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潮模型的比较及海潮对地球自转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顾震年 金文敬 王保卫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6-135,共10页
近年来,由于卫星测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准确的观测资料,产生出许多新的海潮模型。这些海潮模型的相互比较为研究海洋的精细结构、海潮的动力学、地球动力学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由现代空间技术和新方法来监测地球自转中的高频... 近年来,由于卫星测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准确的观测资料,产生出许多新的海潮模型。这些海潮模型的相互比较为研究海洋的精细结构、海潮的动力学、地球动力学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由现代空间技术和新方法来监测地球自转中的高频变化研究领域也有长足的进展。用这些技术可检测出地球自转中的周日和半日变化,其中高频变化的一种重要激发源就是海潮。这是由于引潮位引起海洋的流速和高度的变化,从而激发地球自转的变化一般来说,海潮影响地球自转的高频变化有两种不同的激发机制。地球的惯性张量的变化即质量项,它对应于潮高,而运动项对应于潮流。许多研究表明,从测地技术测定的地球自转中的高频变化和从海潮模型预报的周日和半日潮波变化符合得很好。综合性地评述了近几年国际上海潮对地球自转中周日以下的高频变化影响的最新进展,同时也简要介绍地球自转变化中周日以下的高频变化与海潮模式中的周日和半日变化比较的结果。另外也提出了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潮模型 地球自转 自转变化 海潮
下载PDF
全球陆地水储量对地球自转变化的激发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廖德春 廖新浩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3-383,共11页
用美国环境预测中心和美国大气研究中心 (NCEP/NCAR) 40年重新分析计划气候数据同化系统 (CDAS)所得到的全球陆地水储量 (土壤湿度和积雪水当量 )数据 ,对地球自转变化 (极移和日长 )的激发作用作了分析 .结果表明 ,陆地水储量对周年地... 用美国环境预测中心和美国大气研究中心 (NCEP/NCAR) 40年重新分析计划气候数据同化系统 (CDAS)所得到的全球陆地水储量 (土壤湿度和积雪水当量 )数据 ,对地球自转变化 (极移和日长 )的激发作用作了分析 .结果表明 ,陆地水储量对周年地极移动正频分量的激发为 1 7.8mas,与大气激发相当 ,相位滞后约 48° .其中 ,积雪水当量的激发结果与用人卫遥感技术所得到的积雪水当量激发的正、负频率分量的振幅和相位都符合得很好 .用陆地水储量数据得到对日长变化周年分量的激发作用约 49μs,约占观测激发的1 5% ,相位滞后约 2 3° ;对日长变化半年分量的激发作用约 9μs,约占观测激发的 3% ,相位滞后约 1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 自转变化 陆地水储量激发 冰雪水当量 激发作用
下载PDF
海洋角动量对地球自转变化的激发 被引量:5
3
作者 虞南华 郑大伟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5-40,共6页
介绍了海洋角动量模型的现状和发展,以及地球自转变化和海洋之间的关系的一些预研究成果.有关的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可能是地球自转变化的一个激发源,海洋和地球自转变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都有... 介绍了海洋角动量模型的现状和发展,以及地球自转变化和海洋之间的关系的一些预研究成果.有关的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可能是地球自转变化的一个激发源,海洋和地球自转变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都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角动量 地球 自转变化
下载PDF
由古代天象记载研究揭示的地球自转变化的两个重要现象 被引量:5
4
作者 韩延本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6年第4期116-118,共3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利用古代天象观测记载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所揭示的两个重要现象,即存在着使自转速率加速的非潮汐因素;地球自转在约千余年之前出现过较大的起伏。
关键词 地球自转 潮汐摩擦 天象记载 古代 自转变化
下载PDF
日本古代的一次可能的日全食与地球自转变化
5
作者 韩延本 乔琪源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2期353-355,共3页
利用古代日食观测记载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方法和已有的结果为基础 ,研究了日本的古书中记载的可能与古代一次日全食有关的“天门”传说 ,及朝鲜的古书中与此有关的记载 .本文的结果支持一些学者认为这个传说是由发生于公元 15 8年 7... 利用古代日食观测记载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方法和已有的结果为基础 ,研究了日本的古书中记载的可能与古代一次日全食有关的“天门”传说 ,及朝鲜的古书中与此有关的记载 .本文的结果支持一些学者认为这个传说是由发生于公元 15 8年 7月 13日的日全食引起的观点 ,并在历书时ET系统下计算分析了该日食的参数 ,由此得到表示地球自转变化的ΔT值约为 2 .2 2小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食 传说 地球自转变化
下载PDF
基于地球自转变化和时变重力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
6
作者 闫昊明 《气象科技进展》 2014年第3期20-25,共6页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大气、海洋、陆地水、冰川等地表流体质量在地球表面的重新分布,并引起地球自转变化和地球重力场变化。通过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可以高精度获取地球自转变化数据和地球重力场时变数据,反演地表流体质量在全球和区域的变...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大气、海洋、陆地水、冰川等地表流体质量在地球表面的重新分布,并引起地球自转变化和地球重力场变化。通过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可以高精度获取地球自转变化数据和地球重力场时变数据,反演地表流体质量在全球和区域的变化情况,揭示地表流体质量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地球自转变化也和厄尔尼诺、北大西洋涛动等气候涛动密切相关,并与地表流体质量的长期变化相关。因此,利用地球自转变化和时变重力场变化观测数据,可以更好地研究全球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变化 时变重力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1972—2022年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特性及其中的气候事件表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许雪晴 周永宏 胥灿灿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年第5期572-580,共9页
作为反映地球自转速率累积变化的参数(世界时UT1-UTC)和时变特性的参数(日长变化ΔLOD),UT1-UTC在现实项目中有重要应用,而ΔLOD则主要用于科学研究,联合两者探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规律有重要的意义.本工作针对近50年的世界时观测数据... 作为反映地球自转速率累积变化的参数(世界时UT1-UTC)和时变特性的参数(日长变化ΔLOD),UT1-UTC在现实项目中有重要应用,而ΔLOD则主要用于科学研究,联合两者探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规律有重要的意义.本工作针对近50年的世界时观测数据分析其特性,重点关注近期出现的异常现象:2020年5月以来,地球自转趋势由原来的长期减慢逆转为加快;同时对日长变化序列进行分解,分析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可能激发源,并评估其中的气候因素对近期地球自转加快的贡献.结果表明,扣除其他影响因素后,日长年际项与气候变化指数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近三年期间,检测到两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以及第二次事件的延续,其对近期地球自转加快的贡献大约为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 气候变化 厄尔尼诺 拉尼娜
下载PDF
全球强震的分布及其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7
8
作者 马利华 韩延本 尹志强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6-411,共6页
结合文作者给出的全球地震目录,重点考察1832~1994年间全球强震(Ms≥7.5)的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全球强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可能关联。结果表明,1832年以来的全球强震分布与现代的地震观测结果比较一致,这些强震主要集中在... 结合文作者给出的全球地震目录,重点考察1832~1994年间全球强震(Ms≥7.5)的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全球强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可能关联。结果表明,1832年以来的全球强震分布与现代的地震观测结果比较一致,这些强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与全球强震的频次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地震 空间分布 地球自转变化
下载PDF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主要中短周期的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韩永刚 李志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2期349-352,共4页
利用新的世界时高精度观测资料序列分析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特征 ,采用最大熵谱分析的方法得到这一运动中主要中短周期的参数 ,而利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发现某些周期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 。
关键词 地球自转变化 LOD 谱分析 小波变换
下载PDF
大气对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的贡献 被引量:6
10
作者 虞南华 郑大伟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8-152,共5页
采用 1 979- 1 995年期间新的大气角动量资料 ,研究了大气在季节性时间尺度上对日长变化和极移的贡献 .结果表明 ,考虑了风和大气压的贡献后 ,大气在周年和半年时间尺度上对日长变化的贡献分别可达 95%和 88% .同时还给出了大气对极移... 采用 1 979- 1 995年期间新的大气角动量资料 ,研究了大气在季节性时间尺度上对日长变化和极移的贡献 .结果表明 ,考虑了风和大气压的贡献后 ,大气在周年和半年时间尺度上对日长变化的贡献分别可达 95%和 88% .同时还给出了大气对极移激发的定量结果 .其中 ,大气在周年尺度上对极移X分量的贡献为 1 6% ,对Y分量的贡献为 43% ;在半年尺度上对极移X分量的贡献为 9% ,对Y分量的贡献为 30 %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 ,表明还需考虑海洋的贡献 ,才能进一步解决地球自转激发的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角动量 地球自转变化 季节性时间尺度 大气
下载PDF
用Hamilton方法计算滞弹地球自转的潮汐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萧耐园 夏一飞 成灼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在日月引潮力势作用下地球产生弹性形变.地幔粘滞性子致这个形变对于引潮力滞后,成为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原因之一.地幔滞弹性也使有效洛夫数k增加,并使自转变化的周期项位相滞后,即产生反常位相项.本文首先用Hamilton方法计... 在日月引潮力势作用下地球产生弹性形变.地幔粘滞性子致这个形变对于引潮力滞后,成为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原因之一.地幔滞弹性也使有效洛夫数k增加,并使自转变化的周期项位相滞后,即产生反常位相项.本文首先用Hamilton方法计算了地球的形变.然后考虑到地幔的滞弹性,计算了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的地球自转长期减慢和滞弹性对周期(带谐)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milton方法 潮汐形变 地球自转变化 地幔滞弹性
下载PDF
中国古代中心日食记载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韩延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8-23,共6页
利用中国古代中心日食(全、环食)的观测记载研究近2千余年间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变化的原理和方法,讨论了中国古代中心日食和近中心日食观测的记载资料,并利用其中可靠的记载和—26.0″/(100a)~2的月球本征加速度值计算得到了表示地球自转... 利用中国古代中心日食(全、环食)的观测记载研究近2千余年间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变化的原理和方法,讨论了中国古代中心日食和近中心日食观测的记载资料,并利用其中可靠的记载和—26.0″/(100a)~2的月球本征加速度值计算得到了表示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T值系列,由此得到表示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日长变化均值约为1.4ms/100a,该平均值相应的历元为A.D.11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变化 日食 古代日食 日长
下载PDF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与河道演变及泥沙灾害关系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德生 韩延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93-100,共8页
丰沙期及低频率、高强度洪水往往酿成泥沙灾害和洪涝灾害。地球自转变化是影响河道演变与诱发泥沙灾害的重要的自然因素,由长江、黄河及淮河的部分水沙资料及地球自转日长变化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当地球自转由加速转向减速时,黄河下游... 丰沙期及低频率、高强度洪水往往酿成泥沙灾害和洪涝灾害。地球自转变化是影响河道演变与诱发泥沙灾害的重要的自然因素,由长江、黄河及淮河的部分水沙资料及地球自转日长变化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当地球自转由加速转向减速时,黄河下游出现枯水、少沙时期,长江中下游及淮河出现高频率、低强度洪水;而地球自转由减速转向加速时,黄河下游出现丰水期和中、丰沙期,长江与淮河出现低频率、高强度洪水,长江下游处于切滩旺盛期。在地球自转变化的转折点之间,河道处于相对稳定演变阶段,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的洪涝与泥沙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变化 河道演变 泥沙灾害
下载PDF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地震诱发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魏二虎 李智强 殷志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14,共4页
以全球范围内1973-01-01—2012-12-30日里氏7.0以上地震为研究对象,引入有限离散函数微商,并定义了评估地震活跃性的数值R,根据IERS提供的日长数据,从新的角度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地震的诱发作用:1)地震发生在d LOD^2/d MJD极值点... 以全球范围内1973-01-01—2012-12-30日里氏7.0以上地震为研究对象,引入有限离散函数微商,并定义了评估地震活跃性的数值R,根据IERS提供的日长数据,从新的角度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地震的诱发作用:1)地震发生在d LOD^2/d MJD极值点以及零值点的几率远大于随机理论几率,表明日长变化速率变化快以及正负交换时会诱发地震的发生;2)地震活跃性呈现周年、近6 500天周期,这与日长大振幅周年、18.6年周期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日长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 有限离散函数微商 诱发作用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利用川滇地区1962—2016年间发生的MS≥6.0地震资料,在去除余震的情况下,分析了其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川滇地区MS≥6.0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具有显著关系,对于不同震级范围的地震,其... 利用川滇地区1962—2016年间发生的MS≥6.0地震资料,在去除余震的情况下,分析了其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川滇地区MS≥6.0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具有显著关系,对于不同震级范围的地震,其与不同周期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关。对于MS≥7.0的地震,有9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极值点前14天至后37天时间段内;对于6.0≤MS≤6.4的地震,有8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68小时至后30小时的时间段内;对于6.5≤MS≤6.9的地震,有87.5%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36小时至后64小时的时间段内。地震发生在特定时间段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川滇地区MS≥6.0地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的关系都可以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个结果表明,在地球自转速率发生转折的期间容易触发地震,对川滇地区地震发生时间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 极值点 川滇地区
下载PDF
用中国古代的日食观测记载研究地球自转变化
16
作者 韩延本 《天文爱好者》 1997年第3期12-13,共2页
用中国古代的日食观测记载研究地球自转变化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韩延本3月9日日全食的壮观景象,一定还深深地留在许多天文爱好者的记忆中。古人同样也对日食非常感兴趣,因而在古书中留下了许多观测日食的记载,这些记载不仅是人类... 用中国古代的日食观测记载研究地球自转变化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韩延本3月9日日全食的壮观景象,一定还深深地留在许多天文爱好者的记忆中。古人同样也对日食非常感兴趣,因而在古书中留下了许多观测日食的记载,这些记载不仅是人类古代文明和古代天文学发达的象征,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食 日全食 日食观测 地球自转变化
全文增补中
日食记载中的“微言大义”——从古代天象记录研究地球自转变化
17
作者 韩延本 《中国国家天文》 2008年第4期26-33,共8页
历史上东西方各民族对观测日食都非常重视,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日食观测资料。学者们发现,通过研究有确切记载的古代日食记录,与现代的推算结果相比较,可以获取地球自转变化的重要信息。所以,古代天象记载也能为现代科学研究作出特殊... 历史上东西方各民族对观测日食都非常重视,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日食观测资料。学者们发现,通过研究有确切记载的古代日食记录,与现代的推算结果相比较,可以获取地球自转变化的重要信息。所以,古代天象记载也能为现代科学研究作出特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天象记录 地球自转变化 日食记录 观测资料 科学研究
原文传递
核幔边界动力学——地球自转十年尺度波动 被引量:17
18
作者 傅容珊 李力刚 +1 位作者 郑大伟 薛霆啸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6期541-548,共8页
总结了地球核幔边界动力学有关研究的新进展,如核幔边界的特性、核幔边界的地形起伏、核幔边界附近地幔对流格局和地球外核顶部的流场等。从地核—地幔之间的耦合出发,讨论了地球自转十年尺度的波动问题,简述了核幔之间电磁耦合、粘... 总结了地球核幔边界动力学有关研究的新进展,如核幔边界的特性、核幔边界的地形起伏、核幔边界附近地幔对流格局和地球外核顶部的流场等。从地核—地幔之间的耦合出发,讨论了地球自转十年尺度的波动问题,简述了核幔之间电磁耦合、粘滞耦合和地形耦合对十年尺度波动影响的基本理论。提出在该项研究中应以综合分析为基础,开展多学科的联合、交叉研究的途径以深化对地球自转十年尺度波动机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幔边界 地球自转变化 十年尺度波动 动力学
下载PDF
地球自转十年尺度波动与核幔耦合的可能机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金岭 郑大伟 傅容珊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6期514-518,共5页
简要介绍了地球自转变化的一般规律和可能的地球物理激发因素、十年尺度波动与核幔边界耦合之间的联系,以及几种可能的核幔耦合机制。强调了地震波探测手段对于获取地球内部信息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将空间大地测量、重力测量和地磁观测... 简要介绍了地球自转变化的一般规律和可能的地球物理激发因素、十年尺度波动与核幔边界耦合之间的联系,以及几种可能的核幔耦合机制。强调了地震波探测手段对于获取地球内部信息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将空间大地测量、重力测量和地磁观测与地球物理学方面的理论与模型研究相结合,对于最终分析和确认地球自转变化中的各种信息及其激发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 自转变化 十年尺度波动 核幔耦合
下载PDF
理解前兆异常变化机理和地震短临前兆 被引量:33
20
作者 王庆良 张晓东 +2 位作者 崔笃信 王文萍 胡亚轩 《国际地震动态》 2005年第5期131-144,共14页
本文概要介绍了国内外近几年在地壳形变地球自转日长变化十年尺度相关性、静寂地震、前驱波三方面的重要研究发现,并分析了这三项研究发现在地震前兆异常机理认识中的作用。初步分析表明深部核幔耦合作用引起的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十... 本文概要介绍了国内外近几年在地壳形变地球自转日长变化十年尺度相关性、静寂地震、前驱波三方面的重要研究发现,并分析了这三项研究发现在地震前兆异常机理认识中的作用。初步分析表明深部核幔耦合作用引起的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十年尺度波动,是数年至十年尺度地震场兆波动性变化的重要调制因素之一;源于断层脆韧转换带(过渡层)的静寂地震慢地震缓慢破裂过程,是数天至数月尺度地震短期异常变化产生的重要原因;源于脆韧转换层上部或弹脆性层薄弱部分慢地震过程所辐射出来的低频前驱波(慢地震波),是目前已发现的可重复出现的短临前兆信号,具有数小时至7天左右的地震短临预报指标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日长变化 核幔耦合 静寂地震 前驱波 地震前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