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肥城市森林减少大气污染的效果 被引量:26
1
作者 吴泽民 JoeR.McBride +2 位作者 David J.Nowak 杨军 Sheauchi Cheng 《中国城市林业》 2003年第1期39-43,共5页
树木主要通过气孔吸收气态污染物,同时通过滞留空气中的微粒而减轻污染,树木较高的覆盖率可能会减少挥发性有机物的释放量,定量研究表明,合肥市1998年吸收空气污染物约为151.5t,树木7月份(着叶季节)吸收污染量高达20t,具有相对较低臭氧... 树木主要通过气孔吸收气态污染物,同时通过滞留空气中的微粒而减轻污染,树木较高的覆盖率可能会减少挥发性有机物的释放量,定量研究表明,合肥市1998年吸收空气污染物约为151.5t,树木7月份(着叶季节)吸收污染量高达20t,具有相对较低臭氧生成潜力的植物有香樟属、女贞属、紫薇属、罗汉松属和李属。合肥城市森林总体的臭氧指标得分值为9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市 城市森林 大气污染 环境保护 空气质量 臭氧生成速率 生态效益
下载PDF
基于总过氧自由基测量的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市地表臭氧来源分析
2
作者 姚易辰 王朔 +5 位作者 韦娜娜 叶春翔 张冲 顾学军 赵卫雄 张为俊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90-297,共8页
2022年2月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基于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化学放大法和化学发光法分别测量总过氧自由基(RO_(2)^(*))和一氧化氮(NO)浓度,并用于计算北京市近地面大气臭氧光化学生成速率(P(O_(3))).结合相关污染物浓度数据及气... 2022年2月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基于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化学放大法和化学发光法分别测量总过氧自由基(RO_(2)^(*))和一氧化氮(NO)浓度,并用于计算北京市近地面大气臭氧光化学生成速率(P(O_(3))).结合相关污染物浓度数据及气象参数对本地臭氧生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O_(2)^(*)浓度变化呈明显的日变化规律,观测期间RO_(2)^(*)的日均峰值浓度为8×10^(-12).日间(7:00-18:00)P(O_(3))呈现明显的日变化规律,观测期间平均P(O_(3))最高值为26×10^(-9)·h^(-1),变化范围为(3~26)×10^(-9)·h^(-1).此外,P(O_(3))对NO浓度的变化较为敏感,NO浓度的升高促进了大气化学反应的发生,加快了近地面臭氧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总过氧自由基 臭氧生成速率 化学放大
原文传递
基于总过氧自由基观测研究合肥市西郊夏季O_(3)生成特征
3
作者 俞辉 韦娜娜 +4 位作者 徐学哲 刘芊芊 姚易辰 赵卫雄 张为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74-1984,共10页
2020年8月利用化学放大法对合肥市西郊大气总过氧自由基RO_(2)^(*)·(RO_(2)·+HO_(2)·)体积分数进行监测,并结合O_(3)和其前体物,分析了过氧自由基体积分数、O_(3)生成速率和O_(3)生成对前体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观测期... 2020年8月利用化学放大法对合肥市西郊大气总过氧自由基RO_(2)^(*)·(RO_(2)·+HO_(2)·)体积分数进行监测,并结合O_(3)和其前体物,分析了过氧自由基体积分数、O_(3)生成速率和O_(3)生成对前体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总过氧自由基体积分数的日均值呈典型的单峰型变化,12:00左右出现最高值,日间峰值体积分数为43.8×10^(-12),日间RO_(2)^(*)·与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和O_(3)呈明显的相关性.利用实测RO_(2)^(*)·和NO,获得合肥市西郊夏季O_(3)生成速率,日间峰值为10.6×10^(-9)h^(-1),O_(3)生成速率对NO变化更为敏感.基于大气自由基和NO_(x)(NO+NO_(2))反应去除速率占比(Ln/Q),对合肥市西郊夏季O_(3)生成敏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O_(3)生成敏感具有明显日变化.早晨O_(3)生成为VOCs控制区,上午O_(3)生成为VOCs-NO_(x)协同控制区,下午转变为NO_(x)控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总过氧自由基(RO*2·) 臭氧生成速率 臭氧生成敏感性 合肥市西郊夏季
原文传递
北京城区夏季O_3化学生成过程 被引量:13
4
作者 徐敬 马建中 +4 位作者 张小玲 徐晓峰 孟伟 马志强 赵秀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3-100,共8页
选取2007年7月1日—8月31日中的21个晴空日,利用观测资料和光化学箱模式计算了北京城区测点的O3生成速率G(O3)和O3生成效率OPE.结果表明,21个晴空日中G(O3)日最高小时值分布在(18~82)×10-9h-1之间;在O3污染和非污染日G(O3)最高值... 选取2007年7月1日—8月31日中的21个晴空日,利用观测资料和光化学箱模式计算了北京城区测点的O3生成速率G(O3)和O3生成效率OPE.结果表明,21个晴空日中G(O3)日最高小时值分布在(18~82)×10-9h-1之间;在O3污染和非污染日G(O3)最高值的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且与Ox浓度之间不存在一致的对应关系,表明O3化学生成过程不能全面解释地面O3浓度的累积,物理传输过程对测点O3实测浓度有显著作用;各个化学过程对G(O3)的贡献率对比结果显示,HO2在NO向NO2的转化中贡献最大;OPE值分布在2.8~5.8之间,总体水平为4.1±0.1;OPE值与NOx浓度之间为非线性关系,OPE值随NOx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表明消减测点附近VOCs排放能有效降低O3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臭氧生成速率 臭氧生成效率 光化学箱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