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杰出的书画家、诗人、至死不屈的爱国者──杨龙友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鉴真
-
出处
《贵州档案》
1994年第2期39-40,共2页
-
-
关键词
杨龙友
至死不屈
书画家
爱国者
董其昌
隆武政权
弘光政权
孔尚任
《桃花扇》
浙江青田县
-
分类号
G27
[文化科学—档案学]
-
-
题名窦娥悲剧性格的艺术魅力──《窦娥冤》第三折浅析
- 2
-
-
作者
吕晓平
-
机构
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
-
出处
《佳木斯师专学报》
1997年第3期39-44,共6页
-
-
关键词
悲剧性格
《窦娥冤》
艺术魅力
关汉卿
婆婆
至死不屈
童养媳
普通妇女
元杂剧
人民群众
-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中国的“硬汉”
- 3
-
-
作者
陶沙
-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6-66,共1页
-
文摘
中国的“硬汉”●陶沙《谢觉哉日记》1947年7月19日:“我常以国民党险狠恶浊的自首政策,甘为叛徒的毕竟不多。听说某某叛徒也常受良心责备,遂纵酒嫖妓以自残。顷见鲁迅致曹聚仁信,有一段说:‘自首之辈,当分别论之,别国的硬汉比中国多,也因为别国淫刑不及中...
-
关键词
“硬汉”
鲁迅
国民党
中国知识分子
杨杏佛
至死不屈
曹聚仁
“九·一八”
殖民地半殖民地
知识者
-
分类号
I2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当年重庆“日本战俘营”
- 4
-
-
作者
傅亚光
-
出处
《文史杂志》
1997年第1期43-43,共1页
-
文摘
日本军人有号称至死不屈的所谓“武士道”精神,但在中国战场上,尤其是在武汉大会战中被我军俘获者为数甚众。 当时,一部分日俘押解至云南、贵州等地;而大部分别送关在重庆的原巴县刘家湾、鹿角场的梁家(土扁)、土桥的杨家林几处大地主及富豪宅院里。 中国方面对待日本战俘一直执行人道主义政策,其生活待遇不低于甚至超过了当地平民百姓的生活水平,其常年书报杂志不缺,并配备教师给他们(包括少数女俘虏)学习中文,使之能适应当地环境。为了使其能额外挣到零花钱。
-
关键词
战俘营
日本
杨家林
人道主义
中国战场
重庆
至死不屈
俘获者
备教师
国民政府
-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试论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 5
-
-
作者
罗名勋
-
机构
长沙电力学院中文系
-
出处
《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第1期79-82,共4页
-
文摘
鲁迅的韧的战斗精神,是鲁迅取得辉煌业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具有三个突出的品格,即顽强性、理智性和坚韧性。鲁迅的韧性精神具有社会的、历史的、思想的多种因素,同时,他的韧的战斗精神,也是一个充满革命活力的、有着丰富内涵的流动的开放的精神系统。
-
关键词
鲁迅
战斗精神
马克思主义
《故事新编》
顽强性
民族性格
毛泽东
杂文创作
至死不屈
理智性
-
分类号
I210.9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谈气
- 6
-
-
作者
牛玉兰
-
出处
《健康生活》
1997年第5期20-20,共1页
-
文摘
俗语说:“外炼筋骨皮,内炼一口气。”可见“气”占生命构成的一半。历经辛劳,终于如释重负,文人的描写是:“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生命终结的标志称“咽气”,可见气之于人何等重要。 “气”有多种:“祥和之气”、“乖戾之气”、“正气”、“邪气”、“和气”、“怒气”、“朝气”、“暮气”、“霸气”、“憋气”、“晦气”、“闷气”等等。
-
关键词
“气”
浩然正气
养浩然之气
“怒气”
乖戾之气
“憋气”
至死不屈
和气生财
失意者
文天祥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忆邓择生
- 7
-
-
作者
何香凝
-
出处
《前进论坛》
1999年第7期20-21,共2页
-
-
关键词
总理遗教
邓演达
中华民
人格和精神
帝国主义侵略
国民革命
至死不屈
团结抗战
普通话
再过几天
-
分类号
D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三大誓愿”的层递性
- 8
-
-
作者
王志忠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1995年第4期22-23,共2页
-
文摘
《窦娥冤》是伟大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第三折:行斩。在临刑前,窦娥许下了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死后,这三大誓愿相继应验,有力地控诉了元代社会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罪恶。作者运用天地震惊、人神共思的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了窦娥含冤莫申的悲愤和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表达了人民要求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窦娥的“三大誓愿”的层递性呢? 第一,从思想内容上看,窦娥的第一个誓愿是“
-
关键词
《窦娥冤》
三桩誓愿
浪漫主义手法
中国古典悲剧
层递性
监斩
思想内容
至死不屈
杂剧作家
反抗精神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发鸠名山今何在
- 9
-
-
作者
刘开新
-
出处
《山西老年》
2001年第12期34-34,共1页
-
文摘
发鸠山是“精卫填海”的发祥地,也是千古文化在神州大地广为传诵的名山之一,就坐落在山西省长子县城西25公里处。古地理书《山海经》里记载:“又北二百里,曰发鸠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讠交)。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精卫填海”是一则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她已成为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努力奋斗至死不屈的一种精神象征。
-
关键词
《山海经》
至死不屈
古地理
发祥地
神话故事
女娃
东海
努力奋斗
古文化
长子县
-
分类号
K928.6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