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注解质疑
1
作者 杨明鲜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逍遥游》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注解 人教版 高中 语文 第四册
下载PDF
杨斌:光而不耀 至人无己
2
作者 陈志凤 《财政监督》 2016年第22期38-42,共5页
杨斌:厦门大学副校长,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重点学科(财政学)学术带头人之一,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主要从事宏观经济问题、财政税收理论与税法的研究与制度设计。成长篇:真实淳朴,独立自主采访的那天,厦门狂... 杨斌:厦门大学副校长,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重点学科(财政学)学术带头人之一,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主要从事宏观经济问题、财政税收理论与税法的研究与制度设计。成长篇:真实淳朴,独立自主采访的那天,厦门狂风骤雨不止,杨斌老师却早早地来到办公室整理资料。这是我第一次与杨斌老师接触,华发袭头,精神饱满,目光坚定,严谨稳重,给人不苟言笑的感觉。出乎意料的是,杨斌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为了顺利采访,他整理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人无己 宏观经济问题 税收理论 狂风骤雨 精神饱满 政府顾问 重点学科 学术带头人 税制改革 副校长
下载PDF
至人无己 超越时空——试论毛泽东诗词的大美特征
3
作者 舒克斌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3年第2期79-81,共3页
毛泽东诗词的“人”、“时”、“空”交相辉映,意境壮美。作为客体,时间茫无际涯,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空间博大无限,向人类显示其难以被驾御的磅礴气势。毛泽东作为主体的“人”,积极投身实践,把握时空,超越时空,显示出“大我”的人... 毛泽东诗词的“人”、“时”、“空”交相辉映,意境壮美。作为客体,时间茫无际涯,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空间博大无限,向人类显示其难以被驾御的磅礴气势。毛泽东作为主体的“人”,积极投身实践,把握时空,超越时空,显示出“大我”的人格力量,因而其诗词也呈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对立统一的“大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至人无己 超越时空 “大我” 无产阶级 《沁园春·雪》 对立统一 “小我” 人格力量 庄子美学思想
下载PDF
“至人无己”与“敖倪万物”——庄子人格理想与行迹叙事新诠 被引量:5
4
作者 贝京 王攸欣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9-116,共8页
《庄子·天下》篇述庄子学行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与《庄子》他篇叙述庄子行迹所显示的价值取向并不一致,原因多端。庄子在精神、人格上追求道通为一、至人无己、自然无为、虚己顺... 《庄子·天下》篇述庄子学行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与《庄子》他篇叙述庄子行迹所显示的价值取向并不一致,原因多端。庄子在精神、人格上追求道通为一、至人无己、自然无为、虚己顺人,在践行叙事中却睥睨天下、傲视王侯,具有突出的自我意识和傲然个性。笔者从文献、生存论根源等各个维度对这种不一致性予以新的诠释:一是庄子提出"至人无己"理想本身即表明他具有非常突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二是这种理想若要影响社会,必须在践行中具有坚强独特个性;三是文献所述庄子思想与行迹均各自有自己的历程,需细致辨析才能适当把握。这提示读者必须整体、辩证、多维、过程、超越地解读《庄子》文本,才能准确地领悟庄子人格理想及其践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人无己 敖倪万物 庄子
原文传递
庄子“至人无己”境界及体道体验之共通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攸欣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6-99,共14页
庄子《至人无己·逍遥游》篇所述"至人无己"境界,是中国文化中体道体验的杰出表达,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以往对于该篇的解读似未充分阐发庄子的本意与重心,因此作出新的阐释,并就《庄子》内篇其他体道陈述予以简要辨... 庄子《至人无己·逍遥游》篇所述"至人无己"境界,是中国文化中体道体验的杰出表达,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以往对于该篇的解读似未充分阐发庄子的本意与重心,因此作出新的阐释,并就《庄子》内篇其他体道陈述予以简要辨析。体道体验是精神境界高超的个体共同具有的巅峰体验。关于此种体验,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均有所研究,各种描述大都是有根据的,但不够充分准确,作者以不同文化中之体道体验为根据,对其共通性特征作出较为完整扼要的描述、概括,并探讨其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至人无己 体道体验 共通特征 根源
原文传递
《庄子·逍遥游》中的“至人无己”
6
作者 王景琳 徐匋 《文史知识》 2014年第8期96-103,共8页
庄子在《逍遥游》中首先用尧与许由的故事阐发"圣人无名"。"圣人"指的是如尧一类"举世闻名"的圣人。对圣人而言,"名"是最大的枷锁,因而庄子强调圣人当有名而不以名为名,心中"无名"。接着,庄子又借接舆之口,诠释"使物不疵疠... 庄子在《逍遥游》中首先用尧与许由的故事阐发"圣人无名"。"圣人"指的是如尧一类"举世闻名"的圣人。对圣人而言,"名"是最大的枷锁,因而庄子强调圣人当有名而不以名为名,心中"无名"。接着,庄子又借接舆之口,诠释"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的"神人无功"。神人是能建神奇之功的人,指于国于民能建大功的功臣。对神人来说,"功"是最大的羁绊,因而庄子强调神人虽建功而不居功,心中无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人无己 庄子思想 《逍遥游》 无功 疵疠 惠子 逍遥游 不龟手 大而无用 《齐物论》
原文传递
“至人无己”与“诸法无我”——兼及中国古代文人对道、佛思想的接受差异
7
作者 柳倩月 《中国美学研究》 2015年第1期32-42,共11页
庄子'至人无己'思想与佛学'诸法无我'思想,从字面义上来看颇相契近,但实质上这是两种分属不同思想体系的观念,二者之间差别明显。中国古代文人对这两种思想观念的接受也存在差异,文人对'无己'思想的接受,比对&#... 庄子'至人无己'思想与佛学'诸法无我'思想,从字面义上来看颇相契近,但实质上这是两种分属不同思想体系的观念,二者之间差别明显。中国古代文人对这两种思想观念的接受也存在差异,文人对'无己'思想的接受,比对'无我'思想的接受更为广泛深入。其原因主要在于代表本土原生文化的道家思想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外来的佛教文化在向异质文化移植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经过本土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人无己 诸法无我 文人接受 差异性
原文传递
至人无己
8
作者 阖基 《党员之友(新疆)》 2021年第4期45-45,共1页
"至"字始见于甲骨文,其字形上面是倒过来写的"矢"字。"矢",就是箭,在这像一支箭头朝下的"矢";下面的一横和记数的"一"字无关,在此只是表示地平面。整个字形所表现的是一支箭从远处射... "至"字始见于甲骨文,其字形上面是倒过来写的"矢"字。"矢",就是箭,在这像一支箭头朝下的"矢";下面的一横和记数的"一"字无关,在此只是表示地平面。整个字形所表现的是一支箭从远处射来,落到了地上,望文可知"至"的本义就是到来、到达的意思。金文承甲骨文之形,另有金文版本在箭头处出现一点,后来这一点变为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一支箭 金文 箭头 字形 本义 至人无己
原文传递
主持人按语
9
作者 邓联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1,共1页
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皆可谓学理分析细致缜密且有新意的力作。确如赖锡三教授所论,老子主张减法工夫论。《老子》书中“弱其志”之“弱”、“虚其心”之“虚”、“及吾无身”之“无”、“后其身”之“后”、“绝学弃智”之“绝”与“弃... 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皆可谓学理分析细致缜密且有新意的力作。确如赖锡三教授所论,老子主张减法工夫论。《老子》书中“弱其志”之“弱”、“虚其心”之“虚”、“及吾无身”之“无”、“后其身”之“后”、“绝学弃智”之“绝”与“弃”、“不自X”句式之“不”,以及《庄子》所谓“坐忘”之“忘”、“吾丧我”之“丧”、“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之“无”,都凸显了老子、庄子乃至道家工夫论的减法特征。减法工夫所针对的是人们不必要的过多欲望。从道家生命哲学的角度说,欲望皆指向外物,欲望过多必然使人因逐物而丧己,即失去自我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灵动性,最终沦为外物的奴隶。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说,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如果欲望膨胀,势必给民众和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故须“减而又减”,这是老子最为强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持人 减法 吾丧我 学理分析 生命哲学 主体性 至人无己 灵动性
下载PDF
《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解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锺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2期67-71,共5页
本文通过对“至人、神人、圣人”较为广博、精细的考辨和阐释,推翻前人的诸多注解,提出了作为意脉相关的有机整体和二种形式逍遥内涵的观点,重新论述了庄子《逍遥游》的哲学精神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 《逍遥游》 圣人 神人 庄子 “无功” “至人” 《人间世》 “无名” 《齐物论》 至人无己
下载PDF
论庄子“吾丧我”智慧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春根 《嘉应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29-35,共7页
作为实现"心灵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庄子"吾丧我"智慧内蕴着跳出自我阈限、超越知觉直感、超越是非毁誉,继而虚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艘"空船"等丰富内涵,其逻辑旨趣直指与道相通为一的无待、无我的逍遥之... 作为实现"心灵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庄子"吾丧我"智慧内蕴着跳出自我阈限、超越知觉直感、超越是非毁誉,继而虚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艘"空船"等丰富内涵,其逻辑旨趣直指与道相通为一的无待、无我的逍遥之境。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吾丧我"智慧与佛陀所倡导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思想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其共同的目标似乎都是要提醒世人,人如果要真正回归本自具足、完满、清净的道心或佛性,那么,就不应执着于自我、不应执着于自身的肉体形骸、不应贪恋于一时的富贵荣华、更不应媚俗弄权而为名缰利锁所捆缚,而应"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力"行正法善行",否则,将必不可免地永堕苦海、陷入无尽的"生死疲劳"深渊而难以自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吾丧我 超越 至人无己
下载PDF
《逍遥游》结构论
12
作者 李见勇 《文教资料》 2008年第27期5-8,共4页
<逍遥游>一文,结构复杂多变,论述变化奇诡,历代注家,异议纷呈,本文试图从"小大之辩"切入,具体分析<逍遥游>的结构,以便于更好地理解<逍遥游>的主旨.
关键词 《逍遥游》 小大之辩 有待无待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有用无用
下载PDF
《逍遥游》逻辑结构新论
13
作者 邓桂姣 《中学语文》 2018年第10期54-57,共4页
《逍遥游》是《庄子》开篇第一章,是理解"庄学"核心的关键所在,被长期选入中学、大学教材。然而据笔者所了解,很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虽然熟诵其文却理不清文本的内在逻辑结构,对"逍遥游"的义理逻辑亦知之有限。本文从《庄子》整体... 《逍遥游》是《庄子》开篇第一章,是理解"庄学"核心的关键所在,被长期选入中学、大学教材。然而据笔者所了解,很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虽然熟诵其文却理不清文本的内在逻辑结构,对"逍遥游"的义理逻辑亦知之有限。本文从《庄子》整体的思想逻辑和庄子理论产生的现实依据出发,提出一孔之见,祈求教于方正之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游》 庄子哲学 内在逻辑结构 文本 至人无己 开篇 学鸠 不龟手 惠子 犹有所待
下载PDF
《庄子》至人·神人·圣人异名同实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成孚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4-62,共9页
《庄子》至人·神人·圣人异名同实论杨成孚《庄子·逍遥游》有一迄今尚有歧解的名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①因此,判定至人、神人、圣人是异名异实而有等级之别,抑或异名同实,这是研读《庄子》难以回避... 《庄子》至人·神人·圣人异名同实论杨成孚《庄子·逍遥游》有一迄今尚有歧解的名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①因此,判定至人、神人、圣人是异名异实而有等级之别,抑或异名同实,这是研读《庄子》难以回避的焦点课题之一。但自魏晋以来对此鲜有以坚实的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异名同实 圣人 神人 至人无己 庄子学派 庄子内篇 精神境界 先秦文学 《逍遥游》
下载PDF
惟无乃能大 惟大乃能逍遥——孙嘉淦释庄子逍遥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蓓卿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32-35,共4页
清人孙嘉淦在《南华通》中秉持"惟无乃能大"、惟大乃能逍遥的宗旨,多方引用儒家经典与新儒家学说,通过"小者困苦,大者逍遥"的两相对比,最终得出以"至人无己"为"大之至矣"的结论。在普遍以"... 清人孙嘉淦在《南华通》中秉持"惟无乃能大"、惟大乃能逍遥的宗旨,多方引用儒家经典与新儒家学说,通过"小者困苦,大者逍遥"的两相对比,最终得出以"至人无己"为"大之至矣"的结论。在普遍以"大"为逍遥的清代庄学界,孙嘉淦的阐说仍具有一定特色,尤其是他引入理学家关于"理一分殊"的观念,从实体存在与观念存在两面来评析庄子的"至人无己",实可谓别开生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嘉淦 理学 逍遥游 至人无己
下载PDF
创造意义:存在虚无主义的道家回应
16
作者 戈尔.西尔森 梁燕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8期33-40,共8页
一、形而上学虚无主义和存在虚无主义对于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无论我们持有何种观点,唯一确凿无疑的是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命注定短暂而有限。今天,笃信某种形式来世的观念依旧大行其道。虽然相信来世并不会延续人的生命,但一般来说此类信... 一、形而上学虚无主义和存在虚无主义对于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无论我们持有何种观点,唯一确凿无疑的是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命注定短暂而有限。今天,笃信某种形式来世的观念依旧大行其道。虽然相信来世并不会延续人的生命,但一般来说此类信仰内容会对信仰者对待生命态度及其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不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者 道金斯 庄周 知鱼之乐 惠子 自我意识 寓言故事 内部作用 存在过程 至人无己
下载PDF
庄子寓言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魏宏灿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54-61,共8页
先秦是我国古代寓言创作的黄金岁月。这个时期的寓言是诸子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诸子散文最有文学色彩的因素。除了语录体的《论语》、《老子》外,诸子作品中都保存了大量的寓言。庄子乃是“诸子之冠”,是创作寓言的大师。他自称其... 先秦是我国古代寓言创作的黄金岁月。这个时期的寓言是诸子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诸子散文最有文学色彩的因素。除了语录体的《论语》、《老子》外,诸子作品中都保存了大量的寓言。庄子乃是“诸子之冠”,是创作寓言的大师。他自称其文“寓言十九”,《史记》也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寓言故事 寓言十九 文学色彩 语录体 支离疏 黄金岁月 荒唐之言 至人无己 中都 惠子
下载PDF
现象学视野下的具象表现绘画与《逍遥游》
18
作者 周锧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78-81,共4页
《逍遥游》是《庄子》的总论,集中体现了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逍遥游》有三个方面的思想:至人无己;拔俗;无用之用。通过解读《逍遥游》文本,力图挖掘其对于当代中国具象表现绘画艺术的某些启示。首先论述画家如何通过"待道&qu... 《逍遥游》是《庄子》的总论,集中体现了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逍遥游》有三个方面的思想:至人无己;拔俗;无用之用。通过解读《逍遥游》文本,力图挖掘其对于当代中国具象表现绘画艺术的某些启示。首先论述画家如何通过"待道"的途径实现"无待",达到至人无己的生命境界。其次论述艺术沦为俗务的种种表现以及拔俗对于具象表现绘画的重要性。最后论述了将具象表现绘画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实现其无待逍遥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象表现 逍遥游 至人无己 拔俗 无用之用
下载PDF
胸中有丘壑 摇曳自生姿——说理文中材料的运用方法例谈
19
作者 张祝军 李艳华 《语文知识》 2016年第5期77-79,共3页
虽说写文章从无定法,但对文章的要求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每个写作者都在极力追求写出动人心魄的文章。动人心魄的文章语言可绚美华丽,亦可平实质朴,但必须基于对问题的认识水平,要能展现作者的思想深度,最终才能以深刻的认识和理性的剖析... 虽说写文章从无定法,但对文章的要求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每个写作者都在极力追求写出动人心魄的文章。动人心魄的文章语言可绚美华丽,亦可平实质朴,但必须基于对问题的认识水平,要能展现作者的思想深度,最终才能以深刻的认识和理性的剖析卓然于众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场作文 说理文 众口同声 高考作文 千人一面 思想深度 内容与形式 定法 至人无己 曳尾涂中
下载PDF
遥寄庄子
20
作者 范东宁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09年第3期10-10,共1页
《庄子》,一部充满智慧与哲理的经典著作;庄子,一位满腹才华潇洒不羁的思想大家。他的思想令人称道,他的境界令人神往,他在庸俗陈腐的尘世中踽踽独行,他在世俗争斗的惊涛骇浪中逆风呼喊。我们记住了他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庄子》,一部充满智慧与哲理的经典著作;庄子,一位满腹才华潇洒不羁的思想大家。他的思想令人称道,他的境界令人神往,他在庸俗陈腐的尘世中踽踽独行,他在世俗争斗的惊涛骇浪中逆风呼喊。我们记住了他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我们记住了他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他的人格魅力于历史的长河中永存,他的思想光芒在人类的哲学殿堂里闪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人无己 《庄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