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致伤装置的研制和应用 被引量:68
1
作者 贺晓生 易声禹 +4 位作者 章翔 费舟 张剑宁 梁景文 杨利孙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8年第1期87-89,共3页
目的:研制和应用脑弥漫轴索损伤(DAI)致伤装置.方法:自行设计制作头颅旋转致伤装置,保证其可使动物头颅于瞬间旋转特定角度(15°~90°),仅以大鼠为对象进行力学、行为及病理效应评价.结果:①力学参数测定(... 目的:研制和应用脑弥漫轴索损伤(DAI)致伤装置.方法:自行设计制作头颅旋转致伤装置,保证其可使动物头颅于瞬间旋转特定角度(15°~90°),仅以大鼠为对象进行力学、行为及病理效应评价.结果:①力学参数测定(以体重210g大鼠转90°为例),旋转角速度为80127rad/s,角加速度2044×105rad/s2,用时约2ms;角速度及角加速度均大于Margulies提出的DAI的外力阈值.②行为及病理观察表明旋转后大鼠符合DAI特征.结论:本装置可用于制作大鼠DAI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 弥漫性轴索损 致伤装置
下载PDF
呼吸/心跳同步触发多功能撞击致伤装置的研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乃祥 刘维永 孙永社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183-184,共2页
关键词 同步触发 气动式 撞击机 胸部损 致伤装置
下载PDF
气体冲击致脑损伤装置的研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海鹏 王正国 +4 位作者 尹志勇 谢柏林 刘宝松 朱佩芳 张峡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18-20,共3页
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微弱信号检测技术和采用机电一体化的方法研制而成 ,应用该装置以 40 0kPa,6 0 0kPa ,70 0kPa不同气源压力对大鼠左顶进行开颅致伤 ,观察伤后大鼠存活情况。
关键词 致伤装置 动物模型 脑损 气体冲击
下载PDF
冲击波对离体组织和器官致伤装置的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晓炎 杨志焕 张映雪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8-38,共1页
冲击波对离体组织和器官致伤装置的研究及其应用李晓炎杨志焕张映雪为进一步研究冲击波是通过何种途径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常需要进行离体组织器官的冲击波致伤实验。为此,我们研制了一种冲击波对离体组织器官的致伤装置,并应用该装... 冲击波对离体组织和器官致伤装置的研究及其应用李晓炎杨志焕张映雪为进一步研究冲击波是通过何种途径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常需要进行离体组织器官的冲击波致伤实验。为此,我们研制了一种冲击波对离体组织器官的致伤装置,并应用该装置对培养兔角膜内皮细胞进行冲击波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致伤装置 冲击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弥漫性轴索损伤实验装置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何光龙 孙溢 赵艳 《刑事技术》 2013年第4期25-27,共3页
目的自行研制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致伤装置,并利用该装置成功复制动物模型。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瞬时旋转加-减速致伤装置,使家兔头部在冠状位逆时针加速旋转90°,后瞬间减速运动停止,并于伤后6h、12h、24h3个时相点处死,取材、石蜡包埋... 目的自行研制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致伤装置,并利用该装置成功复制动物模型。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瞬时旋转加-减速致伤装置,使家兔头部在冠状位逆时针加速旋转90°,后瞬间减速运动停止,并于伤后6h、12h、24h3个时相点处死,取材、石蜡包埋,行HE染色、镀银染色及β-APP免疫组化染色,以观测神经轴索的损伤特征。结果致伤后家兔行为和脑组织病理学特征均符合弥漫性轴索损伤表现,大脑中线结构附近(脑皮质下、胼胝体及内囊)出现点灶状出血和斑片状β-APP阳性着色等神经轴索的损伤。结论瞬时旋转加-减速致伤装置可以成功复制弥漫性轴索损伤动物模型,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强的特点,且通过更换不同规格的扭矩弹簧可适用于其他中小型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 旋转致伤装置 模型复制 家兔 法医学
下载PDF
弥漫性轴索损伤实验装置的研制和应用
6
作者 赵志球 谢叻 +2 位作者 马延斌 王洪财 庄小龙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32-835,共4页
为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问题,研制了一套稳定性高、重复性好且能比较真实地模拟DAI临床损伤机制的实验装置。详细阐述了实验装置的设计过程,包括驱动力的选择、联动结构设计、限位固定块的设计和传感器的选择等。最后通过大鼠实验验... 为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问题,研制了一套稳定性高、重复性好且能比较真实地模拟DAI临床损伤机制的实验装置。详细阐述了实验装置的设计过程,包括驱动力的选择、联动结构设计、限位固定块的设计和传感器的选择等。最后通过大鼠实验验证了实验装置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DAI) 致伤装置 扭转弹簧 联动结构
下载PDF
通用型脊髓打击器的研制与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9
7
作者 黄霖 唐勇 +6 位作者 杨睿 史玉朋 贺晓玉 叶记超 刘鹄 吴燕峰 沈慧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688-693,I0002,共7页
目的:研制一种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并评估其制作脊髓分级挫伤动物模型的稳定性。方法:依据重物坠落致伤原理,设计一种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将50只SD大鼠,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应用该打击器以质量为20g的打击棒在不同高度实施打击:... 目的:研制一种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并评估其制作脊髓分级挫伤动物模型的稳定性。方法:依据重物坠落致伤原理,设计一种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将50只SD大鼠,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应用该打击器以质量为20g的打击棒在不同高度实施打击:12.5mm组(A组,n=12),25mm组(B组,n=12),50mm组(C组,n=14),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不打击(n=12),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1周至6周进行大鼠BBB运动评分,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术后1周和6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用Photoshop CS软件直方图命令处理连续切片中最大受损面积的图像,计算大鼠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对BBB评分与大鼠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进行相关分析。取4只国产家猪,应用该打击器以50g×150mm打击能量打击后制备胸髓半侧挫伤模型,于术前、术后第2天和第7天行改良Tarlov分级法评价猪后肢功能,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通用型脊髓打击器能够准确定点、定高打击制作动物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分级脊髓挫伤模型在各个时间点上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术后1周后肢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而C组至术后6周均无明显恢复,对照组无功能障碍。大鼠和猪脊髓组织学表现均为以打击震中为中心的离心纵向损伤。大鼠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在各损伤组组内齐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与BBB评分呈密切负相关关系(r=0.89807,P<0.001)。猪脊髓半侧挫伤后Tarlov分级法评价显示为中重度损伤。结论:研制的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可成功建立不同损伤程度、稳定性高的大鼠急性脊髓挫伤模型,并可用于建立猪脊髓挫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 动物 疾病模型 致伤装置
下载PDF
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致伤模型的建立及损伤机制初步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何海涛 黎海涛 +1 位作者 黎川 王怡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5期1496-1498,共3页
目的制作以猫为对象的DAI致伤模型,以探讨DAI损伤机制。方法选取12只成年家猫,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旋转角加速装置于瞬间旋转90°致伤,实时记录运动参数,于急性期3~72h内行磁共振DWI及DTI检查,并做病理对照观察。结果本实验动物致... 目的制作以猫为对象的DAI致伤模型,以探讨DAI损伤机制。方法选取12只成年家猫,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旋转角加速装置于瞬间旋转90°致伤,实时记录运动参数,于急性期3~72h内行磁共振DWI及DTI检查,并做病理对照观察。结果本实验动物致伤的角加速度达到(6.43±0.15)×105rad·s-2,全程用时间(17.2±3.5)ms。DWI及DTI检查显示急性期DAI细胞毒性和血管源性脑水肿改变,以及轴索损伤形态学特点。病理学检查证实弥漫性轴索损伤及脑水肿改变。结论本装置可用于猫DAI模型的制作,角加速度运动是引起DAI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 致伤装置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兔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致伤平台的研制
9
作者 李颉 李国华 +2 位作者 刘英 部一 吴春云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9期200-201,共2页
目的研制物理参数可控的简易致伤平台,从而实现挥鞭伤研究从静态到动态全方位模拟,为交通伤动物实验提供新的简易实验装置。方法在现有生物力学实验室基础上,研制简易摆锤及框架结构、动物固定台车、滑动轨道等装置,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 目的研制物理参数可控的简易致伤平台,从而实现挥鞭伤研究从静态到动态全方位模拟,为交通伤动物实验提供新的简易实验装置。方法在现有生物力学实验室基础上,研制简易摆锤及框架结构、动物固定台车、滑动轨道等装置,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建立可以用于小动物的致伤平台。结果空载碰撞和追尾实验均未见小型台车结构及轨道发生变形和损坏,碰撞过程中兔颈椎产生了挥鞭样动作。结论兔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致伤平台与生物力学实验室目前现有条件匹配良好,满足实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 致伤装置
下载PDF
大鼠脊髓打击器研制及其制备的脊髓损伤模型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霄雷 林雷雷 +4 位作者 邵璐斐 丁惠强 杜金龙 张佳林 锁志刚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7期716-719,724,F0002,共6页
目的设计制造一种简易、稳定的Allen’s大鼠脊髓打击器,并评估其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参数和稳定性,为脊髓损伤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取体重220~250g的雄性SD大鼠48只,根据打击冲量(冲量=高度×主动撞针质量)的不同分为A、B、C、D... 目的设计制造一种简易、稳定的Allen’s大鼠脊髓打击器,并评估其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参数和稳定性,为脊髓损伤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取体重220~250g的雄性SD大鼠48只,根据打击冲量(冲量=高度×主动撞针质量)的不同分为A、B、C、D组,坠落距离分为3、6、9、12cm组,0cm组为E组(对照组),仅打开椎板,每组6只或12只。打击后通过行为学评分和病理切片HE染色确定出能够造成较明显脊髓不完全损伤的高度,重复可造成较明显脊髓不完全损伤实验,进行稳定性及效果评估。结果对照组大鼠与手术前正常大鼠打击后24h的BBB评分相同,HE染色见对照组脊髓无可见损伤。脊髓损伤各打击冲量组术后BBB评分较术前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HE染色可见灰、白质组织结构不完整,损伤区可见坏死灶、细胞肿胀及红细胞聚集。大鼠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在42g·cm冲量组和63g·cm冲量组(6cm和9cm)组内差异较小(CV【1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与BBB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851,P=0.000)。结论本研究研制的大鼠脊髓打击器可成功建立不同损伤程度的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大鼠急性脊髓挫伤模型,可为后续大鼠脊髓损伤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 动物模型 致伤装置 BBB评分 显微镜检查
下载PDF
非麻醉型清醒大鼠颅脑外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智勇 章翔 +5 位作者 费舟 刘先珍 梁景文 李树合 杨继庆 马福成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7期S173-S176,共4页
目的 研制和应用非麻醉型清醒大鼠颅脑外伤模型(BIMuar)装置 .方法 用自行设计和制作的 BIMuar装置 ,准确定位于非麻醉大鼠头顶的特定位置 ,打击使其致伤 ,且打击高度可调节 ;从力学、行为学及病理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估 .结果  1力学参... 目的 研制和应用非麻醉型清醒大鼠颅脑外伤模型(BIMuar)装置 .方法 用自行设计和制作的 BIMuar装置 ,准确定位于非麻醉大鼠头顶的特定位置 ,打击使其致伤 ,且打击高度可调节 ;从力学、行为学及病理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估 .结果  1力学参数 (打击高度 12 cm) :施力前平均线加速度2 5 0 m· s- 2 ,施力开始时线速度 7.75 m·s- 1 ,施力时程 2 .6ms,施力过程平均线加速度 5 0 m· s- 2 ,2行为学及病理 :致伤后大鼠 81.8%符合弥散性脑挫伤的表现 ,4.5 %病理改变不明显 ,13.7%死亡 .结论 该模型可直接用于非麻醉清醒大鼠颅脑外伤研究 ,更换本装置有关活动配件后亦可用于其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致伤装置 颅脑外 疾病模型
下载PDF
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对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12
作者 甄巧霞 洪毅 +2 位作者 白金柱 张军卫 姜树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07-713,共7页
目的:探讨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对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30只成年SD雌性大鼠用改良Allen法(10g×2.5cm)制备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损伤节段的上下各一个节段椎板间隙,放置交替极性的直... 目的:探讨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对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30只成年SD雌性大鼠用改良Allen法(10g×2.5cm)制备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损伤节段的上下各一个节段椎板间隙,放置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刺激器(可提供500—600μV/mm的直流电场,每15min改变一次极性),实验组实验后即刻给予直流电场环境干预至实验后2周,而对照组不予直流电场的条件。在实验后第1,3,7天,2周通过BBB评分观察双侧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并于实验后2周通过:1形态学: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观察局部脊髓的变化。2神经电生理:运动诱发电位观察脊髓运动传导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2周的BBB评分:实验组左后肢4.0±3.27,右后肢3.9±3.41;对照组左后肢4.9±3.35,右后肢4.1±3.47;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差:实验组左侧1.01±1.33,右侧0.16±0.09;对照组左侧2.15±4.44,右侧1.10±0.50;波幅差:实验组左侧1.86±1.45,右侧1.50±0.75;对照组左侧3.94±2.35,右侧2.76±1.30;右下肢潜伏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即脊髓运动传导有所改善。结论:伤后2周,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能改善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脊髓运动传导功能,但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也未见显著性差异。直流电场对大鼠脊髓损伤的长期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 致伤装置 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 恢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