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芍及白芍总苷治疗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杨阳 陈睿轩 +2 位作者 闵力 马致洁 梅雪岭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保肝、镇痛等作用,在临床上白芍及白芍总苷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白芍及白芍总苷在抗炎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机制逐步被认识,它们在免疫相关性、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得到了不断扩展,... 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保肝、镇痛等作用,在临床上白芍及白芍总苷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白芍及白芍总苷在抗炎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机制逐步被认识,它们在免疫相关性、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得到了不断扩展,通过抗炎、免疫调节和抗氧化等机制在增效减毒、降低疾病复发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白芍及白芍总苷治疗免疫相关性、炎症性皮肤病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 白芍总苷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机制研究
下载PDF
可溶性共刺激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璐 张晓艳 +3 位作者 胡颖 姚昱旭 季江 焦晴晴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可溶性共刺激分子(solu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s)是共刺激分子的可溶性形式,参与共刺激信号的传递并发挥重要的自我调控作用,其异常表达会影响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建立,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免疫调控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 可溶性共刺激分子(solu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s)是共刺激分子的可溶性形式,参与共刺激信号的传递并发挥重要的自我调控作用,其异常表达会影响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建立,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免疫调控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可溶性共刺激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和科研工作者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可溶性共刺激分子 共刺激分子
下载PDF
氢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的治疗进展
3
作者 唐昶 骆肖群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3-87,共5页
氢分子作为一种新型医学气体,已证明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副银屑病、白癜风和扁平苔癣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有效或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这种治疗机制主要与氢分子的选择性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和抗细胞凋亡作用有关。氢分子治疗... 氢分子作为一种新型医学气体,已证明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副银屑病、白癜风和扁平苔癣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有效或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这种治疗机制主要与氢分子的选择性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和抗细胞凋亡作用有关。氢分子治疗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给药方式多样,包括口服氢水、吸入氢气、静脉滴注含氢盐水、氢水泡浴和氢水含漱等多种方式。本文总结了氢分子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未来进一步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分子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作用机制 给药方式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4
作者 宋萌萌 李曦芝 骆志成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49-153,共5页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多能干细胞,同时还具有强大的免疫调控能力。临床研究已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生物医学学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多种皮肤病的研究治疗中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多能干细胞,同时还具有强大的免疫调控能力。临床研究已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生物医学学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多种皮肤病的研究治疗中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间充质干细胞在自身免疫相关皮肤病的研究应用,同时探讨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能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干细胞治疗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非皮质类固醇治疗
5
作者 陈小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02-103,共2页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治疗 非皮质类固醇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贾建琴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30-132,F003,共4页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目前已知的人体最复杂的基因体系,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和较强的同源性。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HLA研究中的应用,HLA的研究推动了HLA与疾病关联的分子机理研究,文章就HLA基因及分子结构、HLA的功能、...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目前已知的人体最复杂的基因体系,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和较强的同源性。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HLA研究中的应用,HLA的研究推动了HLA与疾病关联的分子机理研究,文章就HLA基因及分子结构、HLA的功能、HLA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及其HLA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联系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下载PDF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皮损组织中C3d,C4d,IgG,IgG4及CD123表达在诊断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邓敏 周星雨 +1 位作者 张静 李亚萍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78-884,共7页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皮损组织中C3d,C4d,IgG,IgG4及CD123表达在诊断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7例红斑狼疮(其中8例盘状红斑狼疮、4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1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5例...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皮损组织中C3d,C4d,IgG,IgG4及CD123表达在诊断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7例红斑狼疮(其中8例盘状红斑狼疮、4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1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5例皮肌炎、1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15例天疱疮皮损组织石蜡切片中的C3d,C4d,IgG,IgG4及CD123表达情况;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直接免疫荧光检测在红斑狼疮、大疱性类天疱疮、天疱疮皮损组织中上述5种抗体的阳性率。结果:红斑狼疮组皮损基底膜带的C3d,C4d阳性率分别为85.2%,51.9%,皮肌炎组C3d,C4d阳性率分别为40%,0;红斑狼疮组皮损组织中C3d,C4d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皮肌炎组(P<0.05)。红斑狼疮组皮损组织中CD12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皮肌炎组(P<0.05)。大疱性类天疱疮组皮损基底膜带的C3d,C4d阳性率分别为100%,86.7%,天疱疮组角质形成细胞间的C3d,C4d阳性率分别为100%,60%。天疱疮组皮损真皮内的IgG,IgG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大疱性类天疱疮组(P<0.05),且天疱疮组IgG4/IgG明显高于大疱性类天疱疮组(P<0.05)。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皮损组织中的C3d,C4d在红斑狼疮、大疱性类天疱疮和天疱疮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作为替代直接免疫荧光的诊断工具。CD123表达对于红斑狼疮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IgG4和IgG对于天疱疮有辅助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D C4D IGG IGG4 CD123 免疫组织化学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下载PDF
生物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何杏兰 史雅倩 肖嵘 《皮肤科学通报》 2020年第5期540-548,M0008,M0009,共11页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是一组临床表现多样、发生机制复杂的疾病。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作为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传统的治疗方式往往给患者带来较多的不良反应,且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而生物制剂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只针对靶向分子,在增...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是一组临床表现多样、发生机制复杂的疾病。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作为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传统的治疗方式往往给患者带来较多的不良反应,且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而生物制剂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只针对靶向分子,在增加疗效的同时,也减少了因广泛免疫抑制而所引起的不良反应。随着生物制剂研发和运用的迅速发展,为临床上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治疗带来了新选择。本文就生物制剂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临床治疗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生物制剂 治疗
下载PDF
调节性B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董霞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4年第3期22-24,共3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所引发的组织损伤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以及银屑病等均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学术界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形成明确认识。调节性B细胞是具有抑制功能并...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所引发的组织损伤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以及银屑病等均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学术界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形成明确认识。调节性B细胞是具有抑制功能并且可以参与负向免疫调节的B淋巴细胞,近些年有学者研究显示其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性B细胞含量以及功能的变化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存在密切关系,其所具有的免疫调节功能体现了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因此近些年很多学者关于调节性B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基于此,本文对调节性B细胞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治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B细胞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中医药调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冯霞 李阳梅 +2 位作者 陈若曦 赵一丁 姜姗姗 《中医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325-333,共9页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Treg细胞数量减少、功能缺失、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均与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等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密切相关。单味中药、中药单体化合...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Treg细胞数量减少、功能缺失、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均与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等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密切相关。单味中药、中药单体化合物、中药复方制剂均可调控Treg细胞防治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主要作用机制为上调Treg细胞数量,增强抑制能力,促进免疫稳态恢复;升高Treg细胞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调控Treg细胞分化;增加IL-10、IL-35等Treg细胞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目前,中医药干预研究以内治法为主,有待加强中医外治法干预的研究,且中医药干预Treg细胞多为调节细胞数量、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等,亟需明确其具体作用机制及信号传导通路,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此类难治性、复杂性皮肤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调节性T细胞 中医药 银屑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特应性皮炎 白癜风 斑秃
下载PDF
周学平从瘀热毒结论治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经验
11
作者 赵蕊 孙鑫 +2 位作者 朱红 杨昊偌 周学平(指导)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653-3656,共4页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是免疫紊乱引起皮肤甚至内脏损伤的一类皮肤病。周学平教授继承首届国医大师周仲瑛的学术思想,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瘀热毒结为该病的主要病机。病初瘀热为主,病情不断进展,继则内生“伏毒”,毒邪胶结合和,兼夹为患...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是免疫紊乱引起皮肤甚至内脏损伤的一类皮肤病。周学平教授继承首届国医大师周仲瑛的学术思想,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瘀热毒结为该病的主要病机。病初瘀热为主,病情不断进展,继则内生“伏毒”,毒邪胶结合和,兼夹为患,“伏毒”化热生火,暗耗气阴,以致邪盛正虚。治疗宜采用凉血散瘀、祛邪解毒、蠲痹通络、滋阴清热诸法;运用雷公藤与不同药物配伍减毒增效;必要时中西药并用相辅相成,附验案2例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瘀热 伏毒 临床经验 周学平
原文传递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新药研发进展
12
作者 史丽晴 陆前进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953-1958,共6页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免疫失衡,从而引起皮肤损伤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组织器官损伤的一类疾病。传统免疫抑制剂发挥疗效的同时伴随着广泛的不良反应。对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促进了各种基于靶向细胞因...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免疫失衡,从而引起皮肤损伤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组织器官损伤的一类疾病。传统免疫抑制剂发挥疗效的同时伴随着广泛的不良反应。对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促进了各种基于靶向细胞因子或信号通路药物的研发。这些药物的应用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病情,但往往需要长期维持治疗,且仍有许多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缺乏明确的靶标。因此仍需要更多新兴治疗策略和创新药物以重新平衡免疫系统的稳态,诱导疾病的长期缓解,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提供新的希望。本研究将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及靶点,讨论治疗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药物研发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新药 免疫稳态 细胞因子 细胞治疗
原文传递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实验室诊断进展
13
作者 乌心怡 潘萌 朱海琴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3期306-310,共5页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autoimmune bullous dermatoses,AIBD)与针对皮肤及黏膜组织中结构蛋白的自身抗体相关。天疱疮疾病中的自身抗体主要针对桥粒的组成部分,而类天疱疮疾病中的自身抗体主要针对真表皮连接的结构蛋白。这两类疾病...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autoimmune bullous dermatoses,AIBD)与针对皮肤及黏膜组织中结构蛋白的自身抗体相关。天疱疮疾病中的自身抗体主要针对桥粒的组成部分,而类天疱疮疾病中的自身抗体主要针对真表皮连接的结构蛋白。这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因此需要依靠实验室诊断予以鉴别。传统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直接免疫荧光(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DIF)、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免疫印迹(immunoblotting,IBT)。近年来,不断有新型实验室技术出现。生物芯片技术简化了IIF的判读,成本较低且高效,对桥粒芯糖蛋白(Dsg3)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80(BP180)的检出率分别高达97%~100%和94%;EUROTide™孵育技术比传统DIF方法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背景荧光更少;MESACUP anti⁃Skin profile TEST能同时检测多种抗体,对Dsg1和Dsg3的检测特异度可达100%;侧向流动免疫层析技术(lateral flow immunoassay,LFIA)可用于快速定性检测,能肉眼观察结果;化学发光酶免疫技术与ELISA相比符合率可达到94%~99%,且检测时间短、自动化程度高;荧光叠加抗原定位⁃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技术(fluorescence overlay antigen mapping using laser-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FOAM⁃LSCM)能够一次性对皮肤基底膜带的不同成分进行区别染色,比传统手工DIF法效率更高,且有助于诊断在传统方法下难以与大疱性类天疱疮或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区分的AIBD。实验室诊断技术对AIBD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传统实验室方法,比较并探讨了新技术在AIB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 直接免疫荧光 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80 实验室
下载PDF
甲皱襞毛细血管镜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芳 李曼 +2 位作者 杜娟 周城 张建中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25-830,共6页
皮肤镜是一种利用偏振光原理、非侵袭性的观察皮表至真皮乳头层结构的辅助工具,当观察甲皱襞微循环时,可称为“甲皱襞皮肤镜”或“甲皱襞毛细血管镜”。在硬皮病(SSc)及继发性雷诺现象等为代表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甲皱襞毛细血管镜下... 皮肤镜是一种利用偏振光原理、非侵袭性的观察皮表至真皮乳头层结构的辅助工具,当观察甲皱襞微循环时,可称为“甲皱襞皮肤镜”或“甲皱襞毛细血管镜”。在硬皮病(SSc)及继发性雷诺现象等为代表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甲皱襞毛细血管镜下可见:扩张毛细血管、巨大毛细血管、出血点、毛细血管密度减少及新生毛细血管等“硬皮病模式”改变。该检查的定性及半定量检测方式对硬皮病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甲皱襞毛细血管 甲皱襞毛细血管镜 硬皮病 继发雷诺现象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下载PDF
芳香烃受体参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筱雯 李春英 高天文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年第5期304-306,共3页
芳香烃受体是一种胞质转录因子,参与免疫应答、小分子物质代谢、内分泌稳态及黑素合成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芳香烃受体能够介导外源性小分子化学物质干扰免疫系统,导致机体产生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其在自身免疫性... 芳香烃受体是一种胞质转录因子,参与免疫应答、小分子物质代谢、内分泌稳态及黑素合成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芳香烃受体能够介导外源性小分子化学物质干扰免疫系统,导致机体产生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其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着作用。概述芳香烃受体的信号通路、免疫功能及其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一步了解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受体 芳香烃 TH17细胞
原文传递
我国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研究进展
16
作者 罗帅寒天 张鹏 +1 位作者 廖洁月 陆前进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8年第3期12-13,共2页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免疫失衡从而引起皮肤损伤的一类皮肤疾病。由于免疫系统复杂,绝大多数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病因不明,疾病进程复杂,治疗困难。近年来,我国皮肤病学研究者不断创新,在自身...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免疫失衡从而引起皮肤损伤的一类皮肤疾病。由于免疫系统复杂,绝大多数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病因不明,疾病进程复杂,治疗困难。近年来,我国皮肤病学研究者不断创新,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方面取得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我国2017年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病、大疱性皮肤病和银屑病4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硬皮病 大疱性皮肤病 免疫系统 皮肤疾病 皮肤损伤 免疫失衡
原文传递
环磷酰胺治疗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5
17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自身免疫性疾病学组 何焱玲 +6 位作者 李恒进 佟春光 王明悦 骆丹 曾抗 陈金波 吕新翔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65-770,共6页
环磷酰胺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同时也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天疱疮、类天疱疮等。本共识对环磷酰胺的作用机理、在免疫性皮肤病中的适应证及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及... 环磷酰胺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同时也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天疱疮、类天疱疮等。本共识对环磷酰胺的作用机理、在免疫性皮肤病中的适应证及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及其在特殊人群的使用等进行规范总结,为皮肤科及相关专业医生规范应用环磷酰胺治疗免疫相关性皮肤病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治疗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皮肌炎 硬皮病 系统性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调节性B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的临床进展分析
18
作者 刘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9期0226-0227,共2页
临床常见的参与免疫调节的免疫细胞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不仅具有正向免疫功能,同时又有负向免疫功能。而调节性T细胞的负向调节功能是临床研究热点,对于调节性B细胞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则对调节性B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 临床常见的参与免疫调节的免疫细胞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不仅具有正向免疫功能,同时又有负向免疫功能。而调节性T细胞的负向调节功能是临床研究热点,对于调节性B细胞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则对调节性B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天疱疮、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以望对后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B细胞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应用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培光 杨森 +4 位作者 林达 范利 胡晓莉 林国书 张学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3期163-165,共3页
目的:探讨各种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临床特征和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35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天疱疮、类天疱疮和线状IgA大疱性皮病是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中常见的3种疾病,分别易累及中年人、老年人和儿童。寻常型天... 目的:探讨各种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临床特征和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35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天疱疮、类天疱疮和线状IgA大疱性皮病是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中常见的3种疾病,分别易累及中年人、老年人和儿童。寻常型天疱疮伴发口腔黏膜受累多见(73.1%)。在病情得到控制的患者中,重症患者糖皮质激素用量泼尼松(78.7±23.9)mg/d显著高于轻、中症患者泼尼松(45.8±19.8)mg/d和(59.4±20.8)mg/d,P<0.001;寻常型、落叶型天疱疮糖皮质激素用量(66.2±24.3)mg/d、(73.0±14.9)mg/d显著高于红斑型(49.1±21.8)mg/d,P<0.05;寻常型天疱疮痊愈率(24.2%)显著低于红斑型(63.6%),P<0.05。接受相近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类天疱疮痊愈率(56.1%)明显高于天疱疮(35.5%),P<0.05。结论:应根据不同情况确定糖皮质激素合适的初始剂量。对于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和IgA型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氨苯砜是首选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 类天疱疮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 泼尼松 红斑 寻常型天疱疮 患者 老年人 治疗
下载PDF
小剂量硫唑嘌呤治疗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柯丹 万远芳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05-408,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剂量硫唑嘌呤(AZA)治疗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120例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患者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及硫唑嘌呤的使用情况、TPMT突变基因检测情况,硫唑嘌呤...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剂量硫唑嘌呤(AZA)治疗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120例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患者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及硫唑嘌呤的使用情况、TPMT突变基因检测情况,硫唑嘌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中33例使用了AZA 100 mg/d,患者根据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ABSIS)评分分为轻度21例,中度77例,重度22例。其中大疱性类天疱疮59例,5例患者使用AZA,均为单纯使用激素后效果不佳的患者,使用AZA后起效时间为12~21 d,平均起效时间(15.60±2.32)d;天疱疮患者61例,28例患者使用AZA,与未使用AZA组比较中度和重度患者激素控制量显著下降。30例TPMT基因突变检测阴性的患者有2例使用AZA后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ZA组需要更小的激素控制量,对于单用激素效果不佳的患者联合AZA可以更好控制病情,但是要注意AZA的不良反应,对TPMT基因突变检测阴性的患者也应严密检测其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 硫唑嘌呤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