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臭氧暴露诱导卵巢氧化应激及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的研究
1
作者 冯晓琴 罗锦洪 黄紫微 《实用医技杂志》 2023年第12期846-850,I0001,共6页
目的 探讨臭氧暴露诱导卵巢氧化应激及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的毒理影响。方法 48只6周龄的无特异性病原体C57BL/6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臭氧暴露组,臭氧暴露组(1.2 mg/m^(3),10 h)连续暴露30d,对照组于每天的同一时段被放置于同一类型装置中... 目的 探讨臭氧暴露诱导卵巢氧化应激及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的毒理影响。方法 48只6周龄的无特异性病原体C57BL/6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臭氧暴露组,臭氧暴露组(1.2 mg/m^(3),10 h)连续暴露30d,对照组于每天的同一时段被放置于同一类型装置中,不发生暴露。实验完成后采集卵巢组织及卵泡颗粒细胞。采用活性氧水平检测方法分析2组小鼠卵巢组织的活性氧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q RT-PCR)测定2组小鼠卵巢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 IL-8、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小鼠卵巢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 (Caspase3)、切割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卵泡颗粒细胞的凋亡状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臭氧暴露组中小鼠卵巢组织的活性氧水平升高(t=16.99,P<0.01);臭氧暴露组中小鼠卵巢组织的炎性因子IL-6(t=10.18,P<0.01)、IL-8(t=19.06,P<0.01)、IL-1β(t=6.39,P<0.01)、TNF-α(t=19.11,P<0.0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降低。与对照组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0.16±0.05)相比,臭氧暴露组中小鼠卵巢组织的Bax表达(0.25±0.06)升高(P<0.01);与对照组Bcl-2表达(0.212±0.041)相比,暴露组的Bcl-2表达(0.131±0.022)降低(P<0.01);与对照组Cleaved-Cas-pase3表达(0.120±0.021)相比,暴露组的Cleaved-Caspase3表达(0.192±0.023)升高(P<0.01)。对照组相比,臭氧暴露组中小鼠的卵泡颗粒细胞的凋亡升高。结论 臭氧暴露引起卵巢组织活性氧水平升高,炎性因子IL-6、 IL-8、IL-1β、TNF-α表达降低,卵泡颗粒细胞凋亡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暴露 卵巢 卵泡 颗粒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臭氧暴露对大豆叶片群体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姚扬 程攀 +3 位作者 张红星 童思思 赵露 王效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759-8768,共10页
臭氧(O_(3))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夏季的首要污染物,其具有较强的植物毒性,严重威胁农业安全。O_(3)污染常发生于高温晴天,具有间歇性和累积性的特点,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在叶片尺度上探究长期O_(3)暴露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而间歇... 臭氧(O_(3))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夏季的首要污染物,其具有较强的植物毒性,严重威胁农业安全。O_(3)污染常发生于高温晴天,具有间歇性和累积性的特点,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在叶片尺度上探究长期O_(3)暴露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而间歇性暴露对植物整株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鲜有报道。以大豆为实验对象,依托开顶式气室(OTC)进行间歇性臭氧暴露,探究大豆叶片群体光合作用及产量对间歇性O_(3)暴露的响应。结果发现(1)间歇性O_(3)暴露具有累积性和恢复性,在低O_(3)暴露剂量(AOT40≤2.47μL L^(-1) h^(-1))处理下,大豆植株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当AOT40较高时(AOT40≤5.35μL L^(-1) h^(-1)),大豆植株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而随着O_(3)胁迫的消失,大豆植株的净光合速率逐渐回升,并最终恢复。(2)不同的光合参数对间歇性臭氧暴露敏感性不同,其中最大净光合速率最为敏感。在低AOT40下最大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且恢复时间更长。(3)O_(3)二次暴露后,净光合速率降低幅度较低,且恢复更快,说明间歇性O_(3)暴露可能会提高大豆的耐受阈值。(4)当AOT40低于5.35μL L^(-1) h^(-1)时,对大豆产量无显著影响,说明间歇性臭氧暴露条件下,大豆减产阈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臭氧暴露 臭氧胁迫后恢复 净光合速率 光响应曲线拟合
下载PDF
北京大学生个体臭氧暴露直接测量及潜在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2
3
作者 余焜 苑耀文 +2 位作者 李方舟 林伟立 李怡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3-20,共8页
为探究个体臭氧暴露量与臭氧环境监测值之间的关系,准确评估北京市臭氧污染的健康风险,本工作利用小型臭氧测量仪,直接测量在校大学生的个体臭氧暴露浓度,获取了北京地区特定群体个体平均臭氧暴露浓度与环境中臭氧监测值之间的定量关系... 为探究个体臭氧暴露量与臭氧环境监测值之间的关系,准确评估北京市臭氧污染的健康风险,本工作利用小型臭氧测量仪,直接测量在校大学生的个体臭氧暴露浓度,获取了北京地区特定群体个体平均臭氧暴露浓度与环境中臭氧监测值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臭氧暴露浓度与人体健康效应关系模型,对北京地区2018-2020年大学生群体的臭氧污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日间个体暴露率为39±1%。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规定的臭氧浓度一级标准限值(100μg/m^(3))作为健康风险评估的参考浓度,则大学生群体归因臭氧污染过早死亡人数在2018、2019和2020年分别为14人、20人和23人。暴露率增加20%,臭氧健康风险约增加2~3倍;暴露率增加50%,臭氧健康风险约增加6~8倍。参考浓度取较低阈值26.7ppb时,评估得到的健康风险约升高了两倍。在一天24h内,下午13时到17时臭氧造成的健康危害最大,在一年四季中,夏季臭氧造成的健康危害最大,这与大气臭氧浓度变化规律相一致。在臭氧污染严重的天气,应尽量减少室外活动或者采取防护措施,以降低臭氧暴露带来的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群体 臭氧暴露 防护建议
下载PDF
气态臭氧暴露对冷藏的柑桔类水果绿霉和青霉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卢光 《热带农业工程》 2003年第1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柑桔类水果 气态臭氧暴露 冷藏 绿霉 青霉 生长
下载PDF
2015~2022年重庆市近地面臭氧的暴露风险及环境影响
5
作者 骆雨茜 陈静 +3 位作者 郝宇杭 黄威 万凤莲 田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54-2765,共12页
为综合评估近地面臭氧(O_(3))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等的暴露风险,及其对二次颗粒物形成的环境影响,本文研究了重庆市2015~2022年O_(3)长期变化特征,采用多种指标综合表征O_(3)暴露对健康、经济和植被的长期影响及短期持续污染的暴露风险... 为综合评估近地面臭氧(O_(3))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等的暴露风险,及其对二次颗粒物形成的环境影响,本文研究了重庆市2015~2022年O_(3)长期变化特征,采用多种指标综合表征O_(3)暴露对健康、经济和植被的长期影响及短期持续污染的暴露风险,并探讨O_(3)对夜间硝酸盐生成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近年来重庆市近地面O_(3)呈总体上升趋势,夜间O_(3)浓度逐渐增长,春季的高O_(3)事件不容忽视.相应的各类O_(3)长期暴露风险指标均总体呈现2015~2019年先增加后逐渐下降的趋势.短期的O_(3)持续暴露风险相较污染前后显著增加.夜间O_(3)的升高会增大NO_(3)自由基生成速率(PNO_(3)),从而促进N_(2)O_(5)异质水解及夜间硝酸盐的形成,且在高湿伴随的污染条件下更为显著.可见,夜间O_(3)变化的潜在暴露风险及对二次无机盐的生成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面臭氧 臭氧暴露风险 臭氧持续污染 夜间高臭氧 夜间硝酸盐生成
下载PDF
熏香烟加气管注入脂多糖和结合臭氧暴露法建立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病模型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四维 张玲 +1 位作者 李春雷 李友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21-324,I0004,共5页
目的评价用熏香烟加气管注入脂多糖(LPS)和在此基础上结合臭氧暴露的方法建立的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模型。方法随机数表法将30只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Ⅰ组和模型Ⅱ组,采用熏香烟加气管注入LPS法和在此法基础上结合臭氧... 目的评价用熏香烟加气管注入脂多糖(LPS)和在此基础上结合臭氧暴露的方法建立的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模型。方法随机数表法将30只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Ⅰ组和模型Ⅱ组,采用熏香烟加气管注入LPS法和在此法基础上结合臭氧暴露的方法分别复制大鼠COPD模型。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COPD发作的症状,测定3组的肺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形态变化和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等,并分析平均内衬间隔(MLI)和平均肺泡数(MAN)。结果两种方法所得模型均较理想,表现为肺功能检测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模型Ⅰ、Ⅱ组中心气道阻力(Rn)及组织阻尼(G)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2组均有气流受限及换气功能障碍。肺组织HE染色镜下可见各级支气管黏膜上皮肿胀、增生及脱落损伤,气道与肺实质大量炎细胞浸润,气道壁、肺小动脉壁增厚,肺大泡形成等多种改变,比较模型Ⅰ、Ⅱ组,模型Ⅱ组病理损伤更重,表现为支气管黏膜上皮脱落更彻底,炎细胞浸润更广泛,气道壁、肺小动脉壁增厚更明显及肺泡融合破坏更严重等。MLI及MAN结果为单位面积内模型Ⅰ组和Ⅱ组MAN低于空白对照组,而MLI大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熏香烟加气管注入LPS和结合臭氧暴露法均可重现COPD组织病理特征,可成功复制较理想的大鼠COPD模型,叠加臭氧暴露之后肺部病理损伤更为严重,可能更能模拟临床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大鼠模型 臭氧暴露
原文传递
高浓度臭氧暴露法建立大鼠哮喘模型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新辰 张妍迪 +6 位作者 白根本 李友林 李四维 张玲 李春雷 潘琳 李鸿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23-25,F0004,共4页
目的评价用卵蛋白(OVA)叠加高浓度臭氧(O3)暴露方法建立大鼠严重支气管哮喘模型的方法。方法随机数表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卵蛋白激发组(OVA组)及卵蛋白叠加臭氧暴露组(OVA/O3)。采用OVA腹腔注射致敏,结合OVA持续雾化吸入和臭氧... 目的评价用卵蛋白(OVA)叠加高浓度臭氧(O3)暴露方法建立大鼠严重支气管哮喘模型的方法。方法随机数表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卵蛋白激发组(OVA组)及卵蛋白叠加臭氧暴露组(OVA/O3)。采用OVA腹腔注射致敏,结合OVA持续雾化吸入和臭氧暴露方法,建立重度哮喘模型。观察大鼠哮喘发作期间症状,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形态变化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F-κB p65亚基表达变化。结果以OVA激发期间OVA/O3大鼠出现最严重哮喘症状;HE染色结果显示OVA组及OVA/O3组有明显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伴有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OVA/O3现象最为明显。p65在肺组织中的表达以平均光密度(IOD mean)计分别为:正常组(0.0146±0.0013),OVA组(0.2502±0.0009),OVA/O3(0.4240±0.0011),两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VA/O3组亦显著高于OVA组(P<0.01)。结论用臭氧暴露结合OVA致敏方法成功建立重度哮喘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臭氧暴露 免疫组化 核因子-ΚB
原文传递
珠三角地区臭氧来源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婉莹 陈懿昂 +5 位作者 褚旸晰 张金谱 洗超凡 林常青 冯志雄 陆兴成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3-308,共16页
采用WRF/CAMx模型及臭氧源解析技术(OSAT)模块研究珠三角地区臭氧季节性时空分布特征,对不同污染天气型下的臭氧来源进行解析,评估珠三角各城市臭氧暴露水平,并探究如何根据实际天气状况为不同城市提出切实有效的管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WRF/CAMx模型及臭氧源解析技术(OSAT)模块研究珠三角地区臭氧季节性时空分布特征,对不同污染天气型下的臭氧来源进行解析,评估珠三角各城市臭氧暴露水平,并探究如何根据实际天气状况为不同城市提出切实有效的管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臭氧浓度遵循夏秋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在所有季节中,珠三角地区以外的污染源始终具有最显著的贡献,其平均贡献为76.4%.移动源、面源和植物排放源是三大珠三角内源.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春夏季有明显的区域输送贡献较高的季节性特征,其贡献率分别为16.0%(19.1μg·m^(-3))和23.0%(31.8μg·m^(-3)).此外,在冷高压出海、均压场、副热带高压的特殊气象条件下,臭氧浓度均有所增加,相较年平均浓度,增幅分别为48.2%、89.3%、42.5%.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来自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区域输送贡献浓度明显增加,尤其是肇庆和广州,相较于月平均贡献,增幅分别为+96.0%和+52.3%.由于冷高压场的风速及风向的改变,本地源的贡献浓度比月平均有所增加,增幅为49.0%.人均臭氧暴露水平表明珠三角地区人群实际生活在比空间加权更高臭氧浓度的环境中,尤其在副热带高压和均压场控制下的污染事件对健康的威胁更大.建议珠三角地区强化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减排,并结合气象条件实施精细化污染源排放管控;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降低人口密集区的臭氧污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珠三角地区 季节特征 天气类型 源解析 臭氧暴露水平
原文传递
Implications of 1.5 K climate warming on warm-season ozone exposure and atmospheric oxidation capacity in China
9
作者 Zhihao Shi Lin Huang +5 位作者 Xiaodong Xie Momei Qin Jingyi Li Bingye Xu Lingling Jin Jianlin Hu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24年第6期53-61,共9页
Surface ozone(O_(3))poses significant threats to public health,agricultural crops,and plants in natural ecosystems.Global warming is likely to increase future O_(3)mainly by altering atmospheric photochemical reaction... Surface ozone(O_(3))poses significant threats to public health,agricultural crops,and plants in natural ecosystems.Global warming is likely to increase future O_(3)mainly by altering atmospheric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and enhancing 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BVOC)emissions.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the future 1.5 K climate target on O_(3)concentrations and ecological O_(3)exposure in China,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using the CMAQ(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model during April-October 2018.Ecological O_(3)exposure was estimated using six indices(i.e.,M7,M24,N100,SUM60,W126,and AOT40f).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rise increases the MDA8 O_(3)(maximum daily eight-hour average O_(3))concentrations by∼3 ppb and the number of O_(3)exceedance days by 10-20 day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NCP),Yangtze River Delta(YRD),and Sichuan Basin(SCB)regions.All O_(3)exposure indices show substantial increases.M24 and M7 in eastern and southern China will rise by 1-3 ppb and 2-4 ppb,respectively.N100 increases by more than 120 h in the surrounding regions of Beijing.SUM60 increases by greater than 9 ppm h^(−1),W126 increases by greater than 15 ppm h^(−1)in Shaanxi and SCB,and AOT40f increases by 6 ppm h^(−1)in NCP and SCB.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also promotes atmospheric oxidation capacity(AOC)levels,with the higher AOC contributed by OH radicals in southern China but by NO_(3)radicals in northern China.The change in the reaction rate caused by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has a greater influence on O_(3)exposure and AOC than the change in BVOC emis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 increase Ozone exposure Biogenic emissions Atmospheric oxidation capac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