元价值
下载PDF
论马克思自由概念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13
作者 李昕 许俊达 《天中学刊》 2002年第3期9-11,共3页
马克思的自由观是科学的唯物主义自由观,它是在批判吸收欧洲近代哲学的基础上,结合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特点,是自由观发展史上的历史性变革。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由概念 历史发展 特点
下载PDF
马克思对自由概念的本体论证明——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一得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嵩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4年第1期40-45,共6页
谈到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许多人马上会想到"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这一论断。这个论断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是长期被肯定的。其来源则可追溯到苏联哲学界对马克思自由概念的界定。例如《简明哲学词典》中"自由&qu... 谈到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许多人马上会想到"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这一论断。这个论断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是长期被肯定的。其来源则可追溯到苏联哲学界对马克思自由概念的界定。例如《简明哲学词典》中"自由"条目这样解释:"自然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第一性的,而人的意志和意识是第二性的。在人没有认识必然性以前,他是盲目地、不自觉地行动的。一旦人认识到必然性,他就能学会掌握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然性 自由概念 马克思博士论文 本体论证明 认识论 原子概念 直线运动 本体论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 偏斜
下载PDF
辨析哈耶克的自由概念
15
作者 司博浩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年第11期25-26,60,共3页
本文通过探究哈耶克关于自由的定义、自由的依据以及哈耶克理论的来源,对哈耶克理论的自由概念进行辨析。
关键词 哈耶克 自由概念 辨析
下载PDF
从原子偏斜理论看马克思的自由概念
16
作者 徐嵩 《绥化师专学报》 2004年第4期26-27,共2页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定义于本体论当中的,单从认识论来定义自由概念是不完善的,通过对马克思博士论文及 其笔记的探究,则可以认为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中原子偏斜理论的支持,表明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定义于本体论当中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自由概念 本体论 原子偏斜理论
下载PDF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自由概念
17
作者 杜娟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7-217,共1页
颜岩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3期撰文指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一批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他们被称作异见知识分子和修正主义者,在国内普遍地遭到迫害,但他们不屈不挠,仍不停地追问:生存和责任哪个更重要?
关键词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自由概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视阈 修正主义者 知识分子
下载PDF
自由何以可能——对马克思规定自由概念的方法论研究
18
作者 汪才明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5-10,共6页
“自由”是当前哲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等领域讨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慨念,自由观念和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人文学科研究论证的起点和终点。这表明在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都力图恢复自由的自身价值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由概念 方法论研究 自我决定 黑格尔 霍布斯 具体自由 《手稿》 自我实现 自我超越
下载PDF
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由概念的继承与超越
19
作者 付梁艳 杨刘敏 《文教资料》 2022年第5期37-40,共4页
古往今来,人类历史即是一部追求自由的历史,黑格尔将绝对精神看作是自由的归宿,并从辩证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主张主体的自我实现与超越,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对于自由精神的定义,从而使自由精神逐步地从抽象思维领域中得... 古往今来,人类历史即是一部追求自由的历史,黑格尔将绝对精神看作是自由的归宿,并从辩证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主张主体的自我实现与超越,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对于自由精神的定义,从而使自由精神逐步地从抽象思维领域中得到解脱,马克思将自由精神置于社会领域之中,从生产劳动层面去理解自由,丰富了自由概念的内涵,并力求以唯物史观的视角阐述由自然王国发展到自由王国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为实现人的自我解放创造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概念 自由权利 劳动
下载PDF
自由概念与道德相对主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翟振明 陈纯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6-83,128,共8页
道德判断的第一步,是要看被意图或被评判的行为中有没有实际的或潜在的受害者:在意图和后果中都不涉及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的行为,任何他人都没有对之进行道德谴责的理由;相反,如果某些行为里边有受害的他人,则不管该行为是发... 道德判断的第一步,是要看被意图或被评判的行为中有没有实际的或潜在的受害者:在意图和后果中都不涉及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的行为,任何他人都没有对之进行道德谴责的理由;相反,如果某些行为里边有受害的他人,则不管该行为是发生在所谓的“私域”还是“公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相对主义 自由概念 道德判断 行为 受害者 意图 他人 私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