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尽性至命到无之境界——焦三教会通思想的逻辑进路
1
作者 黄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21-26,共6页
焦是晚明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以其广博的学术视野继承并发展王阳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和良知之学,并会通儒释道三教思想,最终创造了具有他个人特点的包含心性之学和三教会通思想的哲学体系。心性之学、无之境界和三教会通是焦哲学体系中... 焦是晚明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以其广博的学术视野继承并发展王阳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和良知之学,并会通儒释道三教思想,最终创造了具有他个人特点的包含心性之学和三教会通思想的哲学体系。心性之学、无之境界和三教会通是焦哲学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主要方面,尽性至命之学以焦的儒家心性之学为基础,再与三教会通思想相融合而得,最终走向三教的共同归宿即无之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竑 三教会通 尽性至命 无之境界
下载PDF
张载性命论的新架构及学术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林乐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6-102,共7页
张载是宋代理学家中讲论性命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孟子"性善"论和"立命"论的同时,致力于自立新说,建构了自成系统的性命论。张载认为,性有本有末,本即"天地之性",末即"气质之性",不能本末... 张载是宋代理学家中讲论性命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孟子"性善"论和"立命"论的同时,致力于自立新说,建构了自成系统的性命论。张载认为,性有本有末,本即"天地之性",末即"气质之性",不能本末倒置。他最早划分"德命"与"气命",强调以"德命"驾驭"气命"。张载还认为,"天地之性"对应于"德命",而"气质之性"则对应于"气命"。他进而认为,"成性"与"至命"的目标也是对应的,"成性"必以"天地之性"而不以"气质之性"为根据,"至命"必以"德命"而不以"气命"为目标。在此方向引导下,"成性"工夫与"至命"工夫各有其特色。张载性命论的价值在于,强调以"道德性命"驾驭人生方向,以先"穷理"后"尽性"的工夫实践提升自我,让生命不断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性有本末 分德气 成性 至命
下载PDF
张载命论三题 被引量:2
3
作者 林乐昌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69-74,共6页
张载是宋代理学家中讲论性命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孟子"立命"论的同时,致力于自立新说,为儒家建构了新的命论。我们可以把张载命论梳理为三个相关的论题:第一个论题是张载对儒家命论的贡献,第二个论题是张载命论的特色,... 张载是宋代理学家中讲论性命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孟子"立命"论的同时,致力于自立新说,为儒家建构了新的命论。我们可以把张载命论梳理为三个相关的论题:第一个论题是张载对儒家命论的贡献,第二个论题是张载命论的特色,第三个论题是张载"至命"工夫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分德气” “德胜其气” 至命”工夫
下载PDF
清华简“《尹至》书手”字迹的扩大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賈連翔 《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 2021年第1期79-100,共22页
通過共見字的運筆特徵和文字結構的比對,可以確認《祭公》《厚父》《攝命》三篇與《尹至》等十一篇出自同一書手(可將其稱爲“《尹至》書手”),但二者在抄寫時間上有批次的不同,因此其字迹特點略有差别。綜合字迹特點、竹簡形制信息等... 通過共見字的運筆特徵和文字結構的比對,可以確認《祭公》《厚父》《攝命》三篇與《尹至》等十一篇出自同一書手(可將其稱爲“《尹至》書手”),但二者在抄寫時間上有批次的不同,因此其字迹特點略有差别。綜合字迹特點、竹簡形制信息等的考察,可將“《尹至》書手”所抄的十四篇文獻分爲六組,它們基本以文獻背景時代的先後爲序,且皆屬故事背景在商代、西周的“早期文獻”。此外《厚父》很可能接續在《封許之命》之後,與之編聯爲一卷,由此推測《厚父》是“周書”的可能性極大,且時代不早於成王時期。通過同一書手所寫的異體字,可以更加準確地了解以《厚父》《攝命》《祭公》爲代表的“早期文獻”的一些“底本”特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尹至》書手 《祭公》 《攝 《厚父》 《封許之
下载PDF
焦竑三教会通思想的理论依据 被引量:2
5
作者 黄熹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63,共7页
焦竑认为孔孟之“学”是尽性至命之学,是对天道性命的体会,而他之所以重视对“学”的问题的讨论,则在于他要从根本上去把握儒学的精神。而把握儒学精神同时也出于三教会通的需要,因为须对三教各自的精神有所把握,才可找到三教内在一致... 焦竑认为孔孟之“学”是尽性至命之学,是对天道性命的体会,而他之所以重视对“学”的问题的讨论,则在于他要从根本上去把握儒学的精神。而把握儒学精神同时也出于三教会通的需要,因为须对三教各自的精神有所把握,才可找到三教内在一致的理论依据。本文认为,儒家心性之学成为焦的着眼点。此心性之学在焦那里即为“尽性至命”之学,是他力图在一个平等的、深刻的立场上去解决三教会通问题的一个可能依据。在焦看来,三教都是尽性至命的体道之学,佛、老并非只作为孔孟的补充或者必须依附于儒家才能存在。儒者之人生理想是要学以知性复性、尽性至命,这同样也是佛道之根本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竑 三教会通 尽性至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