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宁夏季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变化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被引量:19
1
作者 郑向东 周秀骥 +3 位作者 秦 瑜 汤 洁 刘奇俊 李维亮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7-52,共6页
根据臭氧、气象探空观测数据,分析了1996年7月5日至8月3日西宁(36°44’N,101°45'E,海拔高度2296m)上空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变化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流层臭氧浓度的增加(减少)总伴随着干、冷(暖、湿)气流的输送变化... 根据臭氧、气象探空观测数据,分析了1996年7月5日至8月3日西宁(36°44’N,101°45'E,海拔高度2296m)上空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变化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流层臭氧浓度的增加(减少)总伴随着干、冷(暖、湿)气流的输送变化,而这又与大气垂直方向的运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分析表明天气动力输送过程对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变化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垂直分布 气象场 天气过程 西宁市 夏季 对流层 气象要素
下载PDF
上海地区臭氧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彭丽 高伟 +2 位作者 耿福海 冉靓 周厚荣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5-811,共7页
对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上海市宝山国家气候观象台的臭氧探空观测数据分析表明,臭氧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光化学和动力输送作用影响控制。光化学作用对臭氧分布的影响在边界层和平流层中上层非常明显。边界层内臭氧浓度呈正梯度变化,... 对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上海市宝山国家气候观象台的臭氧探空观测数据分析表明,臭氧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光化学和动力输送作用影响控制。光化学作用对臭氧分布的影响在边界层和平流层中上层非常明显。边界层内臭氧浓度呈正梯度变化,受气温、辐射、水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边界层臭氧浓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的季节变化。在26 km以上的平流层中上层,光化学作用使得夏季平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最高,冬季反之。动力输送过程对于对流层上层至平流层低层10-17 km高度影响显著,平流层-对流层交换使得春季该层臭氧浓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垂直分布 光化学作用 动力输送 臭氧积分浓度
下载PDF
1990~2002年北京地区大气臭氧垂直分布Umkehr观测反演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杨景梅 邱金桓 赵延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9-716,共8页
基于标准Umkehr反演算法, 利用北京地区Dobson仪器逆转观测资料, 反演计算出臭氧垂直分布.在反演过程中加入气溶胶订正因子, 使反演结果更加合理.利用臭氧垂直分布反演结果, 研究1990~2002年北京地区臭氧垂直分布特征和变化情况.结果... 基于标准Umkehr反演算法, 利用北京地区Dobson仪器逆转观测资料, 反演计算出臭氧垂直分布.在反演过程中加入气溶胶订正因子, 使反演结果更加合理.利用臭氧垂直分布反演结果, 研究1990~2002年北京地区臭氧垂直分布特征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1992年秋季和1993年春季期间, 在10.3~23.5 km范围内臭氧浓度有较大幅度降低, 造成了这个期间月平均臭氧总量的明显偏低; 1990年到2002年期间, 臭氧总量的变化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 但不同高度臭氧含量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垂直分布 Umkehr算法 气溶胶订正
下载PDF
杭州地区大气臭氧浓度垂直分布
4
作者 齐冰 徐晓飞 +3 位作者 靳军莉 杨欣洁 牛彧文 张金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754-4764,共11页
利用国产双池型电化学反应臭氧探空仪在杭州开展为期1年(2021年12月~2022年11月)观测,分析了该地区臭氧廓线垂直分布、臭氧柱总量以及对流层臭氧柱含量特征,并评估AIRS和MLS反演的臭氧廓线产品以及AIRS、OMIDOAS和TROPOMI反演的臭氧柱... 利用国产双池型电化学反应臭氧探空仪在杭州开展为期1年(2021年12月~2022年11月)观测,分析了该地区臭氧廓线垂直分布、臭氧柱总量以及对流层臭氧柱含量特征,并评估AIRS和MLS反演的臭氧廓线产品以及AIRS、OMIDOAS和TROPOMI反演的臭氧柱总量产品.结果表明,臭氧探空仪与地面原位臭氧分析仪观测结果具有高一致性.杭州地区臭氧垂直结构呈显著月变化特征,5月在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12~16km高度范围)呈现高浓度臭氧的下传结构.4~9月在边界层附近1.5km高度以下观测到高浓度臭氧含量层.边界层内臭氧含量夏季最高,垂直变化不明显;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冬季,均表现为随高度增加而增大.臭氧探空廓线与卫星反演臭氧垂直廓线吻合较好,在对比高度范围内相对偏差大多<10%.杭州地区臭氧柱总量和对流层柱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02.1DU和40.5DU,呈明显季节变化特征.臭氧柱总量和对流层柱含量最高的季节分别为春季和夏季,5月对流层臭氧柱含量最高.臭氧探空柱总量与AIRS、OMI DOAS和TROPOMI反演臭氧柱总量一致性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88和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探空 臭氧垂直分布 臭氧柱总量 卫星反演 杭州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春季低空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5
作者 郑向东 陈尊裕 +4 位作者 崔宏 秦瑜 陈鲁言 郑永光 李毓湘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184-1192,共9页
介绍分析了2001年3月3日~4月13日浙江临安臭氧探空观测5km以下臭氧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臭氧浓度垂直分布与湿球位温、风场有密切的关系.臭氧浓度在2km以下变化幅度很大,明显的东风分量伴随臭氧高值.5km以下臭氧垂直分布可以分... 介绍分析了2001年3月3日~4月13日浙江临安臭氧探空观测5km以下臭氧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臭氧浓度垂直分布与湿球位温、风场有密切的关系.臭氧浓度在2km以下变化幅度很大,明显的东风分量伴随臭氧高值.5km以下臭氧垂直分布可以分为峰值型、均匀型、分层结构型、低空污染型和线性增长型5个基本类型.此外,还分析了3种情形下区域尺度输送对低空污染型臭氧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垂直分布 大气臭氧 垂直分布特征 探空观测 湿球 风场 变化幅度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东风 区域
原文传递
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的非均匀结构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卫国 吴涧 +1 位作者 黄安宁 罗燕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4-149,共6页
对昆明地区2001年春季探测的臭氧分压廓线数据的非均匀结构进行了分析.采用结构函数和双曲分布函数建立自相似的标度律,进而描述臭氧垂直空间中的非均匀结构(如,间歇性、粗糙度、标度指数、功率谱指数、分数维等).计算结果表明:①臭氧... 对昆明地区2001年春季探测的臭氧分压廓线数据的非均匀结构进行了分析.采用结构函数和双曲分布函数建立自相似的标度律,进而描述臭氧垂直空间中的非均匀结构(如,间歇性、粗糙度、标度指数、功率谱指数、分数维等).计算结果表明:①臭氧分压垂直空间分布序列的分数维在1~2之间;功率谱指数为1~3.②在不同高度层上,对流层顶附近的分数维最大D=1.365;而对流层中的则最小D=1.205.③平流层臭氧分压的垂直间歇性强且粗糙;对流层顶附近的垂直间歇性弱又光滑,并存在着很强的奇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垂直分布 间歇性 粗糙度 标度指数 功率谱指数 分数维 非均匀结构
原文传递
城市边界层气象条件对O_3浓度垂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任丽红 胡非 周德刚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共3页
利用2002年7月21日至26日,北京325m气象塔O3浓度梯度观测资料及同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O3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超标情况及不同天气条件下,O3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并对7月23日,24日两天出现高浓度污染的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相对湿度、低空风... 利用2002年7月21日至26日,北京325m气象塔O3浓度梯度观测资料及同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O3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超标情况及不同天气条件下,O3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并对7月23日,24日两天出现高浓度污染的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相对湿度、低空风等边界层气象条件对O3垂直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城市边界层气象条件,尤其逆温是影响O3垂直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 空气污染 臭氧垂直分布
下载PDF
苏皖鲁豫典型区域臭氧垂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伟月 张红 +3 位作者 汪水兵 洪星园 王馨琦 朱承驻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77-1486,共10页
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已成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关注区域之一.为探究苏皖鲁豫区域臭氧垂直结构特征及气象因素与潜在来源的影响,利用激光雷达对淮北市2021年11月臭氧和气象垂直结构进行观测.结果表明:(1)淮北市地面臭氧浓度呈单峰日变... 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已成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关注区域之一.为探究苏皖鲁豫区域臭氧垂直结构特征及气象因素与潜在来源的影响,利用激光雷达对淮北市2021年11月臭氧和气象垂直结构进行观测.结果表明:(1)淮北市地面臭氧浓度呈单峰日变化特征,2021年11月16—18日出现了持续3 d的高空臭氧污染.在清洁日(高空臭氧小时浓度<200μg/m^(3)),1.5 km以下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污染日(高空臭氧小时浓度≥200μg/m^(3)),2021年11月16日和17日臭氧为双层分布,18日臭氧浓度在1.5 km以下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2)在垂直高度上,污染日的温度高于清洁日,风速低于清洁日,即高温低风有利于高空臭氧污染产生,16日逆温层对臭氧浓度的积累有重要作用,风向转变和下沉气流也是造成污染日高空臭氧聚集的重要原因.(3)臭氧潜在来源及贡献分析显示,观测日(整个观测期,2021年11月10—19日)的高臭氧浓度可能与淮北市本地生成及其南部、东部的区域输送有关,清洁日的臭氧浓度主要受河南省的影响,污染日的高空臭氧污染不仅与本地生成有关还与周边城市的臭氧及臭氧前体物输送有关.研究显示,温度、风速、风向以及区域输送对淮北市臭氧浓度的垂直结构演变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市 臭氧垂直分布 逆温 风速
下载PDF
大连市夏季典型点位臭氧激光雷达垂直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阎守政 刘畅 +3 位作者 陈建宇 曹姗姗 范慧君 张明明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3年第10期88-93,共6页
利用臭氧激光雷达对大连市夏季臭氧进行连续观测,分析夏季臭氧垂直廓线变化特征,结合风速风向、地面天气图、气流运动等分析臭氧污染过程、污染成因、传输来源。结果表明:大连市夏季臭氧垂直廓线呈单峰特征,峰值高度500~1 000 m,臭氧高... 利用臭氧激光雷达对大连市夏季臭氧进行连续观测,分析夏季臭氧垂直廓线变化特征,结合风速风向、地面天气图、气流运动等分析臭氧污染过程、污染成因、传输来源。结果表明:大连市夏季臭氧垂直廓线呈单峰特征,峰值高度500~1 000 m,臭氧高空传输特征明显;高空臭氧逐日积累叠加,在下沉气流影响下与近地表污染混合,导致出现轻度臭氧污染天气,只有近地表臭氧生成时,出现臭氧污染天气可能性较低;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大连市臭氧污染传输主要来自山东、河北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臭氧垂直分布 传输特征 气流轨迹 大连市
下载PDF
中国大气臭氧探空仪的研制和应用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庚辰 孔琴心 +3 位作者 宣越健 万小伟 陈洪滨 马舒庆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71-475,共5页
地球大气中的臭氧一直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大气臭氧探空系统是当前直接获得地球大气臭氧垂直结构资料的直接探测系统 ,同时也是为卫星臭氧探测和激光雷达臭氧探测等提供对比和定标的有力手段。中国大气臭氧探空仪的... 地球大气中的臭氧一直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大气臭氧探空系统是当前直接获得地球大气臭氧垂直结构资料的直接探测系统 ,同时也是为卫星臭氧探测和激光雷达臭氧探测等提供对比和定标的有力手段。中国大气臭氧探空仪的研制工作起步较晚且进展缓慢 ,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大气臭氧高空探测业务化的进程。首次报道了中国大气臭氧高空探测业务化进展状况 ,重点报告中国自行研制的大气臭氧探空仪的结构和技术性能指标 ,讨论了中国大气臭氧探空仪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与芬兰Vaisala臭氧探空仪的比对结果 ,并给出该系统在北京、南极等地区应用施放中所得到的部分探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探空仪 臭氧高空探测 臭氧垂直分布
下载PDF
大气辐射在臭氧反演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春燕 陈圣波 汪自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305-3308,共4页
阐述了大气臭氧含量的量度方法,然后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利用太阳透射辐射、太阳紫外散射、红外辐射及微波辐射等大气辐射进行大气臭氧反演的方法、特点及应用,最后总结了利用大气辐射进行臭氧反演的现状... 阐述了大气臭氧含量的量度方法,然后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利用太阳透射辐射、太阳紫外散射、红外辐射及微波辐射等大气辐射进行大气臭氧反演的方法、特点及应用,最后总结了利用大气辐射进行臭氧反演的现状及在臭氧探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大气辐射 臭氧总量 臭氧垂直分布廓线 气辉
下载PDF
对流层垂直臭氧分布变化量对生物质燃烧响应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新梅 王卫国 +1 位作者 吴涧 樊雯璇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5-50,共6页
采用区域气候模式与大气化学模式相连接的模式系统,模拟研究了对流层垂直臭氧分布变化量对东南亚生物质燃烧排放源强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源区对流层臭氧垂直积分浓度对燃烧源强变化十分敏感,下游区次之.特别是在对流层的中低层影... 采用区域气候模式与大气化学模式相连接的模式系统,模拟研究了对流层垂直臭氧分布变化量对东南亚生物质燃烧排放源强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源区对流层臭氧垂直积分浓度对燃烧源强变化十分敏感,下游区次之.特别是在对流层的中低层影响最显著,但对源区臭氧的贡献比下游区要大得多.在对流层中高层,源区和下游区受影响程度相当.对流层低层源区臭氧增加的时间超前下游区,超前的时间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在对流层中层出现滞后现象,到对流层高层臭氧最大值出现的时间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大气化学模式 生物质燃烧排放源 对流层垂直臭氧分布变化量
原文传递
The vertical structure and seasonal changes of atmosphere ozone and temperature at Zhongshan Station over East Antarctica 被引量:6
13
作者 BIAN LinGen LIN Zhong +2 位作者 ZHANG DongQi ZHENG XiangDong LU LongHu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2期262-270,共9页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ic ozone and temperature as well as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is presented by using ozone sounding data at Zhongshan Station over East Antarctica from February, 2008 to February, 2...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ic ozone and temperature as well as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is presented by using ozone sounding data at Zhongshan Station over East Antarctica from February, 2008 to February, 200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ights of thermal tropopause and ozone tropopause are mostly the same with yearly mean 7.9 and 7.4 km separately above the station. There is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f the tropopause, manifested by the clear one-wave pattern with an opposite phase. As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tropopause temperature is visible in autumn and faint in spring and winter, the tropopause height can be better confirmed by utilization of the changes of ozon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tropospheric ozone of vertical distribution is not clear, relative to stratosphere. In the spring, ozone in the low level of stratosphere lost seriously. The minimum partial ozone in 14 km was 1.57 MPa only and the maximum partial ozone occurred in the up level stratosphere. In the rest of the season the ozone increases with height rising in the low level of stratosphere. The evidence shows that ozone lost in spring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low temperature of polar night and the process of PSC photochemical destruction ozone in the stratosphere. From the ver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ozone and temperature, it is meaningful to understand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tarctic ozone dele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ARCTICA atmospheric ozone and temperature vertical structure seasonal vari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