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大寂为至乐”——般若空观视域下的道安乐论及其与玄学乐论的关系研究
1
作者 王维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东晋高僧道安在般若本无宗的观念之上提出了“以大寂为至乐,五音不能聋其耳”的乐论思想。道安以“大寂”的概念突破了玄学思想家的“大音”主张,道安之“大寂”强调的是绝对无声,而玄学之“大音”体现的是生生之道的彰显。大乘般若学... 东晋高僧道安在般若本无宗的观念之上提出了“以大寂为至乐,五音不能聋其耳”的乐论思想。道安以“大寂”的概念突破了玄学思想家的“大音”主张,道安之“大寂”强调的是绝对无声,而玄学之“大音”体现的是生生之道的彰显。大乘般若学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假有”之象,因此,玄学之“大音”在般若空宗的观念下依旧是虚幻空无的假象。在道安看来无不能生有,“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因此,安公运用安般数息的修行方式将人从历史时间引入到无时间性的恒寂之境,通过过滤一切的感性内蕴,实现枯寂意志的自由伸展,其目的是为了“执寂以御有”完成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救世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大寂为至乐 “大音希声” “五音声而心无所适 则大音至矣” 至乐 非音声之谓也”
下载PDF
真情至乐而中和——邵雍诗歌三层次论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慧玲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17,共4页
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著称。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
关键词 邵雍 层次论 诗歌 至乐 真情 《易》 苏门 涿州
下载PDF
论《庄子·至乐》所见佛教文化因子——兼谈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其霞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3-147,共5页
《庄子·至乐》所见之髑髅非中国之本土文化,而是佛教传入中国南楚以后庄子受到影响而引介入文学创作的。《至乐》篇吸收了佛教文化中以髑髅寄死生一理的文化观念而有所延展,形成了《至乐》篇独特的思想。而《至乐》篇之髑髅佛教文... 《庄子·至乐》所见之髑髅非中国之本土文化,而是佛教传入中国南楚以后庄子受到影响而引介入文学创作的。《至乐》篇吸收了佛教文化中以髑髅寄死生一理的文化观念而有所延展,形成了《至乐》篇独特的思想。而《至乐》篇之髑髅佛教文化因子说明庄子一派文化渊源的多样性,同时说明在道家文化的早期,佛道就已开始融合。此外,《至乐》篇也再次证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最迟当在战国庄子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乐 佛教传入 文化因子 庄子 中国 时间 本土文化 文学创作
下载PDF
居仁循礼至乐——对先秦儒家之“道”的一种尝试性讨论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德清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71-77,共7页
“道”向来被视为道家的最高范畴,但实际上,“道”也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概念。只不过道家重“天道”,而儒家重“人道”。从天道到人道,从自然到人,反映了思想史上的进步。本文试图通过对先秦儒家“道”的观念的发生以及先秦儒家之道的展... “道”向来被视为道家的最高范畴,但实际上,“道”也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概念。只不过道家重“天道”,而儒家重“人道”。从天道到人道,从自然到人,反映了思想史上的进步。本文试图通过对先秦儒家“道”的观念的发生以及先秦儒家之道的展开形式及其构成内容进行探讨,以突显“道”对于先秦儒家学说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道” 至乐 “天道” “人道” 构成内容 重要意义 儒家学说 思想史 道家 范畴
下载PDF
至乐自然──论《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被引量:1
5
作者 庄怡红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6-11,共6页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应概括为"至乐自然"。"至乐自然"是《庄子》评判音乐美的标准。美好的音乐有籁乐、至乐、天乐;不好的音乐有失性之乐、屈礼之乐、不适之乐。"至乐自然"反映了《庄子》对音乐本源...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应概括为"至乐自然"。"至乐自然"是《庄子》评判音乐美的标准。美好的音乐有籁乐、至乐、天乐;不好的音乐有失性之乐、屈礼之乐、不适之乐。"至乐自然"反映了《庄子》对音乐本源的认识,音乐是"道、心、物"三位一体的产物。"至乐自然"规定了音乐"和"的功能。"至乐自然"肯定"有声"、"人为"之乐。"至乐自然"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心理活动历程。庄子是道家音乐的伟大旗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至乐自然 美学思想
下载PDF
严复治异国语言之“至乐”及其《天演论》翻译会通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德让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29-35,共7页
严复在《天演论》自序中提出,他以治异国语言之所得,"反以证诸吾古人之所传"为"至乐"。这是理解严复翻译的一把钥匙。首先追踪严复这种治学"至乐"追求及其文化观,然后通过细读《天演论》,探讨严复以西学... 严复在《天演论》自序中提出,他以治异国语言之所得,"反以证诸吾古人之所传"为"至乐"。这是理解严复翻译的一把钥匙。首先追踪严复这种治学"至乐"追求及其文化观,然后通过细读《天演论》,探讨严复以西学反证中学及其翻译会通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乐 会通 翻译策略
下载PDF
大众文化下的文学观——读约翰·凯里的《知识分子与大众》、《艺术有什么用?》、《阅读的至乐》
7
作者 王守仁 赵晶辉 《中国图书评论》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69,共7页
凯里不断地向读者传递出一个信息:由于知识分子对大众生活是完全陌生化的,是想象中的,所以他们笔下的大众形象是变了样的,走了型的,是扭曲的。
关键词 大众文化 知识分子 文学观 约翰 艺术 至乐 阅读 大众生活
下载PDF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简评约翰·凯里《阅读的至乐》 被引量:1
8
作者 曹成竹 《阅读与写作》 2010年第1期28-29,共2页
今天的文学面临着逐渐式微的尴尬,这早就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自从工业文明开启了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文学便像离家出走的唐·吉诃德一样陷入了古典与现代的分裂。一方面是文学自身的改变,流行、大众、网络等快餐文学很大程度上取... 今天的文学面临着逐渐式微的尴尬,这早就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自从工业文明开启了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文学便像离家出走的唐·吉诃德一样陷入了古典与现代的分裂。一方面是文学自身的改变,流行、大众、网络等快餐文学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经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使感官愉悦更加唾手可得,影视图像对视觉的直接刺激显然比需要思维转化的文学作品更有优势。这样一来,印刷术所开启的书写文化黄金时代不得不让位于电子信息技术带来的视觉文化革命。虽然这一变化对大多说人而言并没有什么不适——大众甚至更乐于接受这种便利,但知识分子界则对文学的挽歌忧心忡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至乐 阅读 约翰 简评 电子信息技术 现代化进程 工业文明
下载PDF
阅读的至乐
9
作者 王中原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2年第8期48-51,共4页
现今的多媒体时代大多数人是不读书的,这儿说的书仅限于文学作品,而在那些以读书为“专业”的领域又是什么情况呢?哈罗德·布鲁姆在其《西方正典》中这样描述道:已经被政治化了,我们不再有大学,在现今世界上的大学里,文学教... 现今的多媒体时代大多数人是不读书的,这儿说的书仅限于文学作品,而在那些以读书为“专业”的领域又是什么情况呢?哈罗德·布鲁姆在其《西方正典》中这样描述道:已经被政治化了,我们不再有大学,在现今世界上的大学里,文学教学只有政治正确的庙堂,文学研究如今已经被“文化批评”所取代……这正是当下“专业”的文学研究和大学教学领域里实际境况,这儿的文学阅读已经成为形形色色的理论实验、兜售和角逐的场所,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品牌在这儿争夺市场,文学阅读的疆域获得空前的扩张,但是当一个事物被扩展到无所不包的时候就恰恰什么都不是,在这个理论泛滥的时代唯独缺席的是真正的文学阅读。布鲁姆对经典的捍卫所体现的正是向文学自身回归的努力,回归向何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阅读 至乐 新马克思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文学作品 “专业” 文学研究 多媒体时代
下载PDF
至乐莫过读书
10
作者 李泽泉 屠捷 《观察与思考》 2012年第9期48-50,共3页
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历史使命,省内社科理论界围绕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积极深入地开展了理论研究和探讨。近期,《观察与思考》杂志社组织举行了“精神富有与现代化浙江”专题研讨会,并... 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历史使命,省内社科理论界围绕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积极深入地开展了理论研究和探讨。近期,《观察与思考》杂志社组织举行了“精神富有与现代化浙江”专题研讨会,并特选择部分领导、学者的理论文章组成专题笔谈,在理论探讨的同时对浙江各地的一些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题研讨会 精神 读书 至乐 浙江省 理论文章 现代化 党代会
下载PDF
“咸池至乐”与“希腊神庙”的相互诠释——试论庄子和海德格尔对艺术特性的认识
11
作者 田兆耀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8年第1期22-25,共4页
庄子和海德格尔对艺术主要特征的表述有相通之处,具体表现在:艺术作品是天地神人聚集的"纯一"世界;艺术思维是不同于理性逻辑的直觉悟性思维;对艺术的欣赏需有素朴的、类似游戏的审美心胸;艺术是道或真理的现身方式。
关键词 海德格尔 神庙 万物 庄子 至乐
下载PDF
论儒家至乐与释老至乐的同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昆 李煌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90,共4页
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不仅是儒家中的精神境界问题,而且也是儒家的至乐问题。与道家和佛家相比,儒家的至乐———“孔颜之乐”,既有与其他两家相似之点,也有其相异之处。通过比较儒、释、道三家关于“至乐”观点的同异,可以清楚地... 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不仅是儒家中的精神境界问题,而且也是儒家的至乐问题。与道家和佛家相比,儒家的至乐———“孔颜之乐”,既有与其他两家相似之点,也有其相异之处。通过比较儒、释、道三家关于“至乐”观点的同异,可以清楚地认识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是区别儒释道“至乐”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颜之 儒释道 同异 至乐
下载PDF
论庄子的“至乐”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江玲 唐圣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20-22,27,共4页
作为一种典型的美感样态,"至乐"在庄子美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庄子从否定和肯定两方面界定出其超功利、超道德和自然无为的本质特征,而且这种快乐最终指向必然与自由合一的天人境界。
关键词 庄子 至乐 美感 自然无为
下载PDF
从《至乐》管窥庄子的生命哲学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飞 《常熟高专学报》 2003年第3期42-43,共2页
庄子从生命哲学的角度阐释了他的价值观、生死观和人生观。他外生死齐万物,理性地批判了附丽于生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引导人们超越自我认识的局限,从而辩证地看待生命的本质。
关键词 庄子 生命哲学 至乐 价值观 生死观 人生观 社会意识 生命本质
下载PDF
歌德《席勒的遗骨》与庄子《至乐》中死亡观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远思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51-54,共4页
歌德在悼念挚友的诗作《席勒的遗骨》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诗中凝望头骨的沉思与《庄子·至乐》中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歌德与庄子都表现出对世俗物质生活的鄙弃,坦然面对死亡。他们分别秉承泛神论与"... 歌德在悼念挚友的诗作《席勒的遗骨》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诗中凝望头骨的沉思与《庄子·至乐》中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歌德与庄子都表现出对世俗物质生活的鄙弃,坦然面对死亡。他们分别秉承泛神论与"天人合一"思想,反对教条主义,崇尚自然,二人都主张到自然那里寻求拯救和解脱,从而达到"物我无间"的境界,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席勒的遗骨》 庄子 至乐 死亡观
下载PDF
论《庄子·至乐》篇中的生死智慧 被引量:2
16
作者 闫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29-34,共6页
庄子在《至乐》篇中辨析两种不同性质的快乐:纵于情欲官能的世俗形乐与安于自然恬淡的无为诚乐。“至乐活身”是庄子体验现实困苦与反思生命意义之后提出的理想境界,由此引发了他对人之生死的本质理解。在庄子看来,立足于“道”的本根... 庄子在《至乐》篇中辨析两种不同性质的快乐:纵于情欲官能的世俗形乐与安于自然恬淡的无为诚乐。“至乐活身”是庄子体验现实困苦与反思生命意义之后提出的理想境界,由此引发了他对人之生死的本质理解。在庄子看来,立足于“道”的本根性与“气”的本体性,人的生与死可以统一于宇宙的自然变化。面对“生”的有限与“死”的必然,庄子提出“顺适安命”与“以理化情”的生死超越路径。庄子的自然主义生死观对现代人生活品质的改善与提高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但也存在遮蔽“死”的社会价值、淡化“生”的意义、过度理智化等消极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生死智慧 至乐 自然
下载PDF
浅谈紫砂“十件至乐茶具”组合的自然美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琴娣 《江苏陶瓷》 CAS 2017年第4期73-73,75,共2页
宜兴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钟情,除了这种茶具风格多样,富含文化品位,还与这种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有关。紫砂"十件至乐茶具"组合,壶器与壶杯具有紫砂泥清欣淳和的自然泥土气息,茶壶扬香力大,茶味香甘持久,给人以自然美的... 宜兴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钟情,除了这种茶具风格多样,富含文化品位,还与这种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有关。紫砂"十件至乐茶具"组合,壶器与壶杯具有紫砂泥清欣淳和的自然泥土气息,茶壶扬香力大,茶味香甘持久,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 十件至乐茶具 自然美 造型
下载PDF
论“至乐无乐”音乐审美观——兼谈音乐审美中的“通感”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武彦 《音乐学习与研究》 1997年第4期26-31,共6页
“至乐无乐”是《庄子》音乐审美之重要命题。这涵概了“耳听”、“心听”、“神听”、“气听”、“目听”等音乐审美中的诸多范畴。它对后世文艺审美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至乐 音声 心斋 通感
下载PDF
道家“至乐”观的形成与建构
19
作者 袁琳 《长治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7,共4页
中国古人对人生的终极快乐进行了很多求索,以道家的探索较为深刻和广泛。杨朱从利己主义出发,主张人人为己且及时行乐来达到快乐,但却脆弱的经不住推敲;老子从道法自然出发,主张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来达到自由快乐,但还是没能彻底解决这... 中国古人对人生的终极快乐进行了很多求索,以道家的探索较为深刻和广泛。杨朱从利己主义出发,主张人人为己且及时行乐来达到快乐,但却脆弱的经不住推敲;老子从道法自然出发,主张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来达到自由快乐,但还是没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直到庄子提出"至乐"观,舍弃对俗世苦乐的求索,通过"无为"、"齐一"、"忘我"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绝对快乐,即"至乐无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朱 及时行 老子 顺应本性 庄子 至乐
下载PDF
至乐
20
作者 姜苏鹏 《英才》 2007年第4期120-120,共1页
当我穿过挂满浓艳浮士绘的客厅,站在巴黎郊外莫奈素朴的画室,望着窗外的繁花,我猜想晚年的莫奈是圆满丰和的。虽然身边失去挚爱的妻儿,且患有严重眼疾,但他却拥有满园斑斓的希望。在他最后孤独的岁月里,没有沉沦在死亡的悲悯中,... 当我穿过挂满浓艳浮士绘的客厅,站在巴黎郊外莫奈素朴的画室,望着窗外的繁花,我猜想晚年的莫奈是圆满丰和的。虽然身边失去挚爱的妻儿,且患有严重眼疾,但他却拥有满园斑斓的希望。在他最后孤独的岁月里,没有沉沦在死亡的悲悯中,而是挥霍颜彩,一画再画同一主题的“睡莲”,铺展不同光影里的纯美。当生命渐渐成为一种心境,一切变得宁静而淡远。生命可喜是因为,自持的内省,兼备深质的欢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乐 莫奈 生命 素朴 同一 宁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