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强执政自觉是维护执政安全的必然选择
1
作者 李安林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4-76,共3页
执政安全是一个关系执政党能否稳固、长久执掌政权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执政党永远直面执政的考验。执政党能否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关键在于能否在执政实践过程增强执政自觉。中国共产党要维护执政安全,必须不断增强执政自觉,不断推进... 执政安全是一个关系执政党能否稳固、长久执掌政权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执政党永远直面执政的考验。执政党能否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关键在于能否在执政实践过程增强执政自觉。中国共产党要维护执政安全,必须不断增强执政自觉,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自觉 执政自觉 执政安全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自觉与执政理念创新
2
作者 赵敏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第1期27-32,共6页
执政自觉是决定政党执政成败的重要思想前提,虽然它并不是每一个现代执政党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但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的政党而言,能否真正在思想上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身份转换... 执政自觉是决定政党执政成败的重要思想前提,虽然它并不是每一个现代执政党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但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的政党而言,能否真正在思想上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身份转换(而不仅仅是获得执政地位),从而自觉遵循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治国理政,可以说事关成败生死。中国共产党60多年执政的坎坷历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国内形势的日益复杂,无疑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不断提高执政自觉,建设一个真正强大的执政党,这些都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与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执政自觉 执政理念 创新
下载PDF
论我国政民关系调整中的执政党自觉
3
作者 郭彦鹏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45-47,共3页
善治理念的推广让政民双方地位的平等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政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执政能力,从而推动政民关系的和谐发展。文章指出新型政民... 善治理念的推广让政民双方地位的平等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政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执政能力,从而推动政民关系的和谐发展。文章指出新型政民关系的调整需要执政党自觉来保障,重点剖析了我国执政党角色缺失的原因,探讨了执政党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并积极探寻对策思路,并对我国执政党自觉提出了一些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民关系 政府自觉 执政自觉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历史使命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君如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5-13,62,共10页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历了革命根据地的局部执政、在过渡时期的全国执政和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国执政三个执政阶段。根据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长期实践,党执政的基本经验是:重视民心、民主、民生;抓好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历了革命根据地的局部执政、在过渡时期的全国执政和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国执政三个执政阶段。根据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长期实践,党执政的基本经验是:重视民心、民主、民生;抓好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不断从自在执政走向自觉执政;正确地处理好执政党与政权、执政党与参政党、执政党与社会(人民群众)、执政党与法律等重大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三个层次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自觉执政 执政能力建设 先进性建设
下载PDF
善治中的执政党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东岩 王锋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13,共4页
判断执政党善治与否的标准一方面在于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另一方面在于是否达到了良好的治理。当代中国语境下迈向善治的途径取决于执政党的道德自觉,即执政党能否处理好利益整合、协调党政关系以及解决因为现代性本身而引发的人们的精神... 判断执政党善治与否的标准一方面在于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另一方面在于是否达到了良好的治理。当代中国语境下迈向善治的途径取决于执政党的道德自觉,即执政党能否处理好利益整合、协调党政关系以及解决因为现代性本身而引发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及意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治 执政党道德自觉
下载PDF
“循吏”与“清流”历史之辩的政治诠释与时代意蕴 被引量:2
6
作者 马晓星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2-107,共6页
"循吏"与"清流"的历史之辩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独特现象,也是我国传统政治理性的一种表现形态。这一问题表面上是两种不同官员形象的对比,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政治理性内在张力的外显,是两种不同政治理性观念的博... "循吏"与"清流"的历史之辩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独特现象,也是我国传统政治理性的一种表现形态。这一问题表面上是两种不同官员形象的对比,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政治理性内在张力的外显,是两种不同政治理性观念的博弈。其发生逻辑在于政治理性自身的价值性,在于价值评价的差异性。它的实质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野,其中"循吏"是工具理性的表征,"清流"是对价值理性的彰显。新时代"循吏"与"清流"历史之辩的本质启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需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执政党要实现执政能力与执政道德的统一。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廉政为先、勤政为本、善治为要,进而实现执政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吏” “清流” 政治理性 善治 执政自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